陽城縣,古稱獲澤,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標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h境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53公里。陽城縣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陽城縣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10鎮,7鄉,1街道,總人口388742人(2012年)。2012年,陽城縣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00516萬元,比2011年增長14.5%。清康熙、雍正年間,陽城與陜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贏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陽城縣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國家5A級景區皇城相府、有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郭峪古城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陽城縣位于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標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h境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53公里。陽城縣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
地貌
陽城縣境內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中、東部較為平坦,是陽城縣主要農作區。境內南部山區,山嶺陡峭。南部山區的云夢山,海拔1951米,為陽城縣最高峰,西北部為丘陵區。
氣候
陽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陽城年平均氣溫11.7℃,7月份平均24.6℃,1月份平均-3℃,年降水量平均627毫米,無霜期為170~195天,日照年平均2571.3小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水文
陽城縣陽城縣河流均屬黃河水系。西起索泉嶺,東至三盤山為南北分水嶺。分水嶺以北主要有沁河、蘆葦河、獲澤河。沁河位于縣境東部,縣內全長72公里,流域面積為175平方公里;蘆葦河位于縣境北部,縣境內全長50公里,流域面積366平方公里;獲澤河位于縣境中部,縣境內全長57公里,流域面積845平方公里。分水嶺以南有次灘、盤亭、南門、秋川、蟒河、石圈、江河、龍門等八條小河,合計流域面積380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陽城縣主要礦產有煤、硫鐵、鐵、鋁土、石英石、石灰巖、白云巖、鉛、鋅、銅、重晶石、水晶石等。其中,煤炭地質總儲量59.22億噸,硫鐵礦7431.1萬噸,鐵礦995.9萬噸。
生物資源
陽城縣境內有歷云、蟒河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國家保護的稀有植物9種和珍貴動物16種。其中,紅豆杉、領春木、山白樹、牛鼻酸、青檀等起源很早,為中國特有的樹種,有中草藥300多種。(以上數據截至到2012年)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末,陽城縣常住人口388742人,其中男性194636人,女性194106人,男女性別比為100.3(女性=100)。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63115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225627人。城鎮人口比重41.96%,人口出生率7.55‰,人口死亡率6.94‰,人口自然增長率0.61‰。 陽城縣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藏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分布。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陽城縣轄1個街道、10個鎮、7個鄉:東城街道、鳳城鎮、北留鎮、潤城鎮、町店鎮、芹池鎮、次營鎮、橫河鎮、河北鎮、蟒河鎮、東冶鎮、白桑鄉、寺頭鄉、西河鄉、演禮鄉、固隆鄉、董封鄉、駕嶺鄉。交通編輯侯月鐵路(雙線電氣化),為中國西煤東運重要通道之一,在陽城縣東城(八甲口鎮)設立了陽城火車站。 截至2012年末,陽城縣公路密度110.7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縣行政村道路通暢率達到100%,通班車的行政村達到100%。年末全縣公共汽車運營線路91條。全年完成公路貨運量1890萬噸,增長13.9%。公路貨物周轉量70520萬噸公里,增長27.3%。公路客運量1141萬人,增長58.5%。公路旅客周轉量39500萬人公里,增長32.6%。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末,陽城縣普通中學26所,在校學生31929人,教職工2320人;職業高級中學4所,在校學生3107人,教職工208人;小學校84所,在校學生23162人,教職工2055人;幼兒園185所,在園幼兒8246人,教職工636人。 6至11周歲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保持100%。小學五年鞏固率100.11%;初中三年保留率100%。中考總均分、優生率和高考達線人數繼續保持全市同類學校領先地位,高考二本以上達線1726人。
科技事業
截至2012年,陽城縣投入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專項資金1379萬元。組織實施省級科技計劃項目4項,組織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35項,爭取省、市資金261萬元;組織實施縣級科技計劃項目48項,全年申報各類專利161件。
衛生事業
截至2012年末,陽城縣鄉村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89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491人(其中鄉村醫生812人、醫師672人、助理醫師154人)。擁有床位1690張。村級衛生所達標率99%。全縣完善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為98.45%。
旅游景點編輯
蟒河自然保護區
蟒河位于山西省陽城縣桑林鄉境內,北承太岳,東接太行,西依中條,南連王屋,且與河南濟源市毗鄰。居暖溫帶之南緣,亞熱帶之北界。地理座標為東經112°22ˊ10″-112°31ˊ35″,北緯35°12ˊ50″-35°17ˊ20″,總面積5573公頃。蟒河自然風景旅游區,東起三盤山,西至砥柱山,南至河南省界,北至花園嶺。海拔最高的砥柱山1572.6米,最低的拐莊溝300米??偯娣e8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地貌特征多以深澗、峽谷、奇峰、瀑潭為主。蟒河自然風景旅游區是中國發現較晚、保護最好的一塊原始的自然風景富集區。 九女仙湖景區九女仙湖景區位于太行山沁河峽谷中,東距晉城市30公里。九女仙湖景區是一處占地面積約13平方公里,以水上游樂為主的自然風光旅游景區。主體景觀為一回水長達20華里的高峽平湖。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清時由康熙賜名并親筆御書“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兩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食窍喔墙ㄓ诿髑鍟r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為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輔佐康熙皇帝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陳廷敬故居。整個建筑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系明代遺構,外城為清代所建。內外城墻總長達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寬度在2.5與3米之間,總占地面積為10萬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間。歷山風景區歷山,位于陽城縣、沁水縣、垣曲縣、翼城縣等縣的交界處。歷山是中條山的主峰,總面積為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與翼城、垣曲、陽城毗連銜接。歷山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會寺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后歷代重修,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