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東區,隸屬陽江市市轄區之一,位于廣東省西部粵西和珠三角地區的交界,地處東經111゜42ˊ-112゜21ˊ,北緯21゜42ˊ-22゜15ˊ。西與陽江市江城區,北與陽春市,東與珠三角地區的江門市、恩平市接壤,背山面海,南臨南海,海岸線長達130多公里。陽東區面積1830平方公里。2011年,陽東區下轄11個鎮(含6個農林場),共171個村、1688個村(居民)小組、1488條自然村。2011年末,常住人口44.69萬人,戶籍人口49.08萬人。 陽東區是陽江市連接珠三角經濟走廊,區內工業產業鏈豐富。是陽江市東部工廠比較密集的市轄區之一。2010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33.07億元,是2005年的3.45倍,“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4.1%。
建制沿革編輯
陽東區古為高涼縣屬地,歷史悠久。據1959年和1983年等多次文物考察表明,在4000多年前便有人類在陽東這塊土地上修養生息。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冬平定南越,置9郡。當時陽東屬合浦郡高涼縣所轄,縣治在今陽東區大八鎮古城村。魏黃初元年(220年),吳析高涼縣置高涼郡,領安寧、高涼、酉平3縣。南朝劉宋初年(420年至423年),高涼郡徙治西平縣(在今縣境內白沙鎮舊洲城)。梁武帝大通中(527年至538年)以高涼郡為中心置高州,改安寧縣為高涼縣,為高州府治,高涼郡治在今陽東縣大八鎮古城。隋末置陽江縣。唐武德五年(622年)馮盎歸唐,廢高涼縣為西平縣。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廢高州都督府,以原屬高州府之陽江、西平、杜陵、齊安為域置恩平,洲治陽江。西平并入陽江,今陽東區為恩州區域。宋慶歷八年(1048年)改恩州為南恩州。洪武元年(1368年)廢南恩州,陽江為縣,陽東區為陽江縣區域。清同治六年(1867年),陽江縣為陽江直屬州。辛亥革命后,民國元年(1912年)廢直錄州為陽江縣。此后,陽東屬陽江縣區域。 1949年10月,陽江解放,屬粵中專區所轄。1953年改屬粵西行政公署,后改屬湛江專員公署。1983年9月改為江門市轄。1988年2月,成立陽江市,原陽江縣劃分為陽西縣、陽東區、江城區,陽東為市轄縣級區。1991年6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消陽東區設立陽東縣??h城所在地為東城鎮,陽東縣隸屬陽江市管轄。 2014年10月20日,撤銷陽東縣,設立陽江市陽東區,以原陽東縣的行政區域為陽東區的行政區域,陽東區人民政府駐東城鎮德政路1號。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88年1月7日,設立陽東區。陽江市陽東區下轄14個鎮、兩個鄉和七個農(林、茶)場,區域總面積2332.8平方公里。 1989年3月,增設東城鎮建制,管轄原北慣鎮的丹載、石侖、端陶、那味、金村和原陽江市江城區崗列鄉的報頭、報平等七個管理區,區域面積42平方公里。1990年10月,調整陽東區和江城區的行政區劃,把陽東區的閘坡、海陵、平岡、埠場等四個鎮(鄉)和平岡農場的行政區域劃歸陽江市江城區管轄,把江城區崗列鄉的報頭、報平兩個管理區劃歸陽東區管轄。1991年11月,將東城鎮的英村、屋芳村從報頭管理區劃出,設立東城鎮英村管理區,下轄上敖、下敖、上林、下林四條自然村;屋芳村劃歸東城鎮居民委員會管轄。1993年11月,三山鄉改為三山鎮,管轄原三山鄉的行政區域。1994年7月,雙捷鎮分設麻汕鎮,合山鎮分設那龍鎮。1996年8月,那龍鎮那龍管理區分設和平、龍勝管理區和那龍居民委員會。1999年4月,全縣理順農村基層管理體制,撤銷196個管理區(居民委員會)辦事處,設立村(居)民委員會,原管理區改稱行政村,簡稱“村”。2000年11月,設立東城鎮始興居民委員會。2000年底,全縣共有15個鎮,設197個村(漁、居)民委員會,共轄1675條自然村。
區劃詳情
2014年,陽東區轄11個鎮(東城鎮、北慣鎮、合山鎮、大溝鎮、東平鎮、雅韶鎮、塘坪鎮、大八鎮、紅豐鎮、那龍鎮、新洲鎮)。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常住人口44.69萬人,戶籍人口49.08萬人。 從民族構成來看,陽東區現有漢族、壯族、苗族、瑤族、黎族、土家族、藏族、布依族、回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白族、蒙古族、布依族、阿昌族、滿族、彝族、朝鮮族等18個少數民族。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陽東區位于廣東省西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緣,地處東經111゜42ˊ-112゜21ˊ,北緯21゜42ˊ-22゜15ˊ。東連廣東省臺山市、恩平市,西鄰江城區,北接陽春市,背山面海,南臨南海,海岸線長達130多公里。轄區面積183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陽東區屬濱海丘陵地區,整個地貌由山區、丘陵區、河谷平原和海脊平原區等多種地貌單元組成。其中山區面積占26%,丘陵區占42%,河谷平原和海脊平原占13%。三面環山、南面臨海,中部為漠陽江流域。地勢從北向南傾斜,河谷交錯。東部山地屬紫羅山,主要在新洲、東平等鎮,最高峰在新洲鎮的紫羅山,海拔793米;北部山地為珠環山,位于大八鎮,綿延至陽東、陽春及恩平三地,是陽東縣北部的天然屏障,最高峰爛頭嶺,海拔1014.6米,為縣內最高峰;在中部的塘坪、合山至北慣鎮一帶,分布有東岸山,最高峰海拔574米。丘陵臺地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及南部各鎮。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漠陽江及那龍河中下游兩岸的各鎮,包括北慣、雅韶等鎮。濱海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帶。
氣候
陽東地處熱帶北緣,是亞熱帶向熱帶過渡地區,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侯。常年溫曖濕潤、雨水充沛、日光充足、無霜期長。春冬偶有寒潮,夏秋偶遇臺風。年平均氣溫23.3℃,1月均溫14.6℃,7月均溫28℃,極端高溫37.5℃,(1990年7月12日前),極端低溫-1.4℃(1953年1月12日),年總積溫為7700-8400℃,無霜期350天,年平均日照2011.9小時。年平均降雨量2136毫米,年平均最大降雨量2136毫米,年最大降雨量3604毫米(1973),年最小降雨量1276毫米(1977年)。暴雨每年5.1次,是廣東省暴雨區之一。常年主要風向為東北東及東北,次為南南東。每年6~11月是臺風季節,8級以上臺風平均每年有1.3次,1974年一次達12級水平。
河流水文
陽東區境內主要河流有漠陽江及壽長河,其中漠陽江有干流及那龍河、大八河兩條支流,全流域跨越陽春、云浮、新興、恩平、臺山、陽東等縣。漠陽江干流發源于云霧山脈陽春市境內,流經陽東縣的塘坪、雅韶等鎮,從雅韶鎮北津港出南海。干流全長199公里,集雨面積4241平方公里,河面寬300~800米,坡降為萬分之一。那龍河為一級支流,發源于恩平市那吉鎮狗頭嶺,全流域集雨面積945平方公里,全長67公里,河面寬150~300米,在陽江市崗列村與漠陽江干流匯合。那龍河上游有3條支流,分別是車田河(又名那吉河)、倒流河、周亨河。大八河為二級支流,發源于大八鎮珠環山爛頭嶺,集雨面積278平方公里,全長42公里,在塘坪鎮大朗洞匯入漠陽江干流。壽長河(又名三合河)為獨流入海河流。發源于紫羅山沙帽頂,流經新洲、東平、大溝3鎮,在三丫港出南海。壽長河全長29.5公里,集雨面積271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從土地資源來看,陽東全區東西長61。4公里,南北長62.5公里,陸地面積1830平方公里,水域2286平方公里。同時,擁有淺海灘涂4500公頃,淡水可養殖水面6000公頃,海水可養殖水面20600公頃。
水資源
地表水陽東區為廣東省3個多雨區之一(廣東3個多雨區即清遠-佛岡-龍門;海豐-陸豐;陽江-恩平),雨量充沛,河流眾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136毫米。汛期長、枯水期短、時空分配不均是主要特點。江河水源的補給主要是大氣降水,汛期雨量(4~9月)占一年雨量的88。7%,最大24小時降雨量為785毫米。 地下水根據《陽江縣志》記載,陽東屬高溫多雨地區,濕度大,降雨量大于蒸發量(年均1912毫米),河流和水庫等滲漏水補給和水交替條件強烈,對地下水儲存積累容易,因而地下水也很豐富。陽東區地勢北高南低,地下徑流排泄和富集容易,便于利用。但在臺地地區,因地勢平坦,地下徑流活動慢,露頭少,因而利用極少。漠陽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區埋藏淺,地下水非常豐富,可充分利用。但地下水鐵質較多,一般每升含鐵量大于一毫克,需經除鐵等處理措施后方可飲用。
水力資源
全縣擁有水力資源5.46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2。17萬千瓦。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八、那龍、新洲等山區鎮,其余很分散,開發價值不大。
地熱資源
新洲沸礦泉:位于新洲鎮北約5公里處,有公路可達,日產水達3000萬立方以上,平均水溫達95。5℃,最高達101℃,地表以下則更高,是目前廣東省已探明的最大的高溫熱水田。熱水含氡量達到醫療礦水標準,并含有少量的氯化鈉,其醫療價值可與從化溫泉相媲美,而水溫之高、水量之大則是從化溫泉所不及。合山熱礦泉:位于合山鎮東約5公里,廣湛公路南側100多米處,泉眼20多個,自流量6.032升/每秒。最高水溫達72℃,屬中高溫熱水。礦泉出露范圍長約35密、寬15密。該礦泉可作醫療用途,也可作冬季育秧、熱帶魚逼寒越冬繁殖之用。
生物資源
陽東區為半山區縣,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植物資源主要包括木、竹、花、藥四大類,動物資源主要有獸類、鳥類、爬行類及兩棲類等。 此外,陽東面臨南海,海岸線長,海洋水產資源種類繁多,水庫面積大,淡水水產資源也不少,經濟價值較高和產量較多的海洋水產資源有208種,淡水資源有64種。
礦產資源
陽東區礦藏多與燕山運動(距今約1.9~0.7億年),尤其是晚期巖漿頻繁活動有關,形成了多種內生礦床,后來又經風化、搬運等外力作用,使一部分礦藏遷移和重新富集,形成了多種次生礦床,使其種類較多、分布較廣。 陽東境內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鎢、錫、鉛、鋅、稀土、石英、花崗巖、高嶺土等。其中金礦含金品位最高的每噸70克,石英沙二氧化硅的含量達98%,具有工業開采價值?;◢弾r以白色和雜色兩類居多,分布較廣。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初步核算,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8.08億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11.5%。
陽東區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16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49.34億元,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65.58億元,增長1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6870元,增長10.9%??傆嬛?,民營經濟增加值175.58億元,增長11.6%,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68%。[9-10] 大產業比例由2013年的17.3:57.4:25.3調整為16.7:57.9:25.4,其中第一產業下降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0.1個百分點.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6.8%、71.1%和22.1%,分別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8.2個百分點和2.5個百分點。2014年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11.84億元,增長17%,比2013年回落1.6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7.36億元,增長7.1%;非稅收入4.48億元,增長38.1%.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2.13億元,增長8.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34億元,增長34%;教育支出4.2億元,減少1.4%;農林水事務支出2.92億元,減少19.9%。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8%,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5%,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2.8%,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1.4%,建筑安裝工程價格上漲1.5%,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1%。
第一產業
2014年農業總產值69.81億元,增長4.9%.其中,農業產值19.27億元,增長1.8%;林業產值1.54億元,增長4.9%;牧業產值9.17億元,增長5.6%;漁業產值38.61億元,增長6.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2億元,增長4.9%。 2014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4.46萬畝,比2013年增加0.3%.其中,糧食種植面積49.43萬畝,減少0.1%;花生種植面積10.58萬畝,與2013年基本持平;其他作物面積20.20萬畝,減少0.3%;水果年末實有面積36.75萬畝,減少0.2%.水產養殖面積13.25萬畝,與2013年持平。2014年糧食產量16.08萬噸,同比增長3.6%;蔬菜產量20.45萬噸,增長1.1%;花生產量1.52萬噸,增長1.0%;水果產量7.23萬噸,增長1.9%;水產品產量28.62萬噸,增長4.3%;肉類總產量3.77萬噸,增長1.2%。
第二產業
201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66.94億元,增長1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05.42億元,增長17.2%,占全社會工業總產值的89.1%。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從輕重工看,輕工業產值344.59億元,增長9.5%,重工業產值160.83億元,增長38.2%。從企業類型看,大型企業產值83.53億元,增長9.7%;中型企業產值206.56億元,增長11.5%;小型企業產值216.25億元,增長31.1%。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0.4%,集體企業增長43.9%,股份制企業增長22.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8.5%,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增長0.1%。2014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7.64億元,增長19.8%。資質內建筑企業2014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96.35萬平方米,增長31.2%,其中新開工面積56.04萬平方米,增長46.2%;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2.45萬平方米,減少36.8%,其中住宅竣工面積25.9萬平方米,增長134%。
第三產業
2014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19億元,增長11.2%。分地域看,城鎮零售額48.48億元,增長11.6%;鄉村零售額14.71億元,增長9。9%。按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4.44億元,增長11.2%;零售業51.01億元,增長11%;住宿業0.74億元,增長17.6%;餐飲業7億元,增長11.8%。 2014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98.68億元,增長13.7%。其中,批發業銷售額42.49億元,增長14.8%;零售業銷售額56.19億元,增長13%。
榮譽編輯中國最大的核電基地、全球最大的果凍布丁生產基地、中國雙肩玉荷包荔枝之鄉、中國果用益智之鄉、廣東陽東經濟開發區、廣東省五金刀剪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中國菜刀中心、中國剪刀中心、中國腳輪中心、中國腳手架中心。[13-14]
交通編輯
陽東區陽東區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毗鄰陽江市區江城區,東城鎮接壤陽江市區6公里,是聯結珠三角與粵西的黃金通道。開陽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325國道貫穿全境,春閘公路、陽陽鐵路經過,在縣內交織成網;全縣公路通車里程957公里,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7公里?;疖囌竞惋w機場建在縣內。境內的東平漁港是國家一類漁港、二類口岸,直接通航港澳地區;鄰近的國家一類口岸陽江港直接通航世界各地。陽東縣距香港120海里,境內北津港出海,政府計劃2017年內修建高鐵站,陽東區內設一個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