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地處黃浦江下游西北岸,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西臨虹口區,北與寶山接壤。楊樹浦港縱貫區境南北,楊浦即以此演變得名,南部沿江地帶是曾經的上海公共租界東區,中部偏東區域則為“大上海計劃”實施地。楊浦區不僅擁有中心城區里最長的15.5公里的白金濱江岸線,經濟實力也十分強勁,市區內唯一的規劃生態島嶼復興島亦坐落于該區。楊浦坐擁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十大商業中心之一的江灣五角場;上海第三代國際社區新江灣城;產值豐厚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世界500強匯集的大連路總部研發集聚區以及東外灘。
行政區劃
定海路街道、平涼路街道、江浦路街道、四平路街道、控江路街道、長白新村街道、延吉新村街道、殷行街道、大橋街道、五角場街道、新江灣城街道、五角場鎮。 自然地理
地貌
地境成陸于唐宋宋初。據北宋郊直《吳門水利書》記載:吳淞江南岸有18條支流匯入。最東幾條為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芒浦、爛泥浦,各捕之間距離為5~7里。據此推斷,北宋時爛泥浦已在今復興島之東。又據區境西北部景德觀(今萬安路小學)重修碑文記載:原為龍神廟,廟門座西朝東,面海而立,建于北宋初期。又區境南部太平教寺吟蘭州路3問號),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是區內最早建造的佛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一定的開發。
區境是長江三角洲前沿沖積平原,是較早的濱海平原一部分。長年累月,長江挾帶大量泥沙,經波、潮、流的作用,沉積成陸??拷S浦江下游左側系河口沙灘、沙島,后經吹泥填土,人工堆積成周家嘴島嶺復興島)、和共青森林公園。走馬塘以北與虬江之間為古吳世江下游,江寬數華里,因泥沙沖擊,逐漸淤塞。明初改道后,形成夾沙泥草甸土,經農民長期耕作,南境發育成菜園主,北境發育成水稻上。
氣候
地境處北亞熱帶南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水豐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區境年日照時數及年總輻射量屬上海的高值區。其分布規律大致自南而北呈遞增趨勢。區境南部的年總輻射量為114千卡/平方厘米·年,北部為116~118千卡/平方厘米·年。區境最高氣溫,大于或等于35℃的天數年約為6~8天。極端最高氣溫為38~38 2℃。1978年7月8日極端最高氣溫38.9℃。區境最低氣溫,小于或等于-5℃的天數一般為4~5天。極端最低氣溫在-9.5—-10℃。1967年1月16日,極端最低氣溫-10.1℃。區境年降雨量南部地區為1060毫米,北部為1040~1060毫米。汛期雨量大致在600~640毫米。區境最大暴雨量呈自南而北增多的趨勢。一日最大暴雨量南部約為250~300毫米,高于市中心區;北部約為300~350毫米,也遠高于市中心區。區境年平均暴雨天數在2.62.8天,平均暴雨量在76~79毫米/天。1985年最大降水量1623.6毫米,最小降水量是1971年,只有700毫米。上海有效風能密度分布是以市中心為核心的同心圓分布,楊浦為其外圍,風能密度值在80~100瓦/平方米之間。楊浦是工業區,能消耗量大,人口密度高,建筑物密集,“熱島”現象明顯,氣溫明顯高于郊區,強度夜間大干白天,初冬大于盛夏,而以晴朗無風天氣為最強。據1979年12月13日20時觀測:楊樹浦路一平涼路一帶氣溫為6~6.5℃;長陽路以北至控江路一帶為5.56C;控江路以北至五角場附近為5~5.5℃。而市中心區氣溫則為8~9℃之間。楊浦區5~9月積溫略低于中心區,大約為3700~3720℃。楊浦區的災害性天氣和氣候極值與全市基本相同。隆冬的寒潮、冰凍;春夏之交的不正常梅雨季節;夏季的暴雨以及雷暴相伴的冰雹和龍卷風,常帶來突發性災害。
交通
區境交通,向以水路為主。黃浦江穿越區境東南部,北出吳淞口。兩岸支流多,航運便利。上海開埠后,外商紛紛占用岸線,辟建碼頭。至本世紀初,區境沿江灘地已成為上海港碼頭基地之一。解放后,這些碼頭先后收歸國有,經過歸并、調整和對設備的改進,已分別發展成現代化的裝卸公司。改革開放以來,貨運日趨繁忙,1990年吞吐量達1965萬噸。區境無對外水路客運航線,僅有6條對江輪渡線,溝通兩岸往來。內河航運,清末通航河道有百余條,現僅存10余條。這些河道,除黃浦江南岸3條支流和復興島運河可通航外,其余支流基本上只起排水作用。陸上公共交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公共租界通行有軌電車。直至解放前夕,只有楊樹浦路、平涼路、長陽路和翔殷路通行公交車輛。解放后,隨著區境的擴大,住宅建設的迅速發展和五角場地區的開發,公交線路不斷增設,至1990年,有50條之多。其中改革開放以來辟建的有21條,占42%。近幾年來,出租汽車業也蓬勃發展。1960年,境內建成鐵路何楊支線和楊浦車站,與全國鐵路連網,年均貨運量350萬噸左右,解決了滬東地區原材料供應和產品外運的困難。解放前,市內貨運以拖、榻車為主。50年代后期,境內也只有貨運汽車300多輛。60年代以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增長,汽車貨運業務猛增。1990年,全境領取機動車牌照的有1.1萬多輛,其中領取營運證從事社會貨物運輸的有4400多輛。 區域內交通道路完善。區內道路近200條,呈典型的網格狀布局,總長度230余公里,其中有楊樹浦路、長陽路、周家嘴路、控江路、中山北二路——松花江路、邯鄲路——翔殷路、殷高東路——嫩江路、殷行路等橫向主干道;軍工路、中原路——營口路——隆昌路、淞滬路——黃興路——寧國路、四平路——閘殷路、江浦路、大連路、公平路等縱向主干道。區內密集的公交線路,可通往市中心各繁華地段。內環高架路、中環路、逸仙高架路把楊浦與市區各處緊密聯系在一起,新建路隧道、翔殷路隧道、楊浦大橋、軍工路隧道、大連路隧道、殷行路隧道(規劃中)、嫩江路隧道(規劃中)、江浦路隧道(規劃中)、大大縮短了浦西與浦東之間的空間距離,出行和處理公務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