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縣位于廣東省清遠市中部,南嶺山脈南麓,連江中游。戰國時期境內有陽禺國,秦朝末年設陽山關,西漢高祖時置陽山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全縣總面積3418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全縣轄12個鎮1個瑤族鄉,總人口54.3萬人。 陽山縣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35種;全縣水力資源蘊藏量達50萬千瓦。是“中國農村電氣化達標縣”、“中國農村水電之鄉”;自然生態條件優越,森林資源豐富。生態公益林面積全省最大,是“中國綠色名縣”、“全國封山育林先進單位”;氣候資源獨特,溫差大,適宜種植不同氣候帶的農作物,是“中國反季節蔬菜之鄉”,反季節蔬菜以質優量大品種多享譽港澳、東南亞;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是廣東省旅游強縣,主要風景名勝有廣東第一峰、神筆山、北山古寺、連江風景帶和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等。
歷史沿革
陽山地域,古為南交地,周時屬楚,戰國時境內有陽禺國,陽山縣治所在今縣之東,即青蓮峽頭一帶。秦時為長沙郡南境。西漢,漢高祖析長沙郡南部設桂陽郡,置陽山縣,屬荊州桂陽郡。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孫權取桂陽郡地,遂屬孫權。建安二十五年(220),入含洭縣。吳甘露元年(265),析桂陽郡置始興郡,仍屬荊州,以含洭縣之桃鄉置陽山縣,屬始興郡。晉太康元年(280),始興郡隸屬廣州;永嘉元年(307),始興郡改隸屬湘州,咸和三年(328),始興郡又改為隸屬荊州。陽山縣皆隨始興郡改屬。南朝宋時,陽山縣屬始興郡。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始興郡隸屬廣州。元嘉三十年(453)又改隸屬湘州,陽山縣皆隨郡改屬。南朝宋太宗泰始六年(470),析始興郡置宋安郡,隸屬湘州,陽山縣屬湘州宋安郡。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廢宋安郡,陽山縣仍歸屬始興郡。南朝宋后廢帝元徽四年(476),改始興郡為廣興郡,陽山縣屬湘州廣興郡。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又改廣興郡為始興郡,陽山縣屬湘州始興郡。南朝梁武帝天監六年(507),置陽山郡、梁樂郡(今縣境南部,治所失考),屬衡州(治所在含洭)。陽山郡轄含洭、陽山、桂陽、廣德四縣,梁樂郡轄梁樂、洊安兩縣。陳因之。 隋開皇十年(590),平陳,廢陽山、梁樂兩郡,置連州,陽山、梁樂兩縣屬連州。開皇十八年(598),梁樂縣改為宣樂縣。大業三年(607),廢連州,置熙平郡,隸屬荊州,陽山、宣樂兩縣屬荊州熙平郡。大業十三年(617),宣樂縣并入陽山縣,熙平郡屬蕭銑。
陽山夜景唐武德四年(621),平蕭銑,改熙平郡為連州,陽山縣屬連州。貞觀元年(627),連州屬江西道;天寶元年(742),改連州為連山郡,隸屬嶺南道。乾元元年(758),連山郡復為連州,隸屬湖南道。大歷三年(768),連州改隸嶺南道。陽山縣俱隨州郡改屬。五代南漢時,陽山縣屬連州。 宋開寶四年(971),平南漢,陽山縣屬廣南東路連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連州路,陽山縣屬連州路。元至十九年(1282),升桂陽縣為桂陽州,初隸屬湖南道,后隸屬廣東道,陽山縣屬桂陽州。明洪武元年(1368),陽山縣仍屬桂陽州。洪武二年(1369)四月,廢桂陽州,陽山縣并入連山縣,屬韶州府。洪武十四年(1371),復置陽山縣,屬廣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連山縣從陽山縣析出。洪武十四年(1381),復置連州,陽山縣隸屬廣州府連州。
陽山縣“廣東省第一峰”景觀清初,陽山縣仍屬廣州府連州。雍正七年(1729),改連州為直隸州,陽山縣屬連州直隸州。民國3年(1914),陽山縣屬廣東省嶺南道。民國15年(1926),屬廣東省北區。民國25年(1936),改屬廣東省第二行政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月,屬廣東省北江區。1952年9月,屬廣東省粵北行政區。1956年3月,屬廣東省韶關專區。1958年11月,陽山縣并入連陽各族自治縣,1960年10月,復置陽山縣,均屬廣東韶關專區。1979年,屬廣東省韶關地區。1983年6月,屬廣東省韶關市。1988年2月屬廣東省清遠市。
區劃編輯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陽山縣轄12個鎮(陽城鎮、嶺背鎮、青蓮鎮、七拱鎮、太平鎮、黎埠鎮、小江鎮、黃坌鎮、江英鎮、杜步鎮、楊梅鎮、大崀鎮)、1個民族鄉(秤架瑤族鄉)。
人口
陽山縣自西漢置縣,對唐以前的姓氏人口如何傳入無考。
陽山縣中心圖宋元兩代的人口也甚少,僅知道新圩鄉巖口管理區鴉山湖村的陳、謝兩姓于宋代從福建傳入,水口鎮新風村何姓于元代從南海傳入。大部分姓氏人口是明清時期傳入繁衍的,且多為省內傳入,少數為外省傳入。明清時期傳入的姓氏人口主要:1.從粵東地區傳入,多為客籍,通用客家話,如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李、鄧、張、劉、楊、吳、馬等)、興寧縣(李、鄧、王、劉、吳、朱等)、豐順縣(鄧)、大埔縣(梁)、連平縣(王)、惠陽縣(張、楊、鐘、林、江等)、龍川縣(鄒、黃、葉、唐、駱、袁、朱、邱、胡、徐、涂、李、歐、王、馮、江等);2.從珠江三角洲地區傳入,如廣州(鐘、李)、南??h(梁、林、蘇等)、三水縣(蔡、陳、錢等)、順德縣(莫);3.從粵西地區傳入,如懷集縣(黃、龐、黎等)、四會縣(李、唐等)、廣寧縣(伍、楊、王、謝、江等);4.從粵北地區傳入,如英德縣(陳、黎、成、曾、莫、朱、黃、梁、何、伍等)、新豐縣(邱、胡、陳、張、劉、葉、羅等)、清新縣(李)、佛岡縣(曾)、翁源縣(張)、始興縣(張)、南雄縣(胡、鄧、羅、莫等)、樂昌縣(鄧)、乳源縣(何、鄧、鄒、鐘、林等)、連縣(馬)、連南縣(謝);5.從外省傳入。如江蘇省南京市(馮、毛等),福建省上杭縣珠璣巷(葉、沈、陳、鄧、張、馮、黎、羅、蘇、孔等),福建省其他(李、鐘、鄧、林),江西省(歐陽、謝),四川省(楊),湖南省(胡、歐)。各種姓氏傳入陽山后,隨著朝代的更替而不斷播遷,人口不斷繁衍。全縣人口從明崇禎十五年(1642)6364人,發展到1995年的48.26萬人,到2011年的54萬人。
2014年陽山縣地區生產總值(GDP)81.73億元,增長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9億元,增長7.02%;固定資產投資15.3億元,增長29.3%。
綜述
陽山縣古代的經濟,晉代以前沒有史料記載。唐貞元十九年(803),工業
陽山縣工業有悠久的歷史。據舊縣志載:宋開寶五年(972),陽山同官開銀鉛場,牛鼻開鐵務。至明洪武七年(1374),陽山的鐵冶業是全國13個鐵冶所之一,也是廣東唯一鐵冶所,鐵產量占全國的7.8%。清朝時期,境內黎埠鄉有糖寮30余間,且改牛車為水車榨糖。清末至民國期間,冶金、礦采、榨糖、釀酒、陶瓷、食品等手工業時有發展。尤其是采礦業較為活躍,先后有利民、天錫、富粵等21家公司競相開采境內的礦藏??谷諔馉帟r期,礦產等工業產品銷路受阻,導致陽山的地方工業日趨衰落,至民國38年(1949),縣內僅有3家鑄鍋廠和零星的采礦業及少量的鐵匠坊,地方工業幾乎處于崩毀。 建國后,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陽山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以化工、建材、能源、機械、輕紡、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為主導的地方工業體系??h內的“鏡山牌”酥李和富力奶、“Y山牌”、“連江牌”水泥,“連江牌”粉粹機、“山迪牌”變壓器、“鋒旭牌”輕鈣、“韓公酒”等產品曾先后獲市、省、國家級名優產品稱號。天陽集團公司、連江機械總廠、飛鳶公司、變壓器廠、將軍山化工廠和水電行業,曾多次被評為國家、省、市的先進企業。 1950~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縣政府先后接收何影興(連縣人)在陽山創辦的印刷所和由12名鐵匠聯辦的鐵器社,分別辦起了陽山縣印刷廠和農具廠。1953年,縣農具廠購置第一臺舊式皮帶小車床,生產一些鐵制農具,拉開了縣內現代工業的序幕。 1953~1957年“一五”時期,縣內相繼興辦了沙沖煤礦、生粉廠、石棉礦、砒礦場等國營工業企業。同時按自愿互利的原則,組織個體手工業成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2月成立“陽山縣手工業集體企業聯社”下轄44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社員1080人。主要從事鐵器加工,機縫、陶瓷、木器、造船、建筑等行業。1957年,全縣工業企業12戶,工業產值1300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以下各章類同),比1952年的7萬元增184.7倍。其中國營工業企業9戶,職工605人,工業產值761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8.5%。1958~1965年,縣內地方工業經受挫折后在調整中鞏固發展。1958年在“大躍進”浪潮的推動下,工業企業從1957年的12戶增加到53戶,各公社相應辦起了糧油加工廠、煉鐵廠、肥料廠、農機修配廠等企業?!叭翊筠k鋼鐵”期間,縣內興辦130多個小礦山,興建500多座煉鐵爐,但生產效率低,年生產鐵產量只有0.35萬噸,工業效益連續3年虧損。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撤銷鹿牯煉鐵廠、小江煤礦、陶瓷廠、天井山紙廠及鋼鐵廠附屬的耐火材料車間等縣屬國營、集體企業。公社企業除保留少數糧油加工業外,農具修配、造船、肥料等工業也相應調整。是年,全縣工業產值858萬元,比1958年的2675萬元下降了1817萬元。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1962年縣農械廠籌建水泥車間;1963.年興辦食品廠;1964年興辦官陂電站、烏石崗煤礦等企業。社隊企業的農具制造、五金、磚瓦、服裝和農副產品等傳統手工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1965年,縣內工業企業發展到74戶,工業總產值上升到1949萬元,比1961年增長1.3倍,上繳國家利潤和集體積累100多萬元。全縣實現了技術革新119項,機械設備由50年代的4臺,增至113臺(套)。主要工業產品淀粉、白酒、水輪泵和打禾機,產量均居韶關地區之冠。 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工廠管理陷入混亂,工人隊伍分裂成兩大派,工業發展勢頭減弱,工業總產值在2000~2300萬元上下徘徊。1970年, 北煤南運受阻,廣東燃料發生困難,“陽山煤”吃香,縣內掀起群眾性大辦小煤窯熱潮。是年5月,省小煤窯現場會在陽山召開,肯定了“全省有陽山、陽山有小江、小江有船洞”的經驗,推動了縣內煤炭業的發展。當年,全縣有18個公社,148個大隊辦小煤窯,煤炭產量28.63萬噸,相當于前10年的總產量(1976年煤產量達40.05萬噸,1977年產煤最高峰達55萬噸)。為緩和廣州等地用煤緊張的矛盾起到積極的作用。煤炭業的發展,推動了縣內工業和社隊工業的發展。1970~1975年,省在陽山興辦北江鋼鐵廠、光明機械廠(715廠);縣新辦選礦廠、煉銅廠、煉鋁廠、配件廠、氮肥廠、金子坳銅礦、吉古煤礦、炸藥廠、微生物廠等工業企業。社隊礦采、小水電、農機修配等工業陸續興起。1976年,縣內工業企業201戶,人員6067人,工業總產值(不包括省屬工廠)872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19億元的39.806。其中國營工業26戶,職工2956人,工業產值5093萬元。其間全縣年均工業產值為4494萬元。 1977~1980年,第二次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縣內對企業“松綁”,允許企業利潤提成,提取工業基金,調整職工工資,調動了企業干部、職工的積極性,經濟效益明顯上升。1980年,工業總產值7695萬元,其中國營工業產值3561萬元。其間全縣年均工業產值為9940萬元,比“文化革命”期間增長1.2倍。 1981~1985年“六五”時期,先后分三批對工業企業進行整頓,建立健全各種制度,使企業從單純的生產型轉到生產經營型上來,.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隨后,縣政府批轉了經委提出的《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意見》,把人、財、物、產、供、銷權下放給企業,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和經營權,加快縣內外引內聯工業發展。1981春,縣水泥廠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外地資金1080萬元,分兩期技改擴建,使年產3萬噸水泥,提高到20萬噸。1982年,縣磷肥廠引進省化肥企業公司的資金58萬元,擴建磷肥、硫酸車間。1983年,縣礦產公司引進韶關八寶山礦200萬元資金,聯營開發水口牛巖的鉛鋅礦。1984年,縣農機廠生產的9FZ - 15、9FZ - 37爪式粉碎機評為廣東省優質產品?!傲濉逼陂g,工業總產值50828萬元,年均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年均稅利716.2萬元。1986~1990年“七五”時期,陽山以小水電、水泥和礦產為龍頭,帶動縣內其他工業行業發展。1986年,縣政府籌措3200萬元資金加快“摘帽”工程建設,其中投放1825.46萬元開發立德粉、沉淀硫酸鋇、輕質碳酸鈣、水泥廠礦山、大理石、精干麻球和繅絲等七項工程。新建了青蓮立德粉廠、石粉廠、大理石廠、麻廠、絲廠、陽山發電廠。至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4176戶,從業人員2.03萬人,工業總產值1.82億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73億元的38.6%?!捌呶濉睍r期,工業總產值8.04億元,年均產值1.61億元,比“六五”期間增長58.1%;稅利8414萬元,年均稅利1682.8萬元,比“六五”期間增長1.35倍。 1991~1995年“八五”時期,縣內工業發展走內涵改造與外延發展并舉之路,通過外引內聯,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固定資產投資達6.62億元,占歷年投資比重的77.66%。其中1991年投資1.24億元興辦新建裝機容量2×12500千瓦的秤架一級電站,1992年投資7114萬元興建水泥分廠和投資8718萬元興建陽山電廠二期工程,從而以“兩水一礦”為龍頭的地方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初具規模和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基礎工業。1995年全縣工業企業3652戶,從業人員2.7萬人,工業總產值3.94億元。其中國營工業75戶,工業產值1.97億元;集體工業企業135戶,工業產值6107萬元;其他經濟類型工業企業61戶,工業產值3860萬元;合作經營、私營和個體工業3381戶,工業產值9770萬元?!鞍宋濉逼陂g,全縣工業總產值15.26億元,稅利2.41億元。年均產值3.05億元,比“七五”期間增長89.9%;年均稅利4813.4萬元,比“七五”期間增長1.86倍。
林業
陽山縣全縣有山地面積29.2萬公頃,其中石灰巖山地達15.13萬公頃,占山地面積的51.8%。林業用地22.57萬公頃(含巖石裸露地),有林地8.9萬公頃,其中:杉樹2.48萬公頃、松樹2.38萬公頃、闊葉林3.23萬公頃、經濟林0.72萬公頃、竹林0.09萬公頃等,活立木蓄積量為477.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8.2%,是粵北重點林區之一。北部山脈連綿,屬南嶺之余脈,林木以天然林為主;中部以喀斯特地形為主,林木以灌木居多;南部山地則以人工用材林為主??h內有1個市屬國營林場、2個縣屬國營林場、6個林業站和1個國營苗圃場。 陽山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受季風氣候影響。冬涼夏熱,無霜期長,冬偶降雪,雨量充沛,山高霧多,適宜各種林木生長,尤以速生樹種生長迅速,一般10~15年可成材。林區主要分布于楊梅、黃坌、秤架、七拱、大良、白蓮等鄉、鎮,尤以秤架瑤族鄉為重點。秤架瑤族鄉內設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秤架和龍潭角兩個管理站,面積11.7萬畝,是廣東省七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最大的一個保護區。建國前,陽山縣森林主要是天然林,林業基礎極為薄弱。林區交通閉塞,保存原始闊葉林較多,單株材積大。部分純針葉林或近居民耕作區的林木,則常遭山火為害,加上生產水平低、工具落后,勞動強度大,木材產量少,利用率低,森林資源得不到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建國后,廢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通過土地改革分得了山林土地,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林業生產,組織全縣人民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活動。林業生產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1957年,為創辦林業階段。建國后,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山林土地,縣人民政府開始建立林業機構,組織林業生產隊伍。1954年創辦了縣屬國營苗圃場,并在大崀鄉創辦了第一個林業生產合作社,翌年發展成17個林業生產合作社,并創辦第一個縣屬國營楊梅林場。1957年,又建成了天門嶺、五元坑、黃坌、水井、城北、魚沙坑、大坪、六沖、大洲塘等10個縣屬國營林場,有林場職工265人,生產經營面積1.61萬公頃。8年中,全縣人工造林面積為8859.3公頃,年均造林1107.4公頃。 第二階段,1958~1978年。這20年間,林業生產幾經起伏,并遭受了三次嚴重破壞。第一次是1958~1959年,在“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中,組織“社會主義建設大軍”到林區大規??撤チ帜?,用木材燒炭煉鋼、煉鐵等,大放“財經衛星”不僅縣內組織人砍伐,廣州、臺山、鶴山等地也組織數百人前來砍伐,楊梅、鳳崗、孟山一帶林木遭到洗劫,全縣公路旁、村旁及小江、大良、七拱、太平、青蓮等公社沿河兩岸林木幾乎被砍光。青蓮公社河上幾個沙洲的茂密林木全被砍光。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因此而受到嚴重損害。1961年后,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頒發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和《關于確定林權保護山林和發展林業的若干政策的暫行規定》(試行草案),縣委也據此制定了《1966~1970年陽山縣農村發展工作規劃綱要》,決心讓陽山成為:“遠山高山松杉山,近山矮山花果山,河岸兩旁皆綠竹,油茶油桐滿山間”。全縣實行以營林為基礎,采育結合,造管并舉,綜合利用,多種經營的方針,堅持“誰種誰有”的營造政策,并對杉木育苗、撫育、造林給予錢、糧補助,同時也進行了第二次山林發證。林業生產得到逐步恢復。1964~1967年,縣興辦黃坌林場萬畝油桐場、楊梅萬畝杉林場和水口、東山萬畝棕林場,江英公社辦起了3000畝茶場和300畝優質果園。全縣有123個社隊林場,有固定場員1200多人,經營面積3.2萬公頃。4年間,全縣人工造林2.1萬公頃(其中杉木造林6446.3公頃),年均造林5241.9公頃。1966年春,進行了陽山縣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飛播造林,在附城元江、黎埠水井、大崀坑塘等地飛播1.7萬公頃,是年,還開辦了秤架采育場,面積5333公頃。第二次是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使剛剛恢復的林業和各項管理制度又被沖掉,加上實行大隊核算,林業所有權全部收回大隊,不允許社員有“自留山”、“自留樹”,大割“資本主義尾巴”,借口“靠山吃山”,大部分社隊林場的林木被砍光,林場解體。1973年后,縣林業局重新恢復建制,林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是年,全縣造林7212.5公頃,其中杉樹造林3486.7公頃,成為陽山縣歷史上杉樹造林最多的一年。第三次是1975~1978年,由于強調大造林,實行“高標準人工造林”,出現盲目毀掉殘次林、闊葉林去造杉林的現象,尤其是1978年,在秤架、白蓮、黃坌、楊梅等林區公社,大辦采育場,作為公社、大隊、生產隊聯營企業,強調“砍伐一把刀”,實行集中砍伐,只付低微山價,便可平調大隊、生產隊的林木,嚴重損害了大隊、生產隊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因此,出現了社、隊、私人競相“亂砍濫伐”的情況,使“大造林、造大林”變成了“亂砍伐、大毀林”。這4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僅有6000公頃,比1973年一年的人工造林面積還少。 第三階段,1979~1985年,是林業恢復和發展時期。1979年4月,國務院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林業生產有了保障。1981年,縣委、縣政府制訂了《關于穩定山林權屬,劃分自留山的決定》,首先在大崀公社搞林業“三定”試點,然后在全縣鋪開第三次山林發證工作,建立了林業生產家庭承包責任制,明確集體、私人在林業生產上的責、權、利,涌現出一批林業專業戶、重點戶和聯合體,調動了農民發展林業生產的積極性。1982~1985年,全縣人工造林面積3.23萬公頃,年均造林8066.8公頃,其中僅1982年就造林9124.7公頃。 第四階段,1986~1995年,為林業生產迅速發展階段。1985年冬,為貫徹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造林綠化步伐,盡快綠化全省的決定》,陽山縣委、縣政府隨即作出“五年消滅荒山,八年綠化陽山”的決定。1986年,縣委書記、縣農辦主任、林業局長分別在七拱鎮的塘坪、大崀鄉的茶坑、水口鎮的婆逕率先創辦造林點,面積314.1公頃。1987年,縣五套班子領導成員帶領部、委、辦、局117個單位到全縣各鄉鎮共辦造林點86個,面積達15.73萬公頃,實行單位包點,領導負責,限期消滅荒山,實現綠化,從而全面掀起造林綠化高潮。1990年冬,省委書記林若到陽山檢查造林綠化工作,要求陽山在石灰巖山地造林綠化。翌年春,縣舉辦造林綠化、治山致富圖片巡回展覽,進一步推動造林綠化工作。1986~1993年,全縣實際人工造林面積13萬公頃,飛播造林4萬公頃,封山育林10萬公頃,培育各種苗木6000萬株,推廣種植適合石灰巖山地生長的任豆樹約5000公頃。全縣機關、廠礦、學校、住戶改燒柴為燒煤、燒氣的3842戶,農村中:改燒柴為燒草3.9萬戶,占農村總戶數53%;改燒柴為燒煤3655戶,占農村總戶數5%;用沼氣2190戶,占農村總戶數3%。1993年9月,經廣東省綠化委員會組織驗收,陽山縣實現綠化達標。1994年5月,經廣東省林業廳驗收,陽山縣石灰巖山地實現綠化達標。1995年,全縣有林業用地面積22.57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7.28萬立方米,林木蓄積總生長量20.52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年消耗量7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