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漢中盆地東緣,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東接佛坪、石泉縣,南鄰西鄉縣,西毗城固縣,北界留壩縣、太白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07°11′~108°33′,北緯33°02′~33°43′之間,東西寬約56公里,南北長約76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其中,西漢高速、108國道,陽安鐵路穿境而過;全縣總面積3206平方公里。歷史文化悠久,自然資源豐富,交通四通八達,開發前景廣闊,古為“漢上明珠”,今稱“朱鹮故鄉“。
中文名稱洋縣外文名稱Yangxian County別 名朱鹮故鄉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陜西省漢中市下轄地區16鎮政府駐地洋州鎮電話區號0916郵政區碼723300地理位置陜西省西南部面 積3206平方公里人 口440083人(2002)方 言西北官話氣候條件屬北亞熱帶內陸性季風氣候機 場漢中城固機場車牌代碼陜F行政代碼610723GDP94.40億(2014年)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 水文4 自然資源? 耕地資源? 水利資源? 礦產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5 人口6 經濟發展? 工業? 農業7 教育8 名優特產9 文化藝術10 風景名勝? 智果寺藏經樓? 蔡倫墓祠?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 開元舍利塔歷史沿革編輯洋縣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已有先民在這里定居。夏、商(約前21~前11世紀)為梁州之域。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為雍州之域。東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周平王元年至周貞定王十七年(前770~前452),今縣地屬蜀。貞定王十八年(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長城南鄭”;縣地屬秦南鄭。貞定王二十八年(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鄭反秦從蜀;縣地又附蜀。
洋縣城區圖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滅蜀;縣地復歸秦。赧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在“丹陽之戰”中敗楚,取漢中郡(今湖北鄖陽、陜西省安康及商洛部分地區)600里,與南鄭地合而為一,復置漢中郡,縣地屬漢中郡。秦(前221~前207)縣地仍屬漢中郡成固縣。西漢(前206~24)高祖元年(前206),縣地屬漢中郡。五年(前202),漢王稱帝,沿襲秦郡、縣制,縣地仍屬漢中郡。新莽天鳳元年,改漢中郡為新成郡,于安國城(亦稱安固城,今洋縣貫溪鄉內)分立安國縣?;搓柾醺级?24),劉玄都長安,封漢宗室大將、順陽懷侯劉嘉為漢中王,縣地仍屬漢中郡。東漢(25~220)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孫述龍興二年,26),公孫述遣將軍侯丹取漢中,縣地為公孫政權轄領。十二年(36)漢大司馬吳漢平蜀滅述,復漢中郡(治所由安康遷至今漢中市),縣地歸漢,屬漢中郡。獻帝建安五年(200),張魯據漢中,置漢寧郡,縣地屬之。二十年(215),曹操征張魯,魯降,復漢中郡,縣地屬漢中郡。二十四年(219),劉備取漢中稱王,縣地遂屬劉備領地。三國(220~~265)前期為蜀漢益州漢中郡。蜀漢后主炎興元年(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滅蜀,縣地屬魏益州漢中郡。西晉(265~316)武帝泰始三年(267)分益州立梁州,于成固縣東部置黃金縣、興道縣,為洋縣境內置縣之始。愍帝建興元年(成漢玉衡三年,313),仇池氐王楊茂搜遣子難敵占據漢中。次年,梁州人張咸起兵逐氐部,以州地降成漢李雄,郡、縣廢,縣地隨州屬成漢。東晉(317~420)穆帝永和二年(346),安西將軍桓溫伐蜀占據縣地,晉昌郡治自長樂縣(今石泉縣)遷至龍亭鋪(今洋縣龍亭鎮)。三年(347),平蜀滅成漢,縣地屬梁州晉昌郡。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前秦遣楊安破梁州,縣地為前秦所轄。太元九年(384),都督桓沖收復梁州,縣地復歸晉。安帝義熙元年(405),益州刺史毛璩攻取梁州,平西參軍譙縱殺毛璩據蜀叛晉,稱王于成都;氐王楊盛乘虛遣侄楊撫攻占漢中,后秦遣俱斂攻州城,楊盛請降,縣地遂屬后秦所轄。九年(413),相國劉裕遣將平蜀滅譙縱,收復漢中,縣地再歸晉。南北朝(420~589)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于縣地西南部置懷安縣(治設五間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梁、秦州刺史蕭思話平氐楊之亂,廢晉昌郡及懷安縣,縣地屬漢中郡。宋順帝升明三年(南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四月,齊王、相國簫道成廢宋立齊,復置晉昌郡,縣地屬之。南齊和帝中興二年(梁武帝天監元年,502),梁王、相國蕭衍廢南齊立梁,縣地屬梁。梁武帝天監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北梁州長史、漢中太守夏侯道遷以漢中地降北魏,縣地歸北魏。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分城固縣東部置龍亭縣,縣地屬北魏梁州晉昌郡龍亭縣。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分龍亭縣西北部置興勢縣,縣地屬梁州晉昌郡龍亭縣、興勢縣。西魏文帝大統元年(梁武帝大同元年,535),梁以蘭欽為北梁州刺史,攻漢中;西魏梁州刺史元羅降,復置懷安縣,縣地歸梁。梁元帝承圣元年(西魏廢帝元年,552),西魏太師宇文泰遣大將軍達奚武攻占梁州,縣地屬西魏;于龍亭縣東北復置黃金縣(治設北城山),歸直州轄。西魏廢帝二年(553),分梁州、直州地置洋州,并改懷安為懷寧縣,縣地分屬梁州晉昌郡興勢縣、龍亭縣和直州魏昌郡黃金縣及洋州懷昌郡懷寧縣。西魏恭帝元年(554),廢晉昌郡,于儻河口置儻城郡,并設儻城縣,縣地分屬梁州儻城郡興勢縣、儻城縣、龍亭縣和洋州懷昌郡懷寧縣、洋川郡黃金縣。西魏恭帝四年(557),周公宇文覺廢西魏立北周,改儻城郡屬洋州。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改懷寧縣為懷昌縣,廢龍亭縣,縣地分屬洋州儻城郡儻城縣、興勢縣和洋川郡懷昌縣、黃金縣。隋(581~618)文帝開皇三年(583),廢郡,行州、縣制,縣地分屬洋州儻城縣、興勢縣、黃金縣、懷昌縣。煬帝大業二年(606),撤州復郡,并梁、洋二州為漢川郡,廢儻城縣、懷昌縣,縣地屬漢川郡興勢縣、黃金縣。唐(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罷郡復州,縣地屬洋州興勢縣、黃金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縣地屬山南道洋州轄。二十三年改興勢縣為興道縣。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分興道縣北境置華陽縣(治設黎園,即今洋縣華陽鎮縣壩),縣地屬洋州興道縣、黃金縣和華陽縣。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為東、西兩道,縣地屬山南西道洋州轄。玄宗天寶元年(742),廢州,行郡、縣制,縣地屬山南西道洋川郡興道縣、黃金縣和華陽縣;三年省華陽縣,轄地歸興道縣;七年復置華陽縣,屬京兆府(治設長安)。八年,開清水谷(一名青谷,在洋縣華陽鎮境內)路,得“玉冊”于太白山洞,遂改華陽縣為貞符縣;十一年,劃貞符縣歸洋川郡;十五年,洋川郡治從西鄉縣移至儻城,縣地屬洋川郡興道縣、黃金縣、貞符縣。肅宗乾元元年(758),改洋川郡為洋州(州治儻城,即今洋縣城),縣地屬洋州興道縣、黃金縣、貞符縣。僖宗光啟三年(887),在洋州設武定軍節度使,兼統蓬、壁二州。昭宗天復二年(902),西川節度使王建取興元府,洋州武定軍節度使李思敬以州地附蜀。五代十國(907~960)初,縣地屬前蜀。前蜀咸康元年(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后唐遣魏王繼岌率師伐蜀,至興州(今陜西省略陽縣地),蜀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降后唐。后唐閔帝應順元年(后蜀明德元年,934),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討潞王從珂敗,與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以兩鎮之地降后蜀,后蜀使張業將兵入興元,并改洋州為源州。北宋(960~1126)初,縣地屬后蜀。太祖乾德三年(后蜀廣政二十八年,965),宋西川行營鳳州路都部署王全斌率師滅后蜀,復洋州。四年,廢黃金縣,貞符縣移治黃金縣治所所在地(今洋縣黃家營鄉真符村)。太宗至道二年(997),改道為路,縣地屬陜西路洋州興道縣、貞符縣。仁宗天圣元年(1023),改貞符縣為真符縣。景佑四年(1037),改武定軍節度為武康軍節度。神宗元豐八年(1085),劃全國為23路,縣地屬利州路洋州轄。南宋(1127~1279)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劃全國為16路,利州路分為東、西二路,利州東路治興元府;縣地屬利州東路洋州興道縣、真符縣。理宗端平三年(蒙古太宗八年,1236),蒙古王子庫端(舊作闊端、庫騰)占領興元,漢中之州、縣歸蒙古國。理宗淳祐十二年(蒙古憲宗二年,1252),蒙古王室分封宗屬,忽必烈受河南、關中之地,遣軍戍興元、建政權,復洋州及興道縣、真符縣。度宗咸淳元年(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省興道縣、真符縣,縣地屬洋州直轄。元(1271~1368)初,縣地即入元版。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設陜西等處行中書省,縣地屬陜西等處行中書省興元路洋州轄?;葑谥琳哪?夏天統三年,1364),割據四川、定都重慶的夏帝明玉珍,遣右相萬勝取興元,縣地遂屬夏。明(1368~1644)初,縣地屬夏。太祖洪武三年(1370),大將軍徐達率師取興元,改興元路為漢中府,降洋州為洋縣;九年,改陜西等處行中書省為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縣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轄;十年,并洋縣入西鄉縣,旋復。清(1644~1911)初,縣地由闖王李自成部將賀珍率軍駐守。世祖順治三年(1646),五月,肅親王豪格遣軍入漢中,賀珍敗走,洋縣遂歸清,屬漢中府轄。仁宗嘉慶七年(1802),分縣地北部設華陽縣丞。穆宗同治元年(1862)六月,滇民起義軍藍大順部攻取縣城,設靖州。三年二月,滇軍撤離,縣地復屬清漢中府轄。中華民國(1912~1949)2年(1913),廢府設道,縣地屬漢中道。17年(1928)撤道,行省、縣制,洋縣屬陜西省政府。24年(1935),省下設行政督察區,洋縣屬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49年12月4日洋縣解放,屬陜甘寧邊區漢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5月~1951年元月,屬陜南行政公署。1951年2月~1953年12月,屬陜西省人民政府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1月~1955年5月,屬陜西省人民政府漢中區專員公署。1955年6月~1968年8月,屬陜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68年9月~1969年9月,屬陜西省漢中專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0月~1978年8月,屬陜西省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至1996年6月,屬陜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至今,屬陜西省漢中市。 行政區劃編輯明洪武十三年(1380),全縣編為10里,天順年間(1457—1464)增編5里,成化十二年(1476)改劃為30里。弘治六年(1493)調整區劃,編為94鄉(名稱無考)和36里。清沿明制。順治十四年(1657),重新劃編政區,全縣置43鄉,分4路,24里。道光元年(1821)設立監洋縣丞,將華陽東北沙窩子等地劃出歸轄。道光五年(1825),撤銷盩洋縣丞,劃出洋縣袁家莊等地設佛坪廳。光緒十八年(1892),改全縣43鄉、24里為5鄉、48地。宣統二年(1910),改5鄉為5區,原48地改為48鄉,地域未變更。民國元年(1912)廢區、鄉制,改5區、48鄉為5路、50地(新增石墩河、黑峽子兩地)。17年,推行村、里制。全縣劃為5區、39村、和13里。民國23年(1934),廢村、里制,行聯保制,將39個村劃編為26個聯保。民國29年(1940)7月,推行保、甲制,將26個聯保改劃為6鎮、13鄉、139保、2801甲。洋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即廢除國民黨鄉(鎮)、保組織,于1950年初將全縣劃為11個區、139個鄉(街),分別建立人民區公署和鄉人民政府、人民街公所。1950年5月民主建政中,合區并鄉,全縣劃為城關、中、東、西、南、北6個區和72個鄉(街);7月,又將以方位排列的區稱改為依數序稱謂,人民區公署改稱區公署。1950年10月,第二次調整區劃,將6個區分設為8個區,區公署改為區公所;將72個鄉(街)分設為95個鄉(街),建立人民鄉(街)公所。1952年5月,第三次調整區劃,將8個區分設為9個區;將95個鄉(街)分設為108個鄉(街),人民鄉(街)公所改為鄉人民政府。1953年6月,第四次調整區劃,將9個區分設為12個區,108個鄉分設為115個鄉。后于1955年7月,將各鄉人民政府改為鄉人民委員會;把按數序排列的區名,改為按地名稱謂的區名。1956年2月,全縣縮劃為5區、1鎮、64鄉。將貫溪、戚氏、磨子橋3個鄉劃為縣直屬,其它鄉為區轄,至1958年8月,均未變動。1958年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撤銷5個區公所,設立5個工作站;建立48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0月,正式行文確定為15個人民公社,1959年5月,將華陽人民公社的黃柏塬、二郎壩管理區劃歸太白縣。1961年5月,撤銷區級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設立區工作委員會;將65個鄉級生產管理區調整為46個人民公社。是年9月,佛坪縣復置,將袁家莊區工委所轄的4個人民公社、酉水區工委所轄原屬佛坪縣的3個人民公社劃歸佛坪。此后,人民公社(鎮)又幾經部分調整。至1966年5月,全縣共設5區、1鎮、47個人民公社。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區、社行政機構因不斷受到沖擊而癱瘓。1968年9月,洋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區、社相繼建立革命委員會。1979年2月,改區革命委員會為區公所。1981年1月,改公社革命委員會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恢復鄉、鎮建置,改公社管理委員會為鄉人民政府。其時除新鋪已改為黃金峽外,其它鄉名稱未變。1984年5月~1985年1月,謝村、華陽、馬暢、磨子橋、龍亭、黃安6鄉改為鎮制;城關公社并入城關鎮,為區級。至此,全縣區劃為5個區、1個(區級)鎮,46個鄉(鎮),368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2496個村民小組,21個居民小組。
洋縣政區圖2002年4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撤銷陽河、鐵河、坪堵等6個鄉,將全縣32個鄉鎮合并為26個鄉鎮。至2003年末,轄16鎮,10鄉,366個行政村,2496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26個鄉鎮是:洋州鎮、戚氏鎮、貫溪鎮、龍亭鎮、謝村鎮、湑水鎮、溢水鎮、馬暢鎮、磨子橋鎮、黃安鎮、黃家營鎮、黃金峽鎮、草廟鄉、槐樹關鎮、金水鎮、茅坪鎮、華陽鎮、桑溪鄉、白石鄉、四郎鄉、關帝鄉、窯坪鄉、石關鄉、秧田鄉、八里關鄉、長溪鄉。 2011年7月7日,經陜西省政府批準,洋縣貫溪鎮并入洋州鎮,撤湑水鎮并入謝村鎮,撤窯坪鄉并入溢水鎮,撤秧田鄉并入金水鎮,撤石關鄉并入黃安鎮,撤草廟鄉并入磨子橋鎮,撤白石鄉、四郎鄉、長溪鄉、八里關鄉、桑溪鄉、關帝鄉鄉的建制,相應設鎮的建制。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洋縣洋縣位于陜西省南部,漢中盆地東緣,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東接佛坪、石泉縣,南鄰西鄉縣,西毗城固縣,北界留壩、太白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07°11′~108°33′,北緯33°02′~33°43′之間,最高海拔3701米,最低389米,形成東北高陡,南部低緩,中部低平的地勢。
地貌
縣境北倚秦嶺,南俯巴山,東部為秦嶺山脈向東南
洋縣國家森林公園延伸的余脈和巴山向東北斜落的山丘交匯處,中部為漢江平壩地帶東段。西部南北兩側高,中間平坦,隔湑水沿漢江北側向東展開。北處秦嶺山地,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為全縣最高點。南部為巴山丘陵地帶,黃金峽鎮白沙渡,海拔389.7米,為全縣最低點。秦嶺南坡各條山梁,受湑、溢、黨、酉、金等河縱向切割,自北而南,向漢江谷壩延伸。漢江以南,巴山丘陵受河流樹枝狀切割,澗嶺縱橫,溝壩相連,坡勢平緩。全境地勢呈東、北高陡,南部低緩,中部低平,宜林宜農。境內共有山地總面積231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72.2%,丘陵總面積6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1.1%,平川面積21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7%。
氣候
洋縣屬北亞熱帶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5℃,最高氣溫38.7℃,最低氣溫-10.1℃。年平均日照1752.2小時,日照率39%。年平均降水839.7毫米,最多1376.1毫米,最少533.2毫米,年平均降雨120天,月平均降雨10天,降雨期最多為7、9、10月份。年平均無霜期239天。
水文
漢江:源于寧強璠冢山,經城固于洋縣湑水鎮西南沙河口入境。境內流長84公里,天然落差84.5米,流域面積3200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71.59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27立方米/秒,最大洪水16360立方米/秒。江道在湑水至黃安鎮小峽的平川段,長28.8公里。湑水河:源出周至縣財神嶺,經太白縣二郎壩西南進入洋縣坪堵鄉,接納西岔河、坪堵河、清溪河,于佛爺坪流入城固縣境。下游河道由湑水鄉西南至河口,為洋、城兩縣界河。河道全長165.5公里,經縣境15.5公里,天然落差120.3米,流域面積25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7.84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3.7立方米/秒,最大洪水2580立方米/秒。注入漢江的還有:源于關帝鄉大頭溝,至戚氏鎮朱家村入江的苧溪河;源于白石鄉,流經貫溪鎮入江的雙龍河;源于長溪鄉,至龍亭鎮以南入江的大龍河及石槽鄉的孫家河,槐樹關鄉的店子河,金水鄉的剪子河,良心鄉的關溝河、良心河等。 地下水縣內地下水大體分為孔隙水和裂隙水兩類??紫端址譃闈撍统袎核畠煞N,存在于平壩(沖積、洪積)松散巖層內;裂隙水存在于中、低山地碎屑石孔隙、裂隙和基巖裂隙中,多以泉水露頭,補充河、溝水源。平壩強容水區平均水位埋深2.5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