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西縣建縣于1988年,隸屬廣東省陽江市,位于廣東省西南沿海,東臨江城區、北接陽春市、西連電白區、南瀕南海。全縣總面積1455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26.6千米。325國道、廣湛高速公路貫通全境,與沿海高速公路、陽陽鐵路、國家一類口岸陽江港連成海、陸交通網絡。陽西依山傍海,處于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過渡帶。 陽西縣是“中國小刀中心”、 “中國塑料吹膜級色母粒生產基地”、“國家級近江牡蠣吊養標準化示范區”、“廣東省山歌之鄉。 2014年,陽西縣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64.17億元。
建置沿革編輯新石器時代陽西地域就有人類居住。
春秋戰國時陽西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后為南??さ?。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合浦郡高涼縣地。三國時期為廣化縣,屬高興郡管轄。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陽西獨立為宋康郡。隋初,廢郡為縣,陽西稱杜原縣。唐武德五年,改為杜陵縣。宋太祖開寶五年,廢杜陵縣并入南恩州(即陽江),明、清兩朝沿宋制。民國開始至1950年屬陽江縣6、7區。1951年屬陽江縣6、7、10區。1953年屬陽江縣12至18區。1988年陽江建市分縣,陽西縣成為陽江市轄縣。
陽西縣城遠景圖行政區劃編輯
陽西縣位置地圖1988年陽西建縣后,設8鎮1鄉。1993年,蒲牌鄉改為蒲牌鎮。2003年8月撤銷蒲牌鎮并入織篢鎮,陽西縣轄織篢鎮、程村鎮、上洋鎮、沙扒鎮、儒洞鎮、新圩鎮、塘口鎮、溪頭鎮八個鎮。 縣人民政府駐織篢鎮。
地形地貌
陽西風景 (2張)
陽西縣境屬背山面海的丘陵地帶,平原面積17%,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和東南高,中部低。陽西縣最高點蛾凰嶂海拔1337米,位于縣境西北部,與電白區、陽春市交界。 陽西縣的地貌大體可分為沿海地帶和山區地帶兩大部分。沿海地區程村鎮的近河到溪頭鎮的散頭咀這一岸段屬洋邊海沿岸,洋邊海為一深入陸地的溺谷河口灣,沿海地段主要為沖積平原。陽西縣沿岸高潮區局部有紅樹林及草灘分布,灘涂遼闊、平坦。散頭咀至沙扒鎮,主要由三個鐮刀形沙灣連接而成,連接處呈半島岬角狀,是典型的山地溺谷岸段,灘涂類型有巖礁、礫石和沙灘,陽西縣沙灘岸段占海岸線40%,較長的沙灘岸段是上洋鎮的河北沙灘、儒洞鎮的月亮灣沙灘、沙扒鎮的海濱浴場沙灘。沙扒鎮到儒洞鎮這一岸段的特征與洋邊海岸段相似,屬儒洞河口岸段。山區地帶主要是新圩、塘口以及程村、織篢兩鎮的西北部。這些地方山地多,地勢高。
地質
陽西縣沿岸高潮區灘涂底質為泥沙質及泥質。沙扒鎮到儒洞鎮底質為泥沙及沙質。山區地帶礫質土多。大體上講,沿海地帶土質粘性相對大,部分水田呈堿性,山區地帶土質相對松散,部分水田呈酸性。
氣候
陽西縣處于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過度帶,海洋季風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22.3℃,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至2008年,陽西縣有稀土礦、硅鐵礦、石英砂、鉀長礦等30多種礦產,其中石英砂儲藏量達6000多萬噸,純度達99.2%。
水力資源
陽西縣境內有三大主要河流,至2008年,有42座中小型水庫,可開發利用的水電裝機容量達3.2萬千瓦,已建成的水電站年發電量過6000多萬度。
地熱資源
陽西縣有沙扒月亮灣、河北港灣等多處天然海濱浴場,有儒洞咸水溫泉、塘口熱水溫泉等多處地熱礦泉,其中儒洞咸水溫泉有醫療保健作用,2008年,日流量達4000立方米。
土地資源
至2008年,陽西縣林木面積90萬畝,森林覆蓋率48.7%,活立木材蓄積量200多萬立方米,有耕地33萬多畝,低坡度山地50萬畝。
交通編輯陸路
廣湛高速公路、325國道貫穿陽西境域而過,陽西縣距廣州240千米,距湛江160千米。與廣東沿海高速公路相接,距珠海180千米;與陽陽鐵路相連,距3.5萬噸級的陽江港25千米,水路東距香港180海里,距澳門140海里;西距湛江110海里;北距廣州220海里。
海港
陽西縣海岸線長126.6千米,-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灘涂面積50萬畝,至2008年,有沙扒、溪頭、河北3個漁港,其中沙扒漁港為國家一級漁港,溪頭漁港為國家二級、省一級漁港。陽西縣海捕產量1999年至2006年連續8年在廣東省縣級排名第二位。
人口民族編輯2008年,陽西縣總人口49.8萬人,當年已婚育齡婦女9.58萬人。 2013年,陽西縣總人口52萬,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和政策生育率分別為1.263%、0.746%和87.7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38。 陽西縣多為漢族,少數民族以苗族、壯族和瑤族為主,主要分布在程村鎮。
經濟編輯綜述
2014年陽西縣地區生產總值164.1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3.4%,增長15.5%。其中第一產業54.97億元、第二產業68.09億元、第三產業41.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5%、28.7%、8.3%。2013年,陽西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43億元,比2012年增長15.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14億元,比2012年增長31.4%。固定資產投資57億元,比2012年增長30%。
第一產業
陽西夜景 (3張)
陽西縣盛產水稻、荔枝、龍眼、西瓜、辣椒等,其中雙肩玉荷包荔枝、上洋西瓜、薄牌北運椒、溪頭五彩薯、儒洞香芋等大宗農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全縣建有水果、蔬菜、中藥材以及海水養殖、畜牧業生產等十大生產基地。 2013年,陽西縣新增省、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各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8家。全年糧食總產量14.26萬噸,特色作物產量30.45萬噸;升級改造漁船256艘,新增深水網箱20個,漁業總產值45.97億元,比2012年增長8.2%;新建生態景觀林帶85千米、防護林工程2.96萬畝、森林碳匯工程900畝;進行儒洞河儒洞段和新圩段治理工程、8宗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工,進行白土聯圍海堤達標加固工程。2013年,陽西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7.76億元,比2012年增長6.5%,農(漁)民人均純收入10197元,比2012年增長14%。
第二產業
2013年,陽西縣27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7.5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73.7%。中山火炬工業園擴園建設,二期3000畝用地基本完成開發。中山火炬工業園再次被評為省優秀園區。海洋產業基地起步區完成土地平整300多畝。新型建材產業園新征用地2000畝,博德陶瓷項目首期3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引進了粵玻實業、廢礦物油深度精制等項目。電力能源基地方面,華廈陽西電廠3、4號機組和華潤三期菩提山風電項目建成投產,大唐華銀火電項目完成可研評審等前期工作。2013年,陽西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7.67億元,比2012年增長26%。
第三產業
2013年,陽西縣月亮灣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8億元,沙巴島特色街和4家中高檔酒店建成開業,舉辦七七神水節、重陽風箏節等旅游文化活動??h城御景溫泉酒店、九州國際大酒店等高星級酒店建成開業。陽西縣接待游客111.43萬人次,旅游收入9.09億元,分別增長17.6%和46.9%。御景灣、凱旋豪庭、中陽商業街等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37.7萬平方米。2013年,陽西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96億元,比2012年增長11.5%。
社會事業編輯交通建設
2013年,陽西縣對人民大道、向陽路進行升級改造。舊城區改造項目全面動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6億元,拆除舊房屋540戶8萬平方米,人民南路、富貴路等市政工程開始動工建設,完成了上洋至書村公路改建工程和縣汽車總站遷擴建主體工程,陽茂高速新圩出口至月亮灣一級公路進行動工建設,完成農村硬底化公路81.56千米。 至2013年11月,X747線上洋至書村公路改建工程已完成回填單邊路肩11千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單邊22.5千米。
文化教育
陽西縣第一中學2012年,陽西縣中小學校160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職業高中2所,初級中學13所,小學141所,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1所。當年有在校生77843人,其中,普通高中11879人,中職5048人,初中27348人,小學33568人。全縣專任教師4699人,其中,普通高中、中職699人,學歷達標率96.8%;初1544人,學歷達標率99%;小學2456人,學歷達標率99.91%。 全縣有幼兒園36所,在園(班)幼兒9234人,毛入園率為72.2%。 2013年,陽西縣塘口鎮、沙扒鎮、溪頭鎮完成了教育創強申報工作;陽西一小完成總工程量的70%,高考再創佳績;41個村文化室建成,新檔案館投入使用;舉辦了陽西縣第二屆鄰里節。
科技專利
2013年陽西縣獲國家專利72件,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社會保障
2013年,陽西縣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新增1.1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完成任務的109.5%。遭受強臺風“尤特”災害的193戶全倒戶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入住;50套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設任務已完成;落實幫扶資金7060萬元;建成了30宗農村飲水工程,惠及農村群眾1.8萬人。
人民就業
2013年,陽西縣完成城鎮新增就業8937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745人;完成培訓農村勞動力4249人;培訓轉移就業率達95%;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18831人。
水利工程
2013年,陽西縣完成白土聯圍海堤達標加固工程的第一標土料場基本落實和用地補償工作;第二標段于當年6月份進入全面施工階段,至2013年11月完成堤長加固4.5千米,累計完成總投資2650萬元,占主體工程的29.5%;8宗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主體工程已完成;儒洞河儒洞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資約1686萬元;新圩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資約1235萬元;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完成投資712.8萬元。
旅游景點編輯陽西縣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旅游資源豐富,“山、海、泉、林、湖”優勢突出,既有秀美的自然風景,又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劃分為六大區域:一是月亮灣海濱區,包括月亮灣度假中心和沙扒港、大樹島等;二是東水山區、包括鵝凰山、望夫山、東水風光等;三是龍高山區,包括龍高山、雙山島、南山海旅游度假村、河北浴場以及文筆塔、雙魚古城等;四是羅琴山區,包括羅琴山、新湖水庫、洋邊海蠔場、冼村(冼夫人出生地)等;五是桐油山區,包括浸霽灣、熱水溫泉、古堡群和古寺古廟、馬山革命紀念地等;六是縣城區,包括大垌山、西湖公園、虎嶺公園、東湖咸水溫泉度假山莊(被評為“中華綠色溫泉養生示范基地”)、冼太旅游度假山莊、宋康路商業街和沿江路風光等。此外,陽西還有端午節龍舟賽、山歌擂臺賽等獨特的民俗風情,是廣東省著名的山歌之鄉。陽西縣旅游景點可分三條路線,即月亮灣至東水風光西線,龍高山至河北、雙山島中線,羅琴山至塘口古堡群至浸霽灣東線。 大垌山
大垌山禪林 (5張)
大垌山禪林景區位于縣城西郊約4千米處,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禪林,是陽江市十大景區之一。凈業寺座落在大垌山東北山麓,屬羅浮梵宇分支,始建年代久遠。清嘉慶末年,高州知府戴錫倫離任還鄉,途經大垌山,削發為僧遁入空門,取法號大千。民國25年(1936),時任陽江縣長李伯振為保護大垌山禪林,把大垌山列為風景保護區,并修通大垌山公路。 沙扒灣沙扒灣位于陽西縣沙扒鎮,面向浩瀚的南海,包括沙扒海濱、月亮灣、青洲島和北額嶺等景點。 古村落
陽西大洲村大洲村,隸屬陽西縣織篢鎮大泉村委會管轄,村房屋坐東向西,依河而建,建村始祖何田齋,清乾隆16年從陽江來織篢,在織篢圩上行街開福記油糖鋪,以經營加工農副產品為主,在全國開設42間油糖鋪,賺錢后何田齋來大朗買下大片土地,在河邊建村,取名大洲村,又名大朗。2008年,大洲村被廣東省文聯、省民協認定大洲村為首批“廣東省古村落”之一。[17-18] 東水山景區東水山景區,位于陽西縣西北約60千米處,是一處避署之地。其中“鵝凰遠眺”、“東水明珠”曾列入陽江八景之一。 咸水礦溫泉
陽西溫泉陽西咸水礦溫泉位于陽西縣城東湖生態開發區內,距廣州240千米,毗鄰325國道,離廣湛高速公路織篢出口僅3千米。山莊內綠樹成蔭,湖水清澈,是一家集溫泉養生、住宿、餐飲、商務會議、康體健身、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溫泉度假山莊。陽西溫泉200多萬平方米的溫泉區域,300多萬平方米的自然生態園林,20多萬平方米的湖景水系構建了一個純生態溫泉樂園。 風俗民情編輯漁家婚嫁
漁家婚嫁陽西漁家婚嫁風俗,與岸上居民略有不同,沒岸上人多禮節,風俗較為樸質,滿帶著情趣,沾帶著古代搶親遺風。漁家婚姻關系一經雙方父母敲定下聘,漁家女要提前哭嫁,出嫁前兩三天,要洗髻沐浴,夾毛仔,收拾得全身上下煥然一新,前一天,家里開始宴請親友,迎新之日,新郎帶著班小伙子撐著船接新娘來了,新娘則由一班女伴護著,不讓新郎船靠近,雙方斗起咸水歌。新娘被接回男家,安置在一只彩船里,小伙子圍著新郎新娘鬧房,直到夜深人靜才各自散去,新娘新郎鉆進船倉,合百年之好。 藏七月七水七月七日午時,人們將沖洗干凈的瓶、罐、埕或其他容器拿到井上盛七月七水,說是一年之中,唯有此日此時的水才是神仙水。這種水藏于家中,很久不變質。人們發燒可拿來飲用,幫助清熱去毒;其他病患者可用此水沖服藥片、藥粉;若誰長瘡,或有外傷什么的,需敷草藥時,亦可用此水舂草藥、研藥末。 接花炮陽西花燈,又叫花炮,每年正月十一,陽西人慣在各處娘嫲廟放燈,這天,娘嫲廟前人山人海,廟門前一排放著十二個花燈?;酎c燃,隨著一聲脆響,花燈帶上一串火花,直沖霄漢。十二個花燈升在半空,直如十二把降落的傘?;羧急M,最后一個,內中會爆出一草捆子,狀如手乾玉軛,在半空搖搖晃晃落下來。這時,人群洶涌,萬頭趨動,萬千雙眼,都??茨遣堇ψ?,俗叫炮頭。因為傳言說,誰接了炮頭,這一年便會承大運,遇事逢兇化吉。最終,炮頭落下來,經過一番驚險激動人心的博擊,有人把炮緊緊攥在手里了。接了炮頭的人要馬上到娘嫲廟前謝恩,謝恩后第二要酬福。按規例,接炮頭的人到了隔年正月十一,要依樣做一個燈送到娘嫲廟前,以供放燈。 賽龍舟陽西縣每年端午節進行龍舟競賽。五月初一在程村鎮水面舉行初賽,初二在織篢河、牛坡河進行決賽。參演龍舟長30.6米,寬1.2米。每舟設坐撓手20人,擂鼓手兼指揮1人。比賽時,隨著裁判長一聲令下,眾撓手奮力劃漿,一條條“蛟龍”在河道上你追我趕,鼓聲、鑼聲、吶喊聲震天。 風土特產編輯西瓜陽西縣種植西瓜歷史悠久,萬畝規模栽培也有20多年的歷史,產品主要特點是“體靚、肉紅、甜少核、皮薄水多脆無渣”。2012年,陽西縣西瓜種植面積已達4萬畝,其中春種3萬畝,夏、秋種1萬畝,總產6.1萬噸,形成了上洋鎮和儒洞鎮兩個西瓜生產專業鎮。推廣品種主要有黑美人、青美人、早熟金鐘及無籽優質西瓜。 五彩薯
五彩薯五彩薯,是陽西農村廣泛種植的農副產品。溪頭蕃薯有紫肉、紅肉、黃肉、白肉和五彩等多個品種,品質尤以永安五彩薯為佳,具有粉、香、甜、滑、嫩等特點。 蜜味黃皮蜜味黃皮,咬起來像蜜棗那樣松脆,但味道又有點特殊,酸酸甜甜。蜜味黃皮的原料是黃皮子。黃皮子是陽江的一種水果。陽西特產蜜味黃皮1998年獲廣東省一輕工業“四新”產品優秀獎,1999年獲廣東省食品“一等金獎”,2000年獲亞太地區技術博覽會“最受歡迎產品”稱號。 東水竹筍東水鎮竹多,自然筍也多,每年春雨過后,竹筍就爭先恐后地破土而出,那正是抽筍的旺季。東水竹筍以肉厚、脆嫩、肥大、味酸美而著稱。東水竹筍煎炒、做湯是東水人待客的主菜,因而有“無筍不成肴”的說法。 玉荷包荔枝
玉荷包荔枝玉荷包荔枝在陽西縣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該品種葉小,淡綠色(為現有栽培品種中葉子最小,葉色最淡的一個品種),窄形,先端稍尖,兩側葉緣上卷,中脈凹陷;果實圓正,略呈心型,果皮紅色,龜裂片凸起,裂片鋒鈍,裂溝白色,間少許綠或蠟黃,果肩明顯突起,有雙肩和單肩兩種,果皮腹部有明顯的腹溝,外果皮厚,少裂果,耐貯運;剝開果皮果肉乳白半透明,干爽潔手,肉厚、堅實,入口質脆清甜,微香。該品種果型大,肉厚核小,2001年在北京全國農展會上被評為名優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