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距北京市280公里、大同市78公里、張家口市140公里。陽原縣全境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約27公里,總面積1849平方公里(2013年)。 陽原縣境內南北環山,桑干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地貌有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河川,總的特點是西南高、東北低,南山高、北山低,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平均海拔約1100米,最低海拔770米,最高海拔2045.9米。 2013年。陽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0819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998元,增長5.1%,財政收入37986萬元,增長7.3%,占GDP的比重為6.89%,經濟運行質量急需提高。歷史沿革編輯陽原縣戰國時,屬趙國,置安陽邑,治所在今開陽。秦朝時,仍置安陽邑。 西漢時,屬并州代郡,置三縣,其中之一為陽原縣。置縣時間為漢景帝前元年間(前156~150年)。東漢時,今陽原縣屬幽州代郡,東漢建武二十七年(51年),陽原縣撤銷。 三國魏時,置安陽縣,屬幽州代郡。晉朝時仍為安陽縣。北魏初,仍置安陽縣,屬代郡。 隋時,陽原縣東、西分屬涿郡、雁門郡。唐初沿襲隋制。武德六年(623年)年,屬蔚州靈丘縣,乾元元年(758年)至唐末,屬河東道興唐府興唐縣。 五代十國時期,屬晉國蔚州。后晉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天福三年,屬遼。遼時,屬西京道大同府。統和年間(983~1012年),置弘州,轄永寧、順圣二縣。金仍置弘州,屬西京路大同府。 元初,陽原縣屬中書省大同路弘州。轄襄陰、順圣二縣。 明朝時,陽原縣直屬京師宣府。 清朝時,屬直隸省宣化府??滴跞荒?1692年),改名為西寧縣。 民國二年,為避免與甘肅省西寧府重名,將西寧縣改為陽原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陽原縣屬察哈爾省察南專區。1952年11月15日,陽原縣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地區。1958年9月19日,陽原縣與蔚縣合并,定名蔚縣。1961年5月27日,陽原縣,蔚縣分離。1993年6月30日,陽原縣屬張家口市至今。行政區劃編輯截止到
陽原縣行政區劃2013年,陽原縣轄5鎮9鄉301個行政村??h政府駐西城鎮。5鎮分別是:西城鎮、東井集鎮、東城鎮、化稍營鎮、揣骨疃鎮;9鄉分別是:要家莊鄉、東堡鄉、井兒溝鄉、三馬坊鄉、大田洼鄉、高墻鄉、辛堡鄉、馬圈堡鄉、浮圖講鄉。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陽原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隸屬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地處首都北京、煤都大同和皮都張家口之間,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地理坐標:北緯39°53′~ 40°22′,東經113°54′~ 114°48′。東接宣化,南連蔚縣,西與山西大同毗鄰,北與懷安縣和山西省天鎮縣交界。距北京市280公里、大同市78公里、張家口市140公里。陽原縣全境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約27公里。
地形地貌
陽原縣地處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過渡帶,陰山余脈與恒山余脈復合處。境內南北環山,桑干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海拔最高點2045.9米,最低點778米,平均海拔1100米。境內山區占27%,山麓平原占57%,河川占16%。
氣候
陽原縣屬溫帶季風氣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短促,多雷雨天氣 ,降雨量約占全年62%~67%。秋季氣候涼爽,降溫快。冬季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大。 陽原縣年平均氣溫7.7℃,七月氣溫22.7℃,一月氣溫-10.2℃,年均溫差33.4℃,穩定通過10℃以上積溫312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總時數為2842.4小時,年總輻射140.6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全年無霜凍日期136天,年均降水量364.6毫米。
水文
陽原縣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流程103.75km,流域面積1777平方千米。壺流河流程14.7 km,流域面積62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陽原縣已探明有礦藏55種,礦點178個。主要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玄武巖、沸石、膨潤土、瑪瑙、磷、鐵、鋁、錳、銅、鉬、石墨等。其中原煤總儲量4.27億噸,發熱量達6200—7200千卡,且煤層淺、易開采。石灰石預測儲量達10億噸以上,其中具有開采價值的約5億噸。磷儲量,C1級6051.1萬噸,含P2O52.38%,折礦480萬噸;C2級11701.5萬噸,含P2O52.64%,折礦1070.3萬噸,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低品位磷礦。赤鐵、磁鐵儲量320萬噸。膨潤土總儲量3200多萬噸,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優質膨潤土。石墨儲量3000萬立方米,可全部露天開采。鐵鋅鉬儲量2118萬噸。優質礦泉水5處,水溫43.5℃,內含1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作為飲用、醫療和洗浴礦泉水綜合開發利用。
水資源
陽原縣內洪水流域較多,各種侵蝕溝多達901條,年均過境水量4.81億立方米,常年可用洪水量3626萬立方米。地下水儲量約為7636萬立方米。
人口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陽原縣總人口257496人。其中,男性人口133494人,女性人口124002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7.65:100。戶籍人口274816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19%,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10.18%??側丝谥?,城鎮人口31732人,鄉村人口為225764人。 2013年,陽原縣總人口276799人,比2012年減少2317人。其中農業人口196038人, 比2012年減少2612人,非農業人口80443人,比2012年減少23人。2013年出生人口3094人,出生率11.18%。死亡人口2437,死亡率8.8%,人口自然增長率2.38%。
交通通訊編輯陽原縣有大秦鐵路、宣大高速公路和109國道縱貫全境,是貫通京津和晉蒙的主要通道。與207國道、112國道、張石高速、天走線、永蘆線及宣大高速、張石高速等線路相連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截止到2013年,陽原縣公路總里程達1256.3 km。宣大高速80.4 km,張石高速17.14 km,國道(109、112、207)104.6 km,省道(天走線)43.6 km,縣級公路(永蘆線)102.5 km,宣大連接線四條20.8 km,張石連接線7.9 km,鄉村道路603.545 km,村道257.8 km,在全省屬交通大縣。 截止到2013年,陽原縣固定電話用戶32665部,移動電話用戶128075部,多媒體互聯網用戶7600戶。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11年,陽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5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00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300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85000萬元。同比2010年分別增長16.2%、9.3%、7.2%。 2013年,陽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081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7%。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4628萬元 , 同比2012年增長6.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830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0.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788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5.8%。地區生產總值中一產 、二產 、三產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0.81 %、23.29 %、55.9%,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明顯偏低。 2013年,陽原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998元,同比2012年增加1016元, 增長5.1%。財政收入37986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7.3%,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6.89%。
第一產業
2011年陽原縣年糧食總產量可達101753噸,油料總產量5621噸,同比2010年分別增長60.3%、103.5%。蔬菜總產量78500噸,同比2010年增長20.3%。肉類總產量24500噸,蛋類總產量48000噸,奶類總產量15000噸,同比2010年分別增長15.1%、31.7%、6.3%。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25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0.5%。第一產業增加值預計可達107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6.2%。 2011年,陽原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為49655.08公頃,同比2010年增加346.45公頃,增長0.7%??傮w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油料作物播種面積減少趨勢。 2011年陽原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1855.7公頃,同比2010年同期增加471.7公頃,增長1.14%。糧食作物中,玉米播種面積為20803公頃,同比2010年增長3.69%。谷子面積為5307.5公頃,同比2010年增長5.23%。高梁為326公頃,比2010年下降18.76%。豆子播種面積為6992.6公頃,比2010年下降10.04%。薯類播種面積為2716.8公頃,同比2010年增長1.52%。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617.7公頃,比2010年下降3.53%。蔬菜種植面積2127公頃,同比2010年增長2.95%。瓜果種植592公頃,比2010年下降2.47%。 2013年,陽原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4183萬元,比2012年增長6.5%。其中,農業產值54313萬元,比2012年增6.8%,林業產值5709萬元,比2012年增長64.9%,牧業產值131719萬元,比2012年增長4.1%,漁業產值722萬元,比2012年下降0.1%,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總產值11720萬元,比2012年增長16.3%。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4628萬元,其中農業增加值24170萬元,林業增加值3026萬元,牧業增加值80816萬元,漁業增加值404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6212萬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6.2%、6.8%、64.9%、4.1%、-0.1%、16.3%。 201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49529公頃,比2012年增加427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1594公頃,比2012年增加422公頃,油料播種面積為4598公頃,比2012年減少52公頃,蔬菜播種面積2202公頃,比2012年增加66公頃,瓜類播種面積553公頃,比2012年減少43公頃。 2013年,陽原縣造林面積6200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533公頃,飛播2667公頃,植樹48萬株。 2013年,陽原縣畜牧業豬存欄10.87萬頭;羊存欄21.52萬頭,家禽存欄233.89萬只,兔的飼養量達到552.17萬只,比2012年增長4.9%,其中獺兔出欄400萬只,比2012年增長5.3%。肉類總產量為25996噸,比2012年增長3.6%。奶牛年末存欄達3400頭,比2012年下降3%,牛奶產量達10121噸,比2012年增長1%。
第二產業
2011年,陽原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7220萬元,利稅4180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8%、15%。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6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2011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可達113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9.3%。 2013年,陽原縣工業實現增加值95508萬元,比2012年增長1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2家,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0365萬元,比2012年增長21.8%,實現增加值38610萬元,比2012年增長15.02 %。實現利潤總額6371萬元,比2012年下降21.23%。建筑業保持平穩增長。2013年,陽原縣建筑業完成增加值32800萬元,比2012年增長12.6%。陽原縣4家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47512萬元,同比2012能增長7.5%,實現利潤544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陽原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7.6%。交通運輸業實現增加值88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0%。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20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9%。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02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3%。第三產業增加值預計可達285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7.2%。
固定資產投資:2011年,陽原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2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8%。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0%。工業固定資產投資72000萬元,工業技改投資52000萬元。 民營經濟:2011年,陽原縣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428000萬元,實繳稅金27000萬元。同比2010年分別增長9.9 %、-7 %、實繳稅金占全部財政收入的91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84.7%。 出口創匯:2011年,陽原縣完成出口創匯3610美元,同比2010年增長38%。 固定資產投資:2013年,陽原縣固定資產投資356900萬元,比2012年增長23.01%。 城鄉建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3469萬元,比2012年增長22.6%,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18031萬元,比2012年增長49.7%。完成投資453925萬元。 國內貿易:2013年,陽原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204萬元,比2012年增長13.8%。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91790.2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0.5%,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413.8 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6.6%。四大煤炭運銷企業實現煤炭批發額12.21億元,比2012年下降42%。發運煤炭218萬噸,交納稅金916萬元。 對外經濟:2013年,陽原縣出口創匯總值2828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11.2%。利用外資仍然為零。 金融業:2013年,陽原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74939萬元,比2012年增長14.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484182萬元,增長14.9%。各項貸款余額385857萬元,增長23.7%。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3年,陽原縣共有各類學校63所,其中:小學35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一貫制學校11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特殊學校1所、幼兒園5所。 到2013年,陽原縣有小學35所,班數571個,在校生20522人,升學率78%,教職工1105人,專任教師909人,教師達標率89.8%。普通中學20所,教學班177個,初中在校生7428人,升學率44.3%。高中教學班數25個,在校生1243人。中學教職工1370人,初中專任教師891人,教師達標率98.9%。高中教職工249人,專任教師124人,教師達標率60.4%。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生2507人,教職工175人,專任教師11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學班3個,在校生19人,教職工14人,專任教師10人。幼兒園5所,教學班137個,在園人數2934人,教職工26人,專任教師17人。
社會保障
2013年,陽原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企業20763人,機關3488人,農村130238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46831人,減少122人,其中職工12578人,居民34253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達184969人。2013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6067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37862人。2013年全陽原縣擁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5個,擁有床位850張,收養260人。 2013年,全年有68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418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788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5%。 2013年陽原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56元,比2012年增長1498元,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264元,比2012年增加695元,增長15.2%。城鄉居民102百戶擁有電腦26臺、接入互聯網24戶、電冰箱67臺、手機124部、摩托車62輛,電視99臺,其中有線電視入戶39戶,汽車8輛。
文化衛生
2013年,陽原縣有縣級文化館一處,藏書14000余冊,專業劇團一個,年演出328余場,收入165萬余元。報社一家,年出版報紙50期。,泥河灣博物館建成,已正式開館運行。 2013年末陽原縣擁有各類衛生機構18 個,衛生技術人員681 人,其中執業醫師275人,個體診所34個,村衛生室248個,鄉村醫生570人,衛生機構床位數達680張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54%,嬰兒死亡率1.15%,分別比上年下降0.79%、0.85%。
風景名勝編輯 簡介圖片
泥河灣泥河灣是世界最早的人類發源地之一。中國已發現1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址有30處,其中25處在泥河灣遺址。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的發掘研究,把亞洲文化的起源推進至距今200萬年前。 被譽為“人類東方故鄉”的河北陽原泥河灣遺址群入圍中國“百項大遺址”保護規劃。泥河灣遺址群主要位于河北省陽原縣境內桑干河兩岸區域內。
泥河灣
竹林寺
竹林寺位于陽原縣青元山的中峰臺上。四周的山峰如蓮瓣,中峰如蓮臺,整個山勢如一朵蓮花,故稱五岳蓮山,舊時山上就建有五岳廟。竹林寺就建在蓮臺之上,形成了"蓮座中心,萬山朝圣"、"千峰環向,若揖若拱"之勝景。寺東山下有峪水由北向東南峪口滾滾流去,這就正符合道教選址所推崇的"四靈獸"、"天門"、"地戶"名山形勝格局要求。
竹林寺
名優特產編輯鸚哥綠豆:鸚哥綠豆產于陽原一帶,因其色澤與鸚鵡羽毛相似,故得名。陽原鸚哥綠豆粒大顆勻,深綠泛光,具有豆味濃香、好煮易爛、含淀粉率高的特點,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之功效。 圪渣餅:陽原當地人稱“鍋巴”為“圪渣”。已有近五百年歷史。 供佛杏:陽原縣供佛杏因專供佛事活動而得名。杏大、色艷、味美而聞名,被稱為京西第一杏。1991年在河北省杏品種鑒評會上獲中晚熟品種第一名。1999年供佛杏作為張家口市的名優產品在世博會參展。 化稍營狗肉:陽原傳統的化稍營狗肉以燉為主。燉狗肉最關鍵的是老湯。大多以肉用狗為原料,夏天涼拌, 冬季熱燉。 黃糕:北方人吃黃米面糕,南方人吃糯米糕,西部少數民族吃糌粑。而吃糕一般都在過年,取其“粘”與“年”,“糕”與“高”南諧音,又稱吃“年糕”。 玉米糊:陽原的糊糊別有特色。壩上的糊糊是玉米面和莜面混合后熬成的,正宗的陽原糊糊以玉米面為主,和以少量豆面熬成,入口微苦,有一股淡淡的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