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閻良區位于古城西安東北部,距市中心50公里,總面積244平方公里。東與渭南市臨渭區接壤、西與咸陽市三原縣毗鄰、北依荊山塬與渭南市富平縣緊鄰、南以清河為界與西安市臨潼區相望,地處渭北地區中心位置。轄2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2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0個行政村,593個村民小組。閻良區常住人口28萬人,其中在城區居住和生活的居民約10萬人。閻良區航空工業發達,是集飛機設計、制造、鑒定、試飛、教學、研究于一體的著名中國航空城。
行政區劃編輯
北宋時,櫟陽縣分四鄉:五陵鄉在縣東,清川鄉在縣西北,永豐鄉在縣東北,寧遠鄉在縣西南。元代將櫟陽縣管轄之五陵、清川、永豐、寧遠四個鄉隨櫟陽縣并入臨潼縣。宋、元時期,今閻良區轄地屬永豐鄉。 明朝,臨潼原為四鄉五十五里。今閻良區轄地屬臨潼縣永豐鄉和陂陽鄉。又據清康熙《臨潼縣志》載:明代鄉下設里、里下轄村,其中在今閻良區境內有10里29村。 清朝,清代縣下設4鄉,鄉下設里,里下設甲。今區境內有陂陽鄉的相恭里、萬代里;永豐鄉的義門里、安業里、東梁里、張北里、任村里、阜廣里、三田里、廉留里。共10里、100甲。還有以鎮附村的記載,其中在今區境內有4鎮、21村。 1966年8月,閻良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共下設13個家屬委員會。1968年10月,將3個街道辦事處合并為閻良區街道辦事處,1979年11月,改稱閻良區城區街道辦事處(即勝利路街道辦事處),1986年5月16日,又改稱新華路街道辦事處。1984年3月起,農村實行政社分設,將公社改建為鄉。 閻良區現轄2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2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0個行政村,593個村民小組
區域位置
閻良區位于關中中部偏東,介于北緯34°35′11″~34°44′37″,東經109°08′54″~109°25′37″之間。東與渭南市相鄰;西與三原縣接壤;南以清河為界,與臨潼區相望;北倚荊山塬,與富平縣毗連。南北寬約12公里,東西長約25公里。閻良區平面輪廓略呈東西長方形,轄境面積244.4平方公里。
自然氣候
閻良區境位于中緯度內陸地帶,南受秦嶺山脈影響,故屬大陸性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 閻良區境氣溫北低南高,東西差異不大。氣溫季變化比較明顯,呈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氣溫日變化是白天溫度高、夜間溫度低。一般最高溫度出現在13時至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春、秋兩季為6時,夏季為5時,冬季為7時。年平均氣溫13.6℃。每年7月最熱,平均36.9℃。1月最冷,平均-1.2℃。1949至1995年46年中,年極端最高日氣溫是1966年6月21日的41.9℃,年極端最低氣溫是1955年1月10日的-20.6℃。區境內受冷暖制約而四季劃分比較明顯:習慣上人們稱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全年平均無霜期為215天,霜期一般自10月31日至次年3月27日。 閻良區四季干濕冷暖分明,春季溫和多風,回暖早,升溫快,易出現大風、浮塵、春旱、寒潮降溫天氣;夏季炎熱,氣溫高、日照足,雨量集中兼伏旱;秋季降溫快,較涼爽、濕潤,多連陰雨;冬季寒冷,干燥、少雨雪。
地質地貌
閻良區地質屬距今約250萬年前至今的第四系地層。巖性為砂卵礫石為主的粗粒沉積和以黃土為主的土狀堆積,以風積、沖積、洪積為主要來源;也有冰川、滑坡重力堆積作用所致。沉積厚度由東南向西北漸增,平均厚度840米。閻良區境內的地貌主要有平原、黃土臺塬兩種基本形態。
資源編輯閻良區境內主要有3條過境河流,即石川河、清河、葦子河,都發源于渭北山地,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境內平原區注入渭河,均屬黃河水系。境內自然土壤屬褐土,是我國華北廣大褐土帶向西北的延伸。由于境內農業歷史悠久,在人類長期耕作熟化過程中,特別是在施加土糞堆積覆蓋下,原來的褐土漸漸演變為壚土。地貌類型的差異和水文地質條件不同,耕作歷史的長短形成了境內以壚土為主的還有黃土性土、淤土等土壤類型結構。閻良區土壤面積267788.4畝,占全區總面積的73%。
交通編輯
2000年以后,閻良區公路發展實現了“兩個轉變”。一個轉變是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路基結構從泥結石改為二灰碎石,施工方式由原來以人工鋪筑發展到機械化施工,公路建設質量大幅提升;另一個轉變是由粗放式管理向規范化管理轉變,公路施工實行了招投標制度、健全了監理制度,工程管理日趨規范,公路建設事業蓬勃發展。2000年西閻高速建成通車,結束了閻良區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2007年關中環線閻良段全線貫通,成為了閻良區東連西進的快速通道;2009年全區縣鄉公路基本改造完畢,共改造升等農村公路19條158公里;2005—2010年共建設出村路345條365公里,修建產業路35條36公里。截止2010年底,閻良區公路總里程達到578.4公里(其中1條國道--西禹高速7.6公里,2條省道--關中環線、107省道35.8公里,6條縣道62公里、15條鄉道108公里、345條通村路365公里,主要橋涵21座),不但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而且在全市率先實現了自然村100%通水泥路,基本形成了以國省干道為紐帶、縣鄉公路為骨架、村級公路為支脈,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人口編輯
5000年前,閻良區內已有氏族部落的先民定居在石川河、葦子河兩岸的臺地上,從事農耕和漁獵活動,這從區內義和、菩星等文化遺址所發掘的器物可得到證實。 建國后,閻良區內社會安定,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自然增長率提高。由1949年的56406人增至1995年的224021人,46年間人口增長了2.97倍。 1979年在全區推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活動。1983年計劃生育率85%,人口出生率14.5‰,人口自然增長率9.6‰,獨生子女領證率95%。1984年西安飛機制造公司被命名為省級計劃生育先進單位,飛行試驗研究院出席全國計劃生育表彰大會。1987年成立各級計劃生育協會64個,會員1500多人,計劃生育中心戶496戶。1987~1988年,閻良區連續兩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評為計劃生育先進區。1987年區劃擴大后,農業人口由14810人猛增到151570人。1990年全區計劃生育率70.7%,人口出生率18.33‰,人口自然增長率13.58‰。 閻良區常住人口28萬人,其中在城區居住和生活的居民約10萬人。全區有民族16個,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古、土家、壯、朝鮮、苗、錫伯、布依、瑤、羌、彝、仡佬、藏、維吾爾13個少數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9.54%;其他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0.46%。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城區,占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98.43%,其他鄉鎮僅占1.57%。據《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閻良區人口278604人。旅游編輯閻良區航空工業高度發達,是集飛機設計、制造、鑒定、試飛、教學、研究于一體的著名中國航空城。閻良旅游以航空科普游為主。國家航空產業基地、航空科技博覽館、飛機生產線、功勛飛機展覽、航模俱樂部等景點特色鮮明;飛機模擬駕駛、航模制作、試飛等給人以愜意的感覺。 閻良文化特色宜人。閻良是黃帝鑄鼎圣地,更是秦漢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歷史故事“商鞅變法”即發生在閻良武屯鎮境內的古櫟陽城,秀麗多姿的明代古櫟陽橋、風水寶地漢代太上皇陵等均是著名的文物旅游景點。
航空科技館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位于西安市閻良區藍天路88號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北側,坐落在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中央部位,占地15畝,建筑面積4700平方米,建筑結構形式為一層鋼架結構,整體外觀呈動感飛機造型,體現出現代航空產業和航空教育事業展翅騰飛的態勢。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作為閻良飛機城的一個特色項目,憑借其無以倫比的航空文化特色,已成為飛機城一大標志景觀和對外窗口。
櫟陽遺址
古櫟陽都遺址(現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新義、東西黨家、南丁、花劉、湯家村戰國~漢)1963、1980~1981年勘探、試掘。面積約4.2平方公里,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寬約1600米。城垣夯筑。南墻殘垣1640米,高0.4~0.6米,基寬6米;西墻殘垣1420米,基寬8~16米;東、北墻未見。角門址1座,西門址2座。城內道路13條,其中東西路6條,南北路7條,街寬15.7~17.7米,城內夯筑基址7處,呈長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遺址15處。城東南、東北、西北為墓葬區,北城墻外還有一東西向渠道。歷年出土有鋪地磚、空心磚、繩紋筒瓦、板瓦,云紋、葵紋、素面瓦當、圓形陶水管、陶碗、盂、罐、甑、壺、缸、鬲、鼎、金餅、銅鏡、釜、鏃、“半兩”、“五珠”、莽幣、鏟、石磨、石范、石夯頭等。
古櫟陽橋
位于閻良區北屯鄉與臨潼區櫟陽鎮交界的清河上。距閻良城區7.5公里,是閻新公路一重要橋梁。據清乾隆《臨潼縣志》載:“縣北五十里清河上櫟陽橋,明總督武志望倡建”。是一青石條拱橋,堅固耐用,寬7.5米,長30米,高8米。1994年,由陜西省公路局,在古櫟陽橋上游150米處又建一新橋。新橋長166米,寬13米,為鋼混式雙柱,八孔。橋高15米,適應閻良南向交通需求。原橋已成為閻良文物古跡而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