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縣,隸屬于湖南省株洲市,地處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西麓,東西寬50.49公里,南北長50公里。炎陵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3°34′54"至114°07′15",北緯26°03至26°3930"。炎陵縣轄6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1個國有農場、1個社會事務管理局,總面積2030平方公里,19.14萬人(2012年)。2013年,炎陵縣地區生產總值48.91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11.6%。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曾是炎帝神農氏嘗百草的地方,境內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被譽為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神農谷。炎陵縣境內保存著華南地區面積最大(10萬畝)的原始森林,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13.6萬個/cm3,為亞洲第一,分布有全國面積最大的萬畝杜鵑花、最原生態的高山濕地景觀、名動中外的“千年鳥道”等。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炎陵縣,地處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西麓,東西寬50.49公里,南北長50公里。炎陵縣地理座標為東經113°34′54"至114°07′15",北緯26°03至26°39′30"。
地形地貌
炎陵縣地形大勢為東南高亢,西北平緩。最高處為酃峰,海拔2115米;最低處,洣水出境口,海拔116米,高差達1949米。地貌以山地為主,占全境的86.9%(其中低山 7.15%,中低山 24.8%,中山58.1%,中山山原 9.85%)。此外,丘陵占7.71%,崗地1.55%,溪谷、平地僅4.3%。
水文
炎陵縣長度在5公里以上或集雨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9條,總長782公里,為洣水之
炎陵田園風光 (3張)
源。由八面山及其支脈控制的斜瀨水,長92公里,流域面積778平方公里;由萬洋山和八面山支脈控制的河漠水,長86.6公里,流域面積912平方公里,兩水在三河匯合為洣水,長6公里,往北流入茶陵。發源于萬洋山的沔水,長56公里,流域面積508平方公里,經十都、沔渡流入茶陵匯于洣水。此外還有東風河,長12.6公里,往西流入安仁縣永樂河。
氣候
炎陵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2.1至17.2°C之間,平均太陽輻射86.6至105.1千卡/CM;,平均降雨量1761.5毫米,無霜期288天。氣候特征為: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人口民族編輯2013年末,炎陵縣常住人口20.22萬人,總人口19.1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4萬人,農業人口15.9萬人。人口出生率13.72‰,死亡率4.62‰,人口自然增長率9.1‰。人口年齡構成中,18歲以下、18-35歲、35-60歲、60歲以上人口分別占18.8%、24.1%、40.3%、16.8%,與上年比較,18歲以下人口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18-35歲人口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35-60歲人口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60歲以上人口比重提高0.7個百分點。 炎陵縣是典型的雜散居民族地區,有瑤族、畬族等16個少數民族。
行政區劃編輯炎陵縣轄6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1個國有農場、1個社會事務管理局,即:霞陽鎮、沔渡鎮、十都鎮、水口鎮、三河鎮、鹿原鎮、壟溪鄉、石洲鄉、策源鄉、下村鄉、中村鄉、龍渣瑤族鄉、平樂鄉、船形鄉、東風鄉、大院農場、九龍社會事務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