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區地處陜西省西安市南城板塊,東隔浐河與灞橋區相望,雁塔區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核心區;全區總面積152平方公里,轄8個街道辦事處,因轄區內擁有聞名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雁塔而得名。區內有大雁塔、青龍寺、漢宣帝杜陵、曲江池遺址、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名勝古跡。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普通高等院校22所,西安歐亞學院等千人以上民辦高校12所,省以上科研院所55家,區內西有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有曲江新區和浐灞生態區,形成一區多制的獨特格局,是中國著名的科教文化旅游大區。
2008年,雁塔區總面積152平方公里,人口117.85萬,轄8個街道辦事處,97個城市社區,120個行政村。
雁塔區位于西安市城南,為市轄區,因境內有建于唐代的大雁塔而得名。東臨浐河,與灞橋區相連;西北角與未央區接壤;西、南與長安區為鄰;北以南二環路、建工路和咸寧路為界,與蓮湖、碑林、新城區毗鄰。東西長23.1公里,南北寬9.9公里,總面積15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雁塔區地處陜西關中渭河沖積平原的腹心地帶,地勢東高,為黃土臺原;西低,為沖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形似“橘瓣”拱托城區,土壤肥沃,氣候宜人。區境除有“八水繞長安”的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外,還有太平河、大環河以及灃惠渠。
氣候特征
雁塔區轄境處東南沿海濕潤氣候向西北內陸干旱氣候的過渡帶上,兼有兩種類型氣候特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春季升溫迅速,干燥多風;夏季炎熱,日照強烈;秋季溫和濕潤,時有霪雨;冬季干冷,雨雪偏少。全年多東北風,次為西北風。
自然資源編輯雁塔區轄境水稻土面積0.21平方公里,占雁塔區土壤面積的0.2%。潮土面積7.06平方公里,占雁塔區土壤面積的6.2%。雁塔區境內的浐河均流量1.75億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632.5立方米/秒。轄境地下水平原地區豐富,原坡地區貧乏,平原地區補給模數為原坡地區的4倍。平原地區每平方公里補給模數為40.49萬立方米,原坡地區每平方公里補給模數僅為9.22萬立方米。
人文環境編輯人口
1953年,由1949年的6.75萬人增加到8.55萬人,增長26.7%,年均遞增6.09%。1970年,轄區人口增至22.29萬人,比1965年增長14.28%。1975年增至24.04萬人,比1970年增長7.89%。1980年,雁塔區人口增至25.85萬人,比1975年增長7.49%。1982年雁塔區人口達27.31萬人。1990年,雁塔區人口達37.48萬人。1993年,人口計有41.2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73萬人,非農業人口27.51萬人,分別為1949年的6.11倍、2.14倍和81.5倍。 2010年,雁塔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393151戶,家庭戶人口為91492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33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10595人,占51.81%;女性人口為567934人,占48.19%。
文化藝術
鑼鼓、社火鑼鼓、社火素為雁塔區農村傳統的群眾性文娛活動之一,其鑼鼓金石之聲和獨特風格的社火——高蹺、芯子、竹馬、旱船、獅子、龍燈、大頭娃等在西安市郊農村和長安等縣久負盛名。戲曲秦地古老劇種——秦腔、眉戶和碗碗腔。雁塔區農村民間以秦腔演唱為主,兼演眉戶、碗碗腔(群眾稱之“風攪雪”)的自樂班(亦稱群眾業余演出隊),在春節與農閑季節較為活躍,且在自娛自樂的同時還為村民提供喜慶服務。三兆花燈相傳三兆花燈起源于唐代,每年皇家在曲江池御苑舉行燈會,就有三兆花燈倩影。三兆花燈不斷吸收各種流派風格花燈之長加以創新,逐步形成新的風格,其歷史悠久,品種眾多。有宮燈、動物燈、花卉燈三個大類,其中宮燈有大小宮燈十二個品種;動物燈除十二生肖燈外,還有獅子燈、螞蚱燈等;花卉燈則有大小花籃燈、蓮花燈等,還有白菜燈、蘿卜燈、西瓜燈等。
旅游編輯青龍寺
青龍寺建于公元582年(隋開皇二年),初名靈感寺。公元711年(唐景云二年)改名青龍寺。公元1086年(北宋元年)后寺院漸次廢毀。青龍寺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九世紀初至中葉,日本曾派遣大批學問僧、請益僧到唐朝求法,著名的“入唐八家”中有6人曾在青龍寺受法,空海和尚是其中之一??蘸?,號弘法大師,公元804年隨日本遣唐使入唐求法,在青龍寺拜惠果為師學習密宗?;貒?,空海在高野山建造金剛寺,創立真言宗,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了緬懷歷史先驅,自1981年起,中日兩國共同在遺址上修建了空海紀念碑、惠果空海紀念堂、青龍寺庭園。1996年,青龍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雁塔
大雁塔坐落于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內,塔名是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離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眾認為這只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決定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稱大雁塔。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后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歷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塔身之外?,F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匯集了陜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于1991年6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博物館珍藏了陜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陜西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3個朝代在陜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中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陜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西安植物園
西安植物園成立于1959年,是中科院在中國西北地區建設的第一個植物園,解放后中國重點建設的八大植物園之一。1978年,中科院將西安植物園交由陜西省人民政府。2006年,經陜西省編辦批復,陜西省西安植物園與陜西省植物研究所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西安植物園原址位于西安市大雁塔旁,占地面積20公頃,收集保存植物3400余種,保存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70余種。2011年,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西安植物園在原址保留12公頃外,在西安曲江新區征地43公頃建設西安植物園新園區,并已列入陜西省和西安市重點項目。新園區建設已全面展開。
寒窯
寒窯位于西安市南郊曲江風景名勝區的東隅。相傳曾是王寶釧居住過的地方。景區內有玲瓏精巧的思夫亭,藍磚青瓦、雕梁畫棟的貞烈殿。寒窯古院,上下有兩層彩樓,依崖而建,飛檐翹角,廊亭颯然。下邊兩窯為別窯和探窯,分別塑有王寶釧斟酒別夫,其母前來探女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