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縣隸屬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00°42′09″-102°03′44″,北緯27°06′31-28°16′31″之間。東隔雅礱江與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云南省寧蒗縣,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截止2012年,鹽源縣幅員面積8398.6平方公里,人口35.6萬人。 鹽源縣隸屬四川省,縣內蘊藏著鹽、鐵、金等41種礦產資源;生息著黑頂鶴、熊、獐子等多種珍稀動物;盛產蘋果、金邊瓜子等名優特產,是西南地區的蘋果生產基地。 2010年鹽源縣完成生產總值49.71億元,較2009年增長19.6%。
中文名稱鹽源縣外文名稱Yanyuan c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下轄地區34個鄉鎮政府駐地鹽源縣鹽井鎮電話區號0834郵政區碼615700地理位置青藏高原東南緣面 積8398.6平方公里人 口35.6萬 (2012年)氣候條件全縣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著名景點瀘沽湖、公母山機 場西昌青山機場火車站西昌站、西昌西站車牌代碼川W行政代碼513423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動物資源? 藥材資源5 人口民族6 交通7 經濟概況? 綜合?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8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教育事業? 衛生事業? 社會保障9 風景名勝10 地區特產? 金邊白瓜子? 花椒11 歷史文化歷史沿革編輯商周及戰國之時,為西南夷笮人游牧之地。 西漢元鼎六年(111年)正式置定笮縣、大笮縣,隸屬越郡。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后,大笮縣并入定笮縣。晉及南北朝仍置定笮縣。北周天和五年,改定笮縣為定笮鎮,隸屬嚴州。隋代,定笮鎮仍置。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昆明縣,隸屬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征討松外夷人,在其地設昆明縣。至德元年昆明、昌明二縣為吐蕃所占據。唐觀元十六年,唐收復昆明縣,昌明縣廢治。咸通六年后,南詔占據昆明縣,改設為香城郡。大理時期,香城郡廢治,為部落如庫部所據,隸屬善巨郡。元至元十四年,如庫部內附,立鹽井管民千戶,至元十年增設金州。至元十七年改鹽井管民千戶為閏鹽州,以儷儷部設普東州,隸屬德平路。至元二十七年,立柏興府,合并普樂、閏鹽為州。改金州為金縣,并隸柏興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柏興府改隸云南布政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降柏興府為柏興州。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廢柏興州,改置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領轄打沖河中左千戶所、馬剌長官司。清初仍置鹽井衛。清雍正六年(1728年)鹽井衛改置鹽源縣,并將鹽源原轄阿所拉地劃設鹽邊廳,隸屬寧遠府。鹽源縣瓜別設別安撫司。民國元年(1912年),(仍設鹽源縣,并將鹽中(西昌市佑君鎮)劃屬鹽源縣管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鹽源縣隸屬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隸屬寧屬屯墾委員會。1950年鹽源隸屬西昌專區。1952年鹽源縣城由衛城遷治鹽井。1964年改為鹽源彝族自治縣。1978年隨西昌地區并入涼山州,復名鹽源縣。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2年,鹽源縣轄8個鎮、25個鄉、1個民族鄉:鹽井鎮、衛城鎮、梅雨鎮、白烏鎮、樹河鎮、黃草鎮、平川鎮、瀘沽湖鎮、雙河鄉、干海鄉、下海鄉、棉埡鄉、甘塘鄉、馬鹿鄉、藤橋鄉、田灣鄉、德石鄉、大河鄉、鹽塘鄉、巫木鄉、大草鄉、博大鄉、金河鄉、右所鄉、巴折鄉、阿薩鄉、長柏鄉、桃子鄉、蓋租鄉、前所鄉、沃底鄉、大坡蒙古族鄉、洼里鄉、梅子坪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鹽源縣位于青藏高原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地理坐標:東經100°42′09″—102°03′44″,北緯27°06′31″—28°16′31″。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隔雅礱江與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云南省寧蒗縣,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
地貌
鹽源縣境內地形以四周高山峽谷,中部丘陵盆地為總特征。一般海拔在2300米至800米,最高海拔4393米,最低海拔1200米。
氣候
鹽源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全年無霜期201天,年均氣溫12.1℃,最高溫度30.7℃,最低溫度零下11.3℃??h境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體氣候特征,年均降水量855.2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止2012年,鹽源縣幅員面積8398.6平方公里,其中盆地面積1049平方公里,擁有耕地82萬畝,已利用耕地僅52萬畝,尚有30萬畝荒地可待開發。
礦產資源
鹽源縣境內蘊藏著鹽、鐵、煤、金、銅等41種礦產資源。
動物資源
鹽源縣境內生息著黑頂鶴、熊、獐子等多種珍稀動物。
藥材資源
鹽源縣所產珍貴藥材種類豐富,有貝母、大黃、五味子、當歸、南星、丹皮、丹參、山楂、烏梅等上百科名貴藥材,可入藥的植物1400多種;有動物藥材熊膽、麝香,水獺、羌活魚等13種。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鹽源縣約35.6萬人。民族有漢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交通編輯鹽源縣城東距西昌市153公里,北距木里縣城103公里,西距瀘沽湖118公里。鹽源有五條公路通道,一條水運通道。五條公路通道是:307線(西昌市——鹽源縣——瀘沽湖);兩鹽路(鹽源縣——鹽邊縣);鹽寧路(鹽源縣——云南寧蒗縣);鹽樹路(鹽源縣——二灘庫區);鹽木路(鹽源縣——木里縣)。一條水運通道是二灘庫區雅礱江水運航道(至攀枝花市)??h內已形成通鄉公路網,鹽源縣 公路通車里程1650公里。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0年鹽源縣完成生產總值49.71億元,較2009年增長19.6%,總量位居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五,增速位居全州第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31.11億元,較2009年增長37.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0億元,較2009年增長17.1%。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5.86億元,較2009年增長18.7%;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21億元,較2009年增長27.5%。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192元,較2009年增加669元,較2009年增長19.0%。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7元,較2009年增加1267元,增長9.8%。
第一產業
2010年鹽源縣新種植蘋果1.28萬畝,全年蘋果產量達到5.6億斤,實現產值2.58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23.3萬畝馬鈴薯基地實現產量6.18億斤,實現產值1.14億元;種植辣椒6.8萬畝,產量達1.16億斤,實現產值1.3億元;畜牧業產值實現7.74億元;合同種煙7.33萬畝,完成計劃內煙葉收購22.42萬擔,實現產值1.3億元。
第二產業
2010年鹽源縣實現工業總產值57億元(現價),同比增長63.5%,“規上”企業增加至36戶,入駐潤鹽工業集中區9戶。2010年鹽源縣水電產業已建電站16座8.22萬千瓦,在建電站9座20.12萬千瓦,擬建電站19座18.38萬千瓦。礦冶、煤炭、建材、農產品加工項目獲得重大進展,部分項目建成投產。平川鐵礦完成135萬噸原礦生產任務,實現工業總產值11.06億元,40萬噸選廠建成投產,后備礦山勘探項目扎實推進。衛城三塊石70萬噸鐵選廠建成投產。八達硅廠新上一臺6300千伏安電熱爐投入運行。30萬噸還原鐵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干塘煤礦技改完成投產5000余萬元。金冠100萬噸水泥廠工程量已完成95%以上,完成投
鹽源縣 (3張)
產3億元,預計2010年4月試產。金河蕨箕坪100萬噸石灰石項目已投產。
第三產業
2010年鹽源縣共接待游客80.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76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設施
2008年鹽源縣干海、雙河、下海、白烏、大河通鄉油路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瀘亞路續建工程已完成路基工程;鹽米路工程進展迅速,路基工程完工;竹巴公路,桃子鄉、茅坪子村、藤橋村、芭蕉灣村、德壁村、桃子村、三家村9條通村公路全部完工。實施7600畝中低田土改造,完成棉椏苦竹壩和雙河五臺山土地開發項目,新增耕地9070畝。投入水利建設資金3746萬元,各類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開工174處,枧槽溝水庫和梅雨大堰等21個病險塘庫堰險險加固進展順利,加固堤防13.5公里,新增有效灌面1500畝,新增節水灌面2000畝。
教育事業
2008年鹽源縣政府投入1200萬元新建鹽井小學、民族小學教學樓,民族中學學生宿舍樓和幼兒園綜合樓,完成民族中學學生宿舍樓、鹽井小學和民族小學教學樓主體工程。 撥款150萬元完成了12所村級小學改造工程。裝備了14所中學、72所完小、142所村小的現代遠程教育設備。招考了138名新教師和152名“特崗教師”充實教師隊伍。
衛生事業
2008年鹽源縣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8.4%,全年3.8萬余人次受益。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完成鹽塘、甘塘、金河、長柏4個鄉衛生院業務用房新建、改擴建工程。醫護隊伍得到加強,招聘了20名醫護人員充實醫療衛生單位。鹽源縣人口出生率為12.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8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19%,綜合避孕率85.24%。
社會保障
鹽源縣完成桃子草麂、博大馬道子等村“三房改造”完工,項目覆蓋1100戶5000余人;花碉、寶清等7個重點貧困村的新村建設任務完工,項目覆蓋1242戶4600余人;康復村房屋改造、飲水工程、村道建設、產業扶貧、學校醫院建設項目完工。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3000萬元,鹽源縣 3.8萬余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3000余名絕對
鹽源縣民風 (14張)
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二是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全年實施醫療資助救助4.9萬余人次,發放救助資金300余萬元。三是及時開展應急救援。劃撥救災資金199萬元,及時開展救災救援,確保鹽源縣 34個鄉鎮247個村受災群眾基本生產生活得到保障。四是加快住房建設步伐。啟動了科技培訓中心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實施了中小企業發展局等7個單位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計劃建設經濟適用房436套3.91萬平方米、政策廉租住房72套3600平方米,解決縣城508戶2286人的住房困難。
風景名勝編輯草 海15000畝草海,是鑲嵌在瀘沽湖東面的翡翠。37種水生植物,42種珍禽異鳥,再加之11種魚、蝦、貝、螺、蛙,構成罕見的生物大觀園。
瀘沽湖走婚橋生活在“母系家庭”的摩梭人,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這座橫跨草海、連接兩岸村落的木橋,長達300余米,為“走婚”的“阿夏”提供了便捷的通道?!疤煜碌谝粣矍轾o橋?!? 黑喇嘛寺建在草海旁的黑喇嘛寺,是藏傳佛教最古老的“本波教派”(黑教)宗教場所。是瀘沽湖唯一的黑教寺廟。寺廟按律舉行的法事活動,成為摩梭人盛大的節日。 扎窩洛碼頭草海摩梭部落村寨。地處草海邊沿深水區。村內有大型摩梭
公母山歌舞場所,湖邊有餐飲住宿場館和水路碼頭。洛洼堡摩梭洛洼部落村寨臨湖的半島山包。建有望海亭一座。登上洛洼堡,左看“草?!本G波翠,右看“亮?!北汤诉B天,瀘沽湖秀色盡收眼底。博凹灣洛洼半島至博凹半島之間的湖灣,是瀘沽湖最優美的湖灣之一。博凹半島情侶樹博凹半島的山坡上,有兩棵青松長至半中時陡地左彎右
草海走婚橋橫,兩樹相連,交織一起,形如拱門,構成天地靈氣的奇觀。轉山古道鳥覺山屬后龍山脈,茂林中隱藏著摩梭人“轉山”的古道。古道翻越后龍山脊,可經博凹湖灣,到洛洼摩梭部落村寨?!傍B覺—洛洼”轉山古道,是游山看水的黃金線路。后龍山后龍山是楔入瀘沽湖心的一個長島,逶迤長達4公里。后龍是摩梭神話傳說中的男山神,他與格姆女神是一至至愛情侶。洼垮湖灣瀘沽湖地域開闊,橫面的女神山,秀美的安娜俄島,還有十里沙岸,都在湖灣畫圖中,此處的碼頭景象十分特別,數十條色彩鮮亮的游船,不是??堪哆?,而是隨意漂浮在水中。經過湖灣的沿湖公路通往云南麗江。安娜俄島達祖湖灣中的安娜俄島,是瀘沽湖的一顆珍珠。小島林木蔥籠,島岸怪石玲瓏。沿曲徑登上島顛,前年,大半個瀘沽湖盡收眼底;后觀,巍巍女神山高聳云間。格姆女神山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瀘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從達祖納西村后的轉山古道,經柏香林,可到頂端女神廟、女神洞。瀘源崖瀘沽湖總容積在19.53億立方米,超過云南滇池。湖水補給除雨量和四川泉水外,主要在于瀘沽湖自身的地下水。瀘源崖就是瀘沽湖地下水的出水口所在地。
地區特產編輯金邊白瓜子
金邊白瓜子出自一種俗名為“砍皮瓜”的南瓜,瓜子潔白,皮的邊緣有一圈獨特的金邊、粒大飽滿,營養豐富,是榨油的原料,每年產量在100萬公斤以上。
花椒
鹽源縣是花椒盛產地之一,品種有正路和大紅袍。由于獨特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鹽源花椒具有純香和麻味足的特點,是川菜必備的佐料,鹽源縣 種植花椒8.5萬余畝,年產商品椒150萬公斤。鹽源花椒以其上乘的質量,在許多大中城市占有一席之地。沿雅礱江一帶,因氣候適應,種植了九葉青花椒,面積約上萬畝,色、香、味均不亞于金陽青花椒。
歷史文化編輯鹽的傳說在鹽源,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即“摩梭(即納日人)牧羊女”發現鹽井的傳說,認為鹽源縣城白鹽井的鹽水是古時當地摩梭人的一位牧羊女發現的。據說這位牧羊女在放牧羊群時,看到羊群經常爭飲鹽井流出的帶有咸味的水,才知道羊喜歡喝鹽水,而這種鹽味也是人的飲食所必需的。于是,她就把這個鹽井的地點告訴了漢人,從此漢人就來開采這座鹽井制鹽了。當地摩梭人責怪牧羊女把這個秘密告訴了漢人,引誘漢人來到鹽井地區,將會排擠當地摩梭人,因此便殺死了這個摩梭牧羊女。后來,創辦鹽井的漢人為這個摩梭牧羊女建廟塑像供奉,紀念她發現鹽井的功勞。所以鹽源縣的中心就叫“鹽井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