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都區是山西省臨汾市唯一的市轄區,位于山西省南部、臨汾市中部,地處臨汾盆地中央,汾河由北向南穿境而過。地理坐標北緯35°54′21"——36°19′48",東經111°05′07"—111°49′04",東臨雷首山、霍山,西控汾河、黃河、南通秦蜀,北達幽并,向稱晉南重鎮,為臨汾市政府駐地,臨汾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堯都區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區下轄10個街道、10個鎮和6個鄉,市境總面積1316平方千米,總人口94.4萬人(2010年)。歷史沿革編輯堯都區傳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商堯陶唐氏誕生、建都之地,古稱平陽。
堯都區政區圖堯、舜、禹時期稱平陽,為古唐虞畿內地,屬冀州。夏商西周,平陽仍屬冀州之域。周初,唐叔虞之子燮父遷都于平陽之晉水(平水)旁,改國號為晉,平陽屬晉國。春秋時,境內有平陽、羊舍、高梁邑。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韓、趙、魏共分晉知伯地,平陽屬韓。秦,平陽屬河東郡。漢劉邦二年(前205)八月,漢滅西魏,平陽屬漢河東郡。新莽時縣改香平。東漢復稱平陽縣,為平陽侯國,屬司隸校尉部河東郡。魏初仍為平陽縣,屬河東郡。永嘉三年(309)十月,劉淵定都平陽,稱漢皇帝。東晉十六國時,相繼屬前趙(漢)、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秦、后燕。東魏、北齊、北周郡縣因之通八達。
隋開皇元年(581),改平陽郡、平陽縣為平河郡、平河縣。唐、五代、宋初為臨汾縣,屬河東道晉州。政和六年(1116),升州為府后,縣仍臨汾,隸河東路平陽府。金初屬河東南路平陽府。府、縣同置臨汾城。元初,仍為臨汾縣,屬中書省平陽路總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屬平陽府,隸山西布政使司河東道。清因明制,為山西省河東道平陽府臨汾縣。中華民國初,縣直屬省。民國3年(1914),屬河東道。民國16年復屬省。民國26年,縣屬山西省第六專署。民國27年4月,建立臨汾縣(河東)抗日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專區領導,民國34年9月更名臨汾縣民主政府。 民國37年(1948)5月,臨汾解放后,設臨汾市、臨汾縣。市屬晉綏邊區第十二專區,縣屬晉南行政區。民國38年6月22日,市、縣合并,稱臨汾縣。1950年1月9日,縣改屬臨汾專區。1954年9月10日屬晉南專區。1971年8月,分設臨汾市、縣,均屬臨汾地區。1983年10月,臨汾縣并入臨汾市,到1998年仍屬臨汾地區。2000年11月1日,撤銷縣級臨汾市,設立臨汾市堯都區。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底,堯都區下轄10個街道、10個鎮、6個鄉 ,區政府駐解放路街道華州路1號。地理環境編輯位置疆域
臨汾市堯都區地處山西省南部,位于北緯35°54′21"——36°19′48",東經111°05′07"—111°49′04"。全區總面積1316平方千米。東臨浮山縣,西與蒲縣、鄉寧縣、吉縣為界,南與襄汾縣接壤,北與洪洞縣毗連。從最東端大陽鎮景家莊至最西端河底鄉西梁,相距65千米,從最南端賀家莊鄉山頂至最北端一平垣鄉西溝,相距35千米。 距山西省省會太原276千米。
地形地貌
堯都區境內具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等多種地貌類型。東為太岳山脈,西為呂梁山余脈,中部為斷陷盆地,汾河縱貫南北,將全區分為汾西、河東兩個基本對等的部分,形成東西兩山夾平原的地貌。全區山地面積627平方千米,丘陵面積138平方千米,臺地134平方千米,平原417平方千米。 全區最高處豹子梁,海拔1688米。
氣候特征
堯都區年無霜期203天,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416.5小時。該區由于受緯度、高度、大氣環流狀況、地形特點等因素影響,年平均氣溫9—13℃,西山海拔高度950—1815米之間,平均氣溫8.6—10℃,中部盆地海拔高度420—509米之間,多年平均氣溫為12—12.6℃,平均氣溫分布趨勢,自平川向東西兩側遞減,自南向北遞減,年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6—-8月份,為35—41.9℃之間,年極端最低氣溫主要出現在12月至次年1月,為–4—5.6℃。
根據中國氣候帶劃分原則,堯都區屬暖溫帶干旱第一氣候區。地處中緯度內陸黃土高原,屬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層。主要的氣候特征為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熱同期、旱多澇少、災害趨多。一年中僅夏季受到海洋性暖濕氣團的控制,成為多雨季節,且雨季的時間較短,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則在干燥大陸性氣團的控制之下,氣候干燥,雨雪稀少。山區降水量較平原地區略偏多。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堯都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分布于西部、東部山區。西部山區奧陶系、石炭系、二迭系廣泛出露,經搬運沉積,有利礦物富集,主要有:煤礦、鐵礦、金礦、鋁土礦、熔劑灰巖、白云巖、硅石、耐火粘土、硫鐵礦、石灰巖、水泥灰巖、石膏、云母、磚石粘土、河沙、大理巖等。
堯都區已探明各類礦藏40種,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境內含煤面積達258平方千米,地質總儲量20億噸以上,是全國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鐵礦探明儲量9000萬噸,遠景儲量2億噸;工業石灰巖儲量2.3億噸,石膏儲量3億噸,耐火粘土儲量3000萬噸。
水利資源
堯都區地下水總儲量為1.48億立方米,可開采量9400萬立方米。
物產資源
堯都區主要糧食作物有冬小麥、玉米、谷子、高粱、水稻、薯類(紫紅皮紅薯、白皮紅薯、紫皮山藥蛋、白皮山藥蛋)、豆類(大豆、綠豆、黑豆、小豆、紅豆)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油料(向日葵、花生、芝麻、油菜)、藥材、麻、煙草和各種蔬菜。經濟林木種類有蘋果、梨、桃、葡萄、棗、柿子、花椒、山楂、核桃等。
人口民族編輯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數據顯示:堯都區總人口為724403人,其中,男性367377人,女性357026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2.90:100。戶籍人口為737048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26%,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為35.78%??側丝谥?,城鎮人口368399人,鄉村人口為356004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數據顯示:堯都區常住人口為944050人。
轄區內有漢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滿族、朝鮮族、布依族、羌族、黎族、白族、土家族、壯族等民族分布。
交通運輸編輯堯都區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中心,境內交通便捷,南同蒲鐵路、大西高鐵、大運高速公路、108國道縱貫南北,青蘭高速公路、309國道橫穿東西,再加上位于喬李鎮、距離堯都區市區15公里的臨汾喬李機場,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一體化的立體交通網絡。 發達的公路網不僅直通臨汾市17個縣市,而且連通陜、豫、冀等鄰省。堯都區有火車站3座,分別是臨汾站(南同蒲線)、臨汾北站(南同蒲線)、臨汾西站(大西高鐵);汽車站6座,分別是城西長途汽車站、城東長途汽車站、兵站路長途汽車站、堯廟汽車站、城北汽車站、城南汽車站。
社會事業編輯科學教育
截至2012年底,堯都區有各類公辦中小學校207余所,有山西師范大學、臨汾職業技術學院等大中專院校20余所,有同世達、光宇兩家省級研發中心,各類科研和技術人才3萬余人。有中小學教師7014人,中小學在校生103947人。
文化衛生
截至2012年底,堯都區文化市場共有552個經營單位(其中,臨汾市堯都區圖書館、臨汾市群眾藝術館分別為國家三級館[10-11] ),從業人員2000余人。有區級以上醫療衛生單位11個、鄉鎮衛生院16個、村級衛生所35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6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7%。社會保障方面,各類保險參保人數達24.65萬人,城市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實現了應保盡保。
風景名勝編輯堯都區主要有堯廟、華門、華表、中國地形微縮景觀、堯典壁廊、堯陵、仙洞溝、大中樓、元代戲臺、龐杜墓地、上太明墓地、朱村墓地等旅游景點及名勝古跡。
堯廟
堯廟堯廟位于堯都區城南約3公里處。史載,初建于晉,址于汾河之西。晉元康中遷于汾東,當府城西南。唐顯慶三年(658)遷今址。唐至明清因故多次修茸重建。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新增堯都廣場及堯都華表。堯廟主體建筑包括:宮門、儀門、光天閣、堯井亭、廣運殿、舜殿、禹殿、帝堯寢宮等。
華門
華門華門由基座、主門與閣樓三部分組成,是一座突出造型氣勢,兼容各時期古建風格的宏偉建筑,每一部位都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華門大臺階,是一座寓意華夏文明之源的文化景觀。華門主門正前方長達25米的瀑布墻,代表著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之水高懸而下,華夏文明由此淵源?;脚_上方一雙巨手托著一尊陶盆,體現了勞動創造歷史的思想。陶器是人類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堯舜時期的主要用具,“巨手托陶”的石雕正象征著堯舜時期的文明地位。中間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21個彩球,代表著堯舜之后夏、商、周、秦、漢等二十一個歷史朝代,生動地展現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從堯舜開始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我們前面56級黃褐色的臺階代表著56個民族,寓意中華文明由各民族歷經五千年共同創造。
仙洞溝
仙洞溝仙洞溝位于堯都城區西25公里,地外呂梁山南麓,總面積約10余平方公里。是山西省首批風景名勝區。有人文、自然景觀48處,由南仙洞、北仙洞、云霧寺三大古建筑群組成。主要景點有:酷似仙女靜臥的睡仙女峰;堯王夫人鹿仙女梳妝打扮的仙鏡石、梳妝臺,受懲罰的仙梯、仙磨;八仙聚會的會仙臺;韓湘子舍身成仙的舍身崖;烏龍棲身的大、小烏龍潭;唐高祖李淵仙洞脫險遺留馬蹄鏟、南天門;秦瓊為搭救李淵所遺留的將軍柱、將軍帽、拴馬樁;宋王趙匡胤三游仙洞,遺跡眾多,有宋王石、饅頭嶺、十八盤、獅子坪、豹榆等;姑射神女羽化成仙時飄落的仙棺;堯王教子丹朱下棋的棋盤石;華北第一大嶂谷中,龍須瀑、巨蟒窟、鬼門關等景點比比皆是;以及半仙洞、睡仙洞、如意溝、鹿溝等。
堯陵
堯陵堯陵位于堯都區大陽鎮,世稱“神林”,高50米,周長300米,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寢中最為巍峨高大,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堯陵四面環山繞水,古有“山環水繞土一丘”之說。堯陵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元、明、清均有修建,現存明嘉靖十八年所立的堯陵碑上刻繪著堯陵全貌圖。
大中樓
大中樓大中樓位于堯都城中偏西街衢,俗稱鼓樓,是臨汾古老文明的象征。樓從基座往上,總高24丈,其基座為長40米的正方形,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四向券切門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門洞上方各鐫有石雕匾額,依其4面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大中樓基座的東西兩側,均建有石階樓門,40級臺階。臺坪高10米,四面可入一廳,登木梯上二層,二廳外有回廊,出廳憑欄四顧,山河勝景,盡收眼底。
元代戲臺
元代戲臺元代戲臺位于堯都城區西北部,現存3座元代戲臺(魏村牛王廟戲臺、東羊東岳廟戲臺、王曲東岳廟戲臺),是中國罕見的一組古式建筑,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