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地處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黃河中游壺口瀑布之濱,北靠延安寶塔區,南接黃龍,毗鄰韓城,東隔黃河與山西吉縣相望。全縣國土總面積2931平方公里,轄6鎮3鄉,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1.8萬,人口密度40人/平方公里。309國道、303省道和201省道穿境而過,青蘭高速和即將開建的榆商高速、蒙中鐵路縱橫交匯。宜川屬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地貌以“山、川、溝、塬”為主,森林覆蓋率48.6%,林草覆蓋率60%,最高海拔1710.5米,最低海拔388.8米,縣城海拔839米。
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東經109°41′36〞~110°32′44〞、北緯35°42′39〞~36°23′39〞。東臨黃河與山西吉縣相望,南與黃龍、韓城為鄰,西與富縣、洛川接壤,北接延長、寶塔區。東西長76.36千米,南北寬75.32千米。距延安府260里,距省(西安)由韓城縣東路720里,由洛川縣經澄城縣、富平西路700里,由延安府大路980里;距北京3350里。
地貌
宜川地處渭北高原、黃河沿岸,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溝壑縱橫、川原相間,分為三個地貌區:黃河沿岸為薄層黃土覆蓋的石質丘陵區;縣川河以北為黃土破碎塬區;西南部為丘陵土石山區。地勢由西向東緩傾,形成西南高、東低的簸箕狀地形。境內山脈屬橫山山系,自北而南有云巖山、野雀山、虎頭山、七郎山、鳳翅山、蟒頭山、茹嶺山、盤古山和八郎山等九座大山,宜川縣最高海拔1710米,最低海拔388米。
氣候
屬暖溫帶半濕潤區,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四季分明,區域性小氣候明顯,西南林區涼爽濕潤,東部黃河沿岸炎熱干燥。年平均氣溫10.0度,極端最高氣溫40.0度,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3.3度,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3.2度,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氣溫零下5.3度。年平均降水量為521.1毫米,最多降水年1958年為843.5毫米,最少降水年1995年為309.3毫米;最多降水月七月份平均為125.4毫米,最少降水月元月份平均為3.6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104.5毫米(1971年8月20日)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40.1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56。年最大風速13.7米/秒,風向為西風;年最多風向為西南風,年平均風沙日數為13.7次,年最多出現42次。年最大積雪深度24厘米(1974年3月6日);最大凍土深度81厘米(1970年1月29日)。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宜川礦產資源比較缺乏,僅有零星石油、煤、石灰、黃河砂、銅、鐵等資源,多系小型礦床,除石油取得一定成效外,其它基本均無工業開采價值。已探明礦產儲量:石灰巖2億噸、煤50萬噸,黃河砂10億立方米。天然氣礦藏100億立方米,煤層60層,可采煤18層,煤炭儲量23.9億噸,煤層氣100億立方米。
水資源
宜川水資源豐富,歷年平均降雨量為568.6毫米,最多可達843.5毫米。地表經流11537萬立方米,地下水總量約1.2千億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經流量可達1317立方米。水力資源也很豐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年29555瓩,由于落差大,水量充沛,河道曲折,開發利用條件優越,如壺口瀑布等。但由于技術、資金、輸電距離等原因水資源利用狀況較差。除了人畜飲用之外,其余農業澆地,水產養殖,工業用水等用量都很少。水力資源的利用率更低。已開發的48瓩以上的水電站只有4處,裝機總容量為1240瓩,僅占理論蘊藏量的5%左右。
生物資源
宜川縣林區氣候溫濕多雨,植被生長良好,川道、塬面、殘塬丘陵以農作物為主。西南部以野生植物為主。加之山塬溝壑的復雜地形,為野生動物的生存提供極其豐富的食物條件和活動、隱蔽場所。故宜川境內野生動物較多,家畜家禽很早就有較多的土種。本縣動物區系80.5%屬于古北界,只有19.5%鳥類屬于東洋界起源的品種。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天鵝、鴛鴦、水獺;屬三類保護的有:金錢豹、大金鵬、金雞等。
人口編輯
宜川縣河岸1949年,宜川縣共有12400戶,46800人。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經濟逐步繁榮發展,醫療衛生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大幅度增加。從1949年至1959年的十一年中,宜川縣共增加了近2萬人,出生率上升到1959年的41‰,自然增長率為22.83‰,197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下降為13‰,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落實計劃生育,1980年自然增長率又下降為8‰,至1989年自然增長率一直穩定在8~10‰之間。1994年,有27903戶,111182人,比1949年增加了64328人,增長2.4倍,每年平均凈增人口1431人。 2000年,宜川縣總人口11168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丹州鎮22740人、秋林鎮7956人、云巖鎮12801人、閣樓鎮6492人、集義鎮7983人、黨灣鄉11272人、英旺鄉5671人、交里鄉6347人、牛家佃鄉8970人、新市河鄉6353人、高柏鄉4851人、壺口鄉4673人、鹿川鄉1135人、壽峰鄉4441人。2012年,宜川縣常住人口11.79萬人,出生率10.93‰,人口自然增長率4.69‰。宜川縣有漢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壯族、藏族、維吾爾族、羌族、滿族、朝鮮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蒙古族等民族分布。文化編輯民間藝術說書清末民國時期宜川就有張瞎子、馬瞎子、任先生說書,說書時坐于椅上,懷抱琵琶,一付用繩索串起的幾片竹片系于小腿,合著節拍,小腿一抬一落,帶動竹片有節秦地“嚓!嚓!”作響。說書的擺設和道具有一桌一椅,桌上置一“醒木”和一牛皮小鞭鼓,一雙竹板和一把折扇,還有茶壺、茶碗。老龐坐于椅上用小槌擊鼓,用“醒木”擊桌,“拍拍”作響。吹嗩吶群眾稱“吹鼓手”。一般紅白喜事用。流行的曲目有《小放?!?、《賣餃子》、《繡荷包》、《蘭花花》、《哭長城》、《二進宮》等。技藝高者能裝上鼻哨吹或者卡音吹花臉腔。陜北嗩吶粗長,聲音渾厚,宜川廣大農村都有學藝者。
古遺址
丹州古城亦名丹陽城。在現今牛家佃鄉固州村,距今縣城東北29里,東晉設三堡鎮。西魏大統三年(537)置義川縣,割鄜延2州地改設汾州,廢帝二年(553)因與山西汾州同名又改為丹州。唐永微二年(651)將丹州城移于赤石川口。義川古城位于縣城東北高柏鄉郭下村,西魏大統三年(537),分永寧縣地設立義川縣及義川郡。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名丹陽縣,隋開皇三年(584)復名義川縣,改屬丹州,義寧元年(617)遷往丹州城(固州)。遺址現不清。根據出土磚瓦陶罐和群眾反映,城址在今郭下村與下塬頭村之間,原有五級塔1個,“文革”中被破壞無存。云巖古城距縣城西北40公里,西魏大統十三年(547)置云巖縣(因山形重疊如云而得名)兼設樂川郡。遺址現存城墻180米,寬3米,高5米,北靠山,南臨河,東西通川道,城墻一半在山上一半在川道,夯層厚6~10厘米。高直徑6厘米,城東石崖下有摩崖題刻“云巖疊翠”4字,為宜川八景之一。
交通編輯民國時期,陜西省在宜川設立驛運站。興辦交通運輸修建4條簡易公路,西通富縣,西南通洛川,接咸榆大道(現為西寶公路);東南通韓城,東通山西吉縣。境內直通桑柏。運輸仍靠畜馱肩挑。建國后,公路以橫貫東西的蘭宜公路,縱穿南北的渭清公路,通西南的洛宜公路,通西北的延宜公路,通東南的宜集韓公路為骨干,與9條縣公路交織成網,縣境內凈長405.8公里。其中油渣路69.8公里,砂石路336公里。 2012年,宜川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557.2公里,其中干線公路229.4公里,二級公路224.5公里,三級公路164.9公里。2012年,完成貨運量215.49萬噸,貨運周轉量6292.3萬噸公里,客運量253.4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0541.4萬人公里。
社會編輯衛生
宜川縣的衛生事業,在建國前,縣城僅有一處衛生院和幾索中藥鋪。缺醫少藥。人民的居住條件極差。人畜合居,光線不足。環境衛生不好。飲水管理不嚴,蚊蟲、蒼蠅、臭蟲、虱蚤到處皆有。以致天花、霍亂、傷寒、付傷寒、回歸熱等傳染疾病時有發生。民國二十一年(1932),霍亂大流行,死者甚眾,出現“滅戶”、“滅村”現象。大骨節病、克山病、克汀病、甲狀腺腫、氟中毒、布氏菌病、頭癬、麻風8種地方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婦女分娩舊法接生,嬰兒成活率很低,據民國三十二年(1943)統計,宜川人民平均壽命為24.8歲。建國后,設立衛生專門機構,加強衛生醫療隊伍建設,開展衛生防疫和婦幼保健以及愛國衛生運動,改善環境衛生和群眾居住飲水條件,各種傳染病及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1994年人民平均壽命65歲,比建國前提高2.6倍。 2012年,宜川縣衛生機構19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單位7個,鄉鎮衛生院12個,床位350張,衛生機構人員39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36人。
郵電
明弘治十七年(1504)始見鋪遞,只傳遞軍書,公文。民間信件傳遞始于清宣統二年(1910)。民國時期建立哨所步班傳遞公文和信件。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黨第二戰區進駐宜川境期間,架設環境電話和長途電話。三十一年(1942)成立電報局,專為軍事所需。建國后45年來,在步班郵運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以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傳遞信件和包裹,宜川至延安逐日班通郵,形成縣、鄉、村之間的通郵網絡。以現代化的電話、電報、傳真機等通訊和傳遞信息,更為迅速和有效。到1994年,本縣郵電業務總量為112.4726萬元,業務收入101.3萬元。 2012年,宜川縣電信業務收入5927萬元,郵政業務收入687萬元。固定電話用戶13455戶,其中住宅電話11764戶,國際互聯網用戶8710戶。
教育編輯
宜川縣中學明清兩代,宜川教育實行私塾——縣學的教育體制,科舉制度。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興學堂”。改建丹山書院北義學為高小學堂。民國三年(1914)起,軍隊踞爭,戰亂不止,城鄉不安,學校無法創辦。十七年(1928),宜川辦起單級師范和高、初級小學,有高級小學3所,學生125人,初級小學21所,學生526人??谷諔馉?1937~1945)開始后,山西省軍政機關學校進駐宜川,國立、山西省立學校先后遷入宜川境對宜川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一定促進作用。1949年,宜川解放后,縣政府成立教育科,教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為國家培養大批人才。1994年宜川縣有各類學校382所,其中小學368所,初級中學13所,高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18815人。 2012年,宜川縣共有各類中小學、幼兒園35所,其中中學10所,小學12所,幼兒園13所。宜川縣在校中小學生21103人,其中高中7024人,初中3468人,小學6101人。在園幼兒4510人。各類教職工1430人,其中專任教師1257人。
旅游編輯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于黃河中游,晉中段。地理位置為北緯36度8分10秒,東經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以壺口瀑布為中心,北至馬糞灘,南至小船窩,西至峽谷地域,東至人祖山,總面積100公里。1991年,壺口瀑布被評全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景區內景點星羅棋布,有孟門月夜、鎮河神牛、旱地行船、清代長城、明清碼頭、梳妝臺、古炮臺、克難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觀。主要地質遺跡有:瀑布、渦穴、沖蝕凹槽、河心島、浸蝕臺地、谷中谷、浸蝕洞穴、懸谷、棋盤格式節群、沉積層序、沉積構造及動物化石等。
孟門山景點
距壺口瀑布下游五公里處,“十里龍槽”下方,在黃河谷底的河床中,有兩塊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兩個河心島,這就是古代被稱為“九河之蹬”的孟門山。相傳這兩個小島原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時,把此山一劈為二,導水暢流。此二島,遠眺如舟,近觀似山,俯視若門。又傳說古時,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沖走,曾在這里獲救,故將此二島稱為孟門山。
蟒頭山
蟒頭山是陜西省國家級
宜川縣蟒頭山森林公園,屬壺口景區宗教旅游區,位于縣城東部45公里處,距黃河壺口瀑布32公里。蟒頭山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總面積35平方公里。蟒頭山山勢呈東西走向,生長400余種珍貴樹木,寄棲80多種飛禽走獸。山域內有海撥1200米以上秀峰18座,有明朝年間修建的圣母殿、玄夭大帝廟、西岳廟、土地廟、祖師廟、夭神廟、戲樓、樂池、神井、將軍臺、石骨窯、南夭門、北夭門等,距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滿山遍野的白皮松,四季常青,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環保價值。蟒頭山集科考、狩獵、登高、觀光、避署、度假于一體。特產編輯蘋果起步于1984年,主產于丹州鎮、秋林鎮、牛家佃鄉、交里鄉、云巖鎮、新市河鄉、閣樓鎮等鄉鎮。宜川縣從事蘋果生產的農戶達19779戶,占總農戶的80%以上。隨著“四項”關鍵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宜川蘋果、質量、效益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其中紅富士蘋果先后獲中國第二屆楊凌博覽會后稷金像獎?;ń分鳟a于集義、壽峰和鹿川等地。2004年底宜川縣花椒面積達6.59萬畝,其中掛果面積2萬畝,產量53.3噸,產值586萬元。不斷加快花椒品種結構調整,大力引進“獅子頭”、“鳳椒”等名優品種,大力推廣“一肥、二水、三防、四剪”技術,使花椒質量明顯提高,宜川花椒以其“色澤紅艷、香味濃郁”著稱。
宜川核桃壺口梨主產于壺口鄉和高柏鄉。截止2004年底壺口梨面積達2.47萬畝,年產量5000噸。壺口梨具有表面光潔,質脆味濃、糖度高、皮薄肉細,果點小、色澤金黃、耐貯運等優生,曾獲中國第二屆楊凌博覽會后稷金像獎,2001年被評為陜西省優質水果獎。核桃主產于集義和壽峰兩鄉鎮。截止2004年底,核桃面積達2萬畝,年產量150噸,產值165萬元,宜川核桃皮薄、出仁率高,含油高。柿子主產于壽峰鄉、集義鎮和秋林鎮。宜川縣共有柿子919.5畝,其中掛果面積1705畝,年產量257噸,宜川柿子以其個大、色艷、含糖高而聲名遠揚,宜川柿餅更是遠銷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