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江漢平原西部,長江與清江環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美譽?,F轄8鎮1民族鄉1街道、2管委會,總人口39.7萬,國土面積1357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23.7萬畝。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劃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58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宜都工業區撤銷,仍屬湖北省宜昌專區,1970年后屬湖北省宜昌地區,1987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1998年改稱宜都市?,F轄8鎮1民族鄉1街道、2管委會,總人口39.6萬,面積1357平方公里。宜都人杰地靈,晚清國學大師楊守敬、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獨臂將軍賀炳炎誕生于此,宜都還是全國民間故事之鄉,境內青林寺村擁有“中國民間謎語第一村”的美譽。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宜昌市宜都市經度東經111.45度、緯度北緯30.40度。宜都市地處長江中游近三峽出口、鄂西南部,處于江漢平原向鄂西山區的過渡地帶。版圖面積1357平方公里,東北隔長江與枝江市接界,東南與松滋市相鄰,西南與五峰縣接壤,西北與長陽、宜昌兩縣市相連。
地形地貌
宜都市處于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是一個丘陵起伏的半山區。最高點為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點為枝城鎮的官洲,海拔僅38米。西南地勢高峻,群山連綿,高程在250-800米之間,約占總面積的40%。東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長江及清江出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沖溝與崗地交錯,但坡度較緩,形成平畈,是本市糧油和農特產品的主要產地。
氣候特征
該市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6.7℃,一月最低平均氣溫4.6℃,七月最低平均氣溫28.1℃,無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量1235.4毫米,夏季多暴雨,主要災害性天氣為大暴雨強寒潮。 宜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貌以丘陵為主,陸地面積中山區占11.7%,丘陵占79.5%,平原占8.8%。有長江、清江、漁洋河三條主河流,還有大小溪河39條,均屬長江水系。市境地貌特征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位于王家畈鄉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為境內最高峰,位于枝城鎮的長江之渚——關洲,海拔38米,為宜都市最低處。宜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時數約1705小時,主導風為東南風。行政區劃編輯2010年底,宜都市總人口39.5萬人。轄陸城街道辦事處,紅花套、高壩洲、聶家河、松木坪、枝城、姚家店、五眼泉、王家畈8鎮,潘家灣土家族鄉,21個居委會、123個村委會。宜都市河流水系發育,溪河縱橫,共有大小河流50余條,長江自宜昌市猇亭區虎牙灘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入枝江市境,市內河段長45公里。清江自西從長陽入境,至城區流入長江,市內河段33公里為長流河。漁洋河(又名漢陽河)自五峰縣入境,流徑潘家灣、聶家河、五眼泉、姚家店四個鄉鎮,于五眼泉鎮和姚家店鎮交界處注入清江,為清江支流,市內河段60公里。除此以外,還有大溪河、九道河、松木坪陳家河、尖巖河、干溝河等44條大小溪河。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宜都市已建有中小型水庫131座,修建渠道200多公里??刂乒喔让娣e達20多萬畝,宜都市已建成香客巖等小型水電站39座,裝機54臺,總容量5.7千瓦。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貯藏豐富?,F已探明煤炭儲量7500萬噸,水泥石灰石6.8億噸,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礦產種類繁多,且品位高、易開采,非常適合基礎工業的發展。宜都市范圍內以沉積巖層為主,自寒武系至第三系各時代地層均有出露。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為主,厚度在1000米以上,分布面積約占宜都市面積60%以上主要分布在市境中部和南部地區,礦產主要有水泥石灰石、重晶石、方解石、建筑石材等,志留—泥盆系以砂頁巖為主,厚度約80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南部毛湖淌至松木坪一帶,呈帶狀出露。產赤鐵礦和硅石。石碳、二迭、三迭系以碳配鹽為主,厚度在150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松木坪和鄢家沱地區,出露面積不大,但盛產優質石灰石,煤炭、硫鐵礦、水泥石灰石、建筑石材、高嶺土、耐火粘土等礦產。侏羅系以砂頁巖為主,僅在松木坪南部邊緣出露一小塊,面積不足一平方千米。白堊系為羅鏡灘組,出露在市境北部與宜昌市接壤處,以砂礫巖為主。第三系主要為方家河組和分水領組,自鄢家沱經過路灘至枝城約20多公里范圍內斷續出露,作北東向分布,大致與長江平行,產水泥石灰巖,水泥輔助原料砂巖和建筑砂、石料等。第四系的更新統和全新統皆有出露,沿長江分布。
生物資源
宜都市土壤質地以中性為主,共有紅壤土、黃壤土、黃棕壤土、石灰巖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個土類。植被類型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有杉木、馬尾松、青岡櫟、栓皮櫟、竹林、烏桕、油桐、油菜、胡枝子、馬桑、茅草和蕨類等。
人口統計編輯宜都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一、常住人口宜都市常住人口為384598人。二、家庭戶人口宜都市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123488戶,家庭戶人口為368000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32人減少了0.34人。三、性別構成宜都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95298人,占總人口的50.78%;女性為189300人,占總人口的49.22%??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05下降為103.17。四、年齡構成宜都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37889人,占總人口的9.85%;15-64歲的人口為298708人,占總人口的77.67%;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8001人,占總人口的12.4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45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3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06個百分點。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宜都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21612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7279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163320人;具有小學程度的99910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184人上升為561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624人上升為1892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6611人上升為4246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7572下降為25978人。宜都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9928人,文盲率(是指15歲及以上不識字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5.02%下降為2.58%,下降了2.44個百分點。經濟編輯宜都市2012年全國縣域經濟排名127位 ,2011年、2012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第3名。2012年,宜都產值過200億元產業集群1個(精細化工),過100億元產業集群1個(裝備制造),過50億元產業集群3個(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宜都市工業園區晉升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3平方公里的枝城高新技術示范園、高壩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初見雛形。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5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62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1億元,財政總收入25.9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415元。宜都市被表彰為全省“三農”發展先進縣市。農業生產喜獲豐收,柑桔、茶葉產量分別突破48萬噸、1萬噸,生豬出欄76.4萬頭,水產品產量1.3萬噸,均創歷史新高。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宜都市被表彰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市。大實蠅聯防聯治成效明顯,柑桔產業健康發展。農產品加工和配套服務業加快發展,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4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6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96家,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26.7億元。土老憨公司被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鎮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4個鄉鎮跨入全省百強鄉鎮行列,3個鄉鎮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
產業結構
對沿江平原、中部丘陵、南部山區進行了重點規劃,沿江平原地區以城鎮帶建設和工業園區建設為主,中部丘陵地區以發展旅游業和高效農業為主,南部山區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1、培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醫藥化工、電子、建材、食品加工四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能源、紡織、機械三大傳統產業,形成了“4+3”工業經濟特色板塊。醫藥化工業——以精細化工、成品醫藥為重點,發展高濃度化肥和生物制藥,重點支持宜化楚星、大江、宜昌鄂中化工、宜昌欣龍、東陽光醫藥等企業發展。建材業——大力發展高標號水泥、中高檔衛生潔具和墻地磚,積極發展新型建筑材料,重點支持宜昌華新水泥、惠宜陶瓷、首佳陶瓷等建材企業做大做強。宜都市已形成水泥450萬噸、490萬件高檔衛生潔具、300萬平方米中高檔墻地磚的年生產能力。電子工業——依托東陽光化成箔、新京都電子公司,發展化成箔、PTC電子元件為主的電子材料,培植電子元配件、網絡器材、教學設備等產品的開發。食品工業——以浙江豐島、宜紅茶業、天峽鱘業為依托,重點發展以軟飲料、罐頭為主體的食品加工。機械加工業——以船舶制造、輸送機械、機械配件為重點,已形成年造船8.5萬載重噸的生產能力。紡織工業——以清河股份、南清紡織、宜昌欣龍熔紡為代表的紡織骨干企業,通過提升產品質量,擴大生產規模,開發適用型紡織產品,提高服裝制造水平。能源工業——重點發展東陽光火電廠,支持化工企業余熱發電項目,提高水電、煤炭企業生產能力和裝備水平。2、實施企業“成長”工程宜都市規模企業達到105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8家,其中過10億元的3家,過5億元的4家。稅收過千萬元的達到8家,過500萬元的6家。省級高新技術達到9家。外貿出口企業發展到34家,出口商品達到7大類20多個品種,出口額達到7500萬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達到20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069萬美元。3、形成陶瓷機械、電子醫藥、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四大分區聚集規模企業81家,2007年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00.5億元、銷售收入98億元,實現稅收5.0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大環內脂類抗生素發酵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在全省92家縣市區工業園中,綜合考評排名第一位。4、創建1個國家級星火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2個省級星火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1個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51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9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6個企業單位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的技術合作關系。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34個,申請專利67項,授權專利20項。東陽光生物醫藥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的“紅霉素發酵工業用菌種改造和過程優化控制技術”,被列入“十一五”國家“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重點項目。2007年,宜都市高新技術產值29.8億元,增加值達到10.9億元,分別占規模工業產值、增加值的27.6%和35%。宜都市現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個、省級名牌產品10個、著名商標3件。5、發展柑桔、茶葉、畜牧、水產四大特色產業建成23萬畝優質柑桔、7萬畝優質茶葉、70萬頭生豬、18萬只山羊、1萬噸清江魚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實現了人平擁有1畝高效經濟林的目標。已成為“中國柑桔之鄉”、中國最大的宜紅功夫茶生產基地、中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中國最大的人工養殖鱘魚生產繁育基地和鱘魚魚籽醬生產基地。宜都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44.9萬畝、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達16個。清江鱘魚、宜都蜜柑,天然富鋅茶,宜紅功夫茶等一批名優農產品。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0家,其中國家1家、省級4家、宜昌級13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1家。
基礎設施
宜都市圍繞“工業強市、國家級園林城市、現代化中等城市”目標,以開展各種創建活動為載體,立足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全面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基礎設施日益配套,先后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城市綠化先進集體、湖北省級文明城市、湖北省級園林城市、湖北省級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并連續三屆在湖北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競賽中位居縣市組第一名。按照自然與人文相宜、傳統與現代相兼的原則,注重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相結合、區域位置與地形地貌相結合、自然資源與城市經濟相結合,挖掘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重視城市的文脈延續,重點突出宜都的文化景觀、名人文化和濱江特色,委托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單位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及各項專項規劃、控制性規劃,城市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力求在城市格調、城市檔次、城市特色上創新和塑造地方特色。沿長江清江線規劃建設的低層仿古風格的住宅、賓館與沿城區長江大道、楊守敬大道等主干道建設的具有現代氣息的高層和多層建筑,文峰公園、人民廣場、陸遜廣場及街頭小游園的雕塑小品,整個市區初步形成了“綠樹成蔭,城園相融,綠與城市協調相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環境。從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入手,實施道路工程。新建、擴建了長江大道、清江大道、城河大道、楊守敬大道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達12.06平方米。推進園林綠化建設,并致力于園林綠化上檔次、上精品、上水平,宜都市形成了以大環境綠化為基礎、以公共綠地為重點、以道路綠化為網絡、以小區綠化為依托、以街頭綠地為點綴,突出濱江特色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現代城市綠化格局,構建了一座三山環抱、綠蔭滿城、兩江伴流、風景宜人的山水園林城。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枝城長江大橋,使本市與江北變通途。枝城長江大橋是中國第四座跨越長江天塹的大型橋梁,位于本市枝城鎮。該橋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單層鋼梁橋,鐵路全長1742.3米,公路全長1744.8米。正橋10墩9孔,長1282.28米。引橋14墩,鐵路引橋南岸3孔,北岸11孔。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梁。公路引橋兩岸均從正橋頭向兩側呈“八”字形分開。除公路引橋外,均為平坡直線。載重鐵路等級為中—24級,橋定等級為中-22級公路橋為汽-13級。橋下可通大型客輪,在水位為54.4米時,通航凈空18米,凈寬120米。大橋的建成,使焦枝枝柳鐵路連成一線,成為中國第二條南北鐵路交通干線。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是滬蓉國道主干線在宜昌市境內跨越長江經湖北省西段進入重慶市的特大型公路橋梁,橋址位于宜昌市江河段虎牙灘。主跨跨度為960米,橋寬30m。其單跨跨度居國內第三。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香客巖水電站、熊渡水電站等水電工程。其中以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規模最大。由混凝土重力壩、河床式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筑物組成。大壩全長439.5米,最大壩高57米,總庫容5.36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為80米。電站安裝三臺單機容量8.4萬千瓦水能發電機組。
文化編輯風俗民情
宜都是巴人文化和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交融地之一,本地民風古樸,流傳于民間的各種神話傳說、山歌、音樂、舞蹈、民居、飲食、地都滲透著巴楚文化的風韻。宜都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既有鄂西巴人文化的基礎,也有鄂中的楚風韻味。目前宜都最具特色的品種有:宜都梆鼓、宜都漁鼓(楠管)、楚劇等,宜都青林寺謎語有中國謎語第一村之美稱。宜都境內土漢雜居,民間生活包括飲食起居、生產勞作、服飾裝扮,婚喪嫁娶等也都摻雜有巴楚文化和民風民俗的各種特色。如:哭嫁、哭喪、打喪鼓、跳喪、打栽秧鼓、猜燈謎等。宜都既能有佛教、道教。兩大教派的各種建筑、人物和傳教信徒,在域內和周邊頗有影響。宗教場所主要有梁山和宋山。梁山,它具有佛教場所和道教場所,山頂為道教,中部為佛教場所;山頂有金頂、山腰有觀音閣、關帝廟、大雄寶殿等建筑,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之險,而金頂最為險峻,有“南武當”之稱。宋山,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宗教場所有龍泉寺,建于明朝初年,因其側的清泉水得名“清泉寺”,清嘉慶年間易名為“龍泉寺”。明萬歷年間,荊藩惠王及王妃賀氏俱信佛,曾拜宋山住持僧墮宋為師。因而這二處寺廟建筑規模十分宏大,香火旺盛,信徒遍布川、鄂、湘三省,而成為聞名的宗教圣地。除此之外宜都還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城市文化
城市標志宜都市城市城市標志是2008年3月7日在宜都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8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的,標志的主體圖形是以“宜都”二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小寫“y”“d”為基本設計元素,將兩者進行連筆設計處理,有機地形成了以下主體 城市精神宜都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不僅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有著清麗的山水園林特質,更洋溢著現代都市的鮮活氣息。為加強宜都對外宣傳,提升宜都形象,打造宜都“城市名片”。2007年,宜都市委托三峽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進行《“營銷宜都”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課題組通過認真梳理宜都在創造奇跡過程中形成的人文基因和精神特質,經過近一年的調研,并分別召開部分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各界人士座談會,通過網絡、會議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意見1500多條,反復總結、提煉、培育和發展,多易其稿,并于2008年3月7日宜都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8次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宜都“城市精神、城市標志及城市宣傳用語”。宜都市城市精神為:守信 敬業 融和 厲行。 市樹市花2000年7月,宜都市在市民中開展評選市樹市花活動。2000年10月13日,宜都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會議決定命名香樟為宜都市市樹,紫薇為宜都市市花。
旅游編輯景區景點
天龍灣風景區位于宜都市五眼泉鎮石門,省“十一五”旅游規劃重點建設風景區。這里建有湖北省第一座天文臺、金色沙灘浴場、智慧道等。環水而筑的“智慧道”沿途矗立著十一尊中外科學家的青銅雕像,依水而建的“智慧迷宮”采用八卦原理,智慧廣場以彩色音樂噴泉為中心,用遞進的環形廊柱相烘托。天龍灣風景區占地10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46500余畝。奧陶紀石林景區位于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國家AAA級風景區。在宜都市王家畈、潘家灣境內的漁洋河兩岸,保存著距今4.7至5.2億年的奧陶紀石林景觀。這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奧陶紀石林。區域內綿延50公里的大懸崖剖面清晰,年輪可依,奇石高大挺拔,千姿百態,古生物化石繁多,堪稱奧陶紀地質博物館。石林地層中擁有豐富的古海洋生物化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鸚鵡螺,是當時海洋中較高級的生命形態。 宋山位于宜都高壩洲鎮宋山沖,國家AAA級風景區,省級森林公園。宋山是一座“香山、圣山、長壽山”,這里檀香撲鼻,四季花香。景區有千年垂枝銀杏、百年桂花、十萬松濤林、百畝“方向竹”、名剎法泉寺?!八紊绞笸搿?、千年垂枝銀杏“長壽湯”、帳篷式賓館“野人巢”、中小學實踐教育基地“宋山十八課”名揚全國。宋山森林公園占地1.36萬畝,西倚清江,東臨長江,跌宕起伏的山姿,寬闊明凈的水面,蜿蜒曲折的岸線,使宋山呈現雄、奇、秀、幽、奧的基本特色,宋山森林公園由大宋山及周圍蜿蜒起伏的百余山包組成,主峰孤峰頂海拔406米,是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段最高峰之一,宋山最低海拔69米。山雖不算太高,但相對高差懸殊,平地突起異峰,山勢雄傳秀麗。宋山以其特有的山體美景而久負盛名,主峰孤峰頂與菊花峰、香爐峰、跑馬嶺擁為一體,奇峰異石與巋然壯觀的寺宇構成“八大景”、“四十小景”。在宋山著名的“八大景”中,山景就有孤峰頂、菊花峰、香爐峰、跑馬嶺四大景,“四十小景”中山景比比皆是,其中有牛頭包、馬頭山、獅子包、烏龜包、觀音山、托寶山、睡美人等,或源于仙說或物出象形。高壩洲電站壩址,位于宋山西南山腳,庫容區水面沿宋山西北山腳,朔清江蜿蜒而上,登宋山可見長18公里,寬500米的平湖翠帶和16條長1000米的港汊,宋山腳下,清江水百折千洄,自西北向南東最后在宜都匯入長江。宋山龍泉寺位于孤峰頂東坡,建于明嘉靖年間,初名法泉寺,清乾隆時更名龍泉寺。 楊守敬故居位于宜都市陸城鄰蘇巷30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道光20年(1840年),同治二年(1863年)續修,1986年根據中共宜都、湖北省委宣傳部意見,經湖北省文化廳批準,宜都市人民政府將故居維修后在故居內舉辦紀念陳列并對外開放。楊守敬故居占地3121平方米,建筑面積1633.3平方米,木結構建筑,大門面對清江,中軸線對稱布局,二進八開間,三天井將前后二進分開,前一幢一層,有客廳、廂房,后一棟二層,有臥室、書房、藏書樓。外圍風格為白色斗墻和青灰色小瓦,與四鄰相接處均為高大的風火墻,整個建筑掩映在綠樹叢中,古樸、莊重、典雅,是本地區土漢民族雜居地帶僅存的典型建筑。故居內保存有楊守敬生活原狀并設有陳列展覽。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被省政府推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守敬書院地處湖北清江天龍灣風景區區硯墨山,山上古木蔥郁,怪古林立,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守敬書院建筑采用了中國傳統古書院的形制,保留了古書院最基本的講學、藏書、祭祀功能,同時在此功能基礎上與楊守敬的成就完美結合:以書法為紐帶,以漢學為基礎,以弘揚楊學(與地學、書法書學、金石學、藏書及版本目錄學)精神為宗旨。在功能布局上遵循中國古書院“中軸對稱”的建筑布局原則,結合山水資源,追求“禮樂相成,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守敬書院以毛家溝橋、董家溝橋結合部“清源閣”為風景中軸線的起點向南沿硯墨山延伸至頂后向下續。依次排開為清源閣、水榭、牌樓、大門、守敬雕像、勤成講堂、觀海堂(藏書樓)、激素飛清閣、千碑林。書院精舍(迎賓館)、敬賢祠。 青林寺村位于省宜都市高壩洲境內,清江高壩洲庫區北岸、緊靠318國道、離宜昌城區僅40分鐘車程。在青林寺村,村民們制謎、猜謎,癡謎成風,幾乎人人能說謎語,全村上下,不論男女老幼,隨時隨地都能相互比試自己的得意之作。掌握謎語30至100則的占人口的15%,100則以上的占人口的5%。青林寺謎語村落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受到了中國眾多學者、專家的廣泛關注。專家一致認為:青林寺謎語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集娛樂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對研究中國民間文學、民俗學、方志學等均有獨到的參考價值。2002年7月,湖北省文聯在組織專家、學者反復論證后,將青林寺村命名為“湖北省青林寺謎語村”,2002年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湖北省民間藝術之鄉”;2003年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謎語村”;2005年,青林寺謎語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青林古寺建于盛唐。穿村而過的施南商道自古就是古代巴人與漢族商貿往來的重要門戶,清江“十二灘”中最險要的柳津灘就位于青林寺的趙家坪,古時如遇山洪暴發江水驟漲,上溯下行的船只均要在此卸貨轉運或就地加工。由古寺、寶塔、碑林等組成的青林古寺景點群,由亭臺樓閣、碼頭、烏篷船、茶坊酒肆組成的明清水街景點群,由謎語宮、謎語長廊、民俗文化廣場等組成的民俗文化景點群,以及港灣風情景點群、漁耕文化及美食文化景點群等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 古潮音洞,國家AAA級景區。地處宜都市聶家河鎮。位于陸漁路20公里處,沿陸漁路直達景區大門處。古潮音洞又名謝家洞,分別因洞中神奇潮音和明末謝氏家族在洞中躲避李自成起義軍追剿而得名。該洞為灰質白沙巖層結構,成洞于寒武紀,距今約5億3千萬年,上下旱水兩洞,洞疊洞,洞連洞,深不可測。洞內一擎天巨柱,高39米,圍徑37.8米,據專家考證,該柱為目前國內發現的巖溶洞穴中第一巨柱。 天龍灣高爾夫俱樂部地處湖北省宜都市高壩洲鎮,占地面積5000余畝。擁有18洞標準國際高爾夫球場、150間客房的五星級大酒店、大劇院、魔幻城堡、太空梭、水上樂園等游樂設施,是集商務、休閑、健身、度假一體的綜合旅游項目。該景區東起青林寺,西至清江與長陽,南與宋山自然風景區相互呼應,景觀資源優勢明顯,交通便利,距宜昌三峽國際機場僅30公里。 中國宜都·世界鱘魚博覽園位于長江之濱的宜都市紅花創業園區。毗鄰著名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距宜昌長江公路大橋2.5公里,離宜都市區12公里,是三峽旅游、清江旅游黃金旅游線上的旅游景區之一。博覽園以珍稀瀕危物種鱘魚為研究對象,集科研、物種保護、旅游觀光、科學普及、鱘魚養殖和繁育以及產品開發于一體,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園區占地18萬平方米,總投資1億多元人民幣,設計游客接待量為30萬人次。園區分工廠化鱘魚繁育基地觀光旅游、青林寺謎語村原生態旅游及農民家庭式工廠化鱘魚養殖觀光旅游三大旅游版塊。 潘家灣土家族鄉集鎮,位于潘家灣村五組,全長2.5公里,省鴉來公路橫穿集鎮。2008年3月,宜都市委、政府在潘家灣土家族鄉啟動“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通過集鎮改造,政治、商貿、文化、娛樂功能逐步顯現,初步建成集商貿、旅游、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土家民族特色建筑集群。土家民俗文化博物館極具觀賞價值。
旅游資源
山岳宜都市擁有多座可供瀏覽觀光的名山秀峰。其中有已經 開發的宋山、銅鼓包奧陶紀石林外,還有荊門山(紅花套)、梁山(潘家灣)、松樂山(王畈)、綠竹溪(王畈)、云臺觀(松木坪)等。梁山諸峰秀美,小梁山孤峰、探母溝、龍潭瀑布以峽谷幽深,鳥鳴山澗,林木蔥郁,溪水清澈,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分布在山腳至山頂的多座寺廟和道觀是旅游觀光、研究宗教和探險旅游的大好去處。荊門山位于宜昌長江大橋南,與猇亭三國古戰場隔江相望。此處存有十二勝景,其間仙人橋、女觀山、仙女溪、荊門關、古江關尤負盛名。溶洞市域內的眾多名山秀水在地質歷史時期孕育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巖溶洞穴。主要有已經開發的古潮音洞,雙龍洞(姚店),金龍洞(高壩洲),楫木洞(全福河),金錢洞(潘家灣)等。洞內有各種石幔、石簾、石鐘乳、石筍、石柱等巖溶地貌所形成的絢麗多姿的巖溶景觀。其中楫木洞已經處于初步開發階段。江河長江黃金水道自北向南流經本市,市域內全長達46公里,江面寬210—1500米不等。寬闊的水面和巨大的流量不僅為本市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還為本市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便利的水上交通,而且著名的長江旅游線也為本市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客源。清江是長江中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從西北長陽入境,橫貫本市于清江咀匯入長江,碧綠的清江水與混濁的長江水在陸城清江一橋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分界線,成為宜都市陸城的一道特殊風景,境內長大55公里,河流從西南五峰縣入境向西北穿過市域南部,河流兩岸青山綠樹,石奇林密。湖泊宜都市具有旅游價值的湖泊水面基本上是由于修建水庫大壩而形成的人工湖泊。主要有高壩洲水電站市庫區——“天龍灣”香客巖水庫、熊渡電站水庫及大溪水庫等。其中高壩洲“天龍灣”最為秀麗,整個水庫面積46500畝,清江“天龍灣”是因庫區投影形視龍的形象而命名,包括紅花套鎮鄢家沱至高壩州大壩之間的清江及沿岸區域,全長32公里,天龍灣風景區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4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35平方公里。其間廣闊的電站湖泊,獨特的民風民俗,歷史沉淀悠遠的人文環境等等資源都是可以建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先決條件,其歸納為:“平湖高壩、如詩如畫”、“鄉村謎語,中華一絕”、“山秀洞奇,古木珍稀”、“巴楚文化,別具一格”。已經被《三峽區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清江流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國家級高端休閑度假區。古人類和古生物類遺址宜都歷史悠久,是城背溪文化的發祥地(城背溪文化是長江流域考古的標尺地)。其中被省地市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荊門山發現的城背溪古文化遺址,距今7000多年;還有紅花套古文化遺址和王家渡古文化遺址,距今也達5000多年。與以上三個典型遺跡同時代的還有花廟堤、金子山等遺跡;在這些古人類遺跡中發掘出許多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動物遺骸以及房屋、建筑、石器制造廠等遺跡。已發掘的這些古墓中以三國、兩漢時期的文物最多,其中較為典型的是陸城偏將軍墓。地上文物主要有古代房屋建筑、古井、柱基、橋梁及碑刻等五大類。其中尤其以碑刻分布最為廣泛,數量也較多,保存較好。特別是高壩洲庫區紅花套、高壩洲、五眼泉三個鄉鎮,現統計保存完好的有五處二十五塊之多。不同時期的不同套刻記載了重要的內容,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另外還有望佛橋,古民居等。
名優特產
宜都柑橘有“中國柑橘之鄉”之稱的宜都市是中國首批園藝產品出口示范區,柑橘種植面積16萬畝,年產量超過12萬噸,占宜都農業總產值的12%,農村人平柑橘純收入達400元。天然富鋅茶天然富鋅茶又名高鋅茶,因茶葉中含微量元素鋅而得名。據衛生部門測定,宜都市生產的富鋅茶含鋅量高達70-85mg/kg,比日本、斯里蘭卡等高一倍?!疤烊桓讳\茶”在浙江農大博士導師、著名茶葉專家張堂恒教授、華農陸啟清教授指導下研制、開發。1993年以來,先后獲“國家級新產品”。清江鱘魚清江高壩洲庫區水產養殖發展迅猛。之多在中國首屈一指。天峽鱘魚有限公司的鱘魚產品有:各類鱘魚魚苗、鮮魚、魚片、魚子醬等?!巴晾虾毕盗懈刹恕巴晾虾备呻?、臘菜系列產品均以生長在宜都王畈松樂山、綠竹溪、將軍山奧陶紀原始石林等地區的野生植物、農家生豬為主要原料,通過細采、揀選、自然晾曬、中草藥煙熏等原始程序并采用傳統民間手工工藝精制而成的菜系,具有色美味香、開胃健脾、促進消化。
名人編輯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枝城鎮石門坎人。 楊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 曹廷杰(1850—1926)譜名楚訓,字彝卿。祖籍湖北省宜都縣,遷居江北高殿寺(今屬枝江)。 朱語今(1916-1988),本名朱裕,五眼泉鎮麒麟山人,編輯出版家,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創建者之一。 李啟斌(1936-2003),出生于宜都市高壩洲鎮。1941年至1945年就讀于高壩洲茶店小學,隨后就讀于宜都一中上初中。 王強,1974年5月12日出生在湖北省宜都市。1993年從宜都一中考取武漢同濟醫科大學藥學本科。 余地(1977-2007),本名余新進,1977年生,湖北宜都姚家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