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簡稱伊犁州、伊犁,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內,成立于1954年,是全國唯一的既轄地級行政區、又轄縣級行政區的自治州,也是全國唯一的副省級自治州。
伊犁西部緊鄰歐亞國家哈薩克斯坦,這里有中國陸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爾果斯口岸)。自治州境內駐有普通高等院校伊犁師范學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第四、七、八、九、十師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新疆卷煙廠、阿希金礦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區直屬單位。
伊犁被譽為“塞外江南”、“中亞濕島”,“花城”,伊寧市是伊犁州的首府。全州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因雨量較充沛被稱為中亞濕島或塞外江南。2013年末總人口440.8萬人,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錫伯等47個民族成份,其中哈薩克族占25.5%(112萬),漢族占45.2%,維吾爾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錫伯族占0.83%。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歷史沿革編輯
名稱起源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顯達,形容河水在太陽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見《漢書》,史稱伊列、伊麗、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間定名伊犁?!段饔蛲闹尽分?,伊犁為維語,取義于“犁庭掃閭”(意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里巷掃蕩成廢墟),寓意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
建制沿革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 ,最早見于中國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漢時伊犁為烏孫國屬地,顯慶二年(657年),唐朝政府命蘇定方為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統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隸屬安西都護府,唐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改隸新設置的北庭都護府。
元末明初建別失八里汗國,王都在今伊寧市附近的伊寧縣境,伊犁自此成為西域的政治中心。清代統有伊犁,始于乾隆年間對準噶爾封建貴族叛亂的平定。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霍城縣惠遠鄉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統轄天山南北各路駐防城邑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族各部。
沙俄時期,伊犁大部分土地被俄羅斯帝國侵占,為哈薩克斯坦境內。
1954年11月29日設立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伊寧市改為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轄市,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轄伊犁、塔城、阿勒泰3專區。
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蘇定方為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以萬人擊潰了阿史那魯的十萬大軍,并兵分南、北兩路乘勝追擊進軍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賀魯的叛亂,再次統一了西域。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實行了和內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針對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這一特殊情況,采用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州制度進行管理,任命和冊封當地各族部落首領擔任都督,允許世襲。他們作為唐朝政府的官員,領取俸祿,具體負責當地日常行政事務,在伊犁及其鄰近地區設置了潔山、鹽泊、雙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內設了功、倉、戶、兵、法等專職官司吏,并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葉的交通線上,設置了完整嚴密的驛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設官軒守,征收賦稅外,還加強了軍事部署 ,從內地調撥了大批常備軍隊駐防伊犁,歸北大庭大都護府直接指揮。唐朝在伊犁的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國內地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維護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暢通和繁榮,使伊犁與中原的統一達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后期,伊犁地方的主體民族為突厥舊屬葛邏祿部,葛邏祿與回紇、牙格馬部聯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自稱“桃花石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地方政權。
1124年,東北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部萬里西遷至西域,1131年滅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羅祿部即臣服于西遼王朝。在這一時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馬城,赤木兒城興建,并發展成為絲路北道上的重鎮。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草原諸部落,建立蒙古帝國,后又向西進軍,開始征服西域,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邏祿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動搖了西遼的統治。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經伊犁河谷,出征中亞,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亞廣大地區后,將伊犁等廣闊土地分封給他的二兒子察合臺,史稱察合臺汗國。
伊犁雖是察合臺汗王的封地,但由于伊犁的戰略地位,蒙古帝國和以后的元朝中央政府實際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里馬城。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將窩闊臺兀魯斯領地劃歸察合臺汗國,元朝的統治達到包括伊犁在內的中亞地區。
16世紀20年代,察合臺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于四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進入新疆的瓦刺又稱厄魯特、衛拉特、內分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中的準噶爾逐漸取得統治地位“以伊犁為會宗之地”。
清朝政府統有伊犁,始自對準噶爾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斷續數十年對準噶爾部的征戰后,乘準噶爾內訌之際,發兵討伐準噶爾部首領達瓦齊,大獲全勝,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格登山碑。
清朝統一西域后,于1762年在伊犁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新疆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駐防城鎮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各部。
爾后在伊犁將軍所在地——伊犁河谷開始了大規模開發建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遠城為伊犁將軍駐地,也是當時新疆政治、軍事中心。
1950年設伊犁專區,專署駐伊寧縣。轄伊寧(駐寧遠)、綏定、霍城、溫泉、博樂、精河、鞏哈、新源、鞏留、特克斯、昭蘇、伊寧等12縣。
1952年由伊寧縣析置伊寧市,屬伊犁專署領導。伊犁專署駐伊寧市。轄1市、12縣?!?953年鞏哈縣改名為倪利克縣。
1954年原倪利克縣改名為尼勒克縣。
1954年3月25日寧西縣改稱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區。將溫泉、博樂、精河3縣劃歸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1954年11月29日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成立后,伊犁專區屬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領導。
1955年撤銷伊犁專區,原伊犁專區所屬伊寧、綏定、霍城、新源、鞏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蘇等8縣和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原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區改設)改由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直轄。
1957年伊寧縣駐地遷吉里圩孜。
1965年綏定縣改名為水定縣。
1966年撤銷水定縣,并入霍城縣?;舫强h遷駐水定鎮。
1975年設立伊犁地區,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領導。伊犁地區駐伊寧市。原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的伊寧市和伊寧(駐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鞏留、特克斯、昭蘇、霍城(駐水定)等7縣和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地區。轄1市、7縣、1自治縣。
1979年,撤銷伊犁地區,所屬的伊寧市、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1984年9月14日,國務院批準設立伊犁地區,轄原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的伊寧市、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駐地伊寧市。1985年正式成立。
伊犁地區位于自治區西部,伊犁河上游。全縣總面積55325平方千米,總人口211.54萬人(少數民族142.03萬人)。
2001年3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決定撤銷伊犁地區,變動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管理體制。2001年10月6日,國務院批準撤銷伊犁地區。
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的批復》(國函[2014]80號):一、同意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魻柟故腥嗣裾v隴海路3號。
行政區劃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中國唯一的副省級自治州,截至2014年,伊犁州管轄塔城地區和阿勒泰地區,直轄3個縣級市、7個縣、1個自治縣:伊寧市、奎屯市、霍爾果斯市、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 直轄區域共有13個街道、19個鎮、78個鄉,160個社區、656個村民委員會。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七、八、九、十師5個師60個團場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等單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人民政府駐伊寧市斯大林街60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伊犁州國土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南北長760公里,東西寬630公里。其中州轄土地總面積270035平方公里,州直屬縣市57418平方公里,塔城地區95616平方公里,阿勒泰地區117000平方公里。與邊境線總長度為2019公里。伊犁州地貌類型:山地8363244公頃;丘陵6298931公頃;平原10297437公頃;沙漠2043855公頃。土地利用類型:耕地174.62萬公頃;園地0.93萬公頃;林地180.11萬公頃,其中天然林171.56萬公頃;草地1895.12萬公頃,其中天然草場1879.1萬公頃;未利用土地409.07萬公頃。
生物資源
森林面積88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6億立方米,占全疆的74%;保存著60多種珍稀動物,700多種植物,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樣性天然基因庫。
水力資源
伊犁州境內有河流208條,年徑流量363.2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自產319.6億立方米,地下水186.08億立方米,山區139億立方米,平原106.44億立方米;實際控制流量360.67億立方米。湖泊(大于1平方公里)26個,總面積1125.2平方公里。冰川3065條,總面積3524.44平方公里,儲水量1366.69億立方米。水能儲量為1248.65萬千瓦。全州地表水年徑流量占全疆的41%,水能蘊藏量占全疆的37%。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種類齊全。已發現的礦種達九類86種,其中28種具有工業儲量,境內主要礦產有:鈹、白云石、鉀長石、鉻、銫(居全國前五名)、煤、鐵、錳、鎳、金、銀、鋁、鋅、石灰巖、螢石。煤、金、銅、鐵等的儲量在新疆占有重要份額,有新疆最大的金礦--阿希金礦、全國規模最大的銅礦--阿舍勒銅礦,具備建成中國西北重要礦產基地的條件。
交通編輯
公路
伊犁的對外交通主要是公路,來此旅游一般先到烏魯木齊再來伊寧市,以伊寧以中心乘長途汽車到各旅游點,或者乘長短途旅游巴士到目的地。烏伊公路連接伊寧和石河子以及烏魯木齊,往南有公路可達庫爾勒和庫車,從伊寧到州內各地都有班車。
鐵路
精伊霍鐵路位于新疆西部博樂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境內,線路全長286.212公里。 總投資60億元,于2009年12月竣工。它從蘭新鐵路西段的精河站引出,沿天山北麓西行,跨尼勒克河,穿越天山進入伊犁河谷,經過尼勒克縣、伊寧縣、伊寧市和霍城縣,最終到達霍爾果斯邊境口岸,沿線共設17個車站。
人口民族編輯
2013年末總人口440.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5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48.92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56.5%。人口出生率16.81‰,死亡率4.85‰,自然增長率11.96‰。全州人口計劃生育率為99.82%。
經濟編輯
綜述
2013年,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生產總值1439.33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388.72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533.51億元,增長19.3%;第三產業517.1億元,增長13.3%。州直屬縣市生產總值681.9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0.4億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228.31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293.22億元,增長14.4%。伊犁三次產業比重由2012年的27.6:37.1:35.3調整到27.0:37.1:35.9,州直三次產業比重由2012年的23.7:34.2:42.1調整到23.5:33.5:43.0。伊犁州人均生產總值30710元,增長13.5%,州直人均生產總值24895元,增長14.3%。
第一產業
2013年,伊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7.49億元,比2012年增長7.2%。州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9.91億元,增長6.9%。
2013年伊犁農作物播種面積1739.58萬畝,比上年增加68.32萬畝。其中:糧食(含薯類)播種面積1086.57萬畝,增加96.87萬畝;棉花播種面積209.47萬畝,增加1.27萬畝;油料播種面積174.29萬畝,減少18.74萬畝;甜菜播種面積25.18萬畝,減少18.81萬畝;麻類播種面積2.76萬畝,減少2.14萬畝。州直農作物播種面積724.06萬畝,比上年增加3.22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65.03萬畝,增加33.06萬畝;棉花播種面積6.86萬畝,減少12.72萬畝;油料播種面積51.34萬畝,減少15.05萬畝;甜菜播種面積19.91萬畝,減少14.54萬畝;麻類播種面積0.76萬畝,減少2.44萬畝。
第二產業
2013年,伊犁規模以上(2000萬元以上)工業增加值262.18億元,比2012年增長20%。其中輕工業48.85億元,增長7.5%;重工業213.33億元,增長23.2%。州直工業增加值12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6.9億元,增長17.4%,其中輕工業41.38億元,增長5.4%;重工業65.52億元,增長26.1%。
2013年,伊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實現收入510.86億元,增長14.6%;盈虧相抵實現凈利潤40.92億元,下降4.1%;虧損企業虧損額14.89億元,下降11.7%;實現利稅86.82億元,增長6.5%。州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實現收入294.75億元,增長15.9%;盈虧相抵實現凈利潤11.55億元,下降23.7%;虧損企業虧損額9.11億元,下降2.2%;實現利稅42.62億元,增長1.5%。
第三產業
2013年,伊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州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38億元,比上年增長14%。
分地域看,伊犁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08.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6.68億元,增長10.1%。州直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21.46億元,比上年增長15.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3.93億元,增長10.3%。
分行業看,伊犁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20.38億元,增長15.1%;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4.91億元,增長9.3%。州直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29.74億元,增長14.6%;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5.64億元,增長11.2%。
2013年末伊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1732.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單位存款811.08億元,增長15.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883.17億元,增長12.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1033.2億元,比上年增長36.6%。其中個人消費貸款132.38億元,增長45.8%。州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992.78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單位存款472.13億元,增長15.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04.54億元,增長13.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632.16億元,比上年增長43.4%。其中個人消費貸款90.85億元,增長47.9%。
2013年伊犁保費收入41.72億元,比上年增長21.2%;2013年賠款支出18.56億元,增長40.4%。州直保費收入25.74億元,比上年增長22.3%;2013年賠款支出11.6億元,增長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