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區,古稱彝陵,隸屬于湖北省宜昌市,東連遠安縣、當陽,西鄰秭歸縣、興山,南抵枝江、長陽,北與??到尤?,南北長103公里,東西寬約77公里。截至2010年,夷陵區總面積3424平方公里,人口520186人,是宜昌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轄行政區。 區人民政府駐地小溪塔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夷陵區,地處東經110°51′8″~111°39′30″,北緯30°32′33″~31°28′30″,東連遠安縣、當陽,西鄰秭歸縣、興山,南抵枝江、長陽,北與??到尤?,南北長103公里,東西寬約77公里。
地形
夷陵區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東三面群山環抱,東南一面臨向平原,呈西北向東南梯級傾斜下降,高度相差懸殊。西北部山地的地形切割較劇,山巓密布,溝溪縱橫,主要由樟村坪、霧渡河、下堡坪、鄧村、三斗坪等山地組成,面積1790.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2.3%。其中,全區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123.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6%;海拔800~1200米的中山地922.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7%。區東南部丘陵區處于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主要由鴉鵲嶺、龍泉、小溪塔等丘陵崗地組成,海拔500米以下,面積1633.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7.7%。其中西陵峽河谷區275.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03%。
氣候
夷陵區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夷陵區春季氣溫變幅大,冷暖交替頻繁,常有倒春寒天氣出現;夏季氣候日變化大,中午炎熱,早晚較涼爽,大旱時晝夜不回涼,雨量適中,雨熱同季,常有旱、澇、風、雹等災害性天氣;秋季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再次交替,降溫快,少雨多晴、天高氣爽;冬季氣溫下降快,干燥少雨雪。年平均氣溫16.9℃,三峽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高于其他地區,南部低山丘陵地區次之,北部高山與半高山地區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平均下降0.6℃;1月最冷,7月最熱,小溪塔多年極端最高氣溫41.4℃。年平均日照1669.2小時,日照百分率37.7%;夏季多,冬季少,春秋兩季居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毫米之間。夷陵區西北山區、三峽河谷和江南地區是降雨最多地區,鴉鵲嶺、龍泉一帶為最少區;夏季降雨最多,占全年降水總量的46%,春、秋、冬季分別占25.2%、22.8%、6%;7月為降雨高峰期,占全年降雨量的35%。多南風,次為東北風,西風最少。年平均無霜期271.9天,初霜日小溪塔12月3日、三峽地區12月1日、樟村坪11月15日,終霜日小溪塔3月5日、三峽地區3月2日、樟村坪4月5日。平均降雪日8天、積雪日4.9天,小溪塔最早初雪日11月12日、最遲終雪日4月7日。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夷陵區是中國八大磷礦主產區之一、亞洲第二大磷礦腹地,磷礦保有儲量7.8億噸;石墨礦以品位高、鱗片大著稱全國,花崗巖、石灰巖、鎂橄欖石等非金屬礦儲量豐富。
土地資源
2008年,夷陵區土地資源變更調查為3416.57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313917.05公頃,包括耕地52881公頃、園地19224.25公頃、林地218346.14公頃、牧地116.34公頃、其他23349.31公頃;含三峽庫區面積,建設用地14874.39公頃;交通用地1116.33公頃;水域用地4968.71公頃;未利用地7896.79公頃。
生物資源
截至2013年,夷陵區有野生動物(不含魚綱)4綱29目82科29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綱17科41種,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綱17目40科76種。全區野生動物中,獸綱9目26科63種,主要有果子貍、野豬、豹貓、小麂、毛冠鹿、黃鼬、華南兔、鼬獾、豬獾、狗獾、松鼠、鼯鼠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林麝、豹、獼猴、穿山甲、黑熊、水獺、黃喉貂、大靈貓、小靈貓、鬣羚、斑羚等;鳥綱有16目38科183種,主要有鴛鴦、灰雁、環頸雉、白冠長尾雉、紅腹角稚、樹鷚、黑枕黃鸝、褐河鳥、柳鶯、蘭翡翠、崔牲子、鷂、鵠、鵪鶉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金雕、鴛鴦、紅腹錦雞、紅腹角雉、冠長尾雉、勺雞、紅翅綠鳩以及眾多的鷹、鸮類等;兩棲綱有2目8科22種,主要有大鯢、巫山北鯢、蟾蜍、中國林蛙、黑斑側褶蛙、棘腹蛙、棘胸蛙、雙團棘胸蛙、沼蛙、澤蛙、無斑雨蛙、斑腿泛樹蛙、花姬蛙等,其中大鯢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爬行綱有2目10科29種,有龜、鱉、草綠龍蜥、盲蛇、玉斑錦蛇、王錦蛇、黑眉錦蛇、滑鼠蛇、烏梢蛇、銀環蛇、尖吻蝮等。全區有植物2500余種,其中種子植物120科450屬1200種。按所含種數排列的前15個優勢科分別為薔薇科、菊科、百合科、豆科、禾本科、虎耳草科、忍冬科、殼斗科、毛茛科、蓼科、樟科、玄參科、石竹科、唇形科、景天科,加上較大的樺木科、金縷梅科、四照花科、衛矛科等,構成植被的主要成份;按所含種數排列的前15個優勢屬為蓼屬、景天屬、懸鉤子屬、堇菜屬、櫟屬、李屬、槭屬、莢迷屬、冬青屬、構屬、薔薇屬、山胡椒屬、木姜子屬、鳳仙花屬、衛矛屬。境內還保存著一批古老的孑遺植物金錢槭、連香樹、珙桐、水青樹、領春木、香果樹、化香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有紅豆杉、珙桐2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連香樹、樟樹、楠木、水青樹、香果樹、鵝掌楸、紅椿、櫸樹等8種。全區人工栽培的珍稀植物有銀杏(Ⅰ級)、杜仲(Ⅱ級)、厚樸(Ⅱ級)、喜樹(Ⅱ級)等。全區藥材有7類256科1104種,其中植物藥材213種。主要有天麻、黃姜、柴胡、麥冬、橘梗、金銀花、尾參、百合、杜仲、棗皮、銀杏、何首烏、生地、白術、白芍、伏苓、黃蓮、藥菊、薄荷、魚腥草、柴蘇等。全區水產品中魚類有35科、138種。主要為中華鱘、胭脂魚、長尾鮠、大口鯰、黃顙、黃鱔、泥鰍、銀魚等。其中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胭脂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0年12月31日,夷陵區轄1個街道、1個開發區、1個新區、8個鎮、3個鄉,共有18個居委會、182個行政村。人口編輯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區常住人口為 520186人(含三峽壩區紅線內1500人)。全區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166957戶??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37下降為106.8。
經濟編輯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GDP)達到 18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02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111.83億元,增長29.3%;第三產業增加值43.35億元,增長2.1%。全區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09年的15.4:52.3:32.3調整為14.8:61.4:23.8,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9.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 8.5個百分點。全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2,增幅較上年上漲1.8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2.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為101.9;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127.4;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3.2。
第一產業
2010年,夷陵區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7.02億元,增長6.8%。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407公頃,增長1.4%;油料播種面積12646公頃,增長2.0%;蔬菜播種面積16692公頃,增長0.7%;柑桔種植面積22216公頃,增長2.3%;茶葉種植面積12367公頃,增長6.6%。全年糧食總產量22.3萬噸,比上年增長3.7%;油料總產量2.5萬噸,增長1.8%;蔬菜總產量41.7萬噸,增長9.5%;水果總產量 45.1萬噸,增長13.9%,其中柑桔產量44.6萬噸,增長13.9%;茶葉總產量10095噸,增長10.3%。全區完成造林面積2256公頃。主要林產品產量分別是:核桃 71噸,板栗1333噸,棕片50噸,實際采伐林木4766立方米。全區肉類總產量9.0萬噸,比上年增長12.5%。生豬出欄95.7萬頭,增長6.1%;家禽出籠408.7萬只,增長36.4%,禽蛋產量3296噸,增長22.0%;山羊出欄6.0萬只,下降6.6%;奶牛存欄2882頭,增長34.0%,鮮奶產量19408噸,增長72.9%。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619公頃,占常用耕地面積的39.9%;旱澇保收面積8942公頃,占常用耕地面積的33.6%。農藥使用量1984噸,增長4.3%,化肥施用量(折純)58602噸,下降1.9%。農村用電量11904萬千瓦小時,下降6.5%。 全區自來水受益村、通汽車村、通電村和通電話村分別達到95個、182個、182個和182個,分別占村總數的52.2%、100%、100%和100%。全區鄉村從業人員中非農行業從業人員11.93萬人,占鄉村從業人員的比重為50.9%。
第二產業
2010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即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2.75億元,增長47.7%。其中,國有企業工業產值12.72億元,增長4.5%;集體企業工業產值2.9億元,增長55.5%;股份制企業工業產值274億元,增長52.5%。全區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3.9億元(含三峽卷煙廠),增長38.1%。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84.7億元,增長51.7%,實現利潤23.8億元,增長53.3%,實現利稅總額36.0億元,增長45.7%。全區建筑業完成增加值7.76億元,比上年增長3.9%。在全部建筑業企業中,有資質等級的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46.7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04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29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51.74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0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7.5億元,比上年增長22.9%。按銷售地區分,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為56.9億元,增長22.0%;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為0.6億元,增長242.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達到45.0億元,增長25.6%;住宿餐飲業12.5億元,增長13.8%。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
2010年,夷陵區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發展計劃項目53個,爭取區以上無償科技資金510萬元。區內投入科技經費3729萬元,用于實施36個科技項目。全區獲市級以上科技成果3項,區級科技成果32項。全區全年共申報專利131項,授權89 項,同比增加78%。全區高新技術企業14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36.32億元,增長77.7%,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達到11.54億元,增長71.6%。
教育
2010年,夷陵區共有各類學校58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普通初中15所,完全小學3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幼兒園5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43916人,其中,普通高中9076人,普通初中13196人,小學21574人,特殊教育學校70人。全區小學入學率100%,適齡少年初中階段入學率100%。全區小學鞏固率100%,初中三年鞏固率100 %。全區教職員工3901人。全區各類學校校園占地面積138.6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58.1萬平方米。全區高考文理科上本科線1715人,上線率52.3%。公共圖書館藏書13.8萬冊,全年共借閱圖書12萬冊次。
交通
截至2013年,夷陵區境內有鐵路4條,焦柳、鴉宜、鴉南、宜官鐵路全長70.6公里。焦柳鐵路起于河南省焦作、止于廣西柳州,由北向南,經湖北、湖南省進入廣西柳州,境內10.7公里;鴉宜鐵路起于焦柳鐵路鴉鵲嶺火車站,跨越鴉鵲嶺鎮,進入宜昌市城區,長36.3公里;宜官鐵路起于宜昌市火車站,經小溪塔,進入官莊鐵礦腹地,長22公里;焦柳、鴉宜鐵路聯絡線1.6公里(稱鴉南線)。焦柳、鴉宜、宜官等鐵路沿線建有客貨運車站6個、鐵路管養和橋梁養護工區5個,有鐵路橋梁35座/3004.7延米,公鐵立交橋98座,涵洞170道/5065.1米。全區擁有營運客(渡)船30艘/2,137座位、機動貨船11艘、駁船1艘、拖輪1艘,沙坪水庫砂船5艘,共14,765總噸/5,298.34瓦,農用船舶88艘。全區擁有道路營運客車340輛、貨車6,947輛,比2007年增長6.2%、16.3%。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站1家,機動車維修322家。夷陵區開辟農村客運市場,實現村村通客車率79%,初步實現客運”路、站、運”一體化。
衛生
2010年,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01個(含村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1777人(含鄉村醫生人員558人),年末實際開放床位1200張。全區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衛生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行業作風和醫德醫風建設得到進一步強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得到全面落實。
旅游景點編輯三峽人家三峽人家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是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核心景區,是湖北鄂西生態旅游圈的核心示范區。三峽人家位于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中間,依托西陵峽百里畫廊,融合了地質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峽江文化、抗戰軍事文化珠。 西陵峽口西陵峽口風景區位于宜昌市西郊,距宜昌市中心4公里,離三峽國際機場20公里,與宜昌市火車站相隔5公里,是4A級風景區。西塞國森林公園宜昌西塞國森林公園位于湖北三峽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境內,隸屬國有樟村坪林場。宜昌西塞國森林公園有8000公頃原始森林。 中華鱘魚館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名錄,是地球上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有”國寶活化石”之稱。中華鱘是大型洄游性魚類,生在長江里,長在海洋中,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的金沙江產卵繁殖。 三峽景區長江三峽位于長江上游渝鄂川界處,跨重慶市的奉節、巫山和湖北省的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和宜昌市。景區西起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2千米。兩岸因燕山運動褶皺隆升的巫山、黃陵廟和八面山山地,由于長江強烈切穿,形成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大峽及大寧河寬谷、香溪寬谷,總稱為長江三峽。 三峽大壩三峽大壩位于宜昌市三斗坪,全長2309米,壩頂海拔高程185米,相當于60層左右的高樓,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左岸大壩長1600多米。懸棺風景區曉峰懸棺距今2300多年,位于夷陵區黃花鎮新坪村一組,是古代眾多少數民族中葬俗之一,為當今世人考察巴人的起源提供了強有力的歷史佐證。懸棺懸于離地面175米、距山頂180米的絕壁洞穴之中。因宜巴高速公路的修建,曉峰懸棺已經停止開放。 燈影峽(明月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位于東距南津關約10公里的廟南與石牌之間。 黃陵廟黃陵廟,古稱黃牛廟,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陵廟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用以祭祀黃牛助禹開江治水的千古功德。黃陵廟主體建筑禹王殿建于明萬歷46年,是國內規模宏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禹王紀念建筑物。殿內兩根金絲楠木柱上,遺留有公元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痕跡,為長江葛洲壩和三峽大壩興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據。禹王殿右側武侯祠內長有一株鐵樹,據說是諸葛亮入蜀時親手所栽,距今巳有1700多歲。 崆峒峽崆峒峽在西陵峽牛肝馬肺峽東2.5公里,處于秭歸縣之廟河與黑巖子之間,全長2.5公里。南津關大峽谷探險旅游區南津關位于三峽東口,是西陵峽的終點。。南津關大峽谷長18公里,寬3~50米,兩岸峭壁高100至350米。 神女峰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大江北岸,是巫山十二峰之一。西陵峽西陵峽西起姊歸縣香溪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地處宜昌長江三峽東口,為”川鄂咽喉”。香溪景區香溪位于西陵峽口長江北岸,距重慶市區572千米。發源于湖北省神農架騾馬店,流經興山、秭歸兩縣。香溪河口距三峽壩址三斗坪31公里。三峽大壩修建后,水庫回水升高,香溪的回水將抬升到興山城附近。 大老嶺大老嶺位于長江西陵峽北岸的叢山深處,地跨宜昌縣、秭歸縣、興山縣三縣交界部位,總面積64平方公里,其中有26平方公里為原始森林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