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縣,地處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位于東經97°31′~98°16′,北緯24°24′~25°20′之間。其東北面與騰沖縣接壤,東南面與梁河縣接壤,南面與隴川縣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與緬甸為界。國境線長214.6公里,為德宏最大的縣。 盈江縣轄7鄉8鎮、1個農場,103個村(居)委會、1152個村民小組,總面積4429平方公里,總人口306705 人(2011年)。2012年末,盈江縣全年生產總值達57.4億元,增長11.5%;盈江別稱象城,被譽為“中華翡翠毛料城”和“中國堅果之鄉”。 2014年5月30日09時20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發生6.1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歷史沿革編輯公元前4世紀,“蜀身毒道”形成,今盈江即為主要通道。隨著這條通道的打開,中原政權開始開發關隘之地。盈江地區西漢屬滇乘象國。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為永昌郡所轄,永平十二年(69)屬永昌郡哀牢縣;南朝屬永昌郡轄西城縣。唐初為騰越軟化府轄地;唐南詔時期在舊城設押西城,隸屬永昌節度軟化府。宋(大理)屬騰沖府乞蘭部轄地。元初屬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十三年(1276)隸屬城西路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設鎮西府,為云南52個土府之一,永樂元年(1403),置干崖長官司,正統九年(1444)升為宣撫司,直隸布政司,天順二年(1458),刀思忠任干崖副使,管盞達地。清順治十六年(1659),置盞達副宣撫司,清宣統二年(1910),盞達副宣撫使停襲。民國元年(1912),國民政府在干崖、盞達各設彈壓委員一職,民國2年(1913)改為行政委員,設行政公署,民國21年(1932)年干崖、盞達改設為盈江、蓮山設治局,為建縣過渡機構,隸屬云南第一殖邊督辦。1950年5月15日,盈江、蓮山和平解放。1950年6月1日,成立盈江各民族行政委員會,6月17日,成立蓮山各民族行政委員會。1951年12月31日,成立盈江縣各民族聯合政府。1952年1月15日,成立蓮山縣各民族聯合政府。1955年6月,曾先后直屬于保山專區和德宏州管轄的盞西區劃歸盈江縣。1958年10月,盈江、蓮山兩縣合并為盈江縣,合并后下轄先鋒、紅城(新城)、弄璋、邊防(姐冒)、遮坎、支那、平原、太平、支勐(勐弄)、飛躍(蘇典)、昔馬、銅壁關12個公社,64個大隊。1959年2月,撤銷公社,恢復區、鄉行政建制,其中,飛躍公社改設蘇典文化站,支勐公社改設卡場文化站。1961年10月建立勐弄區,1962年12月建立油松嶺區。1969年3月,全縣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區站改建為人民公社,鄉鎮改為大隊。1974年1月,從太平、銅壁關公社劃出3個大隊,建立芒允公社;從盞西公社劃出4個大隊建立芒章公社;從盞西劃出3個大隊,從蘇典劃出1個大隊,建立支那公社;4月,從平原公社劃出3個大隊,建立平原鎮;10月,從弄璋公社劃出5個大隊,建立姐冒公社。1975年1月,將原卡場文化站轄區從勐弄公社劃出,建立卡場公社。1982年3月,設立盞西區公所,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協助縣政府領導盞西、芒章、支那3個公社工作。1984年4月,撤銷公社、大隊,恢復區、鄉建制,盞西區公所改建為盞西辦事處(副縣級),1987年1月,區鄉體制改革,原舊城區崗勐、富聯、喊撒鄉的部分村社和弄璋區丙輝鄉的部分村社劃出組建崗勐鄉;原舊城區改設為鄉級鎮建制;原蓮花山區勝龍鄉劃歸平原鎮;原蘇典區黑河鄉劃歸卡場鄉。1988年7月,盞西辦事處改建為縣委、縣政府駐盞西工作組(正科級),1994年7月撤銷。1996年4月成立那邦鎮。2001年5月,原弄璋、盞西、昔馬、卡場4個鄉撤銷,改設為鎮建制。2005年10月,撤銷蓮花山鄉、崗勐鄉整建制合并平原鎮;撤銷姐冒鄉整建制合并弄璋鎮;撤銷芒允鄉、太平鄉整建制改設太平鎮,撤并后全縣有8鎮7鄉,97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盈江縣盈江縣地處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位于東經97°31′~98°16′,北緯24°24′~25°20′之間。其東北面與騰沖縣接壤,東南面與梁河縣接壤,南面與隴川縣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與緬甸為界。
地形地貌
盈江縣屬喜馬拉雅山延伸的橫斷山脈之西南端,高黎貢山南延支系—尖高山的西南余脈構成的山區地形。境內中,低山與寬谷盆地交錯相間,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起伏較大。大雪山海拔3404.6米,為境內最高點;那邦拉沙河口海拔210米,為境內最低點。全縣山脈、河流、盆地與大地構造線走向基本一致,形成由東北向西南直下的“兩山夾一壩一河”的地貌景觀。
水系
縣境內有較大河流43條,分屬大盈江水系、羯羊河水系、勐戛河水系和龍江水系。
土壤
盈江縣土壤類型有紅壤、赤紅壤、磚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亞高山灌叢草甸土、草甸土、水稻土9個土類。
氣候
盈江縣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點。全縣氣候屬低緯高原地區,冬暖夏長,雨熱同期,干涼同季,春溫高于秋溫。主要氣候特征:冬日少、春夏秋日長,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日溫差大、年溫差小,雨量充沛、干濕分明,立體氣候明顯。
自然資源編輯森林資源
截至2013年,盈江縣森林面積411余萬畝,森林覆蓋率62.8%,活立木總蓄量2854萬立方米,年產量62萬立方米,多為闊葉雜木林,以櫟樹、栲樹、木荷、木蓮、楠木、樺木、杞木、椿木為主。
生物資源
盈江縣截至2013年,盈江縣境內收集物種98目246科2394種,其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76目175科1918種,單子葉植物22目33科347種,蕨類植物38科129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植物有:云南石梓、山白芏、榆綠木、箭毒木、四藪木、老虎須、巖梧桐、毛鴉旦子、火燒花、云南七葉樹、禿杉、翅果柄、野茶樹5、香果樹、白桂木、滇菠蘿蜜、厚樸。列入國家保護的稀有植物有:柚木、野荔枝、紅錐、楠木、合果含笑、木蓮、番龍眼、瓊楠、楨南、鵝掌揪、鐵力木。屬中國稀有新分布植物有:大果藤黃、芒果檳榔青、高大含笑、滇藏欖。屬我國特有新植物有:紅萼藤黃、雙子藤黃。屬全國重點保護的珍稀龍腦香科植物有:阿薩姆娑羅雙、毛芽龍腦香、盈江龍腦香。重要藥用植物有:美登木、杜仲、金雞納、畢菝、蘆子、羅芙木、肉桂、木香等。 盈江縣野生動物種目紛繁,有獸類10目27科57種,鳥類18目51科335種,魚類6目15科63種,兩棲類7科19種,爬行類12科33種,昆蟲類15目107科400余種。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蜂猴、白眉長臂猿、印度支那虎。屬二類保護動物有:云豹、水鹿、獼猴、蟒蛇、綠孔雀、原雞、冠斑犀鳥。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盈江縣已查明主要礦藏:錫、鎢、鉛、銀、錳礦,分布于縣境東部和東北部??h境西北蘊藏兩大黃鐵礦體,儲量10萬噸以上。沙金和原生金礦分布于銅壁關、昔馬、那邦一帶。硅礦分布于卡場地帶。翡翠、瑪瑙、白云母、綠柱石、大理石等彩石類儲量較大,遍布于西北部的卡場、勐弄、蘇典等廣大區域。石灰巖、白云巖、沙石廣為分布。
水能資源
盈江縣年自產水量67.03億立方米,加上鄰縣流入水量,共達104.35億立方米。全縣水能蘊藏量214.8萬千瓦,其中:大盈江干流及支流79.6萬千瓦,檳榔江54.7萬千瓦,西部河流80.5萬千瓦。水能蘊藏量大于5000千瓦的河流12條,其中:1~5萬千瓦1條,5~10萬千瓦5條,10萬千瓦以上6條。河流大多屬于山區型,落差大而集中,有利于高水頭電站開發。
地熱資源
盈江縣境內有溫泉眼數百個,主要溫泉24個,30~40℃水溫7個,40~70℃水溫13個,70℃以上水溫4個。芒章爛泥壩熱泉和戶勐顯示區,水溫分別達93℃和94℃。溫泉基本分布在大盈江干支流附近。
行政區劃編輯盈江縣轄15個鄉鎮,即平原鎮、太平鎮、舊城鎮、弄璋鎮、昔馬鎮、那邦鎮、卡場鎮、盞西鎮8個鎮,銅壁關鄉、油松嶺鄉、新城鄉、芒章鄉、支那鄉、勐弄鄉、蘇典鄉(傈僳族)鄉7個鄉,97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委會,1151個村民小組;1個農場管理委員會,其轄4個分場。
人口民族編輯
盈江縣2011年,盈江縣總戶數77942 戶,總人口306705 人,居云南省縣(市)第 62 位,其中:男159788人,占總人口的52.1 %;女性146917人,占總人口的47.9 %;農村人口213789人,占總人口69.71 %。漢族135109人,占總人口的44.05 %;少數民族人口167449人,占總人口54.6 %;少數民族人口中:傣族100432人,占總人口的32.75%;景頗族44977人,占總人口的14.66 %;傈僳族20285人,占總人口的6.61 %;阿昌族1327 人,占總人口的0.43 %;德昂族428人,占總人口的0.14%。全縣出生4848人,人口出生率15.83‰,死亡率7.3‰,自然增長率8.53‰。
經濟編輯綜合
十七大以來,盈江縣生產總值由2007年的19.9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9.1億元,年均增長15.8%;2007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四年實現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8年增長12.8%,2009年增長21.1%,2010年增長15.4%,2011年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07年的6.3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3.18億元,年均增長9.2%;第二產業增加值由6.85億元增加到24.59億元,年均增長22.7%;第三產業增加值由6.72億元增加到11.3億元,年均增長12.4%。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由2007年的6752元增加到2011年的16009元。
第一產業
甘蔗、堅果、咖啡、草果、馬鈴薯、煙葉等農業產業化、規?;S上新臺階,成為全州“六樹一草”特色產業的重要原料基地。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以堅果公司和咖啡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十七大以來,盈江縣農業總產值由2007年的5.9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3.55億元,年均增長17.5%。糧食產量從2007年的12.38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8.08萬噸,成為歷史上最高產糧年;年均增長9.5%,實現了5年連續增產。油料產量達到0.4萬噸,年均增長25.3%;肉類總產量達2.5萬噸,年均增長15.6%。
第二產業
2011年,盈江縣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46.7億元,年均增長29.9%,其中,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38億元,年均增長37.6%,快于整個工業19.1個百分點。2011年生產發電量92.19億千瓦小時,年均增長39.3%;水泥71.18萬噸,年均增長25.8%;工業硅7.62萬噸,年均增長38.2%;電解鋁1.42萬噸,年均增長2.6%。食糖11.3萬噸,比2007年減4.4%;酒精0.77萬噸,比2007年減25.9%。
第三產業
國際翡翠城、凱邦亞湖風景區開發項目有效推進。對外貿易、珠寶產業、餐飲等持續升溫,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城鄉消費不斷增長。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1年,盈江縣學前教育規模達到7305人,比2007年增加1985人,年平均增長8.2%;2011年,全縣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21.75%,比2007年提高11.4個百分點;2011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達2.48億元,比2007年增長1.5倍,年平均增長25.8%。
衛生事業
2011年,盈江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58人;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36.6%,比2007年提高15.3個百分點;傳染病發病率每10萬人中為298人,比2007年減少208人。
文化節日編輯潑水節潑水節,傣語稱“擺爽南”,又稱“擺賞建”。德昂語稱“拱拍”,阿昌人稱“澆花節”。是傣族和德昂族的傳統節日。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法律形式將其定為傣族民間傳統節日,節期為公歷4月12~14日,成為法定節假日。 目瑙縱歌節目瑙縱歌節,景頗族傳統祭祀盛大節日,源于創世英雄寧貫娃的故事。景頗支稱“目瑙”,載
瓦、浪哦、喇赤等支稱“縱歌”,統稱“目瑙縱歌”,是大伙跳舞的意思。節期為農歷正月十五日。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每年農歷正月15~16日為景頗族目瑙縱歌節,成為法定節假日。 闊時節傈僳族傳統節日,亦稱“拉歌“節,意為新年歌舞節。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舉行,節期2天。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其定為傈僳族法定民族節日。 阿露窩羅節阿昌族傳統節日,于農歷正月初四舉行。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其統一為“阿露窩羅節”,成為阿昌族的法定節日,每年3月20日舉行,節期2天。
交通編輯盈江縣有32條道路與緬甸相通,縣城距緬甸密支那197公里,距緬甸八莫131公里,距緬甸北部盛產翡翠玉石的圣地帕敢僅250公里。 截至2005年,盈江縣共有公路458條,通車里程為2515.396公里,其中省道(省管公路)6條178.14公里,縣鄉路12條388.996公里,鄉村路235條1052.35公里,專用公路13條39.71公里,其它各類公路192條856.2公里;有二級公路118.07公里,三級公里12.67公里,四級公路821.856公里,等外公路1562.8公里;有柏油路面162公里,彈石路面148.17公里(其中省管101.9公里),砂石路面1153.213公里,無路面1052.013公里;全縣公路睛雨通車里程為1000.236公里,占全縣公路總里程的39.76%。
。 允燕佛塔允燕佛塔又稱曼勐町塔,位于盈江縣城以東1公里的允燕山上,“允燕”是傣語,意為吉祥、歡躍、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云南小乘佛教最重要的佛塔之一,佛塔始建于1947年,歷時8年才告竣工。 華夏榕樹王中國最大榕樹,亞洲最大榕樹,位于云南省盈江縣境內。 橡膠母樹中國第一批橡膠樹中現存最后一株。
著名人物編輯刀安仁(1872—1913),干崖(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第21任宣撫使司,中國同盟會員,著名傣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驅。 寸時金(生卒年待考),愛國人士,抗戰英雄,后背被漢奸出賣犧牲,寸待能:歷任盈江縣政府副縣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政局局長。管國忠,現任云南省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寸得堯 ,曾獲2007年度“光彩事業”、2008年度“一片丹心助孤兒”獎。周知仁,畢生從事教育工作。 李仕艷,首屆興州人才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