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寧縣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西段,伊犁河谷中部。地理坐標在東經81°13′40″~82°42′20″,北緯43°35′10″~44°29′30″之間,縣境東西距最長116千米,南北距最寬95千米,總面積6152.55平方千米,2個鎮、16個鄉,總人口426834人。 2011年,伊寧縣完成生產總值48.81億元,較2010年增長14%。伊寧縣原名“寧遠縣”,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因縣治“寧遠”而得名。1914年更名為伊寧縣,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設治最久、人口最多的農牧業大縣。行政區劃編輯
伊寧縣2012年,伊寧縣轄2個鎮、16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吉里于孜鎮、墩麻扎鎮、胡地亞于孜鄉、吐魯番于孜鄉、喀拉亞尕奇鄉、愉群翁回族鄉、阿熱吾斯塘鄉、英塔木鄉、巴依托海鄉、維吾爾玉其溫鄉、薩木于孜鄉、喀什鄉、麻扎鄉、溫亞爾鄉、阿烏利亞鄉、曲魯海鄉、武功鄉、薩地克于孜鄉。伊寧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西段,伊犁河谷中部。地理坐標在東經81°13′40″~82°42′20″,北緯43°35′10″~44°29′30″之間,東臨尼勒克、精河縣,南隔伊犁河與察布查爾、鞏留縣隔河相望,西接伊寧市、霍城縣,北靠庫色木契克河與博樂、精河兩縣交界??偯娣e6152.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伊寧縣域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劃分為3類,分別為山地,丘陵和平原。山地:科古爾琴山橫臥縣境北部,為博羅科努腹背斜的北西構造帶斷裂移位所形成,山體呈北西—東南走向,海拔1500~3500米,高山帶顯小,中低山面積較大,由古生代淺海濱海沉積物質和中生代陸相沉積物組成。境內東部的阿布熱勒山地,受鞏乃斯復向斜的緯向構造所控制,屬于鞏乃斯復向斜隆起部分,呈東西走向,向東延伸到新源,海拔2000米以下,屬古生代和中生代的褶皺斷裂構成,是境內的天然牧場。高山植被多為雜草類、珠牙蓼、高山報春、雪蓮等,高山草甸多為五花草甸,以叢生禾草為主,雜類有高大過人的烏頭、大薊、飛燕草等;中山和亞高山帶約有0.67萬公頃雪嶺云杉。丘陵:海拔900~1500米。山前丘陵帶是海西褶皺的基底上發育的山前凹陷,并接受了侏羅紀和第三紀地層組成的沉積物,還受到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褶皺發育十分明顯,在吐爾遜溝兩旁有第三紀紅色頁巖露頭,前端受逆掩斷層移位的影響,降落到第三階地,古老的階地都消割成為長崗狀平坦前山丘陵地帶,上面覆蓋著第四紀黃土,部分長崗頂部平坦為第四紀陸地,覆有亞砂土。丘陵帶為境內主要春秋草場。1 200~1500米范圍為森林、草甸過渡帶。平原:可分為科古爾琴山的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與它正相交的伊犁河沖積平原兩部分。山前洪積—沖積傾斜平原從長崗前緣往南,寬約8~10千米,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山地大幅度地抬高,河流下切,受風蝕及流水的沖刷搬運使山地碎屑物質堆積在平原上,隨著地形坡度的減緩,河流搬運能力的減弱,物質組成也從北到南,由粗變細。
土壤
伊寧縣的土壤由低向高依次分布著灰鈣土、栗鈣土、黑鈣土、灰褐色森林土、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農區土壤又分為潮土和灌耕灰鈣土兩類。
氣候
伊寧縣屬于中溫帶干旱型內陸山地氣候,年均溫度9℃,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900小時左右,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34.5千卡每平方厘米,年均降水量340毫米,年均蒸發量為1621毫米;無霜期163天。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止2011年,伊寧縣轄元面積6152.55平方千米,其中新疆建設兵團農四師團場占地為59.45平方千米。境內山區占總面積的64.15%,丘陵占總面積的11.9%,平原占總面積的23.95%。有耕地9.27萬公頃、草場32.79萬公頃,其中天然草場28.43萬公頃。
植物資源
截止2011年,伊寧縣森林總面積7.49萬公頃,其中山區森林4.25萬公頃、河谷次生林0.92萬公頃、平原人工林面積2.32萬公頃(防護林0.78萬公頃、用材林0.48萬公頃,經濟林1.06萬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10.8%。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個(新疆伊犁小葉白蠟自然保護區),面積910.21公頃。伊寧縣境內共有藥用植物521種(計101科326屬),常見的藥用植物有當歸、黃芪、大黃、木賊、麻黃、蒲公英、伊犁貝母、車前草、秦皮、新疆阿魏等。
礦產資源
截止2011年,伊寧縣已探明有煤、金、銀、銅、鐵、高嶺石、花崗巖、重晶石等27種珍稀礦藏,40余個礦點。煤炭儲量50億噸,黃金儲量250噸,可采60噸。
動物資源
截止2011年,伊寧縣牲畜種類主要有綿羊、馬、牛、山羊、駱駝、豬、驢等,家禽主要有雞、鴨、鵝等。
水資源
截止2011年,伊寧縣地表水徑流量43.46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總量9.08億立方米,可開采量5.73億立方米,地下水開采量為0.03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截止2011年,伊寧縣為426834人,其中男性218 342人,女性208 492人,人口出生率為20.0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06 ‰。 民族截止2011年,伊寧縣境內共有32個民族,主要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漢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俄羅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錫伯族、塔塔爾族、達斡爾族、東鄉族、滿族、撒拉族等民族。
交通編輯截止2011年,伊寧縣有218國道和220省道橫穿轄區全境。伊寧縣有三級客運站2個,四級客運站4個,客運班線42條(鄉鎮場至伊寧市26條、縣鄉11條、鄉至鄉3條、縣至縣1條、縣至烏市1條)。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11年,伊寧縣完成生產總值48.81億元,較2010年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19.17億元,較2010年增長6.5 %;第二產業17.53億元,較2010年增長23.3 %;第三產業12.11億元,較2010年增長13.2%。工農業總產值662 500.5萬元,較2010年增長19.37%,三次產業比重39∶36∶25。人均GDP達到11633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0807萬元,較2010年增長6.72%。其中農業產值174907.25萬元,較2010年增長 9.34%;林業產值5603.91萬元,較2010年下降13.29 %;牧業產值128870.22萬元,較2010年增長4.74 %;漁業產值6 226.12萬元,較2010年增長3.5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200萬元,較2010年增長3.1%。
第一產業
2011年,伊寧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15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7.66萬公頃、經濟作物0.83萬公頃、其他0.66萬公頃。糧食656 649噸( 其中小麥126696噸)。油料總產量13165噸,棉花199噸,甜菜197807噸,亞麻678噸,瓜果35287噸。2011年,伊寧縣牲畜存欄86.66萬頭(只),其中牛17.16萬頭、馬2.55萬匹、豬10.25萬頭、羊56萬只,其他0.7萬頭(只),家禽610萬只。全年肉類產量38 742噸(其中牛羊豬肉32360噸)。雞蛋產量33096噸、奶產量109614噸、綿羊毛1657噸。水產養殖面積508公頃,水產品總產量7460噸。2011年,伊寧縣果類總面積18103公頃,其中蘋果12642公頃、杏3750公頃。水果總產量57933噸,其中蘋果19800噸、杏20000噸)。
第二產業
2011年,伊寧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1.64億元,較2010年增長2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92億元,,較2010年增長30.6%。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6.45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41693萬元,較2010年增長21.8%。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分別實現產值58101萬元、471萬元、215 018萬元、68103萬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103.3%。
第三產業
2011年,伊寧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5億元,其中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76億元、農村實現5.19億元。全年接待游客3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570萬元。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建設
2013年,伊寧縣314省道改擴建、吉里于孜大街街景改造、供熱管網改造、68棟樓房外墻保溫工程已全部竣工;新建了2700余套保障性住房。和投入1.4億元的吉爾格朗河景觀改造一期工程順利竣工蓄水。完成老舊管網改造196公里,渠道防滲288公里,新建維修堤防16.5公里,新增高效節水面積2.6萬畝。建設重要農村公路73公里,通村油路210公里,客運站點4個,開通了縣城公交車。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伊寧縣擁有68所公辦幼兒園,39所民辦幼兒園。學前幼兒教學班372個,學生13 090人。其中學前“雙語”班285個,學生9 958人。學前“雙語”中班大班共計271個。其中附設在小學的23個。學前“雙語”教師271人(少數民族教師190人)??h直公立幼兒園1所,教職工52人,在園幼兒593人,其中漢族幼兒185人、少數民族幼兒 408人。 中小學116所(小學81所、中學35所)??h屬普通中學35所513個班,初中429個班,高中84個班。初中在校學生17655人,高中在校學生4490人;普通中學初中專任教師1427人,高中專任教師296人。小學81所1415個班,在校學生37 885人,專任教師3 393人。 伊寧縣有職業高級中學1所(維吾爾、漢、哈薩克3種語言教學),占地3.33萬平方米,校舍總面積1.02萬平方米(有總面積6 000平方米的職業高中綜合實訓樓和食堂)。2011年,學校短期職業技能培訓達1788人次。年末,學校教職工34人,在校學生600人。全年全縣教育經費支出達55709萬元。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伊寧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23個,其中縣級6個: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縣人民醫院(二級甲等醫院)、中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合管中心,鄉(鎮)場衛生院20個,牧業醫院4個,民營醫院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個,行政村衛生室134個,個體門診(所)49 家。綜合門診部2個、護理站1個、廠礦醫務室1個。編制床位907張,開放病床130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2.2張。共有從業人員1780人,其中正式在編人員973人、聘用807人;衛生技術人員1365人、執業醫師(助理)414人、注冊護士604人。
社會保障
2011年,伊寧縣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96864人,保險總收入12605萬元。其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367人(企業6823人、機關事業1669人、私營個體1 875人),征收養老保險費7223萬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1860人(在職職工16 648人、退休人員5 212人;企業6 939人、事業10086人、機關4835人),征收基本醫療保險費3 244萬元;參加失業保險12350人,其中企業3 702人、機關事業單位8648人,征收失業保險費960萬元;參加工傷保險保參保人數達到13448人,其中企業5999、事業單位7449人;農民工1535人;征收工傷保險費358萬元;參加生育保險14998人,其中女性6120人,征收生育保險費238萬元。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3193人,繳養老保險費38萬元。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0 648人,實際收繳居民醫療保險費544萬元,其中個人收繳130萬元、縣級財政補助資金到位83萬元、中央及省級財政補助資金到位331萬元。
風景名勝編輯弓月城遺址
弓月城遺址 (5張)
位于伊寧縣吐魯番于孜鄉境內。距伊寧縣3公里。是唐代絲綢之路北線重要的軍事、政治、商貿中心,唐朝平定西突厥叛亂,一統西域的決勝之地。該遺址分為大、小二城。被當地維吾爾族群眾稱為“阿勒吞勒克”即金城。弓月城曾是唐代西突厥的一個小牙,崛起于北齊,毀于宋元之后,該地曾出土陶罐、鍍金銅佛、古陶盆、鑄有阿拉伯銘文的銀幣等文物。1936年,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為填充軍餉,對這里進行了毀滅性挖掘,使遺址遭到嚴重破壞?,F此地經后人開發已成為了伊犁大白杏盛產地。 托乎拉蘇風景區
托乎拉蘇風景區 (3張)
位于伊犁首府伊寧市東北方向40公里處,在15000公頃的廣袤草原上擁有雪山、峽谷、草原、杉樹林、河流、冰川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