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臺區,陜西省銅川市轄區。地處關中盆地北緣渭北旱塬中部,北依雄渾的陜北高原,南俯八百里秦川,北與宜君縣、黃陵縣,西北與旬邑縣,西南與銅川市王益區毗鄰,東與白水縣、蒲城縣,東南與富平縣接壤。區政府所在地是古同官縣治所在,南距省會西安95公里,北距圣地延安250公里。印臺區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175米。 總面積629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07個行政村,人口21.88萬人(2013年)。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83年5月,陳爐公社改為鄉建制,1984年5月機構改革,城關街道辦事處由銅川市城區劃歸銅川市郊區管轄,并將原城關公社的城關、河東、楊家貶3個行政村劃歸城關街道辦事處管轄,設立城關鄉,原城關公社更名為印臺鄉。黃堡、王家河、紅土、金鎖、王益、廣陽、阿莊、高樓河、肖家堡9個人民公社改建為鄉人民政府。至此,全區共轄12個鄉級政府。1986年4月,陳爐、廣陽、紅土3個鄉改為鎮建制。1987年9月,區劃調整,將郊區所轄的黃堡、王益、王家河3個鄉劃歸城區管轄;將城區所轄的焦坪、王石凹、三里洞3個街道辦事處劃歸郊區管轄。區劃調整后,銅川市郊區轄陳爐、紅土、廣陽3個鎮,城關、印臺、金鎖、阿莊、高樓河、肖家堡6個鄉,焦坪、王石凹、三里洞3個街道辦事處。1997年9月,金鎖鄉、阿莊鄉、王石凹街道辦事處、焦坪街道辦事處分別改建為金鎖關鎮、阿莊鎮、玉華鎮,并將原金鎖鄉所轄的玉華、背塔兩個村民委員會劃歸玉華鎮,原紅土鎮所轄的炭莊塔、茍村、李家塔、王石凹、傲背、陳家溝6個村民委員會劃歸王石凹鎮。至此,郊區轄陳爐、廣陽、紅土、金鎖關、玉華、王石凹、阿莊7個鎮,印臺、城關、高樓河、肖家堡4個鄉,三里洞1個街道辦事處。2001年,撤銷城關鄉,設立城關街道。 同年12月,撤鄉并鎮,撤銷肖家堡鄉并入紅土鎮。2011年6月24日,撤銷玉華鎮、王石凹鎮,王石凹鎮復改為街道辦事處。2011年12月29日,印臺鄉、高樓河鄉改為鎮建制。
區劃詳情
2014年7月,印臺區轄3個街道、7個鎮:城關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印臺鎮、陳爐鎮、紅土鎮、廣陽鎮、阿莊鎮、高樓河鎮、金鎖關鎮。區人民政府駐城關街道同官路。印臺區位于陜西省中部,陜北黃土高原低中山區南緣,南俯關中平原,北依陜北高原。東經108°51′09″~109°26′32″,北緯34°59′06″~35°21′48″,東與白水、蒲城縣毗鄰,東南與富平縣、王益區接壤,西、西南與王益區、耀州區交界,北、西北與旬邑縣、宜君縣、黃陵縣相接。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4.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4.8公里,總面積628平方公里。 南距省會西安95千米,北距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60千米,距革命圣地延安250千米。
地質地貌
印臺區印臺區位于祁(連)、呂(梁)、賀(蘭)山字型構造前弧東翼,處在新華夏系一級沉降帶——陜甘寧盆地南緣,為黃土覆蓋的丘陵山地,南北狹長,北部、東南部高,中部、西南部低的傾斜地勢,山、川、塬、梁、峁、溝均有分布,境內山巒縱橫,溝壑相間,梁峁交錯,丘陵臺塬廣布,是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分為北部土石山地,中部梁峁殘塬,東南部丘陵溝壑三種地貌形態。平均海拔1097米,最高點位于區境西北部的鳳凰山,海拔1671米,最低點位于區政府駐地川道,海拔900米左右。北部土石山地主要為中生界基巖山地,山勢陡峻,河流深切,基巖露頭廣泛,土薄石厚,山坡坡度多在25~35度,海拔960~1671米,林草覆蓋率為65%以上,是全區林牧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中部梁峁殘塬主要包括印臺東、西塬、馮家塬、西固塬、賈家塬及山間漆水河川、白水河支流阿莊川、紅土川、廣陽川的一、二級階地。海拔700~1300米以下,主要為下伏基巖的更新統黃土、厚度較大,塬面坡度多在5~10度,殘塬長1000~1500米,寬數百米至千米左右,多呈“U”字型支溝,為全區糧、菜、果生產主要地區。東南部丘陵溝壑區主要山梁有金華山、石廟梁、石馬山。地處鄂爾多斯臺向斜最南緣的低山區,一般海拔在850~1500米,形成了千溝萬壑的丘陵地貌??偟牡貏菔悄媳备?,中間被趙老峪河上游支流的馬家河、陳家河切割成低凹,成為面向東南的丘陵山地,溝坡坡度多在15~30度,以農牧業生產為主。
氣候特征
印臺區地處渭北旱原,系關中平原與陜北高原的過度地帶,氣候基本特征介于兩地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易干旱氣候區。冬春季受西伯利亞冷氣流影響,多西北風,干燥寒冷;夏秋季受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降水較多,氣候濕潤。每年7月前期易發生伏旱,后期多連陰雨。多年平均氣溫10.6℃,1月平均氣溫-3.0℃,7月平均氣溫23.0℃,平均氣溫年較差26.0℃,無霜期年平均164—206天,年平均降水量582.5毫米,年平均降雨數92.7天,降雨量集中在每年7—9月。 區內光能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年平均量126.5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342小時。
河流水系
印臺區境內有六條河流,均屬黃河流域,以涇渭分水嶺為界,分東、北、南三個水系。東區水系有烏泥川河、阿莊河和廣陽河;北區水系有玉華川河和漆水河;南區水系有東河川河。 漆水河: 區內第一條大河。位于區政府駐地,縱貫區境南北。源流有兩條:一是同官水,發源于金鎖關鎮鳳凰山東部的崾峴梁下,向東南流14公里與發源于宜君縣哭泉鄉西梁坡底的淌泥河交匯,南流至紙坊村接納馬杓溝水又南流至北關。全境流長23.4公里,河床寬15-30米,流量800立方米/小時,流域面積204平方公里。二是漆水,發源于宜君縣云夢鄉廟山南麓,境內流長14公里,常年水流不斷。漆同二水在雷家溝口匯流后形成漆水河,為區內主干河。境內流長3000米,流量100-1000立方米/小時,隨季節變化。漆水南流經王益區,在耀州城南1.5公里處與沮水匯合入富平石川河至臨潼交口鎮入渭河。 烏泥川河:位于區境東部紅土鎮烏泥川,發源于紅土鎮車房溝,流長20.5公里,河床寬2-10米,流量60-800立方米/小時,隨季節變化。境內流域面積86平方公里,往東流經阿莊鎮河口村,注入白水河。 阿莊河:位于區境東部阿莊鎮,發源于宜君縣棋盤鄉篩子溝,流長25公里,河床寬20—30米,流量60—600立方米/小時,境內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常年水流不斷。其納入支流為肖家河、莊子溝河、在河口村與烏泥川河匯流至高樓河鎮鐵王河村納入廣陽河后注入白水河。 廣陽河:位于區境東部廣陽鎮,發源于紅土鎮金華山東側,東西橫貫廣陽鎮和高樓河鄉。在高樓河鄉鐵王河村與阿莊河匯流后東流1公里注入白水河。境內流長15公里,河床寬2—10米,流域面積21平方公里,流量200立方米/小時,常年水流不斷。 玉華河:位于區境北部金鎖關鎮玉華村,境內流長9公里,河床寬5—30米,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流量216立方米/小時,是洛河上游的支流之一。 東河川河:位于區境東南部陳爐鎮東部軍臺嶺南麓,向東流經馬家河、雷家坡、潘家河村,納西、南、北小溪出印臺區,入富平趙老峪。境內流長10公里,河床寬3—50米,流域面積49平方公里,流量因季節性降水量不同增減,屬間歇性河流。
土壤土質
印臺區按照全國土壤分類標準,全區土壤可分為5個土類(褐土、紅土、黃土、淤土、黑壚土),8個類、12個土屬41個土種。海拔1100米以上是地帶性褐土,以碳酸鹽褐土為主,分布在金鎖關鎮及阿莊鎮北部;海拔1100米以下為黃土母質所形成的黃土、紅土、地帶性黑壚土及區域性河淤土。黑壚土分布于微受侵蝕的平坦塬地;黃土分布于南部、中部及東部的殘塬及丘陵區;紅膠土分布于東部的紅土、阿莊和廣陽部分村;河淤土分布在洛、渭水系支流的兩岸川臺。黃土、黑壚土和大部分褐土為中壤質,紅土為重壤質,河淤土和臺塬黃善土為輕壤質,土壤容量為1.1~1.3,耕層土壤孔隙度為50~58%,有機質含量為1.34%,是比較理想的耕作土壤。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印臺區地跨兩個地貌單元,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煤炭、水泥、石灰巖、陶瓷粘土、鋁礬土等工業原料儲量大、品質高、易開采。尚未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還有硫鐵礦、石油、煤層氣等。交通事業編輯截至2013年末,印臺區境內公路里程804.943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19.44公里,國道18.377公里,省道78.762公里,縣道97.103公里,鄉道184.499公里,村道385.868公里,專用公路20.894公里。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3年末,印臺區常住人口21.88萬人,比2012年增加500人。其中城鎮人口14.47人,農村人口7.41萬人,年末城鎮化率66.13%。人口出生率8.9‰,人口死亡率5.35‰,人口自然增長率3.54‰。
民族
2013年末,印臺區有漢族、回族、滿族、壯族、土家族、苗族、朝鮮族等12個民族 。
旅游資源編輯
孟姜女祠印臺區境內有始建于唐太宗貞觀21年供李氏父子狩獵避暑和唐僧玄奘法師譯經圓寂的玉華宮遺址;有修建于北宋鎮惡祛邪的省級文物重興寺塔;有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孟姜女千里尋夫、坐化于此的孟姜女祠;有“關中北部第一關”的金鎖關城遺址;有與全國四大名窯并著于世,延續700年陶瓷燒造歷史的中國耀州陳爐鎮窯場;有文廟、大統魏碑寺等文物點143處。 玉華宮唐初皇家四大離宮之首,古代皇家園林建筑的杰出之作 ,中國歷史上較負盛名的帝王避暑勝地。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代著名三皇曾在此避暑狩獵,高僧玄奘西域取經歸來坐禪譯經、圓寂之處,佛教法相宗祖庭,為陜西省九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已被辟為省級森林公園。 孟姜女祠
金鎖關孟姜女祠位于銅川市印臺區金山山麓,距印臺區政府1.5公里。屬漆水河二階臺地,東沿漆水河,西靠金山崖,南連虎頭山,北界泰山廟遺址。銅川古名同官,《同官縣志》上雖然沒有記載姜女祠最早修建的準確時間,卻有北宋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縣令宋宗諤重修的記載,這個時間比公元1594(明萬歷二十二年)修建的山海關姜女廟還要早五百年,由此可見銅川孟姜女祠是迄今為止全國修建最早的姜女祠廟之一。 陳爐鎮陳爐古鎮旅游景區規劃范圍近2.5平方公里,基本框架是以陳爐四堡山梁為界括,包括了陳爐鎮區和主要風貌區。2006年,陳爐古窯址已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耀瓷燒制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陳爐古鎮被命名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陜西省目前唯一的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陳爐古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