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下轄9個鎮、17個鄉、1個民族鄉。地理坐標東經114°51'—115°37',北緯39°02'—39°35'。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 2013年,易縣總人口為人口55.74萬人,其中有漢、滿、回、蒙等22個民族。2013年,易縣生產總值完成92.3億元、增長8.3%;全部財政收入5.38億元、增長1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8億元、增長12.2%。易縣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東麓。地理坐標東經114°51'—115°37',北緯39°02'—39°35'。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易縣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60公里,保定60公里。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
地貌
易縣地處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傾斜地帶,十分之七為山地,與定興縣相鄰的高陌鄉是全縣唯一平原鄉,平均海拔324米,地勢由西向東下降明顯,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災;山體多為侵蝕、剝蝕、巖溶地貌。
氣候
易縣屬溫帶季風氣候區,春秋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春季平均氣溫3.2℃,夏季平均氣溫32.2℃,秋季平均氣溫-3.3℃,全年極端最低氣溫-23℃,極端最高氣溫41℃。冬季嚴寒少雪,四季分明。
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易縣轄9個鎮、17個鄉、1個民族鄉:易州鎮、高村鎮、梁格莊鎮、西陵鎮、裴山鎮、塘湖鎮、狼牙山鎮、良崗鎮、紫荊關鎮、橋頭鄉、白馬鄉、流井鄉、高陌鄉、大龍華鄉、安格莊鄉、凌云冊滿族回族鄉、西山北鄉、尉都鄉、獨樂鄉、七峪鄉、富崗鄉、坡倉鄉、牛崗鄉、橋家河鄉、甘河凈鄉、蔡家峪鄉、南城司鄉。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09年,易縣山區面積廣大,宜林山場面積240萬畝,其中片麻巖130萬畝。
礦產資源
2009年,易縣有金礦、鐵礦、花崗巖、玄武巖、石灰石、天然石板、建筑沙等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2009年,易縣有小麥、玉米、豬、羊等生物資源。
人口民族編輯2013年,易縣總人口為人口55.74萬人,其中有漢、滿、回、蒙等22個民族。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3年,易縣生產總值完成92.3億元、增長8.3%;全部財政收入5.38億元、增長1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8億元、增長12.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2.5億元、增長26%;農民人均純收入5220元、增長1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89元、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億元、增長14.4%。
第一產業
2013年,易縣糧食產量達8443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3.1%;全年收購煙葉969.5萬公斤,實現收購總值1.78億元,均價達18.39元,比2011年提高3.31元。2012年新栽桑2000畝,養蠶2萬張,產繭735噸,蠶絲業總產值達1.12億元。果品、肉類、蔬菜產量分別達到20萬噸、7.7萬噸、27.3萬噸,新增食用菌500萬棒。
第二產業
2012年,易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7.58億元、增長14%。民營經濟組織312家,開發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易縣個接待游客26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7億元,分別增長12%、15%。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1年,易縣累計發放國家助學金945萬元。同時,縣財政劃撥專項經費100多萬元,對接送學生的車輛予以費用補貼。
衛生事業
2011年,易縣累計接種計劃內疫苗128647針,及時報告傳染病人941例,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了62%,合格率達到了100%,規范化隨訪服務率達到了100%。
社會保障
2011年,易縣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4678人,征繳基金14515.9萬元,為7981名企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14340.3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27756人,征繳基金3321.76萬元,為69111名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2277.64萬元;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5020人,征繳基金4593萬元,為5629人(次)報銷醫藥費3032萬元;新農合參合43.46萬人,征繳基金10060.15萬元,為63.6萬人(次)報銷藥費8144.91萬元。
交通運輸編輯易縣屬山區,京原鐵路從北部穿過,高易鐵路與京廣鐵路相連。公路四通八達,京廣西線、津同、易保、易定、泥嶺、良川等主要干線交匯于縣城,鄉村公路縱橫交錯。另外張石高速已于2013年1月22日正式開通。
風景名勝編輯荊軻塔荊軻塔位于易縣易州鎮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是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塔始建于遼乾統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萬歷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現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圣塔院寺,現僅保留些遺跡,據縣志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于此地。 狼牙山狼牙山是座英雄的山,也是是座雄奇險峻、景色秀麗的名山。狼牙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 A A A 級旅游景區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狼牙山老子道德經老子道德經位于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是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1200多年的滄桑。道德經幢,始建于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并刻石立幢經傳后世。 紫荊關紫荊關位于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陂關,元代以后稱紫荊關,此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 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清西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它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園建筑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 殿宇千余間,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筑藝術最杰出的代表。
清西陵戰國影視城易縣影視城在易縣麻屋莊村112國道旁邊,易縣戰國影視城自1997年4月奠基至1998年完成了秦街、燕市、訓練場、古作坊、侯爺府、外城墻等為主的一期工程建設,是電影《荊軻刺秦王》的拍攝外景場地。 地方特產編輯易水硯易硯是中國著名古硯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譽。易硯又名燕畿烏金硯,據《古玩指南》載:“烏金硯,燕畿之梅山,產石如烏金,通過平雕、立雕、陰雕、陽雕、浮雕、透雕等多種雕刻工藝,形成江南纖秀細膩、北國剛勁渾樸的藝術風格。易水硯造型豐富多樣,可分為魚、龜、龍、蠶、蟬、琴、棋等7大類,雕刻題材非常廣泛,有日月風云、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樹木花卉等。易水硯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1997年7月1日,人民大會堂收藏了重達5噸的易硯珍品“歸硯”,以慶祝香港回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08年6月,易水硯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易縣絞胎陶瓷據史料記載,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變后中斷。20世紀90年代初由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的張保軍研制、恢復了古老的絞胎制作工藝,并開創了現代絞胎陶瓷制作工藝新體系。絞胎以高嶺土、石英、長石等為原料,經過高溫燒成。在坯胎成型前利用不同顏色的陶瓷泥料攪揉在一起,然后花紋圖案充分展開,以達到裝飾美化和藝術創作的目的,制成后其內外花紋圖案一樣?!度嗣袢請蟆?、《經濟日報》、《中國文化報》等新聞媒體200余次報道張保軍創業事跡,宣傳絞胎陶瓷工藝。張保軍創作的絞胎陶瓷作品曾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社會影響十分廣泛。2006年6月,絞胎陶瓷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鎮國寺石佛位于中易水河畔,凌云冊鄉解(xié)村。佛寺與石佛均始于隋開皇十一年(593),因有石佛像立于殿內,所以鎮國寺又被當地人稱為立佛寺,清光緒七年(1881),寺院毀于風暴,后曾修復,現存佛殿三間為光緒二十五年(899)重修。殿內東西北墻上有壁畫,生動傳神。佛像為釋迦牟尼佛立像。材質為漢白玉石,通高4.92米。立于仰蓮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繪,雕工細膩,線條流暢,顯示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風格,對研究隋代文化習俗和石刻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F佛手足均殘,佛頭于1997年3月被盜割。1993年7月,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道德經幢安放于易縣縣城龍興觀遺址內。龍興觀是中國唐代著名道觀,歷經宋、元、明各代,并最終于民國初年廢棄,現僅存遺址中的道德經幢。高宗時期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將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奉為經典,崇奉道教達到鼎盛。玄宗于開元二十年(732)親注《道德經》,頒之全國,命各州縣鐫刻道德經幢,供人們誦讀。開元二十六年(738)十月,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田仁琬奉敕于易州(今易縣)城西開元觀立道德經幢。金大定九年(1169)遷至城內南端的龍興觀。 歷史文化編輯易縣的民間文藝門類眾多,有高蹺、大頭、太平車、音樂、南樂、十番、旱船、秧歌、舞獅、龍燈、武術等40多種舞蹈音樂花會形式,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劇、評劇、哈哈腔等20多種戲劇形式。十番會十番會在易縣的東韓村和后部兩村,有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花會,名叫十番會,
十番會是以合奏演出為主的音樂類花會,以演奏人員眾多、場面宏大而聞名。十番會又有武十番、文十番之分,武十番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為主,演出時鑼鼓喧天,所以人們稱之為“吵子會”;文十番以絲竹樂器為主,演奏起來溫文爾雅,流行于易縣,而以東韓村和后部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東韓村拾幡古樂”的名稱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西陵擺字龍燈清西陵擺字龍燈傳到諸多村莊,以西陵鎮忠義村為最佳,以龍體內置燈,并可用龍體擺出字形而得名,又因為龍體分節而有“節龍”或“斷龍”的別名。民國初年仍沿此習,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守陵機構瓦解,守陵人員轉為農民,擺字龍燈才真正傳入民間,成為表達農民意愿的一種民間舞蹈。2008年6月,擺字龍燈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