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縣東依千年帝都洛陽市區,南臨嵩縣,西望洛寧,北接新安,東南與伊川為鄰,西北與義馬市澠池接壤,是洛陽“一中心五組團”的重要鏈條城市,距離洛陽中心城區17公里。宜陽縣總面積1616.8平方公里(2013年),戶籍人口69萬人(2013年)。2013年,宜陽縣全年生產總值193.8億元。[6交通運輸
?經濟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7生態環境
8社會事業
?教育
?文化
?衛生
?體育
9旅游
10著名人物
11榮譽
歷史沿革
編輯
夏、商屬豫州雒西地。西周屬周南地,為召伯聽訟之所。春秋歸晉,亦曾為毛國地。戰國為韓宜陽邑。韓景侯由宜陽遷都陽翟之后,在宜陽建縣。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滅東周(今鞏縣孝義鎮西)設三川郡,其轄境大致為靈寶以東,中牟以西,黃河以
宜陽風光(16張)
南及北汝河上游地區,宜陽屬之。
西漢承秦制仍設郡、縣兩級。漢王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為河南郡,隸屬不變。漢武帝為加強對郡國的控制,分全國為13州,其中京師地方稱司隸校尉州,宜陽屬之。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南陽二郡西境,置弘農郡,郡治靈寶,轄11個縣,宜陽屬之。
東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宜陽屬司隸校尉州弘農郡。
三國時,宜陽在魏國境,仍屬弘農郡。
東晉十六國時,分裂割據,政權更迭頻繁,宜陽歷屬漢,前趙、后趙及后秦等。
南北朝仍以州、郡、縣相稱,南朝宋,宜陽仍屬弘農郡。北朝魏,宜陽屬河南郡(齊、梁、陳時期,宜陽屬北朝)。北魏孝昌初(525年),置宜陽郡,轄宜陽、新安(今澠池境)、東亭(今嵩縣境)三縣。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魏分東、西,宜陽縣歸屬無常。東魏,置金門郡,兼置陽州。天平四年(537年),廢金門郡,置宜陽郡,轄宜陽、南澠池、金門三縣。另設甘棠縣,屬新安郡。西魏文帝時(535年~551年),陽州下轄宜陽郡,郡治洛寧,又于今洛寧境分置北宜陽縣,治黃盧城,屬宜陽郡。廢帝二年(553年),改北宜陽縣為熊耳縣,隋義寧二年(618年)改為永寧縣。北周明帝(559年~560年)曾于一合塢置宜陽縣。旋廢,置熊州,屬宜陽郡,繼又更熊州為昌洛縣。
隋代開皇初,廢宜陽郡為縣,歸屬河南郡。開皇十八年(598年),將宜陽縣改為洛水縣,仁壽四年(604年),改甘棠為壽安(今河下一帶),并于大業元年(605年)初,廢洛水、熊州入宜陽縣。又于大業四年(608年)增設興泰縣(今趙保,隋末廢)。義寧元年(617年),移壽安于九曲。宜陽、壽安、興泰三縣(均為宜陽境)同屬河南郡(興泰曾一度屬襄城郡)。義寧二年(618年)復置宜陽郡,領宜陽、澠池、永寧三縣,并改宜陽郡為熊州。
元代福昌、壽安合并,再稱宜陽縣。
明、清、中華民國沿襲元制。
1947年以洛河為界分宜南、宜北兩縣。
1949年合并為宜陽縣,隸屬洛陽專員公署,
1986年4月歸屬洛陽市。
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1998年,宜陽縣轄3個鎮: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16個鄉:城關鄉、尋村鄉、石陵鄉、鹽鎮鄉、韓城鄉、高村鄉、西石村鄉、三鄉鎮、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蓮莊鄉、趙堡鄉、董王莊鄉、白楊鄉、樊村鄉。
2000年,宜陽縣轄5個鎮:城關鎮 、豐李鎮 、柳泉鎮 、韓城鎮 、 白楊鎮,14個鄉:城關鄉、尋村鄉、石陵鄉、鹽鎮鄉、高村鄉、西石村鄉、三鄉鎮、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蓮莊鄉、趙堡鄉、董王莊鄉、白楊鄉、樊村鄉。
2005年,宜陽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西石村鄉,其行政區域劃歸高村鄉管轄,高村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石陵鄉,其行政區域劃歸鹽鎮鄉管轄,鹽鎮鄉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宜陽縣轄6個鎮: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白楊鎮、韓城鎮、香鹿山鎮;11個鄉:城關鄉、鹽鎮鄉、蓮莊鄉、趙堡鄉、董王莊鄉、樊村鄉、高村鄉、三鄉鎮、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
2006年1月,將宜陽縣豐李鎮的西霍屯、邢屯、梁屯、王屯、油坊頭、畢溝、侯城、小營等10個村劃歸洛陽市洛龍區古城鄉管轄。
2009年12月29日,經河南省政府批準,撤銷城關鄉,建立錦屏鎮。
2010年1月20日上午,宜陽縣城關鄉更名錦屏鎮慶典儀式隆重舉行。
2011年3月5日,洛龍區豐李鎮掛牌儀式舉行,此后豐李鎮脫離了宜陽縣管轄。2011年9月30日,宜陽縣轄7個鎮、10個鄉: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白楊鎮、韓城鎮、香鹿山鎮、錦屏鎮;鹽鎮鄉、蓮莊鄉、趙堡鄉、董王莊鄉、樊村鄉、高村鄉、三鄉鎮、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
2014年7月2日,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4]22號)批復,經省政府批準,同意洛陽市將宜陽縣豐李鎮及所轄豐李村、贠莊、牛屯村、圪瘩村、薛營村、李王屯村、小作村、殷屯村、牛莊村、前窯村、河口村、東軍屯村、西軍屯村、東坡村、東鳴鶴村、西鳴鶴村16個建制村劃歸洛龍區管轄,黃龍廟村、崔村、石門村、流水溝村、山底村、漫流村、南營村、馬窯村、西莊村9個建制村劃歸宜陽縣錦屏鎮管轄。
行政區劃
宜陽縣位于河南省西部,屬洛陽市轄縣,人口69.5萬。目前,宜陽下轄城關鎮、錦屏鎮、白楊 鎮、香鹿山鎮、柳泉鎮、韓城鎮、三鄉鎮、張塢鎮、蓮莊鎮、樊村鎮、趙保鎮等11鎮和董王莊鄉、上觀鄉、花果山鄉、鹽鎮鄉、高村鄉5鄉和1個工礦區辦事 處,353個行政村,有漢、蒙古、回、滿、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傣、土、侗、白、土家等17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9.8%。
1、城關鎮:位于宜陽縣城中心,鎮域面積10.5平方公里,是河南省衛生鄉鎮,洛陽市文明鄉鎮。全鎮轄解放路、紅旗路、西街、沈屯、水磨頭、白廟6個居委會43個居民組,轄區戶籍人口6萬余人。
2、錦屏鎮:位于宜陽縣城郊,全鎮轄24個行政村、198個村民組,常住人口4.5萬人。礦藏資源豐富,年產原煤100萬噸、石英砂100萬噸,形成了“一黑一白”兩大支柱產業。轄區內有被譽為白馬寺“姊妹寺”的中州古剎靈山寺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寺。
3、香鹿山鎮:位于宜陽縣東北部,總面積127平方公里,東接洛陽高新區,區位優勢明顯。轄31個行政村、303個村民組、45個基層黨支部,總人口62042人。宜陽縣產業集聚區、香鹿山生態園在該鎮境內,為河南省百強鄉鎮。
4、柳泉鎮:位于縣城西15公里,總面積99.1平方公里,全鎮轄29個行政村、306個村民組、5.6萬人,為宜陽縣工業重鎮之一,形成了以電力、化工、建材為龍頭的民營經濟發展格局。是全省衛生先進單位、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鄉鎮、全市平安建設先進鄉鎮。
5、三鄉鎮:位于宜陽縣最西部,距縣城45公里,屬半山半川區農業鄉??偯娣e52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3.2萬人。三鄉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故里,是我縣優質沙蘭楊生產基地,該鄉的九都大蒜、昌谷大棗聞名省內外。
6、白楊鎮:位于宜陽縣東南部,解放初期曾為宜南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79.2平方公里,人口4.8萬。白楊鎮商貿繁榮,為宜陽縣南部地區第一大鎮,化工生產、煤炭開采為其支柱產業。
7、高村鄉:位于宜陽縣西北,屬淺山丘陵地貌。全鄉轄39個行政村、4.8萬人,總面積120平方公里。煙葉產業是該鄉的支柱產業,有“中原植煙第一鄉”之稱。該鄉裕華公司生產的黑雜糧享譽省內外,黑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畝。
8、鹽鎮鄉:位于宜陽縣西北部,為宜陽、新安、澠池、義馬三縣一市結合部,距宜陽縣城33公里??偯娣e171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7.1萬人。煙葉為該鄉支柱產業,是豫西地區小雜糧集散地。
9、樊村鎮:位于宜陽縣東南丘陵山區,距縣城10公里,面積58.9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2.92萬人。因明代樊姓從黃河北遷此定居而得名。該鄉煤炭資源豐富。
10、蓮莊鎮:位于宜陽縣西部,面積81.8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3.4萬人,曾是明朝兵部尚書王邦瑞的故里。鎮政府所在地蓮莊村因村南有蓮花山而得名。河南省最大的煙花爆竹生產企業位于該鄉境內。該鎮大棚蔬菜種植規模大、銷路好。
11、韓城鎮:位于宜陽城西25公里處,因戰國時期韓國兩次遷都于此而得名。全鎮轄25個行政村,人口4.4萬人,其中回民660余人,總面積85平方公里。是豫西地區的商貿重鎮,曾是全國206個重點農貿市場之一。韓城牛肉、燒雞、羊肉湯享譽周邊縣市。
12、張塢鎮:位于宜陽縣城西40公里處,面積115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人口3.8萬人。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蘇羊仰韶文化遺址和龍潭寺、七峪廟、七峪瀑等著名景觀。該鎮鐵資源、水利資源豐富。
13、趙保鎮:位于宜陽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淺山丘陵區,轄23個行政村、3.1萬人,總面積127.6平方公里。歷史悠久,是豫西老革命根據地之一,革命老區“紅趙保”名揚省內外。
14、花果山鄉:位于宜陽縣城西南的深山區,距縣城60余公里,總面積125.8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4416人,為洛陽市煙葉生產專業鄉?;ü絿疑止珗@位于該鄉境內,花果山山野菜屬純正的天然無公害綠色食品,享譽省內外。
15、董王莊鄉:位于宜陽縣南部,距縣城35公里,是宜陽縣的“南大門”,總面積74.5平方公里,人口3.1萬人。煙葉種植、畜牧養殖為優勢產業。
16、上觀鄉:位于宜陽縣西南37公里處的深山區,總面積143平方公里,人口6679人。該鄉以農業為主,兼營林牧業,煙葉和花生產量人均居全縣首位。
17、工礦區辦事處:成立于2005年10月,是宜陽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正科級行政單位。轄東礦居委會、李溝居委會、城西居委會(即前進公司社區)3個居委會,常住居民19800余人。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2013年末,宜陽縣戶籍人口69萬人,其中常住人口6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8.9萬人,非農業人口10.1萬人。城鎮化率29.14%;人口出生率11.8‰;人口死亡率6.35‰;人口自然增長率5.44‰。
民族
2013年,宜陽縣有漢、蒙古、回、滿、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傣、土、侗、白、土家等17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9.8%。
地理環境
編輯
地理境域
宜陽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部,地跨東經111°45′~112°26′,北緯34°16′~34°42′,東連洛陽,西接洛寧,南
shadow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宜陽縣
與嵩縣、伊川交界,北與新安、澠池為鄰。宜陽縣總面積1616.8平方公里(2013年)。
地形
宜陽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地貌特征為“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嶺中為灘,洛河東西全境穿”。地理區劃大致可分為洛河川區、宜北丘陵區、宜南丘陵區、白楊和趙保盆地、宜西南山區五大區域。宜北屬秦嶺余脈,宜南屬熊耳山系,境內有花果山、靈山、錦屏山等22座知名山峰。宜陽縣平均海拔360米,花果山主峰海拔1831.8米,為宜陽縣最高峰。
水文
宜陽縣為多河流地區,總屬黃河流域,伊洛河水系。境內洛河流域面積1502平方公里,伊河流域面積160.1平方公里,澗河流域面積3.43平方公里。
氣候
宜陽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年均氣溫14.8℃,地溫平均12.8℃,年降水量500毫米~800毫米,無霜期200天左右,全年日照在1847.1~2313.6小時,日照率為47%,冬季因受蒙古高壓控制,多偏北風。夏季多偏東風,平均風速為25米/秒。全年無霜期平均228天,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對溫度條件的要求。
自然資源
編輯
礦產資源
宜陽礦產資源豐富,宜陽共有各類礦產35種,礦產地85處,其中煤炭探明儲量4.2億噸、石灰巖探明儲量6.5億噸、鋁礬土探明儲量780.5萬噸、硅石探明儲量1755萬噸。
煤:探明儲量4.2億噸,主要分布在城關鎮西街村,錦屏鎮馬莊、焦家凹、廟溝、黃溝、喬巖村,樊村鄉的馬道、劉溝、沙坡村和白楊鎮西馬村?,F有義絡煤業等大型開采企業,煤炭年產量300萬噸。
石灰巖:石灰巖主要分布在錦屏鎮靈山、八里堂、廟溝、黃溝、周村、廟村,白楊鎮上石板溝,樊村鄉金家疙瘩、鹿角嶺、馬道、老莊,城關鎮錦屏山,豐李鎮石 門。石灰巖探明儲量6.5億噸,估計遠景儲量在28.4億噸,年開采量100萬噸左右,現有黃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
石英砂:即硅石,為宜陽優勢資源,其中石英砂巖儲量1755萬噸,脈石英儲量為1063萬噸。硅石主要分布在張午鄉的花莊村,上觀鄉下觀村,樊村鄉的宋坡、虎廟、香椿溝村,錦屏鎮的張李溝、八里堂、周村,白楊鎮的半坡山、漫流村,趙保鄉的張山村等區域。
鋁礬土:地質儲量780.5萬噸,鋁土礦主要分布在錦屏鎮的李溝、焦家凹、黃溝,城關鎮的錦屏山,樊村鄉的馬道,趙保鄉的長嶺,估計遠景儲量2000萬噸。
白云巖:探明儲量3088萬噸,具有一定的遠景規模。
花崗巖:探明儲量2079.3萬立方米,有豆沙綠、萬年青等十余種品種。
鐵礦:為沉積變質型鐵礦,多為中品位?,F已有數家鐵選礦企業進行開發,估算遠景儲量3013.42萬噸。
重晶石:區內礦點小型分散,保有儲量為76.75萬噸,品位、規模均具工業開采要求。
蛭石:初步估算地質儲量為867.5萬噸,有小型開采。
水資源
宜陽縣水資源總量約為4.4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約為3.83億立方米,地下水儲藏量約為1.32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約為0.74億立方米,水資源綜合利用率為47%;各類水利工程2400余處,人畜吃水工程800余項;農村飲水工程實際供水能力3.1萬立方米,供水量680萬立方米?,F有中小型水庫19座,其中:中型1座,小Ⅰ類和小Ⅱ類水庫各9座?,F有萬畝以上小型灌渠7條,干渠總長度170.5公里;農田灌溉設施1610處。
經濟作物
煙 葉:煙葉是宜陽農業支柱產業,色澤金黃,厚薄適中,油潤豐滿,結構疏松,香氣濃郁,在河南煙葉質量鑒定評吸中多次奪魁。宜陽縣是國家級煙葉標準化生產示范 區、全國首批現代煙草農業整體推進試點縣之一、河南省崤山牌煙葉生產基地,煙葉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2014年主要推廣品種有豫煙6號、豫煙9 號、豫煙10號、豫煙12號和中煙100等(現在最新品種)?,F有標準化育苗大棚737座、密集烤房3702個,小改密炕房6968座,種煙農戶3203 戶,煙農戶均收入46941.97元。2013年,全縣共投資3857.99萬元,修建煙水、煙路、煙炕、煙機等基礎設施項目1895個,投入扶持資金 3326.63萬元,用于機耕起壟、物資供應、防病治蟲和新技術推廣,全面改善了煙葉生產條件。
大蒜:宜陽縣大蒜種植已有300余年歷史, 其特點為瓣大、皮白、汁濃、味香辛、隔夜不變質,是洛陽市十大特產蔬菜之一。2002年被農業部列為“生態蔬菜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南省無公害農產 品產地認證委員會評定為“河南省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大蒜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余畝,年產大蒜3000萬公斤、蒜苔400萬公斤。
花生:建設了花生高產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區以上觀鄉、趙保鎮和董王莊鄉為核心,輻射張午、蓮莊、高村、韓城、鹽鎮等鄉鎮。全縣花生種植面積20.54萬畝,總產0.8億公斤,單產389.7公斤。其中,項目區內花生單產達到400公斤。
辣椒:宜陽縣的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宜種植辣椒,年種植面積在7萬畝以上,總產量17500噸左右。
黑色作物:宜陽縣黑色作物種植初具規模,目前已引進種植“大穗黑玉米”、“黑小麥”、“黑綠豆”、“黑紅薯”等系列品種。各類黑色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產量12萬公斤。
交通運輸
編輯
干線公路建設快速推進。全縣353個行政村已全部通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公路里程達 2242.581公里,其中,省道5條206.715公里(南車線52.103公里、洛陜線41.458公里、安虎線60.156公里、八官線 50.321公里、南石線2.677公里),縣道10條212.483公里,鄉道20條270.55公里,村村通1552.833公里,形成了縣級公路鄉 鄉連、農村公路村村通,“兩縱四橫加一高”的省級以上公路網絡。2013年干線公路建設完成投3.6億元,完成了鄭盧高速宜陽東引線建設、南石線石陵至新 安縣段升級改造等15項42.2公里的工程建設任務;總投資1120余萬元,完成洛陜線五座橋(牌窯、夏街、后莊東、后莊西、官莊東)加寬工程;完成農村 公路建設任務21項34.1公里,總投資3019.4萬元。
橋 網建設四通八達。已建設的前進雙橋、八官線洛河大橋、花果山大橋、韓城洛河大橋、黃河同 力大橋,形成6座大橋橫跨洛河南北的便利交通條件。2013年西小河觀瀾橋建成通車,使25公里濱河公園沿河道路更加通暢。正在建設的錦龍大橋通車后,將 使河洛南北的交通更加便捷。
道路運輸業發展勢頭良好。積極完善客運網絡,全縣行政村通客車率達100%。2013年,完成客運量2590萬人,客運周轉量191660萬人公里;貨運量2645萬噸,貨運周轉量531645萬噸公里,客運、貨運、維修、駕培市場管理穩步發展。
經濟綜述
2013年,宜陽縣全年生產總值193.8億元,比2012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億元,比2012年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97.4億元,比2012年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64.3億元,比2012年增長8.8%。三次產業結構為16.6:50.2:33.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1%、60.0%和31.9%。
第一產業
2013年,宜陽縣全年糧食種植面積86486公頃,比2012年增長1.9%。其中,夏糧面積41677公頃,比2012年增長1.08%;秋糧面積44809公頃,比2012年下降0.62%。蔬菜面積12572公頃,比2012年增長5.8%;
黃河同力(2張)
油料面積18759公頃,比2012年增長3.4%;煙葉面積9814公頃,比2012年增長13.4%。
2013年,宜陽縣全年糧食總產量34.5萬噸,比2012年下降7.8%。其中,夏糧產量15.4萬噸,比2012年下降10.9%;秋糧產量19.1萬噸,比2012年下降5.1%。
2013年,宜陽縣全年肉類總產量4.8萬噸,比2012年下降7.1%;禽蛋總產量1.9萬噸,比2012年增長3.3%;牛奶總產量0.8萬噸,比2012年下降3.68%。年末生豬存欄34.6萬頭,比2012年增長0.93%;生豬出欄46萬頭,比2012年下降11.2%。2013年末牛存欄11.4萬頭,比2012年下降3.03%;牛出欄6.3萬頭,比2012年增長0.13%。
第二產業
2013年,宜陽縣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82.7億元,比2012年增長1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3.5億元,比2012年增長13.2%。其中,輕工業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3%;重工業55.3億元,比2012年增長13.2%,輕重工業比例為12.9:87.1。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非公有制工業實現增加值54.7億元,比2012年增長12.9%,公有制工業實現增加值8.7億元,比2012年同比增長15%。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6%,比2012年下降0.8個百分點。
2013年,宜陽縣規模以上工業24個行業大類中有15個行業實現增長,12個行業累計增速超全縣平均水平。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比2012年增長26.8%,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比2012年增長18.2%,食品制造業比2012年增長14.7%,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比2012年增長36.4%,造紙和紙質品業50.8%,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比2012年增長51.2%,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比2012年增長41.8%,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比2012年增長18.2%,橡膠和塑料制品業比2012年增長91.8%,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4.6%,通用設備制造業比2012年增長24.4%,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比2012年增長4.4%,汽車制造業比2012年增長32.4%。 2013年全年規模以上高技術企業增加值9111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0.8%。
2013年,宜陽縣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71.8億元,比2012年增長9.1%;利稅總額19.1億元,比2012年下降23%;利潤總額12.1億元,比2012年下降15.1%;虧損企業虧損額0.49億元,比2012年增長16%,虧損面為2.4%。2013年末產成品庫存1.3億元,比2012年下降26.7%。
第三產業
2013年,宜陽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1億元,比2012年增長12.8%。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5.2億元,比2012年增長9.7%;零售業44.9億元,比2012年增長11.2%;住宿業零售額0.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4%;餐飲業11.4億元,比2012年增長21%。
2013年,宜陽縣全年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531243萬噸公里,比2012年增長10%;貨物運輸量2643萬噸,比2012年增長10%。旅客周轉量273028萬人公里,比2012年增長4.9%;旅客運輸量3692萬人,比2012年增長5%。
2013年,宜陽縣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5035.8萬元,比2012年增長12.6%。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1704.8萬元,比2012年增長10.5%;郵政業務總量3331萬元,比2012年增長28.4%。2013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3.5萬戶,比2012年增長12.9%;2013年末移動電話用戶39.9萬戶,比2012年增長9.3%;2013年末互聯網用戶4.1萬戶,比2012年增長17.1%。
2013年,宜陽縣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總人數275.3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11.5%。旅游總收入3.2億元,比2012年增長21.6%。其中,門票收入1417.4萬元,比2012年增長25.9%?!?/span>2013年,宜陽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94.4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14.8億元。其中,單位存款余額30.9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6.1億元;個人存款余額62.6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9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6.1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11.9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6.4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5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19.7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6.9億元。
生態環境
編輯
近年來,宜陽縣以城區生態綠化為重點,緊扣公園水系生態景觀、森林公園、休閑廣場、道路綠化建設,不斷加大資金投 入,不斷提升城市品位。2013年,林地總面積78.7萬畝,其中有林地65.1萬畝。新增公共綠地20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8.6%、綠地率達 41.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4.55平方米。獲得“中國宜居宜業典范縣”“河南省園林縣城”等稱號。
三大公園
濱河公 園。自2009年以來,宜陽持續實施濱河公園建設,以突出宜陽地域文化特色、體現現代園林風格的規劃設計理念,先后在公園內建成了李賀文化廣場、韓都廣場 廣場等一批景觀設施,在濱河公園綠化中,引進種植榆葉梅、櫻花、龍柏、紅葉石楠等名優苗木170多種,綠化面積5萬多平方米。濱河公園于2013年底全面 完工,濱河公園沿河風光帶初步建成,形成了靈山至洛陽市區25公里長、擁有8級橡膠壩、1.1萬畝水系、5400畝綠地的生態景觀長廊。
蓮花水景公園。為豐富靈山景區文化內涵,宜陽縣投資6.5億元實施了蓮花水景公園建設。蓮花水景公園科學規劃了精品蓮花觀賞區、水上娛樂區、高 科技農業采摘區、蓮花水景公園等4個功能區,種植小碧苔、墨荷、紫繡球等蓮花品種1500多畝,并將建成水上漂流、百米大型水幕電影、亞洲最大蓮花臺以及 蓮花廣場、青蓮居、荷花塢等30多處景觀設施。該工程一期工程已開門迎賓,蓮花水景公園呈現蓮池藕榭、水光瀲滟、荷花飄香的盛景,成為洛陽市最大的生態水 景植物園。
迎 賓公園。位于宜東新區洛河岸邊的迎賓公園,南起紅旗環島,北至八官線大橋南端迎賓南橋,全長930米,寬度35米,面積3.25萬平方米,總 投資1247.6萬元。目前,公園內已建成廊架、景觀小品、小橋等設施,種植廣玉蘭、紅花繼木等苗木60多種7000多株,綠地率達78%,包括景觀小 品、廣場、園路、小橋、綠化植物、垃圾筒、坐凳、監控等設施,成為宜東新區的一大亮點。
兩山開發
香鹿山位于我縣北城區,原名香爐山,據傳此山系一只梅花鹿幻化成山。古時建有神鹿廟,于是更名為香鹿山,并辟為皇家游苑,禁獵禁牧,后來歷代文人騷客至此尋幽觀光,吟詩作畫。
為改善城區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旅游,自2002年以來,宜陽縣在香鹿山興建萬畝森林公園,歷經10多年的不懈努力,共栽植60多種共230.5萬株苗 木,建成了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2公里,涵蓋整個北城區,總面積達2.18萬畝的城郊森林公園。目前,香鹿山森林公園已成為宜陽縣城的“綠肺”和“后花 園”,是河南省最大的縣級森林公園。春夏綠樹成蔭,秋冬翠柏郁郁,呈現出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河南昊瀾集團對香鹿山森林公園進行總 體開發,計劃通過3年至5年建設,把香鹿山森林公園打造成集旅游觀光、生態養生、休閑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5A級景區。
錦 屏山位于我縣南城區,是宜陽的天然屏障。自古以來,錦屏山就是游覽勝地,女皇武則天曾為該山題封“錦屏奇觀”,刻碑立于最高的玉柱峰之上。為 打造一個環境優美、文化氣息濃郁的休閑勝地,宜陽縣啟動了錦屏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項目,投資5096萬元,進行裸巖治理、礦坑填埋、山體綠化、植被恢 復等建設,并同步實施人文景觀再造、休閑設施建設和山體夜景景觀亮化工程。目前,山體綠化、危巖清除、便民休閑等項目正在實施。項目建成后,錦屏山將成為 集文化、生態、休閑、礦山保護于一體的特色文化休閑旅游區。
宜陽縣按照“一路一景”的設計原則,高標準、高品位抓好城市道路綠化建 設。全長17.5公里的洛宜快速通道建成后,先后投入1.5億元,建設通道兩側各3米寬綠化帶、10米寬牡丹長廊,共栽植牡丹32.4萬棵、大葉女貞 1.2萬棵、紅葉石楠1.3萬棵、金葉女貞120萬棵。制訂了“常態化、自然化、紅黃綠三色搭配,一年四季不落葉、四季景色各不同、富含文化內涵”的綠化 方案,將其定位為山水風光帶和沿洛河生態景觀廊道?,F在,洛宜快速通道已經成為宜陽縣的景觀大道、產業大道。在城區重點道路的綠化建設方面,2013年, 總投資5234萬元,完成錦屏文化廣場一期工程綠化和靈山大道綠廊建設及配套工程、紅旗大道行道樹改造、駿馬大道綠化等10項重點工程的綠化,綠化樹種 178種,城區道路綠化總面積達430140平方米。
群眾性文化廣場
近年來,宜陽縣先后投資1.5億元,建成了錦屏生態文化 廣場、李賀文化廣場、濱河文化廣場、宜陽召伯文化廣場、地稅文化廣場、法制文化廣場等八大廣場。這些廣場將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融入其中,在文化內涵、景觀 設計、綠化造型上做文章,打造具有宜陽獨特特色的廣場文化,使群眾在休閑娛樂的同時,增加對宜陽獨特歷史文化等方面知識的了解,寓教于樂,不斷滿足群眾日 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
2013年,宜陽縣全縣共有普通高中5所,招生3319人,在校生10237人,畢業生3741人。普通初中51所,招生9824人,在校生27641人,畢業生8422人。小學181所,招生10716人,在校生58214人,畢業生10057人。幼兒園在園兒童11657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3所,招生1430人,在校生3960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20人,在校生53人。普通初中入學率10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培訓學員12.5萬人次。發放“兩免一補”資金8491.5萬元。“新機制”安排資金10375.5萬元。全年資助困難學生19307人次。
文化
2013年,宜陽縣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1座,公共圖書館1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1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0%,電視人口覆蓋率82%,有線電視用戶4.3萬戶??h級電視臺周播出時間70小時。2013年末共有綜合檔案館1個,已開放各類檔案1206卷。
衛生
2013年,宜陽縣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2個,床位1915張。其中,醫院、衛生院26個,床位1850張。衛生防疫機構1個,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2046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執業醫師1049人,注冊護士917人。鄉(鎮)共有衛生院18個,床位721張,衛生技術人員707人。
體育
2013年,宜陽縣全年共舉辦鄉以上運動會及各種體育比賽21場次。運動員在各項體育比賽中,獲得縣級以上金牌37枚,銀牌34枚。全縣在校學生體育達標率20%。
旅游
編輯
靈山國際水城
靈山國際水城,位于洛陽市西南35公里的宜陽靈山蓮花公園內,北依洛河水,南臨靈山寺,西傍熊耳青黛,東望龍門石窟,是一個集蓮花觀賞、溫泉養生、水上娛樂、5D影院、水幕電影、夢幻觀音、蓮花盛宴、民間小
宜陽風景(5張)
吃、快捷酒店、別墅度假為一體的大型旅游休閑場所。
李賀廣場
宜陽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故里,李賀廣場是一處宣傳李賀文化、品賞李賀詩詞魅力的公益性群眾休閑文化活動廣場。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于2010年11月建成。廣場內設有李賀像一座,基座高3米,像高6米,采用一級漢白玉制作;兩道景觀墻長6米,高2米,內容以李賀著名詩詞為主;9盞龍柱燈高9米,直徑90厘米,是一處宣揚李賀文化的重要場所。
蘇羊遺址
蘇羊遺址位于張午鄉蘇羊村洛河南岸的高臺地上,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800米,北臨安虎路,南依華岳。遺址文化層厚達6米左右,陶質有夾砂紅陶、陶灰、黑陶及彩陶??勺R別器型有紅陶缽、缸、酒器、小口尖底瓶、壺、杯、彩陶盆、缸、缽,黑陶有小口高領缸,夾砂灰陶有觚性杯、小平底盆等,紋飾有籃紋、刻線紋、網狀紋、附加堆紋和白底彩陶,石器有石鐮、石刀、鏟等。從出土標本看,應為仰韶—龍山時期文化。
著名人物
編輯
宜陽縣名人有王民信、張萬松、馬龍閃、張建武、李賀、沈安良、陸柱國、喬玉川、許獻廷、黃新宏、趙抱衡等。
榮譽
編輯
2014年,在洛陽市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上,宜陽縣連續八年獲得洛陽市“服務民營經濟先進縣”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