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是著名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是一座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更是一座擁有21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位于廣西中部偏北,東及東北部與柳城縣、柳江縣、羅城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縣毗鄰,西與河池市(別名:金城江)接壤,北與環江縣交界。全市總面積3896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人口63萬,除壯族外,境內居住30個民族,少數民族中主要有瑤、苗、么佬族等。宜州物產豐富,有蓄積量為194萬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種竹類及其產品,同時是中國糧食生產基地,還是廣西商品糧、蔗糖、沙田柚、桑蠶和魚類生產基地。其土特產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蠶繭、乳鴿、油魚、船丁魚、龍江芝麻劍魚、古龍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動物有麝香、穿山甲。主要風景名勝有下枧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白龍洞游覽區等。宜州是“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游名城,中國最具海外影響力明星城市和中國最具有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秦時(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屬桂林郡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三國時期,屬吳國,置定周縣,后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西晉,置龍剛縣,隸屬桂林郡。東晉,沿置龍剛縣。唐朝貞觀四年(630年)置龍水縣,先后屬粵州、龍水郡、宜州,為州治。天寶年間(742—753年)在今市境內及毗鄰地區先后設置羈縻溫泉州(下轄2縣)、羈縻蕃州(下轄3縣)、羈縻述昆州(下轄5縣)、羈縻琳州(下轄4縣)。光華三年(900年)析縣地置崖山、東璽2縣。五代十國,龍水縣初屬楚,后屬南漢,隸屬宜州,為州治。宋朝初沿唐置龍水縣,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縣來隸龍水縣。宣和元年(1119年),龍水縣更名為宜山縣,先后隸宜州、慶遠府,為州治、府治,并為慶遠軍節度使駐地。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縣為慶遠軍民安撫司,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慶遠路總管府,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次年屬慶遠府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再年屬慶遠,為府治。洪武至永樂年間(1368—1424年)先后設置大曹、懷遠、德勝、東江4巡檢司及龍門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縣地置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及永順副長官司。清朝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滴跷迥?1666年)廢大曹、懷遠、東江3巡檢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縣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鄉2里置理苗分縣。同年將龍門土舍改置龍門巡檢司(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廢置)。道光五年(1825年)廢永定副長官司,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德勝巡檢司,宣統二年(1910年)廢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山縣,置慶遠府,直屬廣西省府。民國二年廢慶遠府,改置宜山縣,屬柳江道。民國十五年,廢柳江道,宜山縣直屬廣西省府。民國十九年,廣西劃為12個民團區,宜山縣屬宜山民團區。民國二十一年,廣西12個民團區合并為6個民團區,宜山縣屬柳州民團區。民團二十三年3月,廣西8個民團區改為8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柳州監督區,為行政監督區署所在地。民國二十五年11月,廣西增設玉林、慶遠兩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慶遠區,為區署所在地。民國二十九年3月,廣西各行政監督區改為行政督察區,宜山屬第七區,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民國三十一年4月,廣西行政督察區第四、第七兩區合并為第二區,宜山縣屬第二區(即柳州區)。民國三十六年,廣西再次劃分為12個專區,宜山縣屬第十專區,為專區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縣人民政府,縣屬慶遠區,為慶遠區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慶遠專員公署更名為宜山專員公署,縣屬宜山專區,為專區所在地。1958年7月19日,宜山專區并入柳州專區。1965年7月,成立河池專區,宜山屬河池專區。1971年廣西各專區更名為地區,宜山縣屬河池地區。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縣級市),屬河池地區,所轄各鄉鎮不變。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國函52號】批復原河池地區的宜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由河池市代管。2003年宜州市行政區劃一覽(7個鎮、12鄉、2個民族鄉: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祥貝鄉、流河鄉、三合鄉、屏南鄉、洛東鄉、矮山鄉、太平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拉利鄉、同德鄉、安馬鄉、拉浪鄉、龍頭鄉)2005年,三合鄉并入流河鄉,并更名劉三姐鄉;矮山鄉、太平鄉并入慶遠鎮;拉利鄉并入北牙瑤族鄉;拉浪鄉并入龍頭鄉。
行政區劃編輯
城南新區宜州市為廣西7個縣級市之一,撤縣改市之后由河池市代管,現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直管縣三大試點縣級市之一(另外兩個為合山市、憑祥市),即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縣級市。2012年全市轄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7鎮,祥貝鄉、劉三姐鄉、屏南鄉、洛東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同德鄉、安馬鄉、龍頭鄉9鄉(其中2個瑤族鄉);下設180個村民委員會,30社區居委會,2571個自然屯。 慶遠鎮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矮山、太平12個社區;山灣、思欖、圍村、三興、下維、畔塘、城障、洛巖、嶺坪、蘇村、六坡、宜畔、東屏、葉茂、龍村、馬安村16個村委會。懷遠鎮轄:懷遠社區; 懷遠、愣達、甘村、譚村、李家寨、羅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個村委會。德勝鎮轄:德勝社區;欖樹、加隆、立新、地羅、賽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倉、加保、乾合、都圍、弄相、圍道、大邦18個村委會。洛西鎮轄:洛西社區;妙調、六寨、楓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個村委會。三岔鎮轄:三岔社區;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紅社、良因、古卜8個村委會。石別鎮轄:石別社區;板圍、清潭、拉弄、土橋、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并10個村委會。北山鎮轄:北山社區;懷道、梅洞、雙塘、波串、板敢、塘利、龍安、建安8個村委會。祥貝鄉轄:祥貝社區;古龍、古文、白偉、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長洞、車頭、中朝14個村委會。劉三姐鄉轄:流河、三合社區;洛漏、小龍、冬田、龍降、天橋、壩頭、良村、巖田、谷洞、飛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長、龍潭、龍元16個村委會。洛東鄉轄: 洛東社區;大曹、尋田、王格、坡欖、板樂5個村委會。屏南鄉轄:屏南社區;肯山、板納、新興、果立、合寨、北角6個村委會。同德鄉轄:同德社區;眾聯、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橋7個村委會安馬鄉轄: 安馬社區;木寨、白屯、小隘、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壩、拉炭、古直11個村委會。龍頭鄉轄:龍頭、拉浪社區;龍德、龍田、龍盤、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壽、加豐、董里、蝦洞12個村委會。。北牙瑤族鄉轄:北牙、保民社區;空山巖、橋鄧、龍頭、豆竹、二墳、白龍、紅山、沙浪、平里、黃龍、洞口、拿網、???、保良、保安、保衛、潘洞17個村委會。福龍瑤族鄉轄:福龍社區;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鳳朝、高山、龍侯、弄丁、弄桑、龍拱、定滿14個村委會。
宜州市位于廣西中部偏北,地處東經108°4′11″~109°2′44″之間,北緯24°0′10″~24°5′25″之間,境域東西寬101.5公里,南北長95.64公里,東及東北部與柳城縣、柳江縣、羅城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縣毗鄰,西與河池市(別名:金城江)接壤,北與環江縣交界。全市總面積3896平方公里,其中中山、低山面積占27.47%,丘陵面積占58.80%,臺地面積占3.53%,平原面積占 10.20%。全市總面積占自治區總面積1.63%,占河池市總面積11.7%。宜州市自然環境優越,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時數1696.9小時,年平均氣溫在19.6一20.2攝氏度之間。市境地形特點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東傾斜,屬半山半丘陵地區。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總面積519.89萬畝,基中平地(包括臺地)71.31萬畝,丘陵305.45萬畝,山地143.13萬畝。土地利用現狀中,耕地面積68.54萬畝,宜糧荒地19萬畝,有林面積124萬畝,宜林荒地66萬畝,應封山育林地 15萬畝,草場119萬畝,養魚水面積2.7萬畝。
礦產資源
宜州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錳、石灰石、褐鐵,汞、磷、硫鐵礦、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層藏量約4678萬噸,錳礦藏量 約1640萬噸,品位一般在 28-40度之間。石灰石質量上乘。
水資源
宜州境內大小河溪295條,主要有龍江及其支流臨江河、中洲河、洛壽河、五拱河及習江支流都良河等11條。理論蘊藏量28.48萬千瓦,已開發利用9.6萬千瓦,共建成大小水電站80處,其中裝機容量較大的有拉浪電站5.1萬千瓦,洛東電站4.5萬千瓦,葉茂電站3.75萬千瓦。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貍、蛇類。
人口民族編輯宜州市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滿、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畬、傣、高山、朝鮮、藏、仡佬、維吾爾、佤、東鄉、錫伯、達斡爾等3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中主要有壯、瑤、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壯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截止2008年底,宜州市總人口64318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分別為(單位:人): 慶遠鎮 146039; 三岔鎮 19808; 洛西鎮 30180; 懷遠鎮 35247; 德勝鎮 46883;石別鎮 34216; 北山鎮 33237; 祥貝鄉 20298; 劉三姐鄉 39570;屏南鄉 27531; 洛東鄉 24746;福龍瑤族鄉 37016; 北牙瑤族鄉 59466;同德鄉 23000; 安馬鄉 24852;龍頭鄉 41095。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于2010年11月1日零時,宜州全市人口62.8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55.86萬人。
交通編輯宜州市素為黔桂交通要沖,北宋初年有驛道:東南通柳州,西北經河池、南丹通向貴州、云南。此驛道為當時滇、黔朝貢路線,并為羅城、天河向朝廷進貢在慶遠府集中轉運的貢道。明、清時期,宜山縣(今宜州市)至忻城、上林、賓州(今賓陽)、思恩(今環江)、柳城、都安、東蘭等鄰縣之間都有驛道相通,沿用至民國初
山谷祠年。境內的龍江、中州河、臨江河成為水上航運的主要河道。民國15年(1926)始建柳(州)慶(遠)公路,后延伸至河池,經縣境81公里。23年思(思恩)德(宜山德勝)線建成通車,經縣境21公里。24年、25年分別興修宜山至忻城、宜山至羅城兩公路均未建成。 26年全縣有鄉村道路320公里。29年經縣境的黔桂鐵路通車。32年,全縣鄉村公路531公里,大部分只通行馬車。解放后,上級先后給縣撥款2065萬元修建公路。過境的柳(州)池(河池)公路(現國道323線) 經過檢修逐步完善,地方公路建設由少到多。60年代后,水上航道雖因修水壩而中斷,但境內段落運輸航線總計仍有169公里,貫穿8個鄉(鎮)20個村公所。1970年修筑(三)岔—羅(城)鐵路(屬地方鐵路),境內鐵路總長106.849公里,共有1 1個火車站。至1990年止,全市有已納入國家養護計劃的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及專用公路35條,共679.42公里。還有可通行解放牌汽車的機耕路601.16公里??偼ㄜ嚴锍?280.58公里。全市20個鄉(鎮) 通班車,207個村公所中有197個通汽車。境內已形成城鄉、干支相聯,水陸銜接、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2010年,市府駐地沿鐵路南至廣西首府南寧市344公里(公路266公里)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區72公里(公路76公里),東至柳州市89公里(公路 125公里)。市境國道323線、黔桂鐵路貫穿東西部。境內國道、省道、市道、鄉道及專用公路35條,共679.42公里,有火車站 1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