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區隸屬于湖南省張家界市,為張家界市政府駐地,清為永定縣。永定區歷史悠久,始于兩漢時期,1913年改稱為大庸縣,1988年改名為永定區。永定區位于湘西山地東北部,地處張家界腹部,東與常德市的石門縣與桃源縣交界,距省會長沙398公里。地理位置坐標是:北緯28°52′至29°48′,東經109°40′至111°20′。永定區轄6街道、9鎮、12鄉,面積2174平方公里,47.03萬人(2013年)。2013年,永定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1502479萬元,比2012年增長6.2%
地質地貌
永定區處于中國東部新華夏系一級構造單元第三隆起帶的南端,其中包括武陵山次級隆起帶和大庸盆地次級沉降帶。武陵山脈的南支、中支橫貫全境,地貌大致分為山岳地貌、流水地貌、堆積地貌三類。地勢有兩級升降的特點,即北部山高往澧水河谷傾斜,澧水上游形成百里畫廊茅巖河大峽谷;南部山更高,以天門山為標志,并向沅水呈梯級遞降;中部低洼,為半環狀山丘盆地。
氣候
永定區屬中亞熱帶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歷年平均氣溫16.8℃,歷年日照1450小時,四季溫和,光照充足。歷年平均降水量1497毫米。
水系
沅水水系沅水又稱沅江,是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兩源,南源龍頭江,源自貴州省都勻的云霧山,北源重安江,源于貴州省麻江縣平月間的大山,兩源匯合后稱清水江,至鑾山入湖南省芷江縣,東流至黔城與舞水匯合處稱沅江,流經會同、洪江、中方、溆浦、辰溪、瀘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縣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長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澧水水系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湘鄂兩省。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北源源于湖南省桑植縣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南源源于湖南永順縣龍家寨,三源于桑植縣南岔匯合后東流。沿途接納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縣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永定區土地總面積217400公頃,其中耕地17334公頃、林業用地164000公頃。
水能資源
境內有大小河流266條,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0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達15萬千瓦。
礦產資源
永定區有鎳鉬、鐵、釩、煤、磷、大理石等礦產35種,已探明儲量和可開發利用的18種。
生物資源
永定區木本植物有110科1049種,脊椎動物有190余種。有娃娃魚、中國鴿子花、銀杏等國家二級珍稀保護動植物20多種。 (以上數據來源于2013年)
行政區劃編輯永定區轄6街道、9鎮、12鄉6街道:永定街道、崇文街道、大庸橋街道、南莊坪街道、官黎坪街道、西溪坪街道9鎮:陽湖坪鎮、后坪鎮、尹家溪鎮、新橋鎮、教字埡鎮、溫塘鎮、沅古坪鎮、王家坪鎮、大坪鎮12鄉:楓香崗鄉、沙堤鄉、合作橋鄉、羅水鄉、橋頭鄉、三家館鄉、羅塔坪鄉、青安坪鄉、雙溪橋鄉、謝家埡鄉、三岔鄉、四都坪鄉
人口民族編輯2013年末,永定區總戶數17.91萬戶,戶籍總人口47.0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52萬人。年末
永定區常住人口總戶數17.13萬戶,常住總人口45.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81萬人。常住人口按性別分,男性23.31萬人,女性22.16萬人;常住人口按地域分,城鎮人口22.66萬人,農村人口22.81萬人。年末城鎮化率49.84%。 永定區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編輯綜合
2013年,永定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1502479萬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0610萬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352055萬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1009814萬元,增長5.4%。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3.5%、38.1%、58.4%,分別拉動GDP增長0.2、2.4、3.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9.7:23.2:67.1調整為9.4:23.4:67.2。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3340元,增長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