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縣 隸屬于江西省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東沿,東鄰樂安、寧都縣,南接興國縣,西與吉水、青原區毗連,北和峽江、新干縣接壤。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建縣,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國土面積2695平方公里(404萬畝),轄8個鎮、1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3個國有場,總人口45萬(2012年)。城市化率達42%,城區綠地達41.5%,綠化覆蓋率達46%,是中國碳酸鈣產業基地縣,同時擁有江南“藥業強縣”、中國“綠色食品原料(蔬菜)基地縣”、全國“生態蔬菜之鄉”,并榮獲“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稱號。
歷史沿革編輯永豐縣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就有人類居住。西周至戰國時,先后屬吳、越、楚,幾經變遷。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滅楚,地域屬秦;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屬廬陵縣。西漢仍屬廬陵縣,王莽改制后屬桓亭縣。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復廬陵縣,永豐仍屬之;
魅力永豐 (21張)
公元199年(獻帝建安四年),廬陵郡正式確立,并析廬陵縣地置陽城、興平2縣,即今永豐縣地。三國時仍為陽城、興平2縣,屬孫吳廬陵郡。公元280年(西晉武帝太康元年),陽城改稱陽豐;公元291年(惠帝元康元年),陽豐、興平屬廬陵郡。公元536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興平屬巴山郡;公元557年(陳武帝永定元年),興平劃回廬陵郡。公元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陽豐、興平屬廬陵郡;開皇十年,屬吉州;開皇十一年,陽豐、興平并入廬陵縣。公元607年(煬帝大業三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公元615年~公元617年(大業末),析廬陵縣水東11鄉置吉水縣,今永豐地屬之。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廬陵郡復改吉州;武德八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公元657年(高宗顯慶二年),改廬陵郡為吉州;公元742年(玄宗天寶元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吉水縣改為吉水鎮;公元758年(肅宗乾元元年),廬陵郡復改吉州。公元910年(十國吳高祖天祐七年,用唐年號),吉水升鎮為縣,屬新淦都制置使(尋廢);公元937年(南唐烈祖升元元年),復置新淦都制置使,吉水縣屬之;升元二年,罷新淦都制置使,吉水由縣改場,還隸吉州;公元950年(元宗保大八年),吉水由場改縣。其間永豐地俱屬吉水。公元975年(宋太祖開寶八年),置吉州廬陵郡兼軍事。公元1054年(仁宗至和元年),析吉水縣報恩鎮及云蓋、興平、龍云、永豐、明德5鄉(即陽豐、興平2縣地)置永豐縣,以報恩鎮為治所,屬吉州廬陵郡兼軍事。公元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屬吉州路總管府;公元1312年(仁宗皇慶元年),吉州路總管府改為吉安路;公元1362年(惠帝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改吉安路為吉安府。明清俱屬吉安府。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直屬省;1914年(民國三年)屬廬陵道;1926年(民國十五年)廢道又屬省;1931年(民國二十年)一月設東固特別行政區(永豐縣的部分地方屬之,永豐縣的其余地方仍稱永豐縣),七月,東固特別行政區改為“平赤縣”(民國二十二年撤銷),“平赤”、“永豐”縣屬吉安區;二十一年屬第九行政區;1933年 (民國二十二年)十月設藤田特別區政治局(永豐縣的第5、6、7區屬之,民國二十四年四月撤銷)、龍岡特別區政治局(永豐縣的第8區屬之,后并入藤田特別區政治局);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屬第三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大部縣域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3月,成立永豐縣蘇維埃政府。1931年,境內三坊鄉屬公略縣蘇維埃政府管轄。1933年8月,境內蘇區以瑤嶺為界,分為永豐、龍岡兩縣,1934年10月,永豐、龍岡兩縣合并為永龍縣,均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管轄。1934年,紅軍長征后,蘇區被國民黨政府軍占領,轄地復原,仍屬第三行政區至民國末。1949年7月14日,永豐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江西省吉安分區。1950年9月,吉安分區更名為吉安區。1955年3月,改吉安區為吉安專區。1956年1月,境內良村區劃興國縣;南林、蘆溪鄉劃歸寧都縣;南亭鄉劃歸吉水縣;吉水下固鄉、長坑鄉的一部分劃歸永豐。1968、1971、1979年,吉安專區先后更名井岡山專區、井岡山地區、吉安地區,永豐縣均屬之。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永豐縣屬吉安市。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2年,永豐縣轄8個鎮、1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恩江鎮、坑田鎮、沿陂鎮、古縣鎮、瑤田鎮、藤田鎮、石馬鎮、沙溪鎮、佐龍鄉、八江鄉、潭城鄉、鹿岡鄉、七都鄉、陶塘鄉、中村鄉、上溪鄉、潭頭鄉、三坊鄉、上固鄉、君埠鄉、龍岡畬族鄉。共有17個居委會、218個村委會。地理環境
氣候
永豐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氣溫18℃,年均降雨量 1627.3毫米,無霜期279天。
水文
縣內有烏江(恩江河)、孤江兩大河干流,及其溪流485條。大都源于東南向西北注入贛江,其中支流集水面積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有藤田河、遇元河、麻江河、沙溪河、上固河等5條。
地形
永豐縣位于吉泰盆地,四周環繞的山脈有西部的羅霄山脈、東部和南部的雩山山脈,北部則為玉華山等小山峰和丘陵。境內以低山、丘陵為主要地貌類型,江西最大的河流贛江從南向北貫穿盆地,贛江河谷成為盆地與北面的贛撫平原、南面的贛州相連的重要通道。盆地腹地則是贛江及眾多支流組成的河谷地帶。吉泰盆地土地以紅壤為主,極易流失。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境內水資源較豐富。永豐縣多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為23億立方米,人平占有水量6,117立方米,畝平均占有水量4,306立方米,也高于全省水平??h有水能理論蘊藏11.2萬千瓦,可供開發量6.33萬千瓦。
林業資源
永豐縣林地面積301.6萬畝,有用材林207.1萬畝、經濟林46.5萬畝、毛竹林22.91萬畝、油茶林42.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874.7萬立方米,年油茶產量500萬公斤,森林覆蓋率達72.1%。永豐縣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境內植物資源豐富,有植物228科、799屬、1418種,其中木本植物616種,并有南方紅豆杉、銀杏、羅漢松等珍貴稀有樹種30余種,主要植樹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常綠針葉林,油茶林等。
礦產資源
永豐縣已探明的礦產達38種,其中煤儲量超1億噸,螢石儲量650萬噸,石灰石儲量110億噸,裸露地表面積達40平方公里,大理石儲量7億立方米,方解石儲量86萬噸、白度在98%以上,金屬鎂儲量5600萬噸,菊花水石儲量110萬噸,還有日流量144噸的礦泉水。天然菊花石列為全國歷代收藏石精品百件之一,儲量達2500萬噸。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2013年永豐縣GDP邁上100億元臺階,達到10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邁上100億元臺階,達到113億元;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邁上200億元臺階,達到201億元;永豐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邁上20億元臺階,達到23億元;財政收入邁上10億元臺階,達到11.56億元。發展增幅上,GDP增長12.2%,列全市第2位;財政總收入增長23.8%,列全市第2位;稅收收入增長33.9%,列全市第2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2%,列全市第2位;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5.4%,列全市第2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7.8%,列全市第1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4%,列全市第2位。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1%,提高1個百分點;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72.7%,提高5.5個百分點;稅收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97 %,提高40個百分點;服務業稅收占稅收總量的比重為47.1%,提高2.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3年永豐縣糧食總產36.9萬噸,增長5.6%,實現“十連增”。打造出境沿線4條特色富民產業帶,打造了6個千畝產業基地,提升了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規劃和建設品位。全縣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農業合作社77家,注冊家庭農場265家。
第二產業
2013年永豐縣成功引進一批國際國內著名資本、企業入縣投資,建設了源豐金屬、龍天勇三期、雅高石材等一批重
永豐縣區位圖大項目。全年新增規模企業28家,總數達到102家,總量和增量均居全市第一。石頭經濟、醫藥食品、循環經濟三大支柱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億元,工業增加值35.1億元,上交稅收2.58億元,分別占規模工業的75%、75.2%和89.6%,分別提高1個、1個和6個百分點。吉安市2家本土上市企業全部來自永豐;全縣新增3個省級新產品,8個省級名牌產品或著名商標,成功入選首屆“江西省品牌強縣”10強。
第三產業
2013年永豐縣完成增加值32.4億元,增長11.5%,總量和增幅均居全市前列。完成物流稅收1.62億元,增長202.4%;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次、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29.6%和28.2%。永豐農民畫家村被列為全市第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社會事業編輯民生
2013年永豐縣完成投資21億元。城區供水管網改造、農貿市場改造、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等工程竣工,城區管道天然氣開始通氣;恩江北堤城防工程、永豐大道東段拓寬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扎實推進;新城區擴容工程五個小區總建筑面積達60萬平方米,可提供房源3807套。2013年投資1.5億元完成了92個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打造總長度190公里的美麗鄉村示范帶。全面啟動21個鄉鎮鎮村聯動點建設,龍岡、沿陂、古縣等示范鎮扎實推進,藤田鎮成功入選全省百強中心鎮。2012年開工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圓滿完工,解決了25000多名農村居民的飲水困難。
社保
2013年永豐縣城鄉低保月標準分別提高到400元、200元,農村五保戶分散供養、集中供養年標準分別提高到2640元、2940元;城鎮“三無”特困群眾月人均供養標準提高到500元。艱苦邊遠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特殊津貼標準實現翻番。新建保障性住房636套、面積3.68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200戶。城鎮失地農民保障更加有力,走在全市前列。
教育
2013年完成教育投資3162.2萬元,發放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546.4萬元,基本消除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順利通過了五年一次的全省教育督導評估。2013年高考600分以上人數30人,占全市的10.6%。
文化
永豐縣重視文化發展,畬族山歌、畬族刺繡、陶唐吊絲燈技藝列入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民聲》作者解振輝 (2張)
永豐農民畫起源于民國初期,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由一批民間老藝人根據民間朱漆編竹編面花工藝。1992年10月,永豐縣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農民畫之鄉”稱號;1993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稱號。2008年,再次獲得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稱號。永豐農民畫自誕生以來,創作了大量富有創意的作品,近3000幅作品在各地展出并獲獎,200多幅農民畫作品在省級以上的刊物上發表,1000多幅農民畫被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和個人收藏。2010年3月,永豐農民畫應邀參加上海世博會。
旅游景點編輯靈華山:位于三市(吉安、贛州、撫州)交界點,海拔1455米;陶唐大仙巖溶洞,洞口高10米,寬9米,主
合并圖冊 (3張)
洞全長約3公里,為江西省最大溶洞之一。宋代的建筑群——沙溪西陽宮、歐陽修父母墓,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龍岡指揮所,活捉敵軍師長張輝瓚所在地萬山等革命舊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恩寺塔:位于且城西郊的恩江河畔。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為永豐縣古塔之首。塔身東面二至七層,其余三面只有二三層券龕內原有紅石雕像和供奉物,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59年列入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省文化廳撥款進行了維修。 龍蟠洲:位于恩江大橋下游約500米處的江心,洲長數百米,寬數十米,其形如蛋。1994年10月,民間集資數十萬元,在洲上建龍蟠寺。1999年12月,動工興建觀音殿,擬三層。全寺占地面積460多平方米。水漿生態景區:距縣城76公里,距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故在沙溪10公里,屬武夷山雩山山脈,最高海拔985.2米,面積3萬畝,是一片天然常綠闊葉林。1995年經省林業廳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永豐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景區。
西陽宮金溪文化古村:位于陶唐鄉境內,距鄉政府5公里處。歷史可追溯到唐朝咸亨初年,距今已綿延了上千年,成為永豐歷史見證。自宋紹興年間始就官宦商賈輩出。宋、元、明、清歷朝以來,該村的進士就達十余名?,F存明清建筑20多棟,祠堂3座,書院4座。西陽宮:是一代文宗歐陽修故里所在。人們為紀念這位名人及其父母,先后修建了文忠公祠堂、瀧岡阡表碑亭、瀧岡書院、文儒書堂、畫荻樓、道德講堂等建筑。西陽宮原為一所道觀,叫西陽觀,又因歐公父親叫歐陽觀,為避觀字同義之諱,故改西陽觀為西陽宮。從此,西陽宮便成了崇公墳院?,F存的為清康熙十年維修門坊,其正面門楣上方刻塑“西陽宮”三個大字,剛勁有力,相傳為康熙帝親書,門坊北面刻“柱國冢宰”四個剛勁大字,相傳為文天祥所書。 天臺山:佛教協會駐地。位于陶唐鄉黃泥垅村西北處,距縣城40公里,海拔802.1米,范圍4平方公里。山頂建有一寺“蘭若寺”。
歐陽修紀念館歐陽修紀念館(永叔公園):位于永豐縣城的恩江北岸,主體建筑有宰相府、明道閣、致用閣等,在這座標準的磚木結構的仿古建筑內開辟了歐陽修生平事跡陳列室,全面扼要地介紹了歐陽修的生平、政績以及文學、史學等方面的貢獻。 葛溪河濕地公園:葛溪河曾是永豐縣老縣城一條重要水道,1990年來因多種原因,該河河道淤塞,當年風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