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陜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h境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1219平方公里。永和東鄰隰縣,南連大寧縣,北與石樓縣接壤,西與陜西延川縣一河之隔。永和縣總面積為1212平方公里,全縣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總人口53539人(2002年)??h政府駐城關鎮。2009年,永和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87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h境有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商周墓葬遺址、漢代城堡遺址并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永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獨具魅力。永和縣人類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2008年,永和乾坤灣被列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點之一。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永和縣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陜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h境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1219平方公里。永和東鄰隰縣,南連大寧縣,北與石樓縣接壤,西與陜西延川縣一河之隔。
地質
永和縣以新生界第四系細砂、泥灰巖、紅色土、黃土及近代沖積層為主,河谷地帶為中生界三迭系長石砂巖、石英砂巖及泥巖。
地貌
永和縣境內山脈分為三支;縣城西部一支以四十里山為最高,海拔1399米;縣城東部一支地勢高亢,海拔在1500米以上,茶布山海拔1524米,為縣內最高峰;縣境南部一支,海拔也在1500米左右;西部黃河岸畔,海拔在600米以下。
土壤
永和縣以灰褐土性土為主,黃河沿岸為山地灰褐土,東山、南山為褐土性土。
水文
永和縣境內河流除黃河縱貫西境外,還有芝河、桑壁河。這些河流均屬黃河水系。
氣候
永和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極端高溫35.8℃,極端低溫—22.2℃,無霜期平均183天,最長199天,最短161天,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平均2541.7小時,年10℃以上積溫,平均3674℃,年平均降水量554.3毫米,主導風向:西北風,平均風速2.4米/秒,主要災害有旱、風、雹等。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永和縣植被以沙棘、黃薔薇、虎榛子等灌草叢為主,此外,尚有刺槐、榆、油松、山楂等林木。礦產資源永和縣礦藏資源貧乏,分布有少量煤炭、煤層氣及石材等。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永和縣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 鎮:芝河鎮、桑壁鎮鄉:打石腰鄉、坡頭鄉、閣底鄉、交口鄉、南莊鄉 。
經濟編輯2009年,永和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87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41萬元,增長23.1%;第二產業增加值2731萬元,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19506萬元,增長10.2%。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760萬元,增長7.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62萬元,增長13.2%;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4731萬元,增長17.9%;房地產業增加值1967萬元,增長10.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24元。2009年,全縣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34.4%、8.0%和57.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7.9%、11.3%和50.8%。
第一產業
2009年,永和縣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3.6萬畝,比上年43.8萬畝減少0.2萬畝,下降0.5%。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5.7萬畝,比上年25.2萬畝增加0.5萬畝,棉花面積0.6萬畝與上年持平,油料種植面積5.1萬畝,比上年5.4萬畝減少0.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0.5萬畝,比上年0.6萬畝減少0.1萬畝。在糧食種植面積中,小麥種植面積5.2萬畝,比上年5.6萬畝減少0.4萬畝,玉米種植面積9.7萬畝比上年9.1萬畝增加0.6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9440噸,比上年的18609噸增長58.2%,其中小麥1803噸,比上年2119噸下降15%,秋糧27634噸,比上年16490噸增長67.6%。全年全縣肉類總產量2083.8噸,比上年1644噸增長26.8%,其中:豬肉下降0.1%,牛肉增長42.3%,羊肉增長124.8%,蛋產量906.2噸,增長30.4%,牛奶18噸,下降18.2%。全年完成育苗1290畝,造林面積123660畝,核桃產量2000噸,年末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1.02%。
第二產業
2009年,永和縣工業增加值完成1622萬元,比上年增長5.2%。全年全縣建筑業實現產值3300千元,比上年增長14.2%;工程結算收入累計實現2920千元,比上年增長14.5%。
第三產業
2009年,永和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18萬元,比上年增長22.7%,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20.1%。分行業看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6584萬元,比上年增長21.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162萬元,比上年增長27.2%;其它行業零售額272萬元,比上年增長27.1%。
交通編輯自古就是秦晉交通要道,也是連接華北與西北地區物流的重要門戶。境內縣鄉公路四通八達,328省道穿境而過,省級沿黃干線二級公路貫穿南北。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朝陽寺牡丹截至2009年,永和縣共有各類學校116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普通中學7所,職業中學1所,城鎮幼兒園1所,教學點91個;全縣共有在校學生14264名,其中普通高中819名,職業高中193名,普通初中3939名,職業初中345名,小學7514名,幼兒1454名;全縣共有教職工1142名,其中小學625名,普通中學401名,職業高中13名,職業初中24名,幼兒園30名,教科局49名;縣共有專任教師989名,其中小學585名,普通中學353名,職業高中12名,職業初中16名,幼兒園23名;全縣共有校舍面積72812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學21585平方米,職業中學1886平方米,小學48275平方米,幼兒園1066平方米。
衛生事業
乾坤灣截至2009年,永和縣設縣直醫療機構4所(一所綜合醫院、一所中醫醫院、一所疾病防控中心、一所婦幼保健站),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一所衛生監督所,設鄉級醫療衛生機構11所,鄉村醫生147名;全縣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用房總面積11184平方米,設置總床位252張,大型醫療設備CT機一臺;全縣衛生系統共有全民事業人員258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28人占到88.4%;全縣公立醫療單位年業務收入320萬元。旅游景點編輯永和文廟大成殿文廟創建于元至元年間(1841——1868年),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頂。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位于永和縣閣底鄉東征村,距縣城80余華里。2005年重新修建的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占地2500平方米,以“英明決策筑輝煌”、“紅軍東征在永和”和“老區人民愛紅軍”為主題分三個展廳。
紅軍崖望海寺望海寺景區在打石腰鄉境內,寺廟距縣城24公里,位于一個小山包上,占地近六百平方米,創建年代待考,僅存三個建筑。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黃河蛇曲(山西永和)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黃河東岸永和縣南莊鄉、打石腰鄉、閣底鄉,面積210k㎡,是以黃河干流晉陜大峽谷中五個巨大的河流蛇曲為主體。
著名人物編輯王學詩,男,現任山西省永和縣中醫院院長,中醫副主任醫師。 霍虎勇,國家一級作家?,F任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三晉都市報》高級編輯。中國“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啞春》 、《山楂樹之戀》、《我曾用心愛過你》。馬毅杰,現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山西臨汾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永和縣文聯主席。 馮建峰,“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導。
名優特產編輯永和紅棗,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獎章,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棗鄉”稱號,是全國無蟲紅棗第一縣。1997年10月,在山西省首屆干果經濟林產品評獎展銷會上,永和木棗被評為“山西十大名棗”。2007年10月,永和縣被省農業廳確定為特色農產品(紅棗)生產基地縣。同年12月,永和縣乾坤灣有機紅棗被國家環??偩钟袡C食品專業委員會認定為2007年度有機轉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