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縣隸屬銀川市,地處寧夏銀川平原引黃灌區中部,東臨黃河、西靠賀蘭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的郊縣,位于銀川市區以南。。轄5鎮1鄉1個街道2個國營農場,總面積934平方公里,總人口230957人(2013年)。政府駐楊和街道。
境內納家戶清真寺、明代長城、李俊塔等古跡是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置沿革
永寧縣,據考古發掘,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永寧就有人類生活,距今已有3萬年。
春秋以前屬北狄、西戎等北方游牧部落之地。
戰國時期,屬北狄郡轄地。秦衛北地郡富平縣地。
西漢分屬北地郡治靈州、靈武兩縣。
東漢仍為北狄郡靈州縣(后廢)、靈武縣轄地。
三國、西晉時期,為羌、鮮卑、匈奴等部族駐牧地。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屬后趙、前秦、后秦、夏4國轄地。
南北朝時期,先后屬北魏、西魏、北周轄地,北周時期為懷遠郡懷遠縣(治銀川老城東)轄地。隋立弘靜縣(治望洪堡東),分屬弘靜、靈武(治邵崗堡)、懷遠3縣轄地。唐先后改弘靜縣為安靜縣、保靜縣,分屬保靜、靈武、懷遠3縣轄地。
五代保靜、靈武、懷遠均廢縣為鎮,屬朔方節度使靈州地。
北宋時屬西夏靜州(望洪鎮附近)、順州(邵崗堡西)、懷州(掌政鄉南)、永州(楊和堡附近)4州地。
元屬甘州行中書省、西夏行中書省、甘肅行中書省,隸屬寧夏行省之寧夏府路。
明先屬寧夏府,后分屬于陜西都指揮使司之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等4衛。
清雍正三年(1725年)永寧分屬寧夏、寧朔兩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1日,永寧置縣,永寧建縣時,從當時寧朔縣劃出的是東、北部的村堡,有望洪、王太、楊和、旺全、增崗、靖益、魏信、新城等;從當時寧夏縣劃出的是其東、南部的村堡,有通貴、通朔(今永固)、鎮河、張政、許強、許旺、楊顯、豐盈等。始駐望洪堡,數月后遷至楊和堡。當時全縣設14個鄉,以數字序號為名。
1949年9月23日,永寧解放。9月28日,成立了永寧縣第一屆人民政府,隸屬于寧夏省。實行區、鄉制,全縣在調整組建為7個區55個鄉。
1950年,經兩次調整后為6個區48鄉。
1951年6月,四區的6個半鄉和六區的3個半鄉劃歸銀川市。原四、六兩區未劃歸銀川市的5個整鄉和2個不完整的鄉調整組建為6個鄉,區名改稱第四區,駐五渡橋。
1954年9月27日,寧夏省建制撤銷,永寧縣隸屬于甘肅省銀川專區。
1955年,撤銷原有5個區,38個鄉合并為19個鄉
1956年,增設永華鄉。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撤銷鄉建制。永華鄉劃歸銀川市管轄,歸屬戰斗公社(后更名為良田公社)。全縣組建為4個人民公社。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9年,勝利、和平、紅旗、星火等4個公社分別改名為望遠、楊和、王太、掌政公社。
1960年3月,掌政公社除政權大隊外,劃歸銀川市管轄。
1961年,4個公社調整劃分為8個。
1963-1981年間,各公社先后對所轄生產大隊調整劃小,由45個增至70個。
1964年,掌政公社由銀川市劃歸永寧縣管轄。
1972年11月,掌政公社劃歸銀川市管轄,同時還將望遠公社的塔橋大隊劃歸銀川市大新公社。
1982年4月,在縣人民政府駐地楊和堡設置了楊和鎮。
1983年,公社體制改革,各公社均改稱鄉。
1984年,撤銷李俊鄉,改設為李俊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永寧縣轄1個街道、5個鎮、1個鄉:楊和街道、楊和鎮、李俊鎮、望遠鎮、望洪鎮、閩寧鎮、勝利鄉??h境內另有寧夏農墾所管轄的黃羊灘農場、玉泉營農場。共67個村,17個社區,545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永寧縣地處寧夏引黃灌區中部,永寧縣位于銀川平原中部,東臨黃河、西靠賀蘭山??偯娣e934平方公里。
地貌
永寧縣地勢西高東低,呈西南向東北傾斜狀,全境可分為五個地貌單元。
賀蘭山地
位于縣境西北部,北起單嶺子,南至小溝口,呈北南走向,單嶺子到頭關南為南山區,山勢陡峭,海拔1433-2516.6米,坡亞25-30度以上。
洪積扇地
由賀蘭山洪積物沖積而成的扇傾斜平原。地面因受水蝕、風蝕,布滿碎石,屬溫帶荒漠草原,是永寧縣牧區。
河老階地
洪積扇以東至黃河沖積平原間,由于黃河的變遷上切,造成了河老階地。
風沙地
地表沙丘起伏,部分為平沙地,北部沙化程度重,南部略輕,為果林新區。黃河沖積平原:由于黃河在歷史上的改道和淤積程度不同,造成星羅棋布,大小不等的湖泊沼澤。
河流
永寧縣西部邊界上的賀蘭山是中國內外流水系的分界線。境內均屬黃河水系,西部出自賀蘭山中的洪溝小東流至洪積扇、老階地,即被干旱的土地吸收,而隱入地下,除黃河山洪溝外,東部平原上有密如蛛網的灌溉渠和排水及眾多的湖泊沼澤。
氣候
永寧縣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區,大陸性氣候特征十分明顯。年平均氣溫8.7°C,夏季各月平均氣溫在20°C以上,大于等于10°C的積溫平均為3245.6°C,積溫有效性高,無霜期平均167天,早霜始于9月25日左右,終霜期一般在4月底到5月初,年太陽總輻射141.7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達2866.7小時,光能資源豐富,日照長。溫度和日照條件可滿足多數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溫差大,氣候年較差平均為31.5°C,日較差平均13.6°C。
年平均降水量很低,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為201.4毫米。降水量在一年中分配很不均勻,多集中在7、8、9三個月,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2.2%。年平均蒸發量為1470.1毫米,為個的降水量的8.6倍。由于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故沒有灌溉就沒有穩定的農業。全年大風天數(超過八級大風)平均為3.5天,年平均沙暴日數為3.2天。大風多集中在1?4月份,占全年大風天數的63%,沙塵暴多發生在4、5月,歷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最大風速為18米/秒。冬春季多盛行西北風和東北風,夏秋季多東南風。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永寧縣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膏鹽礦、石灰礦、粘土礦、磷礦石、賀蘭石、水晶、石英等礦。
水資源
黃河在境內流長32.5公里,著名的西干、唐淶、漢延、惠農四大干渠由南向北縱灌全縣。
植物資源
賀蘭山區
金塔泉西北地區為自然保護區,主要植被有:針茅、小黃蒿、木本豬毛菜、貓頭刺、木賊、冰草、芨芨、油松、云杉、山楊、山柳、白樺、杜松、灰榆、酸棗、蒙古扁桃、狹葉錦雞兒等。
洪積扇區
北部大多是戈壁灘,山洪溝:沙蒿、珍珠草、針茅、酸棗為主。
老階地區
馬蓮、沙蒿、綿蓬、臭椿、榆、楊及沙柳、文冠果、紫穗槐、花棒、踏郎。
黃河沖積平原區
鹽爪爪、沙棗、蒿出、山柳、剌兒菜、若柜、馬齒莧、車前子。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永寧縣總人口230957人,比上年末增加8160人,其中城鎮人口88011人,鄉村人口142946人,城市化率38.11%,全年出生人口2434人,出生率10.75‰;人口自然增長率6.32‰。
民族
境內有漢族、回族、滿族等13個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18%
1993年,撤銷望遠鄉,設置望遠鎮;至此,全縣下轄楊和、李俊、望遠等3鎮,仁存、望洪、增崗、楊和、勝利、通橋等6鄉。
2000年,永寧縣轄3個鎮、7個鄉。
2005年底,永寧縣轄1個街道,5個鎮,1個鄉。
2006年,轄5個鎮、1個鄉??h人民政府駐楊和鎮。
經濟建設
2012年,永寧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6.45億元,增長15.1%;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3.62億元,增長33.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7.5億元,增長78.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63億元,增長3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億元,增長1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03元,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92元,增長15.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11‰;成功跨入西部百強縣。
第一產業
2012年,永寧縣完成農業總產值20.6億元,增長5.5%。糧食生產安全穩定。全縣種植糧食作物52萬畝,糧食總產量達2.15億公斤,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80%以上。新增設施農業1.1萬畝(其中二代日光溫棚3000畝),全部投入生產,農戶參與率達100%,處置空棚970畝。新增葡萄種植面積1.63萬畝,建設特色葡萄酒莊3個,建成有機水稻種植基地7個,發展有機水稻2.02萬畝,其中推廣稻田養蟹1.1萬畝。新建肉牛肉羊養殖園區4個,全縣肉牛存欄11.4萬頭,奶牛存欄2.3萬頭,羊飼養量60.2萬只,生豬飼養量22.8萬頭圍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片區、109國道望遠段兩側、201省道沿線以及重點城鄉建設工程,完成造林3萬畝。
第二產業
2012年,永寧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08億元,首次突破百億關口;實現工業增加值33.3億元。重點項目建設全力推進。紫荊花紙業年產4萬噸木槳高檔生活用紙一期、北方精工一期、瀛海水泥一期等項目達產達效,新增工業產值20億元;伊品生物45萬噸玉米深加工、建成建材技改、泰瑞制藥年產1500噸泰樂菌素和年產300噸泰妙菌素等項目建成投產;中糧集團2萬噸葡萄酒、北方精工二期等新建項目進展順利。園區承載能力明顯增強。投資1.27億元,建成總長6.6公里的望遠工業園區至快速通道3條連接線。投資6500萬元,完成園區14公里主排水和望遠污水處理廠土建工程。投資4000萬元,完成寧東C區永寧工業園區道路、排水、場平等基礎設施配套。推進伊品生物發酵系統改造及中水回用、紫荊花紙業5萬噸草槳紙清潔生產等10個節能減排項目建設,萬元GDP能耗下降3.6%。引進世界500強企業2家、中國500強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上市公司5家,共實施市域外招商引資項目31個,協議總投資331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8.3億元。榮獲“中阿經貿論壇”招商引資工作先進集體。
第三產業
建成涵蓋建材、家具、汽車及配件等行業的14個大型綜合現代商貿物流園區;華夏河圖、世界穆斯林城等黃河金岸五大文化旅游項目加速推進。
旅游
永寧縣旅游資源豐富。納家戶清真寺、明代長城、李俊塔等古跡是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回鄉文化園民族特色濃郁,鶴泉湖天然自成、風光秀麗;三沙生態旅游園融大漠風光、自然景觀為一體,是休閑、娛樂的絕好去處,還有古代建筑遺址;古人贊譽的“寧夏八景”中的“觀橋柳色”、“漢渠春漲”等景點。
鶴泉湖
位于寧夏永寧縣城東北2公里,距銀川市18公里。湖區面積3000余畝。相鶴泉湖波光粼粼,周圍蘆葦環繞,景色秀麗。環境幽雅,數十類禽鳥戲游湖面,魚蝦暢翔水中,湖汊、蘆蕩數十處。
李俊塔
李俊多寶塔位于李俊鎮政府南側,距永寧縣城24公里。多寶塔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是一座八角形樓閣式青磚砌成重檐塔。塔身13層,連同塔頂剎與塔頂共15層,高31.52米。被認定為佛教壽塔。塔頂剎呈八角形,每面正中開一佛龕,龕內供佛像一尊,剎座上承托寶珠式樣剎身,其上為巨大的桃形攢尖塔頂。
中華回鄉文化園
中華回鄉文化園坐落于回族最具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回鄉名鎮納家戶村,和納家戶古老的回族社區清真大寺交相輝映,成為我國唯一的以回族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區。 文化園緊臨京藏高速公路永寧出,依托古老的納家戶清真大寺和回族風情濃郁的納家戶村所建,以展示伊斯蘭建筑文化、禮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農耕與商貿文化為特色。
永寧四棵樹
四棵樹在寧夏永寧縣李俊鎮郭家灣子村北,有四棵粗細基本相同的古老銀白楊,樹高約21米,直徑為1米,四棵樹呈正方形布局,樹與樹之間相距8米,樹冠遮地面積約1畝左右。按古樹的年輪推算,約有320年或370年歷史。
四棵樹雖經風雨300余年,仍然蒼勁挺拔,古樹新枝,繁茂異常,枝頭上棲息著已經少見的珍禽“蒼鷺”,其鳴聲聞于數里之外,當地流傳著種種關于四棵樹的傳說,更使古樹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
地方特產
紅提葡萄
紅地球,俗稱美國紅提、大紅球、晚紅,歐亞種,1987年從美國引入。1996年引種寧夏,我縣1996年引入,現已發展露地栽培面積1500畝,溫室栽培1500畝。
黃河鯰
黃河寧夏段土著性魚類。多年來一直作為湖泊和池塘的套養品種,一方面增加池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控制水域中的野雜魚。屬鯰形目,鯰科。其特點:適應能力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又無肌肉間刺,市場價格好,經濟價值高。
草魚
我國“四大家魚”養殖品種之一,全國均有分布。在湖泊、水庫、池塘中均可作為搭配品種,畝產量平均50千克左右;池塘主養,投喂全價配合餌料,畝產可達700千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