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縣,簡稱樟,雅稱永陽,位于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部,東鄰福清、閩侯、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介于北緯25°39’—26°05’,東經118°23’—119°12’之間。東西長84公里,南北寬46公里。
地理編輯地形
永泰縣由于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早先大規?;鹕絿姲l,加之造山運動至今的新構造運動,使全縣地貌作大幅度的上升和間歇上升,構成現代的高峻地勢,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全縣以中低山地為主,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1000米,高差一般在300~500米,個別達千米左右,山勢高亢。不同火山巖巖性抗風化程度的差異,使地形多呈尖峰峭嶺,切割強烈,具山陡坡急的特點,僅大樟溪沿岸的侵入巖區和部分火山巖區呈低緩丘陵與山間侵蝕盆地展布。大致上以大樟溪為界,地勢上可分為不同的西南和東北兩部分:西南部山勢高大雄偉,千米山峰連綿不絕,斷裂面、深切谷、瀑布壯觀。其中嵩口赤水至葛嶺、塘前的近東西向主體山脈橫亙永泰縣南部,長約100公里,寬約15公里,海拔高度自西向東起伏下降。東湖尖海拔1681.9米,為全縣最高山峰。其鄰近區域在縣內山勢最為高大雄偉,群山海拔常在1100~1400米,向北延伸的蓋洋、長慶方向山勢減緩,海拔由千米以上降至800米左右,向東的赤錫一帶山勢略緩,海拔常在600米左右。再延東至嶺路一帶的地勢起伏上升,千米山峰連綿再現。沿溪流兩側高差變化大,地形陡峻,奇峰林立,懸崖、突巖、峭壁皆是,局部形似喀斯特小貌。葛嶺、塘前一帶地勢再緩,而后沒入福州平原。
大樟溪景觀東北部山勢較緩,海拔常在600~800米,點狀分布千米孤峰。大洋、同安、丹云、霞拔、白云、東洋、盤谷等地形成階級侵蝕階面上的丘陵及山間小盆地,其中以同安——大洋盆地較為平坦開闊,面積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其它山間小盆地面積亦在10~30平方公里??h內山脈水系展布方向受地質構造控制明顯。長慶、蓋洋、嵩口一帶受浦城富嶺至永泰嵩口大南北向構造制約,山脊、水系多呈南北展布。洑口——嵩口——赤錫——縣城——葛嶺受大樟溪深大斷裂控制,沿岸山脈多呈北東向、北西向,水系呈網格狀,尤其以赤錫為中心,網格狀特征最為顯著,間距在10~20公里不等。城關、清涼、紅星一帶受東西向構造影響,常見山脊呈東西向,石柱山、云山地區以破火山口為中心,山脈呈環狀階梯展布(每一階梯常形成200米左右的環帶狀壁崖),水系呈放射狀等。大樟溪自西向東,深切縣中部,形成長廊式谷地,谷地由兩巖狹窄丘陵、山間侵蝕小盆地、山前侵蝕階地組成,其中以城關丘陵侵蝕盆地、嵩口山間小盆地、梧桐丘陵盆地、葛嶺山前沖洪積盆地較具規模。面積均在20~30平方公里不等。大樟溪支流計有數十條,多形成狹谷和部分斗狀、串珠狀小回廊谷地。
水文
建國后,永泰縣先后設立縣水文站、嵩口水位站、太平口水文站和分布在流域內20個雨量站,形成初具規模的水文站網,從事水文測驗研究工作。
氣候
氣溫永泰縣常年平均氣溫在14.6~20.1攝氏度之間,自大樟溪河谷地
大樟溪向南北兩側山區,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5~0.6攝氏度,相當于向北推移60公里,其中年平均氣溫降低0.56攝氏度/100米;6~9月為0.59~0.6攝氏度/100米;1~2月為0.51攝氏度/100米;其他各月為0.53攝底度/100米~0.57攝氏度/100米。但由于地形的影響,雖海拔高相近,氣溫卻有明顯不同。如該縣西部的嵩口、長慶、梧桐一帶的氣溫比海拔高度低的葛嶺、樟城等地還高一些。河谷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7攝氏度以上,其中梧桐、嵩口等地近20攝氏度。低、中山地區在17攝氏度以下,紫山等中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下。梧桐與紫山兩地緯度相差很少,而年平均氣溫卻差距達5.5攝氏度。各季節的氣溫分布趨勢與年平均氣溫分布相似,實有“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征。氣溫逐月變化基本近于周期性,以1月(或2月)為最低,月平均在5.5~11.0攝氏度。2月以后,氣溫逐月回升,上升的幅度以4月最大,達4.5攝氏度左右。至7月(或8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0~29.0攝氏度。8月以后,氣溫逐漸下降,以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攝氏度左右。以樟城和盤谷資料為例,1月為最低值,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0.2攝氏度和6.7攝氏度;7月最為最高值,月平均氣溫分別為35.5攝氏度和24.40攝氏度(見曲線圖)。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就概括了氣候上的寒暑所在。 降水永泰縣全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之間,溪谷低丘向高山遞增。
永泰大峽谷西部的嵩口、長慶、洑口等地在1500毫米以下,1967年嵩口年雨量僅為1012.3毫米,是該縣的少雨量地區。東北部的白云、丹云等地,年雨量達1700毫米多。東南部的二樓,年雨量達到1800毫米以上,是該縣雨量較多的地區。白云最大年際差值達1536.1毫米;樟城的年際差也達779.1毫米,但多數年份雨量達1200~1800毫米之間。區劃編輯永泰縣建縣后境域屢有變動,宋代曾按水流向,把藤山鄉劃歸本縣,
永泰縣山溪鄉劃歸莆田縣,建國后邊界地區轄屬也多次改動。宋時分為豐和、通化、和平3鄉。元代仍沿其舊。明代改通化鄉為中和鄉,清沿明制。民國3年(1914)因與廣西永??h同名復改永泰縣。歷屬福州、長樂府、東都、福州、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民國25年(1936)劃為3個區,公元1942年(民國31年)并為嵩口、葛嶺兩個區。民國35年(1946)劃為鶴皋、梧桐、嵩口3鎮和泉山、三愛、赤埔、臺口、葛嶺、龍鯉、蓋洋、蓮峰、霞東、文輔、大洋、清溪、雁鳳、丹葉14鄉。1955年4月把潼關鄉寨前村(32戶)劃歸仙游縣。1956年3月,將霞拔鄉蘭前村7戶24人,劃給閩清縣,1962年復歸本縣。1957年7月,把嵩口區東湖鄉兩個村135戶564人,劃歸仙游縣。1958年,德化縣標頭鄉大傅村(11戶)劃歸本縣。同年,將長慶區珠峰、珠洋兩村,劃給尤溪縣,共劃出132戶,457人,耕地553畝。4月又將一都、善山、東山三個鄉19個村1238戶,4992人,耕地9144畝,劃歸福清縣。9月將葉洋鄉29村920戶,3355人,耕地1451.7畝,竹林10362畝,劃歸閩侯縣。1964年6月,尤溪縣中仙公社珠峰村56戶198人,劃歸本縣蓋洋公社。1997至2003年,永泰縣轄9個鎮、12個鄉;2004年11月19日,樟洋鎮更名為大洋鎮。2008年,永泰縣轄9個鎮、12個鄉:樟城鎮、嵩口鎮、梧桐鎮、葛嶺鎮、城峰鎮、清涼鎮、長慶鎮、同安鎮、大洋鎮、塘前鄉、富泉鄉、嶺路鄉、赤錫鄉、洑口鄉、蓋洋鄉、東洋鄉、霞拔鄉、盤谷鄉、紅星鄉、白云鄉、丹云鄉。旅游編輯
樂峰赤壁生態風景區野生短尾猴城東南塔山公園有烈士墓、聯奎塔。蓋洋赤嶺闇亭寺景區。白云鄉姬巖(雞巖)濃蔭覆翠,云霧繚繞。樟洋棋桿院里村高蓋山(名山室)有紫蓋峰、龍嶺池、飛升臺諸勝。葛嶺方廣巖有天泉閣、玉泉洞、“一片瓦”、脫凡樓等景,為閩山勝地。名勝古跡還有城峰太原灘唐代石刻“清流戲鳳”,赤錫溪門桃源洞,嶺路青云山青龍瀑布、狀元洞、水簾宮、八仙崖、云天石廊、玉女相思巖、鯉魚潭、神谷、天池(古火山口),塘前小雄溪龍潭瀑布、鋪錦灘、莒溪尺五樓,嵩口壽春寺、德星樓、祭門司遺址、林帶溪石刻,梧桐教忠寺、巖侖洞、宋狀元鄭僑墓,樟城重光寺,富泉力華瑞應寺,同安鳳凰寺、清涼白鶴仙山、極樂寺,長慶下祭寺(能仁寺)、文昌閣(奎光閣)、龍門石刻。2008年,永泰縣成功創建全市第一個、全省第五個“中國優秀旅游縣”,被評定為“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首次在嵩口鎮舉辦“中國永泰趕墟節”。青云山入選“福州十大名片”。旅游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御溫泉酒店建成并對外營業;大樟溪休閑娛樂中心部分項目已對外營業;彌勒之里理療中心項目已開工建設;部分景區周邊開辦了多家農家飯店。全年全縣接待游客93.8萬人次,增長38.8%;旅游業總收入2.78億元,增長43.3%。永泰赤壁景區:赤壁景區占地23平方公里,計劃投資1億元
赤壁生態景區,截至2012年,已投入4000多萬元。赤壁溪貫穿景區全境,共有九十九彎、八十八曲。赤壁生態景區已成為福建省著名旅游景區之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景區保持了原始粗獷野趣極強的自然風貌,成群結伙的頑猴時常出沒,伴隨游客,山羊、野兔、穿山甲、貍貓、小浣熊等野生動物穿梭自如。植物生長繁茂,種類多樣,有維管束植物多達700多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水松、銀杏、刺桫欏等就有近20種。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生態藤山林自然保護區及福州農業經濟開發區。 主要景觀:峽谷瀑布、天湖草場、石柱古柏、懸崖峭壁、海豚戲球、板龜吸水、雄獅瀑布、巨蟮入洞、幽谷瀑布、佛光潭、擎天一柱、洗墨崖、大仙桃、無源三疊瀑布等。特產編輯
永泰芙蓉李永泰特產主要有永泰芙蓉李、青梅、柿子、板栗、福桔、西甜瓜等水果及其產品,此外香菇、綠茶、茶籽油、地瓜燒酒、加飯酒及竹草編、軟木畫等也極具特色。永泰蜜餞聞名遐邇,主要產品有李干、化核嘉應子、蜜李餅、鹽水梅、酸梅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