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縣,江西省吉安市轄縣,地處江西西部邊境,羅霄山脈中段??h境東與吉安縣毗鄰,東南部與泰和縣交界,南與井岡山市相連,西與蓮花縣和湖南省茶陵縣為鄰,北與安??h接壤,總面積為2187平方千米。轄10個鎮、13個鄉、2個場,總人口51萬余。永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所在地,境內有毛澤東的 “塘邊調查”所在地 和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秋溪黨支部,井岡山第二個軍事根據地——九隴山革命根據地 等紅色景觀400多處,革命文物1萬余件。建制沿革編輯
永新縣 (4張)
春秋戰國時期,永新地域先后屬吳國、越國、楚國。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永新地屬九江郡。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劉邦立英布為九江王,永新地屬九江國;高祖四年,九江國改為淮南國,領豫章等四郡,永新地屬淮南國豫章郡廬陵縣。高祖十二年拜劉濞為吳王,豫章郡廬陵縣屬吳王國。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削吳王國之豫章等地直屬朝廷。東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析揚州豫章郡分設廬陵郡,廬陵郡下置西昌(今泰和)縣,永新地屬西昌縣。 東漢建安九年至二十年(204年~215年)間建永新縣,縣治在今沙市鎮下排洲與澧田鎮南城洲頭上之間的高洲。三國吳末帝寶鼎二年(267年)孫皓析長沙郡的安成與萍鄉、豫章郡的新渝與宜春、廬陵郡的平都與永新共計6縣置安成郡,隸屬于揚州。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安成郡劃歸荊州;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安成郡劃歸江州。永新縣一直隸屬安成郡,直至南北朝結束。隋朝以州轄縣。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安成郡,置吉州;開皇十年,永新地并入吉州安豐縣;開皇十一年,安豐縣改名泰和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州復郡,永新地屬廬陵郡泰和縣。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置南平州,析泰和縣地復置永新縣;泰和、永新、廣興、東昌隸屬于南平州; 武德八年廢南平州,永新并入廬陵郡太和(由泰和改名)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為10道,永新地屬江南道廬陵郡太和縣。高宗顯慶三年(657年),析太和復置永新縣,隸屬江南道吉州,縣治改設于今址(禾川鎮)。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永新縣隸屬江南西道吉州。此后,州、郡名幾經更易,永新縣名未改;隸屬關系未變。五代十國(907年—975年),永新縣先屬楊吳,后屬南唐,仍隸屬于吉州,縣名一度改為禾川。宋代在州之上先設道,后改道為路,永新縣一直隸屬吉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置江西行中書省(簡稱江西行省或江西省)。永新縣屬江西行省吉州路。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永新升為州,仍屬吉州路。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吉州路改稱吉安路?;莸壑琳?/span>(1362年),朱元璋兵取江西,改吉安路為吉安府。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永新復為縣,隸江西行省吉安府;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設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之下設道,永新縣屬江西布政使司湖西道吉安府。清初沿襲明制,設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裁各道。世宗雍正九年(1731年)永新縣隸屬江西省分巡吉南贛道吉安府;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江西省分巡吉南贛寧兵備道吉安府。民國時期,1912年冬,廢府,各縣直屬于省。1914年,江西省劃分成4道,永新縣屬廬陵道。1926年廢道,各縣又直屬于省。1931年,永新縣屬安福區。1932年江西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永新縣屬第十行政區,區治擬駐永新,因永新已成紅區而未果。1928年,永新建立了紅色政權,隸屬湘贛邊界特區。1930年2月,永新隸屬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31年8月,永新縣隸屬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湘贛省省會駐永新縣城。 1935年4月,江西省劃分為8個行政區,永新縣屬第三行政區,區治吉安。1942年8月,江西省改劃為9個行政區,永新縣屬第三行政區,專署駐吉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7月28日,永新解放,屬吉安分區。1950年9月,屬吉安區。1955年3月,屬吉安專區。1968年2月,屬井岡山專區。1971年1月,屬井岡山地區。1979年7月,屬吉安地區。2000年5月11日,吉安地區撤銷,設立地級吉安市,永新縣隸屬吉安市。
行政區劃編輯
永新縣風光圖冊 (5張)
永新縣都的劃分至宋元祐七年(1092年)后,永新縣劃為73都。從縣境北部的虹橋、左坊起始,大致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冠以數字序號作為都的名稱,其中一部分都還分上、下都。后永新縣又設12鄉,依次為太平、禾山、登豐、安仁、西亭、霸封、積慶、勝業、景福、才德、思賢、義和(禾)。有些都被分割成兩部分,分屬兩鄉,序號不變,僅在前面冠以鄉名以示區別,如平五都(太平鄉五都),禾五都(禾山鄉五都)。連同上、下都計算,永新縣有96都。元至順(1330-1333年)初,析勝業鄉全鄉所屬四十五都至五十二都共計8都置永寧縣??h內剩11鄉88都。明初,永新縣維持11鄉的區劃。鄉以下實行里甲制,每10戶為甲,有甲首;每110戶為里,有里長。永新縣共編184里。萬歷(1573-1620年)年間,鄉、都仍其舊,都下設圖,永新縣共設180圖。清乾隆八年(1743年)析安仁、西亭二鄉及登豐鄉的一部分共25都歸屬蓮花廳,縣內存9鄉63都。同治(1862-1874年)年間,永新縣編為東、南、西、北四鄉,分領63都。1932年,永新縣蘇維埃政府將永新縣分為縣城、埠前、市田、澧田、潞江、南陽、牛田、環滸、關背、天河10區,轄105鄉。1938年,永新縣設6區,轄2鎮、32鄉、364保、3722甲。1942年,縣內劃為5區34鄉鎮、364保、3689甲。1944年,撤區,永新縣轄2鎮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設城廂、石橋、楊橋、拿山、澧田、潞江、泮中7區1鎮25鄉。1950年撤楊橋區,增設懷忠、花溪、鄱陽3區,共9區1鎮27鄉。1952—1955年,增設曲江區,共10區1鎮123鄉。1956年,撤區并鄉,設1鎮38鄉,轄427個高級農業社。1957年,復設花溪、文竹、澧田、白沙4區,區以下區劃不變。 1958年,縣以下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原39個鄉鎮改為公社建制。隨即又增為44個公社,轄448個大隊,1969個生產隊,并將永新墾殖場定為公社一級建制。此后,社隊規模常有變動,而縣以下的三級體制保持不變。1984年,公社改為鄉、鎮,下設村民(居民)委員會、村民(居民)小組。1985年永新縣劃分為白沙塘、曲江、坳南、石橋、日光、東里、才豐、在中、泮中、龍源口、三灣、高溪、文竹、龍田、沙市、龍門、臺嶺、江畔、高市、合田、蓮洲、象形、蓮塘、蘆溪、懷忠、高橋樓、埠前28鄉,禾川、澧田2鎮及永新墾殖場。鄉鎮之下設366個村(居)民委員會、2196個村(居)民小組。1986年,永新縣有禾川鎮、東里鄉、日光鄉、石橋鄉、坳南鄉、曲江鄉、白沙塘鄉、才豐鄉、在中鄉、泮中 鄉、煙閣鄉、龍源口鄉、三灣鄉、江畔鄉、澧田鎮、合田鄉、龍門鄉、臺嶺鄉、沙市鄉、龍田鄉、文竹鄉、高溪 鄉、埠前鄉、高橋樓鄉、懷忠鄉、蘆溪鄉、象形鄉、蓮塘鄉、蓮洲鄉、高市鄉、綜合墾殖場等31個鄉、鎮、場, 建設、湘贛、繁榮、幸福、民主、澧田等6個居委會。1987年11月,增設七溪嶺林場,直屬縣政府領導。1989年1月,合田鄉并入澧田鎮。1992年10月,撤銷文竹、懷忠2鄉,設立文竹鎮、懷忠鎮,文竹鎮增設石田居委會。1997年12月,撤銷東里、泮中、龍門、沙市、高橋樓、埠前6鄉,設立東里鎮、泮中鎮、龍門鎮、沙市鎮、高橋樓鎮、埠前鎮,增設高橋樓街居委會和埠前小屋嶺居委會。2001年2月,撤銷石橋鄉,設立石橋鎮;9月,禾川鎮增設城北、北門、西門、秀水、學背居委會;12月,東里鎮并入禾川鎮,日光鄉并入石橋鎮,龍源口鄉與泮中鎮合并為龍源口鎮,江畔鄉并入澧田鎮,蓮塘鄉并人象形鄉;曲江鄉拆開,一部分與白沙塘鄉合并為曲白鄉,一部分并人坳南鄉;禾川鎮增設河東居委會。2002年開始撤并村委會。 2006年12月,永新縣有禾川鎮、石橋鎮、坳南鄉、曲白鄉、才豐鄉、在中鄉、煙閣鄉、龍源口鎮、三灣鄉、澧田鎮、龍門鎮、臺嶺鄉、沙市鎮、龍田鄉、文竹鎮、高溪鄉、埠前鎮、高橋樓鎮、懷忠鎮、蘆溪鄉、蓮洲鄉、高 市鄉、象形鄉、七溪嶺林場、綜合墾殖場等25個鄉、鎮、場。永新縣村(居)委會由2002年的299個減少到 257個。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永新縣位于江西省西部、贛江支流禾水中上游??h境東連吉安縣,東南毗泰和縣,南依井岡山市,西界湖南省茶陵縣,西北與蓮花縣接壤,北與安??h相鄰??h境東西長約65千米,南北寬約56千米,總面積為2187平方千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6°47‘至27°14’,東經I13°50‘ 至114°29’。
氣候
永新縣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春秋短,冬夏長,霜期短,生產季長。因受季風影響,降水和溫度變化大,容易形成干旱、洪澇、酷熱、冰凍等災害。
地質
構造:境內地質屬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構造變動較為強烈,褶皺、斷裂十分發育。巖層形變所形成的構造系統及其主要特征是:南北向構造該構造主要分布于縣境東南部曲江、牛田及西南部的石口、杭江、七溪嶺一帶。卷入地層為寒武系及奧陶系,表現形態為南北向的緊密同斜倒轉褶皺及不同規模的走向斷層。如牛田倒轉背斜、江口倒轉向斜、龍溪背斜及曲江沖斷層等。 地層:境內地層發育良好,出露較全,除缺失震旦系、志留系及第三系以外,自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總厚度2萬米以上。
地貌
永新縣境位于羅霄山脈中段,處萬洋山與武功山余脈接觸地帶。在地質構造運動中多次受到影響,特別在白堊紀晚期的燕山運動中,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斷塊運動。因此,地貌受構造控制明顯,加之河流切割強烈,永新縣構成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h境邊緣地勢高聳,中部地勢低緩,禾水橫貫東西,全境自南、北兩側向中部傾斜,形成不對稱的盆地地貌特征。
水文
永新縣河道以禾水為主軸。其余的河流大都從南或從北向中部匯人禾水,所有大小河流屬禾水水系。 除大部分河流在境內匯入禾水外,還有六七河流經泰和,蘆溪水流經安福,最后均在吉安縣境內匯入禾水??h內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53條,其中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的2條,100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的5條,5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1條,1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的45條,總長度459公里,年徑流總量30.1億立方米(其中禾水27.4億立方米、六七河1.6億立方米,蘆溪水1.1 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禾水及其支流文竹水、寧岡河、龍源水、溶江水、六七河、蘆溪水等。
禾水:禾水源出兩處,主源出自蓮花縣北部的高天巖北麓黃沙,另一源頭發于井岡山黃洋界兩麓拐湖西北。禾水在永新縣境內集雨面積1831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20.2%。在縣境內全長77公里,自然落差63米,平均坡降0.94%,
寧岡河:寧岡河亦名勝業水,又名小江,是縣境內禾水的一條最大支流。主河源出于寧岡龍三仙山脈的東麓,全長76.5公里,河寬40米~100米,集中落差73米,平均坡降2.8%。
文竹水:文竹水源出高溪鄉與湖南省茶陵縣的羅霄山脈界頭山全長31公里,流域面積184平方公里。文竹水在蔣家橋以上東為南坑水,西為梅花水,兩水合并為高坑水。 三板橋水在文竹街從西流來匯入高坑水,其下游稱文竹水。
溶江水:溶江水是縣內禾水第二大支流,由黃岡水、禾山水、白馬陂水三水匯入澧田鎮田昧村旁。黃岡水源出石門山,禾山水源出禾山, 至救苦企與黃岡水匯合。白馬陂水源自秋山,至澧田鎮田味村,三水合成溶江。溶江水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429平方公里,落差22米,平均坡降0.96%。
龍源口水:龍源口水發源于禾桶山北麓,龍源口水主河長39公里,河面寬30米~50米,流向東西轉向南北,集水面積288平方公里。
六七河:六七河因流經六十七都,故名。源出于曲白鄉與龍源鎮交界的楓木坳??h內河長39公里,平均坡降12.6%。
蘆溪水:蘆溪水位于縣北部的蘆溪鄉,源出于與安??h交界的陳山山脈木陂坳,縣內全長25公里,流域面積137平方公里,從河源到繁榮水庫平均坡降19.3%,河床多礫石,河寬10米~20米。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地表水:永新縣境緣崇山峻嶺大小溪流奔涌而出,與橫貫永新縣東西的禾水河組成縱橫交錯的羽狀水系,其中大于 5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河流2條,100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的河流5條;5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河流8條;1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的河流45條。大小水塘6747口,水庫69座,全年河川平均徑流量為30.1億立方米。地下水:地下水類型較多,富水程度差異較大,但以巖溶水基巖裂隙水為主,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二疊系石灰 巖地層及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等碎屑巖地層中。據901水文地質隊提供的地下徑流模數資料計算,永新縣地下水動儲量為2.86億立方米/年。水能:永新縣水能理論蘊藏量70673千瓦,年理論電能25371萬千瓦時,其中可供開發的為34270千瓦,年發電量為14134萬千瓦時,規劃裝機100千瓦以上的電站38座。2006年全縣裝機116臺總容量53350千瓦,年發電量為10277千瓦時。
動物資源
獸類:豹、水鹿、金貓、猴、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獐、狼、狐、野豬、刺猬、華南虎、狗獾、松鼠、竹鼠、老鼠等。鳥類:錦雞、竹雞、野雞、黃雀、黃鸝、畫眉、喜鵲、八哥、烏鴉、貓頭鷹、燕子、翠鳥、麻雀、啄木鳥、小天鵝、斑鳩等。兩棲類:石雞、腳魚、青蛙、田雞、蟾蜍等20多種。爬行類:五步蛇、銀環蛇、蘄蛇、眼鏡蛇、青竹蛇等31種。昆蟲類:常見的有鱗翅目的馬尾松毛蟲、螟蟲;鞘翅目的金龜子、天牛;同翅目的蚜蟲、蟬;半翅目的春象,膜翅目的蜜蜂等;直翅目的竹蝗、螻蛄;雙翅目的寄生蠅以及蜻蜓目的蜻蜓;螳螂目的螳螂、蜜蜂等。
礦藏資源
永新探明的礦產近20種,其中鐵礦、石灰石儲量最豐富,此外還有如金、石膏、錳、煤、鉛、鋅、銅、鉬、銻、鈾、石英、花崗石、稀土、瓷土等礦產分布在永新縣各地。 位于高溪鄉的沙溪一帶的大型石膏礦,儲量為3000萬噸,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硬石膏礦。砂金礦在永新的龍門、曲江、坳南、象形、三灣都有零星分布。1986年,原核工業部263地質隊已探明永新縣境內的龍門黃崗地帶,砂金儲量十分豐富。此外,象形桃花山的瓷瓷土巖性呈淺灰色和深灰色。風化后呈黃色,被勘定為民用瓷1-2級品,總儲量為40萬噸。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永新縣常住人口總數為475580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市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
民族
2000年,永新縣有回、苗、壯、滿、瑤、土 家、畬、達斡爾、蒙古、藏、維吾爾、彝、布依、朝鮮、 侗、哈薩克、佤、仡等18個少數民族。
交通編輯浙贛鐵路支線分文(分宜-文竹)線經永新直達文竹鎮,衡吉鐵路已修建文竹至湖南茶陵的聯絡線,形成滬昆鐵路到京廣鐵路的快捷通道。319國道穿境而過,距贛粵高速公路65公里,距井岡山機場75公里。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06年,永新縣共有幼兒園152所,其中公辦1所、民辦151所(已辦證的56所)。幼兒教師268名。校舍面積1.6290萬多平方米。有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縣直小學3所、鄉鎮中心小學23所、村完小99所、村小61所、教學點5個。有公辦省重點高中1所、市重點高中(省重點建設高中)1所、普通完中2所,民辦高中2所,初中2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高中專任教師643名,有初中專任教師1145名。
衛生
2012年,新建、改建校舍3.5萬平方米,其中投資4000余萬元的思源學校如期交付使用;衛生事業健康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5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8%。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有序。
經濟編輯2012年,永新縣生產總值達到63.5億元,財政總收入6.4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6億元,工業利稅16.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66.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05元。
第一產業
2011年永新縣糧食總產29.4萬噸,桑園面積達2.9萬畝,蔬菜面積達10.4萬畝。新興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新發展井岡蜜柚6000畝、白茶812畝、金銀花1500畝。畜牧生產勢頭看好,年出欄生豬31萬頭、肉牛3.9萬頭。水利設施不斷完善,完成了豐源、禾山、洞口等七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了7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有效推進了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改造中低產田7000畝,建設高標準農田2600畝。
第二產業
永新縣2011年銅制品、皮制品、藥化、繭絲綢四大主導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產業集群明顯提升,銅制品基地集聚相關企業9家,皮制品基地集聚相關企業20家,企業集聚、產業集群、要素集約的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年共引進3000萬元以上項目24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11個,億元以上項目9個,5億元以上項目1個;永新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5億元,增長26%;園區完成主營業務收入79億元,增長33%。
第三產業
永新書畫藝術名聲在外,享有“中國文化藝術之鄉”之美譽,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等文化遺產不斷發展壯大,進一步推動永新縣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2011年,永新縣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9億元,占GDP比重3.4%。
紅色文化編輯紅色歷史
永新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土地革命時期,永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創建時期的重要區域,毛澤東曾“看永新一縣,要比一國還重要”,并在《井岡山的斗爭》中確定了“用大力經營永新,創造群眾的割據,布置長期的斗爭”的戰略方針。在永新縣發生了著名的“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留下了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彭德懷、陳毅、王首道、肖克、王震、胡耀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
紅色旅游
永新縣是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之一的“井岡山—永新—茶陵—株洲線”站點之一。
三灣楓樹坪
三灣楓樹坪三灣位于湖南、江西省和永新、寧岡、蓮花、茶陵縣交界的九隴山北麓。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來到三灣村,就在紅楓樹下,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和艱苦卓絕的根據地戰斗。
龍源口紀念碑
龍源口位于永新南鄉,距縣城17公里。1928年6月23日,毛澤東、朱德率
龍源口大捷紀念碑工農紅軍及邊界地方武裝在龍源口新、老七溪嶺及白口一帶,與數倍于我軍的國民黨贛敵楊池生、楊如軒兩個師激戰,打敗兩楊,粉碎了湘贛兩省敵軍的聯合會剿,第三次占領永新縣城,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龍源口大捷取得的勝利是紅軍歷史上第一場大勝。利全國解放后,朱德仍念念不忘龍源口,他親筆題寫了龍源口大捷紀念碑的碑文。
中共湘贛省委舊址蕭家祠
永新縣禾川鎮盛家坪的蕭家祠是中共湘贛省委舊址。紀念湘贛革命根據地創建60周年時,中共吉安地委、吉安行署在這里舉辦了大型的紀念書法展覽。當年在湘贛革命根據地戰斗過的老一輩革命家王震、王首道、蕭克、余秋里、王恩茂等,及永新籍老紅軍李真、董立、左齊等都為展覽撰書、題詞。蕭家祠于199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又由中宣部評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任弼時故居
任弼時故居在任弼時中學內,有一棟四連三進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原系永新縣考試院的主體建筑,土地革命時期任弼時同志曾在此辦公并居住。為紀念任弼時同志,1985年,經王震同志(時任國家副主席)提議,江西省委決定將原永新中學更名為任弼時中學,舊址命名為任弼時同志舊居。舊居樓上陳列了“任弼時生平事跡展覽”,以100余幅照片及部分文物生動地再現了任弼時為革命戰斗的一生。樓上正廳有任弼時半身塑像以及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高度贊揚任弼時革命精神的題詞。
黃竹嶺景區(賀子珍故鄉)
黃竹嶺景區黃竹嶺是毛澤東夫人賀子珍的故鄉,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有著重要的地位。朱德、朱良才在黃竹嶺開設了湘贛邊界軍事培訓班,至今還保留著許多革命遺址、遺跡。紅軍離開黃竹嶺后,國民黨反動派對黃竹嶺村進行了七次大劫洗,所有的房子被燒毀,其中賀子珍家故居被燒毀七次,全村80%的人被殺害。黃竹嶺現有賀子珍故居、東南臨時特別區委舊址、練兵場舊址、紅軍營地舊址、紅軍井、烈士遇難處、紅軍洞、紅軍哨所遺址、古樹群等景點。
風景名勝編輯三灣國家森林公園
三灣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23萬畝,森林履蓋率達90.5%。有國家級保護樹種22種,野生動物數十種。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華南虎也曾在此棲身。
南華山景區
南華山被譽為“南華天秀”,海拔1176米,相傳仙人匡智棲化其間。南華山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山中有世界上最大的千年銀杏樹、南華瀑布、紅軍洞、天梯、鞋石、南華庵、仙客盆、洞口湖、中共東南臨時特委舊址等景點。
碧波崖景區
碧波崖 (7張)
碧波崖溪水出自鹽石之巔,沿山谷巖石東西彎,從懸崖上瀉下,形成碧波縹緲之勝景,因而行名。碧波崖山巒青翠,峭巖峻壁,水灣溪曲。眾多景觀中,尤以流泉飛瀑為奇,共有6處瀑布,都由50米以上的高處懸崖奔瀉而下,拍石擊水,隆隆巨響,震蕩山谷,水花飛濺,水珠晶瑩。有詩為贊“山色遂造天,驚濤一鳥旋。欲知泉落處,即在水源邊。峰夾波聲遠,巖峻日影懸。老僧深樹里,破竹引涓涓。”此外,碧波崖上還有洗心橋、化魚潭、一杯泉、鹿馱仙、仙人橋、石室、碧波庵、石刻“云中挺秀”(相傳為呂純陽所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