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珠江水系西江干流之一的郁江中游河段的名稱。起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區澄碧河口,終于南寧市西郊宋村與左江匯合口的郁江干流河段。因與左江形成一左一右而得名;又因左右江流域是壯族最集中的聚居區,史籍常以“左右江”或“左右江溪峒”、“左右江羈縻州”代表壯族或壯族先民地區。
主要支流有西洋江、龍須河、樂里河、澄碧河、百東河、綠水河、江城水、田州河、武鳴河等。[1]
百色市段在百色市(原縣級市區域)境內,右江主要支流有:澄碧河、福祿河、樂里河及二級支流磺桑江、泮水河等。澄碧河,是右江較大的一級支流,古稱澄碧水(又稱泗水),源出凌云縣城北青龍山北坡一支山脈的東麓,于百色市永樂鄉平塘村上塘屯入境。沿途流經永樂平塘村、龍川鄉林河村的那旦、那宜,永樂鄉南樂村的瀨浩和百色鎮的拉達、東坪,于城區大碼頭匯入右江。市境流域面積829平方公里;流長49.6公里;河寬一般為30~50米,坡降2.38‰;落差為118米。福祿河,右江較大支流。源于德??h東陵鄉高國屯一帶為中心的漏斗狀溶巖地區。于田陽縣橋業鄉活旺村那虎屯流入百色市境,流經那仁、達雙屯后復出田陽縣,于洞靖鄉奔流9公里后,又于百色市龍和鄉中華村百華屯入境。爾后北沌至都畢鄉福橡村久布屯轉折東流,于平甫屯東匯入右江。市境內一段長26.3公里。流域面積為515平方公里,河寬一般為30~50米。境內主要支流是龍和鄉的昔仁(達雙)河和那畢鄉的東環溪?;巧=?,舊稱礗桑江,是田州河一級支流,右江二級支流,源于凌云縣沙里鄉境弄哄、弄雅、六臘各屯大山中。自北向南流,于百色市龍川鄉仁相村那魯屯入境。流經仁相、龍川、平樂、洞好、那銀、練村、諸村及百蘭鄉的魯平、百蘭、六合等村,于六合村那特屯附近出市境。市境流域面積384.4平方公里,流長70公里,54條毛溪和小支流匯入干流。上、中游當地人稱龍川河。。樂里河,右江一級支流,古稱潞城水,又稱邏里河。源于田林縣板桃鄉分水嶺。于百色市汪甸鄉平侯村入境,流經長坪、汪甸、兩琶等村及達江鄉里圩村,流長60公里,于供元村百達屯匯入右江,流域面積476平方公里,坡降為1.58‰,自然落差95米。泮水河,普廳河一級支流,右江二級支流,古稱那兔水。源于德??h東陵鄉甘平村,于那者屯流入百色市境。流經泮水鄉的馱安、那眉、和平、百維、水楞、平泮、冊外等7個村,于冊外村那巖屯出境。境內流域面積265平方公里,流長46.6公里。河寬一般為15~20米,干流落差420米,河流坡降9.01‰。[4]
田陽縣段田陽縣境,右江一級支流有田州河、那音河、馱烈河、響水河和活旺河。田州河,發源于凌云縣沙里瑤族鄉,上游稱百東河,于巴馬縣局桑鄉局桑村那墳屯進入田陽縣,流經坤平鄉那江、百甲、坡旺、坤平及玉鳳鄉甫里等村,西流經百色市境,在百東河水庫庫尾再折回縣境,于頭塘鎮百沙村與磺桑江匯合流入田州河,經百坡、百里、那塘、三雷注入右江。流域面積1286平方公里,河長110公里,其中縣境內流域面積534.1平方公里,河長88.7公里,干流坡降2.21‰,多年平均徑流量5.787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8.34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在與磺桑江匯合處以上800米建成百東河水庫。1986年5月在壩后建成水電站1座,裝機3臺,總容量1800千瓦。另在百東河上游建1座小水電站,裝機1臺,容量18千瓦?;巧=?,是田州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凌云縣沙里鄉的弄雅、弄哄、六臘之間的群山中,于百色市龍川鄉那銀村,百蘭鄉百蘭村有幾條小河流匯入后稱磺桑江。自北向南流經百色市龍川鄉和百蘭鄉,于六合村那特屯進入田陽縣境,經頭塘鎮新山、百沙二村,于那徐屯與百東河匯流。境內河段長10公里,流域面積20.5平方公里,坡降4.47‰。最大洪峰流量1140立方米每秒(1967年8月6日),最枯流量0.19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徑流量20655萬立方米。1954年5月建成磺桑江引水工程,正常引水流量為2.5立方米每秒,另在主渠道安裝13處電灌工程,裝機14臺,總功率392千瓦。那音河,發源于德??h境,為地下河與地表河相間的河流。自德??h隆桑鎮北流,進入田陽縣雷圩鄉,潛入地下后又露出地表,經坡洪鎮局盛村又潛入地下,在那坡鎮弄坡村內坡屯涌出,經百峰鄉那音村注入右江,坡洪以上稱惠洞河??h境內流域面積281平方公里,河長28.9公里,干流坡降2.69‰,年平均徑流量13325萬立方米。1941年在那音河曾建成壩高0.5米的那坡引水灌溉工程。1960年底在該河下游建成那音水庫。1978~1989年,先后建成一、二級小水電站,裝機5臺,總容量920千瓦,另在上游建成幾處小水電站,裝機容量為34.7千瓦。1960年3月在上游的惠洞河建成惠洞水庫,建有小電站9處,裝機9臺,總容量478.3千瓦。扁村河,是那音河的主要支流,發源于德??h那甲鄉,為地下河與地表河相間的河流。經田陽縣坡洪鎮新建、古美、五合、興達等村潛入地下,以上河段稱古美河。在洞靖鄉扁村村涌出地表,稱扁村河,流經弄初、弄山,在百峰鄉那音村坡落屯匯入那音河。河長40公里,流域面積146.5平方公里,坡降12.88‰,落差380.2米,已利用落差42米,水能理論蘊藏量9538千瓦,最大洪峰流量145立方米每秒(1967年8月5日),最枯流量0.1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徑流量7115萬立方米。1971年10月在上游古美河段建成興達水庫。在下游的扁村河建成小水電站2處,裝機2臺,容量57千瓦;引水工程9處,引水流量0.15立方米每秒。馱烈河,為右江一級支流,發源于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指揮屯,是由地下河露出地表后形成的河流,經新立、三同等村匯入右江。地表流域面積156平方公里,河長6.6公里,坡降5.4960,落差35.6米,最大洪峰流量96立方米每秒(1959年11月22日),最枯流量0.38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徑流量12186萬立方米(含地下河徑流量)。1960年3月在下游建成馱烈引水工程,引水流量0.5立方米每秒;水輪泵站1處,裝機6臺。響水河,右江一級支流,發源于田東縣布兵鄉模范村布紅石山洞,為地下河流出地表后形成的河流。自南向北流經田東縣保利、模范等村進入田陽縣那滿鎮治塘村注入右江??h境內流域面積7.7平方公里,河長2公里。地表河出口處比右江高18.6米。洪水季節,河水傾瀉而下,形成三股大瀑布,聲若雷鳴,傳數里外而得名。多年平均徑流量1562萬立方米,最大流量40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0.0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流量0.49立方米每秒。1952年建成響水引水工程。因枯期來水量少,不能滿足灌溉需要,1966年建成響水電灌站,從右江提水補充治塘村枯水季節的灌溉用水?;钔?,是右江一級支流,福祿河之上段,發源于德??h東凌鄉南武村,潛入地下后于田陽縣橋業鄉那峨村流出地表,經活旺村流入百色市境??h境內流域面積119平方公里,河長22.7公里,坡降6.7‰,落差152.1米,可利用落差148米。年平均徑流量31100萬立方米,最大流量217立方米每秒(1968年6月18日),最枯流量1立方米每秒(1963年5月11日),先后建成水電站7處,裝機7臺,總容量56千瓦;機灌工程13處,裝機13臺,總功率121千瓦;電灌工程4處,裝機5臺,總功率1065千瓦;水輪泵站1處,裝12臺水輪泵;山塘10處,總庫容7萬立方米。[5]
田東縣段田東縣境內注入右江一級支流、溪澗共10條(集雨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達寒江支流(《百色廳志》稱大含溪水):源于印茶鄉巴麻村西北山沖流出,經巴麻、印茶、新建村流入思林鎮內油、壇樂村中屯匯入右江,全長37.3公里,集雨面積148平方公里。百筆支流:源于表蒙坡,經不修、那浪、那塘、那周、橫召、百筆水庫、那筆屯匯入右江。全長19.4公里,集雨面積49.1公里。初支流:源于紫膠林場六坡山西南流出,經六坡、百甲、公靖水庫、那初屯匯入右江,全長18.9公里,集雨面積31.3平方公里。那厄支流:源于班桑南山沖流出,經淥道、那徐、新圩、淥最、平厘、那梅、百甲、那厄,在良余村那余屯匯入右江。全長28.5公里,集雨面積127.7平方公里。那王支流:源于民族村單桐,經更坡、六托、那王、那合匯入右江,全長10.9公里,集雨面積18.7公里。鳳球支流:源于鳳球村那合北偏東山沖流出,經那合、思郎、熬山、淥風、樂善、高祥屯匯入右江,全長25.4公里,集雨面積54.6平方公里。德利支流:源于巖抗山,經大德、德利水庫、德利屯和同村匯入右江,全長19.6公里,集雨面積49.6平方公里。英和支流:源于六紐水庫內北山沖流出,經東養、林逢、英和村,在東務屯匯入右江,全長19.2公里,集雨面積61.7平方公里。侖圩支流:源自平王村甫好屯西北沖流出,經那龍水庫、侖圩、東達、合樂等村,在百谷村匯入右江。全41公里,集雨面積177.4平方公里??翟Я鳎涸从谌跎綎|南流出,經西牛水庫、聯雄、康元、九合村在新州匯入右江。全長28.8公里,集雨面積94平方公里響水河,源于布兵鄉模范村布紅山石洞,為一地下河出口,自南向北流經模范、保利兩村匯入右江。全長7公里。流域面積27平方公里,最大流量4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01立方米每秒,平均流量0.8立方米每秒,河流出口比右江河高18.6米,洪水季節河水傾瀉而下,形成瀑布,聲若雷鳴,故名響水河。龍須河,古稱若溪、馱命水,源于靖西縣巴蒙,流過德保,注入縣境作登鄉馱瓜村,經坡圩、新法、登高、大板及平馬鎮游昌村,在那恒村那恒屯河口匯入右江。古榕江,古稱枯榕江、泓渰江,發源于天等縣梯山洞,在思林鎮東龍村附近匯入右江。該河在境內全長80公里,流域面積1674平方公里,最大流量68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53立方米每秒,平均流量11.2立方米每秒,河床比降4.4米%。[6]
平果縣段平果縣境內,匯入支流有:瀨江,發源于舊城鄉菊良村,流經坡造、四塘鄉至城關鄉馱灣村馱玉屯注入右江。瀨江的一級支流安邦河,亦稱龍盤河,自左側于四塘鄉明江村匯入。瀨江河長60公里,流域面積59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0.3立方米每秒,天然落差25.8米。賴江河面平均寬度80米,最窄30米。一級支流有7條,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安邦河;流域面積小于50平方公里的有敬村河、歸德河等。還有季節性的小溪流。流域內有蓄水工程11處。新圩河,源頭于耶圩鄉那供村海拔695米的岜淥山,西南流向流經那供、局平、布洋、龍竹、古案、袍烈、新圩、九平、煉沙等村,注入右江,集雨面積372.4平方公里,河長69.5公里,河床平均寬度40米,最窄15米,枯水流量0.5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2.14億立方米。水利設施有那供、聯合、布見、那馬等水庫。[8]
隆安縣段左江西岸接納的河流隆安縣境內,右江東岸接納馱玉河、馱任溪、馱麻溪、馱堪溪、橋銀溪、旺林江、那蔞溪、丁當河等8條河溪。馱玉河,由瀨江與馱好河在距東義村馱玉屯3.5公里處的河段上匯合而成,至該屯北面注入右江。瀨江發源于平果縣舊城鄉境,全長51.7公里,平均坡降3.3米/公里,集水面積658平方公里。馱好河發源于武鳴縣靈馬鄉方和村,流經本縣良二、東禮兩村,在禮智林場注入馱玉河,全長18公里,平均坡降3.5米/公里,集水面積155平方公里。馱玉河最枯流量1.1立方米每秒,年均流量12.9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4.07億立方米,50年一遇洪峰流量1236立方米每秒。1969年縣社在馱玉屯河段上合建裝機容量600千瓦的水電站。馱任溪,干流源于雁江鎮淥龍村淥莊屯的東北嶺谷,流經淥莊、農榔、內任等6個自然村,至東義村馱任屯南面注入右江,全長約9公里。溪水雨漲旱落,平常只涓涓細流。沿溪村民多筑壩引水灌田。麻溪,干流兩支,均源于敏陽鄉興陽村境,分別流經雁江鎮淥龍和城廂鎮那可、寶塔、震東諸村,至寶塔那降屯北面嶺谷匯成馱麻溪,從震東村蘭黃屯東側注入右江,溪長共21公里。一般洪水最大流量112立方米每秒,枯水最小流量0.15立方米每秒。1959年縣人民委員會在那降屯溪段上截流興建有效庫容為1800多萬立方米的蓄水工程——那降水庫。馱堪溪,源流有四:一源于小林鄉東安村盛漢屯的東面嶺谷,其他3源分別出于城廂鎮那可村那棍、那勞、那咘諸屯附近嶺谷,至城廂鎮寶塔村的馱堪注入右江。集水面積26.7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35~40立方米每秒,枯水期一般流量0.05立方米每秒。1960年縣水利部門在馱堪截流建成有效庫容為26.5萬方米的水庫,為那降水庫灌區的結瓜工程。橋銀溪,源干敏陽鄉興陽村亭子屯東側山腳,流至該村汪潘屯西側后潛入地下,又從東信村那廖嶺下冒出地面,流經3個自然村,由小林鄉大林村九甲屯北面注入右江,溪長約14公里。一般洪峰流量56立方米每秒,枯水期一般流量0.08立方米每秒。1959年小林人民公社于大林截留建成有效庫容為213萬立方米的水庫。旺林江,源于小林鄉旺中村岜旺屯西側的咘派泉。至小林村登秀屯東北角后流分兩支;一支流下旺中村與那簍溪匯合;另一支漫出該屯東南跌流右江,形成瀑布,響聞數里。雨季最大流量8立方米每秒,旱季最枯流量0.08立方米每秒,平均流量0.8立方米每秒,灌溉農田4000畝。在1949~1985年的37年中,旺林江出現一次泉止擁,河斷流,時間是1954年11月至1955年4月,為期6個月。那蔞溪又稱咘也溪。源于旺幣村咘也涌泉,流經3個自然村,至那蔞屯西側與旺林江支流匯合后注入右江。溪水夏盈冬涸,一般每年5月出水,至11月止流。最大洪水流量37.6立方米每秒(1973年7月)。1958年小林鄉人民委員會在潭乍溪段截留建咘也水庫,灌溉兼養魚。丁當河,舊志稱可瀘江。從武鳴縣鑼圩鄉岜勛村南面流入本縣丁當鄉華岳村境,流經丁當,保灣、白馬諸村,從白馬村蘭馬屯側注入右江,全長35公里。河口以上集水面積4013平方公里,其中縣境內388平方公里。河段平均坡降0.25米/公里,天然落差8.4米。年均流量63.6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20.1億立方米??菟诤铀?.8~5米(枯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過去木帆船可從河口駛至丁當圩,1966年丁當區公所在丁當村永安屯河段截流建水輪泵站后,該河不復通航。右江西岸接納的河流縣境內右江西岸接納何德溪、良茜溪、太平溪、楊灣河、馱利溪、龍翔河、慕烏溪、橋峻溪、梅桂溪等9條河溪。何德溪,源于雁江鎮和濟村三床屯西南側,流經4個自然村,至雁江街注入右江。1974年8月在何德水庫壩首泄洪道實測,洪峰流量為24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最枯流量0.05立方米每秒。1955年第二(雁江)區公所在洪良村那瓜屯溪段上截流建何德水庫。良茜溪,舊志稱淥馱溪。源流有二:一源出自楊灣鄉聯造村龍榔屯后山腳涌泉,流至那灣村咘淥屯東北面團垌潛入地下,后從雁江鎮龍莊村拉避屯的山下冒出;另一源出自雁江鎮聯隆屯山腳。兩源于拉[山更]屯前匯合為良西溪,至城廂鎮西寧村淥馱屯南端注入右江,干流長6公里。年平均流量0.8立方米每秒,枯水期一般流量0.1立方米每秒。由于岸陡溪水低位,沿溪村民安裝一些水輪泵抽水灌田。楊灣河,舊志稱馱良溪或百馱溪。源頭有三:一出自楊灣鄉百朝村的龍體涌泉,為楊灣河的干流;二出該鄉愛華村碩愛屯的山下涌泉,流經[山更]桐注入楊灣河干流,屬夏溢冬涸的季節河;三出自愛華村內廂屯的山下涌泉,瀉下噴珠崖,流經聯造村,至百朝村淥秀屯納入楊灣河。三源匯合后流向城廂鎮四興,西寧兩村,至百馱屯注入右江。全長20公里,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6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0.21億立方米。1956年,縣水利部門在西寧村河段截流建馱良溪引水灌溉工程。1973年布良水庫建成后,楊灣河成為輸水渠道。龍翔河,由淥水江與羅興江于喬建鎮博浪村龍床屯西側匯合而成,注入右江。全長1.5公里,平均坡降9.66米/公里,天然落差14.5米。流域面積2091.6平方公里(地面補給779.8平方公里,地下補給1311.8平方公里),年均流量33.2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10.46億立方米,50年一遇洪峰流量625.1立方米每秒。1966年,縣水電部門在小龍潭河段上截流建水輪泵站。淥水江,俗稱馱淥江,《隆安縣地名集》改稱淥水河。大新縣的平良河流入屏山鄉境后,依次與下琴、萬嶺、上孟、淥井諸溪相匯,構成屏山河段,其流下與九甲溪匯合后稱淥水江。它流經喬建鎮8個行政村,至搏浪村與羅興江合流。全長54公里。平均坡降0.56米/公里,天然落差30.5米。流域面積777平方公里,年平均最枯流量1.1立方米每秒,年平均流量12.3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3.89億立方米。洪水期,水勢洶猛,群眾稱為“公牛水”。解放前,由于喬建大登橋低位,洪峰溺死行人時有發生。解放后建成高位的公路橋梁,并在沿江興建多項水利、水電工程,變水害為水利。近年,喬建、屏山等鄉鎮農民在上游河段淘洗砂金,收入可觀。羅興江,俗稱馱興,源于南圩鄉古信村老虎嶺下與望朝村介槽山下的兩股泉流,至喬建鎮鷺鷥村上羅興屯匯成羅興江。流經鷺鷥、光明、儒浩、博浪4個行政村、13個自然屯,至龍床與淥水江合流,注入右江。全長21公里。平均坡降0.79米/公里,天然落差16.6米。流域面積1312.3平方公里(地下補給1108.4平方公里,地面補給203.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20.8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6.56億立方米,50年一遇洪峰流量147.5立方米每秒。1976年2月16日(枯水期),縣水電部門有關人員實測老虎嶺下的涌泉流量為1.071立方米每秒(其中古強地下河出口流量0.767立方米每秒,料獲地下河出口0.304立方米每秒)。兩岸低緩水平流,有5處攔河筑壩開引水渠,灌溉農田2.01萬畝,為縣內灌溉效益最好的江河之一。慕烏溪,從古潭鄉馬村的朝霞嶺、振義村的母娘嶺和古潭園藝場后嶺3處發源(朝霞嶺一源,舊志稱曲霞溪),至定軍村孫律屯匯成慕烏溪。流經4村,至那桐街西北角注入右江,全長11公里。洪水期平均流量1立方米每秒,枯水期平均流量0.08立方米每秒。慕烏公路橋下端溪段有涌泉,水質良好,那桐街于1979年建蓄水塔抽泉水飲用。橋峻溪,俗稱坑懷馱。源出古潭鄉中真村龍料屯西南嶺谷的佛子溪、中真村福乍屯西南嶺谷的馱塞溪、南寧市郊富庶村[山更]何山的鎮南溪,依次在中真村的扎馬屯和大滕村的馱懷屯匯合后,流至馱懷屯西側,與源出國營金光農場青年分場山腳的馱辣溪相匯成為橋峻溪。流經5個自然村,至那桐鎮龍江村寧江屯背面注入右江。全長20.4公里,天然落差23米。流域面積58平方公里,年均流量0.92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0.29億立方米。各村與各溪段筑壩引水灌農田。[9] 淥井河,源于扶綏縣西大明山北部,流經隆安縣注入右江??h內流域面積34.3平方公里,長度21.7公里,最大流量154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8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1372萬立方米。水能蘊藏量320千瓦。羅維河,源于扶綏縣西大明山北部鳳凰山林場一帶,流經隆安縣注入右江??h內流域面積37.3平方公里,長度15公里,最大流量16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1492萬立方米。水能蘊藏量0.018萬千瓦,已建小水電站一處,裝機容量5千瓦,尚可裝機125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