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縣隸屬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部地區,歸雙鴨山市管轄。地理位置為北緯46°28′14″~46°59′38″,東經131°27′50″~132°15′。地處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平原腹地。東與寶清縣為鄰,南靠雙鴨山市,西與集賢縣接壤,北臨富錦市。友誼縣域內地勢平坦低洼,西南為丘陵,東北為低洼地,由西南向東北傾斜。2012年,友誼縣總人口12.5萬人??偯娣e1888平方公里。友誼縣域屬中溫帶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2.5攝氏度,每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光照平均時數2730小時,無霜期120~130天。全年平均氣溫3.6度,平均降水量525.3毫米,全年日照數為2276.9小時,年平均無霜期為133天。友誼縣現有耕地9.2萬公頃、林地1.8萬公頃、水面0.6萬公頃、葦塘0.5萬公頃。友誼縣主要有煤、石油、石灰石、漢白玉等10多種。友誼縣農作物有大豆、小麥、水稻、玉米、甜菜、西瓜等。2012年,友誼縣完成生產總值42563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5%。其中,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142283萬元,比2011年增長11.5%;完成第二產業增加值184393萬元,比2011年增長21.8%;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98961萬元,比2011年增長8.5%。三次產業構成為33.4:43.3:23.3。人均生產總值34316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6.3%。建制沿革編輯
友誼縣 (7張)
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之后,該地為封禁之地。1882年,吉林將軍銘安奏請清廷設富克錦協領后,才從吉林等地遷來少數人家,在七星河北岸的崗地上燃起炊煙。1901年,改設為富錦縣,友誼區域為當時富錦縣一部分。1905年,在三道崗一帶又落腳十幾戶逃荒移民,以耕種為生。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內地向三江地區移民速度加快。1927年,我縣區域內的興隆、三道崗、七星、龍山、套河,柳大林子一帶移民已達400多戶,人口2.000余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寇侵占中國,富錦地區隨之淪陷。1945年,“八一五”事變,日寇戰敗投降,東北光復。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進駐荒原,剿匪清霸,經過激戰,消滅了殘匪,活捉了土匪頭子李延會。1946年5月,以張聞天為書記的中共合江省委決定:將富錦縣的西南地區劃出,設立集賢縣,友誼縣區域自此劃歸集賢縣管轄,下設第九區、第十區。1948年,逐漸組織起生產合作社。1954年,國務院決定在集賢縣三道崗附近建立由蘇聯援助的大型谷物農場—國營友誼農場。1958年10月,經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集賢縣所屬的興隆鄉、三道崗鄉、七星鄉、友鄰鄉、套河鄉劃歸友誼農場。1960年4月29日,國務院第100次會議決定設置友誼縣,管轄九個鄉、一個鎮、一個農業分場。1968年11月13日,根據毛主席1968年6月18日的批示,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第56次常委會決定撤消友誼縣建制,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十八團。1977年3月,省革命委員會撤消兵團第十八團,恢復友誼農場建制。1984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決定恢復友誼縣。
行政區劃編輯2012年,友誼縣下轄5個鎮、7個鄉:友誼鎮、興隆鎮、鳳崗鎮、龍山鎮、七星鎮、興盛鄉、東建鄉、慶豐鄉、友鄰鄉、新鎮鄉、建設鄉、成富朝鮮族滿族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友誼縣
友誼縣隸屬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部地區,歸雙鴨山市管轄。地理位置為北緯46°28′14″~46°59′38″,東經131°27′50″~132°15′。地處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平原腹地。東與寶清縣為鄰,南靠雙鴨山市,西與集賢縣接壤,北臨富錦市。友誼縣域內地勢平坦低洼,西南為丘陵,東北為低洼地,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幅員1872平方公里。
地貌
友誼縣是一個平原縣,地勢呈中部高而東西傾斜之勢,全境崇山峻嶺,丘陵起伏,河流縱橫,最高海拔2680.5 米,最低海拔469米,垂直高差2413.4米。
氣候
友誼縣域屬中溫帶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2.5攝氏度,每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光照平均時數2730小時,無霜期120~130天。地處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常年以偏西風為主,最大風速出現在春季。全年平均氣溫3.6度,平均降水量525.3毫米,全年日照數為2276.9小時,年平均無霜期為133天。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友誼縣現有耕地9.2萬公頃、林地1.8萬公頃、水面0.6萬公頃、葦塘0.5萬公頃。
礦產資源
友誼縣主要有煤、石油、石灰石、漢白玉等10多種。
生物資源
友誼縣農作物有大豆、小麥、水稻、玉米、甜菜、西瓜等。友誼縣林地有生長松、黃玻蘿、白樺、水曲柳等。友誼縣山林產品有蠶、黑木耳、猴頭、雜蘑、蕨菜、黃花菜、山葡萄等。友誼縣藥材有人參、黃芩、甘草、防風等。友誼縣動物有梅花鹿、飛龍;黑熊、馬鹿、雪兔、天鵝、鴛鴦、狍子、田雞、沙半雞、狼、林蛙、黃鼬等十幾種。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友誼縣共有人口12.5萬人,其中漢族人口占95%,少數民族有蒙古、朝鮮、滿、回、苗、土家族等。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2年,友誼縣完成生產總值42563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5%。其中,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142283萬元,比2011年增長11.5%;完成第二產業增加值184393萬元,比2011年增長21.8%;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98961萬元,比2011年增長8.5%。三次產業構成為33.4:43.3:23.3。人均生產總值34316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6.3%。
第一產業
友誼縣農業 (3張)
2012年,友誼縣農業總產值達到7.5億元,年均遞增18.1%。其中糧食總產達44.1萬噸,年遞增24.9%;水稻面積達到3.3萬公頃,比2011年實際增長66.3%。友誼縣農業耕作機械的先進程度在國內外久負盛名,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9.9萬千瓦,擁有各類大中型拖拉機1025臺,聯合收割機320臺,大型噴灌機152臺,其他配套農機具4181臺,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達到88%左右。2012年,友誼縣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228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1.5%。其中友誼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7713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31.7%。友誼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6168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3636公頃。糧食總產量突破100萬噸,糧食總產量完成101.2萬噸,同比2011年增長5.3%;水稻種植面積71627公頃,同比2011年增長22.8%,產量663794噸,同比2011年增長22.4%;玉米播種面積35942公頃,同比2011年下降14.1%,產量331625噸,同比2011年下降15.2%。大豆種植面積6067公頃,同比2011年下降42.4%,產量16231噸,同比2011年下降41.8%。友誼縣誼森林總面積19162公頃,同比2011年增長0.4%。友誼縣全年人工成林面積12385公頃,防護林面積10040公頃,零星植樹21.8萬株,苗木產量200萬株。友誼縣豬、牛、羊、禽肉產量48896噸,比2011年增長24.6%。禽蛋產量3777噸,比2011年增長4.8%。牛奶產量4270噸,同比增長9.7%。全年友誼縣水產品產量1263噸,比2011年增長10.7%。其中,淡水產品產量1214噸,比2011年增長10.6%。友誼縣農業機械總動力525862千瓦,比2011年增長11.3%。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163臺,比2011年增長17.3%,小型拖拉機3327臺,比2011年下降7.5%,排灌動力機械4357臺,比2011年增長24.7%,聯合收獲機2871臺,比2011年增長1.8倍。農藥施用量674噸,比2011年增長6.9%?;适┯昧?/span>49290噸,比2011年增長15.1%。農田塑料薄膜使用量1051噸,比2011年增長1.8倍。其中地膜使用量146噸,比2011年下降5.2%。地膜覆蓋面積3881公頃,比2011年下降0.6%。有效灌溉面積72023公頃,比2011年增長20.6%。
第二產業
友誼縣工業 (3張)
2012年,友誼縣完成全口徑工業增加值16309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2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1652萬元,比2011年增長37%。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26330萬元,比2011年增長23.6%,實現利稅21128萬元,比2011年增長47%。2012年已入庫規模以上企業12家。友誼縣完成電業總產值13555萬元,比2011年增長22.8%。全社會用電量29368萬度,比2011年增長20.6%。友誼縣擁有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省級6家、市級6家,有機食品認證企業3家、綠色食品認證企業10家。初步形成了小麥加工、大豆種植加工、甜菜種植加工、水稻種植加工、玉米種植加工、畜牧養殖加工等6大產業鏈條
第三產業
友誼縣旅游業 (3張)
2012年,友誼縣投資開工項目73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8168萬元,比2011年增長36.9%。2012年完成招商引資項目27個,到位資金343903萬元,比2011年增長16.3%。友誼縣房地產開發投資59235萬元,比2011年下降26.8%。其中,住宅投資50775萬元,商業營業用房投資6617萬元,其他投資1843萬元。友誼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348萬元,比2011年增長18.5%。分城鄉看,城鎮零售額27080萬元,比2011年增長14.1%。友誼縣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7630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90.2%。2012年友誼縣實際利用境外資金582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7.6%。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2年,友誼縣擁有中小學校及幼兒園33所。中小學在校學生人數6323人,招生數1847人,畢業生數1903人,教職工數978人。
科技事業
2012年,友誼縣擁有群眾文化機構15個。其中文化館1個,劇場1個,鄉鎮文化站1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8000余冊。博物館1個。友誼縣各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2個。全年專利申請8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件,授權專利6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個,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1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高新技術產品1項。友誼縣取得科技成果16項,其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6項,省內先進水平10項。
文化事業
2012年,友誼縣為各鄉鎮14個群眾團體指導文化活動93人次,送電影下鄉放映紅色電影813場。友誼縣政府投資10萬元搭建了“友誼群眾大舞臺”。全年友誼縣舉辦大型廣場活動2次。友誼縣參加雙市文藝匯演,選送的6個文藝節目中有2個獲一等獎、3個獲二等獎、1個優秀節目獎。其中原生態歌舞劇《挹婁古韻》成為雙市地區優秀劇種。全年友誼縣文化劇場接待各類演出、會議等46場,其中大型活動10場;博物館接待各類總參觀人數達5.1萬人次。2012年,友誼縣文物管理所完成文物普查400處,被評為省級普查先進單位,文化市場稽查大隊辦結案率達100%,實施各類行政處罰案件17起,違法案件去年減少5%。2013年友誼縣有公共圖書館2個;電視轉播臺2座,有線電視入戶6600戶。
醫療衛生
2012年,友誼縣有各類衛生機構95個。其中,醫院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1159張;衛生技術人員145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47人。注冊護士515人。
社會保障
2012年,友誼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8元,比2011年增長13.4%;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8865元,同比下降2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601元,比2011年增長12.1%。友誼縣參加養老保險人數4488人,比2011年下降1.5%。參加醫療保險人數20725人,同比增長11.4%。其中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087人,比2011年末增長0.2%;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550人,比2011年增長1.4倍。城鄉居民有9647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費總額1821萬元。友誼縣有9所中心敬老院,床位628張,收養人員551人。社區建設方面為友誼鎮五個社區配備了電腦12臺,打印機10臺,友誼縣對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并組織實施的一項救助貧困地區女童重返校園的社會公益事業。友誼縣已募集資金63980元,其中友誼縣機關干部捐款53000元,社會各界愛心人士10980元,共援助貧困女童126名。
地方榮譽編輯2012年友誼縣先后榮獲“全國平安縣”、“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中國歷史文化旅游名縣”、“中國綠色名縣”,全省“無毒縣”、“最具發展活力縣”、“和諧可持續發展典型縣”、“三優文明城市工程創建先進縣”、“安全生產先進縣”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