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縣,隸屬于湖南省懷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游,與桃源、安化為鄰,素稱“湘西門戶”。全縣總面積為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縣。沅陵從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沅陵縣,歷為郡、州、路、府、道和湘西行署治所,曾是湘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沅陵縣轄23個鄉鎮,有漢、苗、土家、回、白等25個民族,人口67萬(2013年)。水電、礦產、林農產品加工是沅陵三大支柱工業,境內水能蘊藏量居湖南省第一,是全國十大水能基地之一;黃金年產量居湖南省首位,鉛、鋅、銻、鎢、銅、磷、石煤等礦產儲量豐富;是湖南省十大林業強縣之一。茶葉、水產、板栗、竹木是沅陵四大特色農業。境內現有楚秦黔中郡遺址、秦代二酉藏書洞、唐代龍興講寺、明代虎溪書院和辰州三塔、 鳳凰寺和湘西剿匪勝利紀念園等名勝古跡。 曾被授予“中國傳統龍舟之鄉”,辰州儺戲、傳統龍舟和沅陵山歌被列為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沅陵是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中國名族文化生態旅游明縣和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百強縣。 自然資源編輯水能資源
清清沅江水沅陵縣水能資源豐富,居湖南省第一。境內地表水來自外來客水和大氣降水所產生的地表徑流,水系以沅水為主干,呈樹枝狀,納大小溪河910條,總長3888.55公里。國家八五重點工程——五強溪水電站修建在該縣境內。2006年沅陵縣擁有五強溪、鳳灘、高灘等3座大、中型水電站。
山地資源
沅陵縣山地總面積582550公頃,面積占沅陵縣的72.7%,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山區縣。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和禽畜的飼養,為發展林業、農牧業提供了良好條件。
森林資源
沅陵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類型多樣,40.8%的山地土壤由板頁巖風化而成,自然肥力較高,酸堿度適中,含有機質較多,保水保肥力較強,海拔400-600 米的山地面積大,發展林業條件優越。樹種繁多,有喬、灌、木質藤本植物111科, 310 屬1004種森林植物種群,并擁有一批有待開發的經濟價值很高的特有樹種。沅陵縣擁有松脂資源2000多噸/年,栓皮櫟、芳香油類、木本野生藥材等林副產品豐富。在各種野生動物中,有藥用動物100多種。
礦產資源
已探明的有金、鎢、銅、銻、 鉛鋅、 硫鐵等20余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種達11種,產地17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14處,已探明主要礦產有黃金、硫鐵礦、鉛、鋅、銻、鎢、銅、金剛石、重晶石、石灰石、煤、石煤等,居全國前10位的有磷礦、石煤礦,居中國前五名的有石煤礦產,主要探明的儲量鐵礦1.2億噸,石灰石100億噸,石煤400億噸,在開采的有黃金、硫鐵礦、銻、鎢、銅、金剛石、鉛、鋅、石灰石、石煤等。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沅陵縣境內戶口統計于明萬歷十三年(1615),沅陵有7369戶,57659人。明末清初,屢遭兵燹,特別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部與清軍于辰龍關對峙兩載,遠近百姓900余口逃散四方,部分村落,人口銳減。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沅陵縣僅27659人,比明萬歷四十三年減少3萬人。此后,社會基本穩定,但于由“笠稅數倍于鄰近州縣”,農民不堪負擔,因而輕棄田廬,逋逃異鄉,人口發展呈徘徊狀態??滴跷迨荒?1712),清都察陸院頒布人丁征役、納稅五十年丁冊為準,“嗣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元年(1723),又丁口稅攤入地畝內征收。丁稅收政策既除,隱報漏丁現象減少,人口漸增,至嘉慶二十一年(1816),縣內總戶口達47530戶,37.456萬人,131年內,凈增人口34.69萬人。民國初期,戰禍頻仍,人民慘遭屠戮,民國九年(1920),人口減至30.09萬人。1910年、1914年兩度大旱,田土失收,城鄉餓死者約2萬人,加上外出逃荒未歸者,“其數不下三四萬人”(民國版《沅陵縣志》)??谷諔馉幤陂g,大量人口遷入,1934年,人口上升到39.75萬人,比民國28年增5.11萬人。遷入人口陸續返回原籍,1949年戶口統計,沅陵縣部人口為35萬人。新中國建立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再生產能力增強,加上未開展計劃生育,人口上升甚快。1952年,上升到36.47萬人,年平均增加4900人?!耙晃濉睍r期,雖因1953年行政區劃變動,劃歸辰溪、大庸和溆浦三縣共14424戶,59564人。但至1957年,總人口仍上升到38.9萬人,5年間共增加83864人,越來越多每年增16700人。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人口生產出現負增長,1961年,沅陵縣人口下降到33.9452萬人。1962年,縣內人口回升,到1976年,出現持續15年生育高峰期。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人口生產失控,增加速度過快。15年時間,年均以28.74‰的速度遞增,此年,逐漸推行計劃生育,1977—1987年,第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長5642人,1987年末,沅陵縣人口為59.2954萬人。80年代后,人口問題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計劃生育工作被列為基本國策,人口管理趨向法制化。到2006年,沅陵縣總人口65.03萬人。 2014年末全縣總人口為67萬人,常住人口為59.14萬人,其中,城鎮20.08萬人,農村39.06萬人,城鎮化率比去年提高0.44個百分點,達到33.95%。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2.19‰,死亡率為7.8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4‰。
民族
沅陵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與散居并存的多民族的縣。沅陵在遠古即有人類居住。其后,經歷代開發,逐漸成為多民族地區。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楚國勢力開始越長江南下,“開濮地而有之”。秦滅楚置黔中郡,郡治在今縣城西窯頭,留居的官兵中有漢人與土著人雜居。西晉“永嘉之亂”后,晉朝廷曾規定:偏遠夷地,不輸貢賦,或徭役全免,故流入者漸多??h內有部分謝、袁、蕭及土家族的田、覃、楊三姓人民即于西晉時來縣定居。隋唐之際,曾于沅陵置辰州都督府,隨軍游宦者,頂踵相接,苗、瑤、土家族等民族,一部分退避山林,一部分與外來漢族人民雜居。宋代為使少數民族歸服,曾一度采取羈縻政策。元至正七年(1347),白族鐘氏三兄弟及子侄(祖籍云南省),自江面避亂徙沅陵,于西關溪子口和東關佘家橋定居。明代對少數民族地區,亦以鎮壓為主,鎮撫結合,于縣西北棋坪設拱辰營,駐重兵以防苗。清代,縣內城區附近與漢族雜居的少數民族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逐漸融合,唯縣西、西南、西北的深溪、酉溪、舒溪、楊溪、荔溪、丑溪、耍溪、藍溪流域,仍有大部分人保留與苗族相似的語言、風俗、服飾,自稱“果熊”。這些地區,清廷視為苗地,曾劃入“乾嘉苗民起義”時的“苗疆御覽圖”。嘉慶八年(1803)常德回民馬新盛、鳳凰回民鄭大勛先后遷縣定居??谷諔馉帟r期,有些兄弟民族同胞來縣避難定居。新中國建立后,又有一些侗族、蒙古族等干部因工作遷徙而來。由于歷代封建王朝對“五溪”少數民族的岐視,縣內眾多的苗族、土家族等居民被登記為漢族。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縣內苗、土家、侗、布依等15個少數民族,只登記到3782人。1985年,縣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申報:火場鄉成立土家族鄉,清水坪、棋坪鄉成立苗族鄉。到1982年止,恢復改正部分人的民族成份,其中苗族34935人,土家族22043人,白族135人,侗蒙、水、回、高山等民族37 人。至1987年,沅陵縣有漢族53.193萬人(含“果熊”人23萬),苗族等15個少數民族共61022人。到2006年,沅陵行政區劃調整結束,少數民族鄉只有兩個:火場土家族鄉、二酉苗族鄉。共有少數民族人口36.46萬人。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63.95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93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110.52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35.5億元,增長3.6%。按照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7798元。 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沅陵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9%,比上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7.4%,比上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1.7%,與上年持平。三次產業比重由去年的10.6:67.7:21.7調整為10.9:67.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