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是山西省北部唯一的縣級市,由忻州代管。地處山西北中部,東臨五臺縣,西靠寧武縣,南與忻府區、定襄縣毗鄰,北和代縣、朔州市平魯區、朔州市朔城區接壤。原平市轄3個街道、7個鎮、11個鄉,520個行政村,戶籍總人口49.76萬(2013年)。轄區東西相距62公里,南北長約58公里,總面積25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1萬畝。原平是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詩歌之鄉、“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試點”和“擴權強縣試點”的雙試點城市。名片:“鋁電名城、酥梨基地、三班故里、慧遠故里、晉賢故里、將軍之鄉、書畫之鄉”。行政區劃編輯原平市下轄3個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軒煤礦區街道)、7個鎮(長梁溝鎮、軒崗鎮、崞陽鎮、大牛店鎮、蘇龍口鎮、閻莊鎮、東社鎮)和11個鄉(新原鄉、段家堡鄉、沿溝鄉、西鎮鄉、王家莊鄉、子干鄉、中陽鄉、南白鄉、大林鄉、解村鄉、樓板寨鄉),共計520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原平市位于東經112°17′~ 113°35′,北緯38°35′~ 39° 09′之間。地處山西北中部,東臨五臺縣,西靠寧武縣,南與忻府區、定襄縣毗鄰,北和代縣、朔州市平魯區、朔州市朔城區接壤。東西綿亙群山為歷代之天然界域,陽武河、滹沱河畔是全市之開闊地帶。轄區東西相距62千米,南北長約58千米,總面積為2571平方千米。
氣候特征
因地勢起伏顯著,境內各地氣候差異甚大,一般年均氣溫8℃左右,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60天。
自然資源
原平資源富集,素有“東山搖錢樹,西山聚寶盆,中間米糧川”之稱?!皷|山搖錢樹”是指東社等東山地區鄉鎮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產區之一和酥梨生產基地;“西山聚寶盆”是指軒崗等西山地區鄉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有煤、鋁、鐵、石灰巖、鉀長石、硅石、銅礦、粘土等20種之多;“中間米糧川”是指中部平川區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總產連續多年保持在5億斤以上。
水資源
原平市多年(1956—2008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3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1.5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5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入滲補給量為1.50億立方米,河川徑流與地下水之間的重復計算量0.66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原平市共有土地3840553.17畝,其中農用地2009911.54畝,耕地1225783.6畝,林地380674.5畝,園地165918.03畝,牧草地30280.57畝,建設用地207254.57畝。
礦產資源
原平原平已探明的主要礦產中,煤:已探明保有儲量11.2億噸,含煤巖系展布面積400平方公里,煤層平均厚度19——20米,發熱量在6500——7300大卡左右;鐵:探明儲量2.9億噸,面積6平方公里,長2900余米,礦點大都分布在鐵路沿線和干線公路兩側;鋁:主要分布在段家堡、官地、牛食堯、長梁溝、龍宮、神山堡等地,已探明儲量1.25億噸,礦體平均厚度3米,礦床面積100平方公里;石灰石:估算儲量為3019萬噸,礦體厚度236.8米。其它礦產資源有白方巖、鉀長石、硅石、磷礦、銅礦、水晶礦、金礦、花崗巖、大理巖、云母、鹽堿硝、螢石、石膏等。
人口編輯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轄區共有194954戶,戶籍總人口為495254人,其中,城鎮人口220388人,鄉村人口274866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為255282人,女性人數為239972人。從業人員有39326人,在崗職工有38740人。
交通編輯原平是晉中南通向塞外的交通樞紐。境內京原、北同蒲鐵路在市區交匯,朔黃鐵路和京原、大運等公路穿境而過,大運高速公路縱貫南北,交通便利。
風俗編輯鳳秧歌
鳳秧歌又名過街秧歌,也叫份秧歌,產生時間久遠,是原平縣獨有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男角都是武士打扮,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樣,手拿小鑼,邊扭邊行。鳳秧歌的表演有三種形式:踩街、踩圈、開轱轆。鳳秧歌多于農歷十四至十六在本村分“上院”、“踩街”、“攆旺火”三種形式進行表演。傳統節目有80余個,大部分反映農村生活和生產。1955年民間藝人李二俊率隊赴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1991年9月參加在山西省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藝術節期間;2005年在中央電視臺《魅力12》欄目中亮相;2006走進“星光大道”;2008年2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類·秧歌”之中;2010年5月,獲得由文化部主辦的廣場舞類的最高獎項“群星獎”。
炕圍畫
炕圍畫也叫墻圍畫,俗稱“炕圍子”,是山西民間一種地域特色鮮明的造型藝術,融壁畫、年畫、建筑彩繪于一體。 晉北農村家家戶戶都以火炕為床,為防止墻土脫落弄臟被褥,人們就以膠水調制白土沿炕邊墻上涂蓋“圍子”??粐媽儆诩彝ケ诋?,晉北寧武、五寨一帶喜用紅棕色,原平、代縣一帶喜用青綠色。以原平炕圍畫為代表的晉北炕圍畫,畫風細膩,設色艷麗,構圖飽滿,明朗豁達。每當新房落成,新炕盤就,主家就約請當地有名氣的炕圍畫匠上門作畫,畫工完畢后,主人常用透明紙或塑料薄膜罩遮其上,更多的人家則用桐油或清漆罩刷,以使其保存年久。原平炕圍畫曾在北京展出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原平也被稱作“炕圍畫之鄉”。
旅游
原平滹沱河風景區原平文物古跡遍布全境,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遺址26處,其中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陽武村朱氏牌樓、練家崗慧濟寺、崞陽南橋等3處。著名勝景有“天涯石鼓”、 “五峰疊翠”等,另有土圣寺、佛堂寺、樓煩寺、文廟等十余處文物古跡;革命紀念地有:續范亭紀念堂,原平市烈士陵園,抗日烈士紀念碑,朱德、劉少奇路居舊址,下神頭慘案舊址,峙峪慘案舊址,南神頭慘案舊址等;農業觀光游景點有山西六大溫泉之一的大營溫泉。
天牙石鼓景區
原平天牙石鼓山距原平市5公里,南距忻州市30余公里。在崞陽(即原崞縣城)東南20余公里處還有一座五峰山,古人將天牙石鼓山與其匹配媲美,時有“天牙是為天牙,五峰好比地角”。唐末詩人雍陶留有《再經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絕句:“每憶云山養才,悔緣名利入塵埃。十年馬足行多少,兩度天涯地角來”。天牙石山有鼓神祠,坐落于石鼓山下。祠宇坐北而南向,祠前門外有石旗桿、木雕牌坊和一對石獅,另有一座和神祠山門相對的古戲臺。 崞陽普濟橋崞陽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創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以后歷代曾予補修,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
慧濟寺
慧濟寺慧濟寺位于市東北12.5公里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陽鄉練家崗村“惠濟祠”取給困苦者以好之意,整個寺院建筑是典型的唐塑風格,殿內菩薩及木刻羅漢均屬寧代藝術雕塑。崞陽文廟崞陽文廟始建于元大德(公元1299)年間,原占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歷經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計有大成殿7間,東西廊房各10間,戟門5間,欞星門坊5間,敬一亭5間,小石林亭5間,泮宮坊3間,德配天地坊3間,道冠古今坊3間,金聲玉振坊3間,庫房3間,廚房3間,宰牲房3間,守廟住房3間,崇圣祠3間,名宦祠3間,鄉賢祠3間,尊經閣上3間、下5間,文昌祠3間,樂樓3間,文昌三代祠3間,魁星樓1間,忠義祠3間,明倫堂3間,節孝祠3間,教諭署講堂3間,訓導署大門3間,講堂5間,儀門內正廳3間,儒學大門1間等百楹建筑。
土圣寺
土圣寺土圣寺位于市城區西南30公里水油溝村附近,背靠云中山脈,因該寺原有山林土地上千畝,土地收入豐盛可觀,故而得名,據考始建于唐,“施火毀于火,明隆慶,萬歷年間先后重修復,每年四月初八政祭?!彼略簝蓚扔幸磺迦?,名曰“靈泉”故又取名靈泉寺。崞陽關帝廟崞陽關帝廟位于崞陽鎮東關。據碑記載,關帝廟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臺、東西配房、圣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筑,構成總體平面為長方形。戲臺、西配房已無存,余其皆完整。關公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前有廊子,并有磚鋪月臺,四周有石質欄桿,欄桿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題記為清咸豐元年重修。關公殿后有小式木作圣母殿、龍王殿、三義殿各三間,均系晚清建筑。山門有臺階十四階,逐級而上,又有臺階八級,并有磚鋪平臺,四周有磚砌花欄。山門門額上書“關帝廟”,門前有照壁一座,石獅一座。
特產
原平鍋魁
原平鍋魁因歷史上奪當地爐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根據包餡與不包餡可以分成空心鍋魁和實心鍋魁兩種。包餡的稱空心鍋魁。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橙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
崞陽麻葉
崞陽麻葉制作方法比較復雜,選用精制面粉、發酵粉和糖劑,輔助油、鹽、堿、礬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攪拌成松軟面團,用刀雎切成約半兩重的小面塊,拉長兩根扭兩圈,放入油鍋中炸到金黃色撈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選用晉西北的胡麻油。崞陽麻葉手藝形成于清末,到建國初期幾近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