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縣地處江西省贛州東部,建縣于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沖”之稱。東鄰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和安遠縣,西接贛縣,北毗興國縣和寧都縣??h政府駐貢江鎮,縣城距贛州市65千米,北距省會南昌市422千米。
于都縣是中央蘇區時期中共贛南省委,贛南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中央蘇區最后一塊根據地、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起源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中央蘇區全紅縣之一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誕生了16位共和國將軍。
《瑞興于經濟振興試驗區發展總體規劃》正式獲國家發改委批復,試驗區覆蓋瑞金、興國、于都三縣(市),總人口約230萬。
(規劃)設想是將瑞興于試驗區建成“老區中的經濟特區”“特區中的試驗區”。
確立的戰略定位是: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扶貧攻堅的先行區、全國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的引領區、貧困地區統籌城鄉發展的創新區、南方丘陵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歷史
編輯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縣,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改“雩都”為“于都”。
建縣時幅員遼闊,所轄地域含現瑞金、會昌、石城、寧都、安遠和尋烏諸縣。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之沖”之稱。古時于都曾為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郡治設在于都近250年之久。
公元前201年(西漢高祖六年)建縣,迄今已有2214年的歷史。是贛南建縣最早的三個縣之一。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在白鹿營分設陽都縣(280年改寧都縣)。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在南鄉分設安遠縣。
五代時分設石城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將瑞金監升為瑞金縣。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在九州分設會昌縣。
蘇區時期,先后分設于都、勝利、登賢、瑞西、興勝、于西等縣,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駐于都縣城。
1949年于都解放。先后屬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行政公署、贛州專區、贛州地區、贛州市。
行政區劃
編輯
截止到2013年,于都縣全縣轄9個鎮、14個鄉:禾豐鎮、貢江鎮、鐵山垅鎮、盤古山鎮、祁祿山鎮、梓山鎮、銀坑鎮、嶺背鎮、羅坳鎮、羅江鄉、小溪鄉、利村鄉、新陂鄉、靖石鄉、黃麟鄉、沙心鄉、寬田鄉、葛坳鄉、橋頭鄉、馬安鄉、仙下鄉、車溪鄉、段屋鄉。共有25個居委會、352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于都地處贛州市東部,距贛州65公里,南昌422公里;東鄰瑞金,南接安遠,西連贛縣,北毗興國和寧都;位于東經115°11'~115°49',北緯25°35'8"~26°20'53"之間??偯娣e2893平方公里,南北長83.25公里,東西寬63.33公里。
地質
于
屏山風光(7張)
都縣境內地層出露見有元古界的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的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沉積。巖漿活動頻繁,從澄江期至燕山期的三級構造單元信豐~于都拗褶斷束的北端。由于地殼運動,形成緊密線狀褶曲和斷裂構造。地層震旦系分布在祁祿山、小溪、利村,鐵山垅:靖石、黃麟,高龍,沙心,馬安等地,厚1100米。寒武系分布在祁祿山、小溪、峽山等地,厚4000米。泥盆系分布在峽山,盤古山、祁祿山,羅江、梓山,寬田、黃嶙,銀坑,橋頭,馬安、車溪等地,中統云山組厚100米,上統中棚組厚572.4米,上統三門灘組厚493米。石炭系分布在羅坳,羅江,西郊、嶺背,仙下,馬安、橋頭,銀坑、車溪、段屋,寬田,梓山、于陽、盤古山,鐵山垅、禾豐,祁祿山等地,下統橫龍組厚266.5米,下統梓山組厚89.7米,中統黃龍組厚772米,上統船山組厚421米,’二疊系分布在羅坳,禾豐,梓山,段屋,于陽,銀坑,葛坳,橋頭等地,上統龍潭組厚570'米,下統茅口組厚100米,下統茅口組厚135米。三疊系在利村中塅出露晚世沉積,上統安源組厚201米,缺佚早中世沉積。侏羅系分布在羅坳、西郊、嶺背、仙下、葛坳等地,中統羅坳組厚851米,缺佚早晚世沉積。自堊系分布在羅坳、羅江、西郊、利村、靖石、盤古山、小溪、嶺背、仙下、于陽、車溪、新陂等地,厚3000米。第四系更新世至全新世沉積遍及全縣,更新統厚10~15米,全新統厚5~10米。
地貌
于都縣境內地貌復雜,有盆地、丘陵和綿延的山地,也有寬廣的山間河谷堆積平原及崗地, 整個地勢由一系列平行山嶺與許多大小不等,成因多樣的盆地組成。形態呈北東~南西向條狀展布。以縣城為中心的于都斷陷紅巖盆地被盤桓縣境西北部的雩山山脈和東北部的武夷山余脈與南部的九連山余脈延伸的群山所環抱。 南、東、北地勢較高,逐漸向中西部傾斜,形 成一個封閉式的以低山、丘陵、盆地為主、大小河流匯集貢水的丘陵低山地貌·南部屏坑山主峰海拔1312米。地勢漸次向中間降低,中西部谷地平緩、低丘廣布,盆地相間,西部羅坳大灘貢水河床海拔98米。
堆積平原及崗地現代河流沖積物形成的河谷堆積平原約占總面積的11%。分布在貢水、梅江及主要支流兩岸盆(谷)地中部。一 般海拔100~150米,地勢乎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宜種性廣紅土崗地散布各盆地中, 70年代開始,大部份被開墾利用,種植農林作物。 丘陵低中高丘陵廣布縣域,約占總面積的49%(包括盆地),多由高低起伏珊瑚狀的小群丘組成,谷地發育差,河流短小。低丘主要占據紅巖盆地,南起禾豐、小溪,北迄銀坑、曲洋,東至黃麟、寬田,西抵羅坳、羅江,海拔200米以下,相對高度低于50米。中丘圍繞低丘周緣分布,溝谷寬淺,形成丘間谷 地和溪谷階地,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50~100米。高丘緊靠四周山地,呈零星分布,多屬深溝坑谷,海拔300~500米,相對高度100 ~200米。
盆地最大的于都盆地分布在曲洋至小溪、峽山等地,中部多由紅砂礫巖、砂質頁巖構成,是主要的水土流失區。盤古山、于陽桃溪有地毽式斷陷盆地。另有棹山~固院、寬田和禾豐的向斜盆地,祁祿山油菜田的斷裂構造盆地,黃麟、沙心的花崗巖剝蝕侵蝕盆地。海拔均在200米以下,農田多屬搬田,土質肥沃,光熱充足,人口集中,也是縣內主要的糧蔗產區。
山地侵蝕構成的中低山地大多分布在縣境南部、西南部和東北部,約占總面積的 40%。海拔1000~1312米的中山10座:南部有祁山、祿山、密石頂、龍王山、屏坑山,西南部有鍋頭煉、楊蟑晾、麥笠腦、猴子石,西北部有云峰嶂。諸多中山層巒迭嶂,河流發育,植被蔥郁,覆蓋較好,無明顯的水土流失。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58座:雩山山脈26座,主要山峰有花山、古蟑蛛、仙人井,畫眉嵊、雩山等;武夷山余脈10座,主要山峰有天園山、 駝背嶂、火星崢、馬安寨、火焰嶂等;九連山余脈22座,主要山峰有鐘公蟑、耀子嶂,馬嶂、錫牛嶂、磊山頂等。低山地貌大多呈北東~南西向條狀展布,河流短小.
水文
于都縣位于贛江源流的貢水中游。貢水是流經縣境的主要干流。匯集梅江、澄江、濂水、小溪河等4條較大支流。貢水干流和4條較大支流又匯集48條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 的小支流。河流總長1283公里,河網密度每平 方公里為0.44公里。區劃成貢水、梅江、濂水3個流域。
貢水干流貢水在縣境內匯集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 r的主要一級支流有梅江、澄江、濂水、小溪 河·匯集流域面積50~500平方公里的一般一 級支流有固院河、楂林河。匯集流域面積20~50平方公里的一級小支流有于陽河、里泗河、河坪河、步前河、羅坳河、蘇坑河、羅江河、正坑河(于陽河流經會昌大陂河至莊口子右岸注入貢水,屬二級支流)。支流眾多,水量充沛,峽山水文站1953~1989年實測,多年平均 年徑流量134.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流量 408.5立方米每秒。
梅江古稱漢水,也稱寧都江,發源于宜黃,樂安與寧都三縣交界的王陂蟑南麓(海拔1267米),流經寧都吳村,東山壩、寧都縣城,由瑞金縣瑞林寨進入縣境曲洋鄉的小源村。經汾坑、寬困,車溪、段屋、蛉背至貢江鎮的龍舌咀注入貢水。流域面積7099平方公里,東北西三面高,南面低,如馬蹄狀。流域形狀近似丫字型??h內流域面積1018平方公里。主河長220公里,自寧都至梅江河口長135公里,縣境內57公里。全河落差528米,自寧都至河口58米,縣境內22.3米,河床平均坡 降0.4‰。水能理論蘊藏量12萬千瓦, 梅江在于都縣內匯納流域面積50~500平方公里的二,三級支流有窯郊河、大田河、巖前河、銀坑河、貢布河、寬田河、仙下河、水頭河等8條。匯納流域面積20~50乎方公里的小支流有漢田河、高陂河、段屋河、小汾河、陽田河等5條。
左坑河源出密石頂北麓,流經鎖龍、左 坑至坳下于右岸注入小溪河,流域面積65.3平 方公里,河長20.3公里,落差1045米。河口多年平均年流量1.79立方米每秒。龍口子右岸納秀極河。
禾率河源出鐵山垅,東西向流經禾豐、利村至新陂回龍于右岸注入小溪河。流域面積 219平方公里,河長34.3公里,落差645米,平均 坡降2.9‰。河口多年平均年流量6.01立方米每秒。禾豐廟堂下于右岸納上堡河。
上坪河源出屏坑山北麓,南北向流經上坪、下滔至渭田秀搬于左岸注入禾聿河。流域面積55平方公里,河長26.2公里,落差119.3 米,平均坡降1.3‰。流域內植被良好,水資源豐富,河口多午平均年流量1.51立方米每秒。
氣候
于都縣(6張)
于都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9.7℃。一月和七月平均氣溫分別是8.2℃和29.7℃,極端氣溫為39.9℃和-8℃,年均降水量1507毫米,4-5月降雨量約占全年的47%,年日照時數1621.9小時,年均無霜期305天。有寒潮、臺風、高溫干熱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影響。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占全縣總面積的67.8%。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于都縣境內水資源豐富,正常年景當地水資源總量平均每平方公里為85.17萬立方米。 按1989年耕地面積計,平均每畝占有水量5033立方米,全縣人均占有水量3420立方米。水質除個別地方有污染外。均稱良好。水電理論蘊藏量28.73萬千瓦,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99.31千瓦。 建國后,水資源得到較快開發利用,但總的利用率低,農田缺水量大,水能資源開發利用差,1989年人均水電裝機5.48瓦,為贛州地區最少的縣。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1年10月于都縣已發現礦種27種(其中錫、鉍、鉬、銅為鎢共伴生礦種),其中有查明儲量的礦種23種。礦產地103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鎢2處、滑石1處、透閃石1處),中型礦床5處(鎢2處、銀鉛鋅1處、水泥灰巖1處、耐火粘土1處),小型礦床42處(煤11處、泥炭1處、鉛鋅2處、錫鎢11處、銀3處、鈮鉭2處、稀土2處、灰巖1處、(耐火)粘土1處、膨潤土1處、鉀長石1處、高嶺土4處、礦(溫)泉水2處),礦點47處(不包括普通建筑用砂、石、磚瓦粘土)。
截止2007年底,于都縣主要礦產保有資源儲量:
銀:資源儲量268.47噸,其中基礎儲量52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的19.4%;
鎢:資源儲量41138噸,其中基礎儲量31424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的76.4%;
鋅:資源儲量33156噸,其中基礎儲量3288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9.9%;
鉛:資源儲量14992噸,其中基礎儲量3778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25.2%;
煤:資源儲量4495千噸,其中基礎儲量2464千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的54.8%;
水泥用石灰巖:資源儲量14806千噸,其中基礎儲量14221千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的96.1%。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截止到于都縣人口94.4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6.74萬,人口密度326人/平方公里。
民族
轄區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交通
編輯
公路
于都擁有各類公路里程2558.15公里,其中:國道2條(91.45公里,分別為323國道和319國道),省道2條(54.24公里銀于線、莊黃線),省養縣道3條(93.8公里,分別為于盤線、利朱線和三門-金沙線),縣道16條(377.984公里),鄉道57條(528.261公里),村道724條(1505.725公里),公路密度83公里/百平方公里?;拘纬闪艘钥h城為中心,以國道323線、319線、省道于銀線為主骨架,縣道為支架,鄉村道為延伸的公路運輸網絡。實現市至縣通二級公里水泥路,21個鄉鎮機關所在地通水泥(油)路和388個行政村通公路及134個行政村通水泥路,水泥砼(油)路面里程為605.79公里,占通車里程的25%。
2009年G76廈蓉高速公路于都段通車。
鐵路
2005年4月贛龍鐵路于都境內58公里正式通車,設有于都火車站。
2010年開工的贛龍鐵路擴能工程途經于都,本工程建成后,與既有的贛龍鐵路施行客貨分行。
航道
境內航道2條,有渡口32個,航線總里程123公里。有大型橋梁6座,即寒信大橋、水頭大橋、紅軍大橋、長征大橋、三門大橋和新澄江大橋,總長2030.24米,2009年11月建成的渡江大橋為連接貢江兩岸又一大型橋梁。
經濟
編輯
2012年于都縣實現生產總值121億元,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17.1:51.5:31.4優化為16.4:51.4:32.2。財政總收入達10.3億元,其中公共財政收入完成7.26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于都縣啟動第二輪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
魅力于都(3張)
6.5萬畝。新增高標準農田1.2萬畝。糧食生產實現“九連豐”。新增柑桔1萬畝。新增油茶林2.5萬畝。新增規模商品蔬菜基地5個、千頭以上生豬出欄小區22個、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2戶。
第二產業
于都工業園區總面積6平方公里,完成“三通一平”面積3700畝,引入縣外資金29億元,簽約項目146個,動工建廠企業17家,投產企業42家,被評為省重點工業園區。鐵山垅鎢礦為江西省知名企業。
于都已形成以有色冶金、新型建材、機械電子、現代輕紡和食品加工為主導的五大支柱產業。
2005年主要產品產量:鎢精礦年產量達2997.26噸、發電量722.8萬度、齒輪845萬件、原煤5.5萬噸、水泥62.3萬噸。而1978年65%鎢精礦產量僅526噸,發電量71.17萬度,水泥1591噸,石灰93204噸。
2012年于都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55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戶,新增稅收超百萬元企業5戶、超千萬元企業2戶。礦業、機械電子業、輕紡食品業分別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3.9億元、57.7億元和57.6億元。
蘇區振興與對口支援
編輯
日前(2014-1-10),國家糧食局印發了《國家糧食局關于支持于都縣及贛州市糧食流通工作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要按照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綜合支援的原則,加大對于都縣及贛州市糧食流通工作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扶持力度,重點圍繞加強糧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技術指導和推廣示范、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支持糧食應急供應體系建設、支持糧食市場體系建設、支持糧食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修繕等6個方面給予支持。
《方案》指出,于都縣及贛州市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但由于種種原因,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糧食流通基礎設施薄弱。支持于都縣及贛州市糧食流通工作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解決于都縣及贛州市貧困落后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方案》內容,在加強糧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國家糧食局將加快于都縣和贛州市“危倉老庫”修復,支持于都縣“糧安工程”建設、贛州市糧食物流節點建設和國家糧食儲備庫“退城進郊”,逐步擴大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實施范圍和數量,研究探索種糧大戶和農戶新型儲糧設施建設試點;在加強技術指導和推廣示范方面,支持將于都及贛州市納入國家級糧食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示范應用基地,協調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等中央糧食企業在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糧油訂單收購方面進行合作及扶持;在支持糧食應急供應體系建設方面,將支持贛州市加快改造和新建一批國有或國有控股為主的糧食應急供應點和糧食應急配送中心,爭取2至3年內按國家有關要求全面建設到位,提高糧食市場供應配送和保障能力;在其他方面,還將支持“贛州糧食城”建設成為大型區域性、專業性糧食批發市場,撥付專項資金對贛州市原中央糧食人民委員部舊址展廳等教育基地進行修繕。
社會
編輯
教育
于都中學(4張)
截至2010年,于都縣有各級各類學校(園)458所,其中幼兒園93所,小學316所,普通中學44所,職業中學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小學專任教師4681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3600人。
社會保險
于都縣人民醫院2013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51787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464919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68988人,工傷保險參保24310人,生育保險參保11803人,失業保險參保24500人。
文化
編輯
縣城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廣播電視臺等文化設施和采
于都嗩吶《公婆吹》(3張)
茶劇團;地方劇主要有贛南采茶戲,主要傳統戲有《南山耕田》、《王三賣肉》、《才郎別店》、《妹子》、《補皮鞋》等,改革開放初期縣采茶劇團排演的《茶童戲主》盛演不衰,后拍攝成同名戲曲藝術片,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于都嗩吶
于都客家嗩吶歷史悠久,是客家先民南遷傳入贛南的。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間的嗩吶曲牌眾多,僅傳統曲牌就有280多個;在嗩吶手數量上,據不完全統計,于都全縣有1000多名。1993年,于都縣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嗩吶藝術之鄉”。
于都客家嗩吶有木管嗩吶、銅管嗩吶、鋁管嗩吶、錫管嗩吶。木管的嗩吶音質柔和、銅管的音質響亮,如今,用得最多的是鋁管和錫管嗩吶。于都客家嗩吶分為大、中、小以及“辣子”4種。小嗩吶歡快、優雅;中嗩吶高亢、激昂;大嗩吶粗獷、氣派;“辣子”音高、尖細,吹奏時很費力。到2012年,用得最多的是小嗩吶和中嗩吶兩種。嗩吶為簧管樂器,由哨、氣牌、芯子、柏木構成,形體大小不一,常用的有8孔,發音響亮、雄厚。
于都客家嗩吶基礎深厚,應用廣泛,人們嫁娶、喪葬、慶壽、廟會、喬遷、開張剪彩、參軍等,以及接送貴客都喜歡請嗩吶手吹上一番。于都的嗩吶手有個順口溜:“七寸嗩吶拿在手,五音六律里邊有?;閱始奕]有我,無聲無息蠻難過。”
嗩吶不僅流行于民間,而且在贛州東河戲、采茶戲的舞臺上也得到充分發揮。
旅游
編輯
于都縣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現已開發“紅”、“綠”、“古”特色旅游景區10余處,如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東門渡口、毛澤東舊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場――屏山牧場、羅田巖摩崖石刻、寶塔公園等。
長征第一渡
于都風光(長征第一渡為主)(11張)
被稱為“長征第一渡”的“于都紅軍大橋”是于都縣橫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橋,1934年,8.6萬紅軍主力從于都河上8個渡口渡河,踏上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當時,河上沒有一座橋,于都人民搭浮橋,擺渡船,把紅軍送上了漫漫征程。
羅田巖
羅田巖(11張)
位于縣城貢江南岸楂林村323國道旁,距縣城1公里。是歷代名人摩崖石刻眾多,丹山碧水為主的歷代風景名勝地,開發于南北朝,創有“華巖禪院”,為《愛蓮說》碑刻發表地。
屏山
屏山,坐落于縣南部的靖石鄉境內,距縣城
屏山牧場(9張)
約60公里,舊名龍山,海拔1312米,為縣內最高峰,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層壘而成,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結構,山高如屏,有奇禽異獸,盛夏最高氣溫29℃。山頂處,明代農民起義軍首領朱紹綱曾在此安營扎寨、練兵習武。
寶塔公園
寶塔公園,
重光寶塔(7張)
位于縣城西門323國道旁,寶塔舊名“慧明院塔”,始建于宋至和二年(1055 年),后幾經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更名“重光寶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稱,備受民間愛護。文革時被毀,2004年全縣人民自發捐資移址重建?,F寶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風,塔身七級重檐,每級設游廊;塔單層設子、午、卯、酉、四大正門。雙層設乾、坤、艮、巽四大隅門,塔剎四級鑄鐵,塔胎呈八角形,直徑12米,塔體框架磚混結構,外砌青磚,著色調和,仿宋風格。
特產
編輯
不刮鱗不取鰓于都土特產有峽山道菜、嶺背柿餅、梓山醬油、盤古山番薯干、綠茶、禾豐珍珠粉、靖石的高山青草奶、仙下青梅酒等;工藝品有唐三彩工藝品等。獨特的飲食文化:境內有悠久的客家飲食文化。特色小吃有:薯粉餃子、禾豐珍珠粉是于都的傳統名點,眉公酥是于都的傳統茶點。燒買、花丸、芋包、糯米果、春卷、黃元米果、索粉、炒花生、鹽花生、云片、瓦角酥、燒卷子、柿餅、擂茶等是于都的特色小吃。
禾豐珍珠粉
禾豐珍珠粉(2張)
于都禾豐珍珠粉,用大米制成,是于都特有產品,主產禾豐等鄉鎮。首先將優質晚米浸泡12小時,磨成漿,磨得越細越好,用一塊白布墊在草木灰上,把漿過濾,待水濾干,將粉塊晾曬,進行篩制。持糠篩者不停地旋轉,粉在篩內象滾雪球似地逐漸增大,待有綠豆般大小時,倒入另一米篩中過篩,留在米篩的顆粒就是初成的珍珠粉。然后倒在白布上,用鵝毛輕輕拂開晾曬干燥,珍珠粉便大功告成。吃的時候,先將清水燒沸,將珍珠粉徐徐撒入,邊用筷子攪動,見珠粒沉入鍋底即可撈入另一冷水盆里浸漂,待珠粒膨脹成半透明狀,然后撈出,兌入雞鴨魚肉等湯,和以佐料即可吃了。它的特點是,味美滑溜、營養豐富,似珍珠般可愛,純天然食品。
峽山道菜
以大蔸菜為原料,其色黃褐,味甘甜綿香,富含氨基酸和維生素C等營養成份,具有開胃健脾之功效。"大蔸菜"獨產于于都縣羅坳鎮峽山山區。當地村民根據祖傳手藝,將大蔸菜曬干后,配以辣椒、精鹽、植物油等佐料,經過一年的精心腌制,做成味甘甜香的"道菜"。
于都肉皮
于都燒卷子、肉皮(2張)
豬肉皮,是于都客家人宴席上不能缺少的一道菜,色、香、味俱佳,蜂窩般厚厚的肉皮色澤金黃油亮,油香豬肉香撲鼻誘人,脆軟不酥,鮮美可口,百吃不膩。
于都燒卷子
燒卷子源于畬族,是一種獨特的食品。公元746年,畬族藍姓祖先彩和任唐朝諫議大夫時,帶入宮中,深受楊貴妃青睞,從此列為貢品,流傳至今。獨特的傳統工藝與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相結合而精心制作出的燒卷子,具有健齒固腎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