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區,浙江省紹興市下轄區,地處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西部,會稽山北麓,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遷都建城于此而得名。秦朝置會稽郡,唐朝置越州,一度成為南宋臨時都城和明末魯王監國之所,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和先越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1949年5月紹興解放,設紹興市(縣級市),后分別設紹興縣、紹興地區,為紹興縣、紹興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1983年7月,紹興撤地建市設越城區,現越城區為紹興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紹興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越城區實際管轄3個鎮5街,104個行政村,70個社區(居委會)。區域面積166.92平方公里,總人口41.28萬,其中農業人口8.24萬。201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7.3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6.09億元,第二產業70.83億元,第三產業21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873元。行政區劃編輯管轄區域:塔山街道、府山街道、北海街道、蕺山街道、城南街道、稽山街道、迪蕩街道、靈芝鎮、東湖鎮、皋埠鎮、馬山鎮、斗門鎮、鑒湖鎮、東浦鎮、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越城區區政府在延安路18號?,F現越城區實際管轄3個鎮5街,91個行政村,65個社區(居委會),區域面積182.84平方公里。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越城區位于會稽山北麓。北緯 30°00′,東經 120°35′ 。四周與紹興縣接壤,地勢南高北低,南多丘陵,地面高程 5.1 米至 6.2 米間。
水文條件
越城區境地處平原水網地帶,平水江、漓渚江、南池江、坡塘江自南而北,流經區內;浙東運河,以東西向分別貫穿區境南北部。境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區境南部,有零星土丘分布。
氣候特征
全區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東北風為多,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 16.4 ℃,年平均日照1996.4 小時,無霜期 240 天,年平均降水量 1461 毫米。夏秋間臺風暴雨時有侵襲,有時造成較大損失。
地形地貌
會稽山地位于紹興縣南部、諸暨東部、嵊州西北部,為浦陽江和曹娥江的分水嶺。山地呈南西—北東走向,境內長約90公里,寬約30公里,是全市地形骨架的脊梁。組成山體的巖石主要是中生界火山熔巖與碎屑巖,山地內部也有粉砂巖、泥巖等分布?!妒酚?/span>·夏本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故山曰會稽,禹陵則位于會稽山脈北麓。幾座千米以上的山峰都在山脈南部,如主峰東白山(1194.6米)在諸暨、嵊州、東陽三市(縣級市)交界處,為全市最高峰;西白山(1095.7米),棕櫚尖(1028米)在嵊州西部,這些都是會稽山山頂夷平面保存最好的地方。山上緩坡寬谷,土層深厚,適宜建立茶、林場。山體兩側邊緣山坡變陡,向西盡于諸暨盆地,向東陡落至新嵊盆地。從東白山沿主脈向東北延伸,山勢漸低,最后沒入紹虞水網平原,出露的山峰成為平原上的孤丘。主脈依諸暨、嵊州界北行山峰有:螺螄屁股(即美女尖,990米)、鷹子巖嶺(848.7米)、白玉尖(990米)、湖塘崗(861米)、霧露尖(848.5米)、硤石山(706米)、龍頭崗(808米)、砂石崗(729米)、上谷嶺(542米),至諸暨、嵊州、紹興三縣(市)交界處龍頭頂(737米);向北入紹興縣境,經秦望山(543.6米),盡于香爐峰(354.7米)一帶。交通編輯越城境內高等級公路平坦空闊,四通八達,連接各地。浙贛、杭甬兩條骨干鐵路和滬杭甬等二條高速公路縱橫貫通。浙東運河穿境而過,東達寧波港,西連大運河,內河航運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