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區,廣州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中部,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云山山腳,與白云區相鄰。
越秀區下轄18個街道(2014年),總戶籍人口115.84萬(六普),人口密度為34735人/平方公里。2005年越秀區成為廣州市區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
越秀區是廣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區,自秦朝在越秀區境內設南??ぶ纹?,西漢南越王趙陀建南越國宮署,南漢國劉龔建廣營宮室。自東吳設廣州起,歷朝所設軍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區域內。
越秀區匯聚了8個朝代2000多年的文物古跡,五羊石像、鎮海樓、千年古道北京路、中山紀念堂、五仙觀、六榕寺、光孝寺、石室圣心大教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均在該區。
越秀區作為廣州行政、商貿、金融、文化中心,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特色經濟為帶動,商貿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中山五路一帶是廣州最繁華商貿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區,有北京路、海印地區、英雄廣場、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貿區,有環市東國際中央商務、東風路現代服務、流花會展等商務區。
人口民族
越秀區的光塔街、紙行街、詩書街、解放南街的范圍是乾隆二十一年(1795)以來,分批從北京、天津調粵駐防的八旗兵及其后代世居的范圍。懷圣寺一帶古籍稱為“番坊”,居住著不少唐宋時期來華貿易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明代以來,從北方南下的回、滿族居民也多集中居住在原小東營寺、南勝寺、濠畔寺一帶,故此,越秀區成為廣州市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區。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越秀區轄10個街道的總人口341422人,各街道人口:人民街道34394、大新街道44760、詩書街道39090 、光塔街道32665 、六榕街道39785、東風街道36421、洪橋街道36166、廣衛街道32265、北京街道26869、流花街道19007。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越秀區除漢族以外,還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共4277人,占廣州市區內少數民族總人數的3.08%,占全區人口的1.25%。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越秀區有常住人口1157277人,人口密度為34239人/平方公里,屬于廣州市人口最稠密地區。
行政區劃
越秀區
9個街道調整為流花、東風、洪橋、六榕、廣衛、光塔、詩書、北京、大新、人民10個街道;共設居委會223個。
2002年至2004年,越秀區轄10個街道(洪橋、廣衛、北京、六榕、流花、東風、光塔、詩書、大新、人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越秀區轄22個街道(洪橋、廣衛、北京、六榕、流花、東風、光塔、詩書、大新、人民、東湖、農林、大東、大塘、珠光、白云、建設、華樂、梅花村、黃花崗、礦泉、登峰)。
2005年4月28日,撤銷廣州市東山區;將原東山區的行政區域,白云區的礦泉街道,天河區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楊箕和中山一2個居委會、沙東街道部分區域劃歸越秀區管轄。越秀區人民政府駐越華路。對新組建的越秀區和荔灣區的部分邊界線進行了調整。 2005年9月30日起,越秀區下轄流花、東風、洪橋、六榕、廣衛、光塔、詩書、北京、大新、人民、東湖、農林、黃花崗、大東、大塘、白云、珠光、建設、華樂、梅花村、礦泉、登峰22條行政街道 。
2010年12月27日,越秀區宣布東湖街道更名為東山街道。
2013年1月23日,越秀區宣布對部分街道進行合并。合并之后新成立的4條街道于2013年3月15日掛牌。具體如下:
將原東風街道與原六榕街道合并成新六榕街道,面積為2.04平方公里,總人口10.12萬人;
將原詩書街道、原大新街道大德路以北的慶福里、象牙北、魁巷等3個社區與原光塔街道合并成新光塔街道,面積為1.07平方公里,總人口10.58萬人;
將原大新街道的石將軍、大德中、大新中、南華園、玉帶濠、濠畔中、三府前、和寧里、大新西、狀元坊、一德西等11個社區與原人民街道合并成新人民街道,面積為1.51平方公里,總人口10.45萬人;
將原廣衛街道與原北京街道合并成新北京街道,面積為1.27平方公里,總人口9.06萬人。
2013年3月15日起,越秀區下轄洪橋街道、北京街道、六榕街道、流花街道、光塔街道、人民街道、東山街道、農林街道、大東街道、大塘街道、珠光街道、白云街道、建設街道、華樂街道、梅花村街道、黃花崗街道、礦泉街道、登峰街道等18條行政街道。
經濟概況
商業文化是嶺南文化的突出表征,越秀區是廣州商業文化極其發達的縮影。廣州近代4個商業中心,有3個在越秀區內,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樓、長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來,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均在越秀區轄內舉行(廣州新國際會展中心投入使用后仍有部分項目在舊址舉行),更是萬商云集,名聞天下,成交額占中國每年一般貿易出口總額的1/3,被視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廣州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最早最大的外貿港口之一,也是中國最早設海關官員(唐代的市舶使)合第一個設海關(市舶司)的城市,頻繁的對外貿易造就了廣州的商業繁榮,唐代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來華貿易,僑居在今越秀光塔路一帶,稱為番坊。宋代“雙門底”以南(今北京路段)發展成為商業鬧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詩書街、省中醫院一帶)是廣州最大的外貿碼頭、市舶司駐地,有“百貨之肆、五都之市”之稱。廣州近代4個商業中心,有3個在越秀區內,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樓、長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來,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均在越秀區轄內舉行 。
改革開放以來,轄內多條各具特色的商業街先后形成。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帶已成為廣州市最繁華的一個商貿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區;環市東國際中央商務區內寫字樓云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總部經濟”,成為華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流花區域、海印商業區也成為廣州市新的商業繁華地帶 。越秀區商貿網點約占全市的19%以上,形成了數條知名的特色商業街、如聞名海內外材料匯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發市場一德路,紙張、油墨一條街天成路等等,以及一批具有一定規模、一定知名度的商業名店和專業市場,如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公司 、北京路商業步行街、流花服裝市場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帶逐步成為廣州市最繁華的一個商貿中心河古城文化旅游區;流花地方也成為廣州市新的商業繁華地帶。越秀區因此也享有“購物天堂”的美譽。
2000多年來,廣州一直是南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城市,也是中國最早設海關官員和第一個設海關的城市,頻繁的對外貿易造就了廣州的商業繁榮。連通廣州與東西方沿海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其起點和基地在越秀。南越國時期,這里已成為象牙、翡翠、珠璣等奇珍異寶的集散地;唐宋元代,在越秀光塔路一帶形成的“藩坊”,聚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客達12萬;宋代“雙門底”以南(今北京路段)發展成為商業鬧市,城西南有“百貨之肆、五都之市”之稱;明、清時期的濠畔街一帶(當時是城濠),秦樓楚館、商鋪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紙行街、米市路、高第街、狀元坊是商業與文化交相輝映的例證。
2005年,越秀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89.38億元,占全市總量17%以上,居各區之首。其中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54.67億元,占全市總量近1/3,居全市各區龍頭地位;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4.70億元,二、三產業比例為3.90:96.10。全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79億元,占全市總量近1/5;實現商品銷售總額2139.67億元,占全市總量近1/3,兩項總量指標均居位全市各區首位。其中,銷售超億元商貿企業達192家,實現銷售額1242.41億元,占全區總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市總量的1/6;其中銷售超5億元的商貿企業達59家,實現銷售額930.51億元,占全區銷售總量近2/5,占全市總量的一成多,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汽、煤、柴油等石油制品以及紡織品、服裝等行業。
在“十一五”期間,有6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越秀區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2010年成功引進香港大昌行、英皇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區認定總部企業339家,實現增加值735.39億元,比2005年增長72.12%,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44.85%。
“十一五”期間,區財政共投入科技經費3.6億元,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勵成果330項;實現專利申請10085件、授權量7360件,分別比“十五”期間增長53.15%和83.45%。創意產業蓬勃發展,2010年實現營業額720.88億元,比2005年增長83.47%;黃花崗科技園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30.39億元,比2005年增長9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