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縣古稱越嶲,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北部,介于東經102°20′-102°54′,北緯28°18′-28°53′之間,東鄰美姑縣,南接昭覺縣、喜德縣,西界冕寧,北連甘洛縣、石棉縣。2011年,越西縣面積2256.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3萬公頃。轄40個鄉鎮,289個村、908個村,年末總人口327607人。 2010年越西縣生產總值總量達到229331萬元,比2009年同增長17.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3794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4665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0872萬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32.2:36.9:30.9。 2011年,越西縣成功舉辦“文昌故里·中國越西第二屆油菜花節”、魅力越西“紅歌唱響涼山”紀念建黨90周年紅歌縣歌比賽。
中文名稱越西縣外文名稱Yuexi County別 名越嶲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四川省西南部下轄地區越城鎮、中所鎮、新民鎮等40個鄉鎮政府駐地越城鎮電話區號0834郵政區碼616650地理位置四川省南部面 積2256.56平方公里人 口327607人(2011年)方 言彝語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天皇寺火車站越西站、越西南站車牌代碼川W行政代碼513434GDP229331萬元(2010年)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人口民族4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 氣候? 水文5 資源? 生物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水利資源6 經濟?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7 交通8 社會? 民生? 基礎建設? 教育? 醫療衛生9 旅游10 民族風情11 宗教12 名優特產歷史沿革編輯越西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因越過嶲水設郡縣而得名。遠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之時,越嶲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
越西縣先秦時期,屬“西南夷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越嶲郡,今越西縣時為越嶲郡鄰之“闌縣”。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置邛部縣至隋唐。宋為邛部川,元為邛部州。明洪武25年(1392年)設越嶲衛,清為越嶲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越嶲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一方面軍長征時,由左權、劉亞樓、張愛萍率佯攻部隊經過越嶲。1950年解放,1956年結束民改,1959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普雄縣并入越嶲后更名為越西縣。
行政區劃編輯至2010年底,越西縣轄5個鎮、34個鄉、1個民族鄉:越城鎮、中所鎮、新民鎮、乃托鎮、普雄鎮、新鄉鄉、馬拖鄉、大瑞鄉、南箐鄉、丁山鄉、大花鄉、河東鄉、西山鄉、板橋鄉、瓦巖鄉、大屯鄉、保安藏族鄉、白果鄉、梅花鄉、拉普鄉、鐵西鄉、爾覺鄉、四甘普鄉、貢莫鄉、拉白鄉、樂青地鄉、德吉鄉、依洛地壩鄉、爾賽鄉、古二鄉、竹阿覺鄉、保石鄉、五里箐鄉、書古鄉、瓦普莫鄉、申果鄉、瓦曲覺鄉、申普鄉、瓦里覺鄉、拉吉鄉。
人口民族編輯2010年越西縣全年新出生人口6779人,死亡人口4061人,年末總人口319049人,比上2009年年增長1.17%。至2011年底,越西縣總人口32760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12‰,彝族240652人、占總人口的75.42%,其它民族有漢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越西縣地理位置
南部,涼山州北部,東鄰美姑縣,南接昭覺縣、喜德縣,西界冕寧,北連甘洛縣、石棉縣,介于東經102°20′-102°54′,北緯28°18′-28°53′之間,面積2256.56平方公里。
地形
越西縣境內多山,主要以橫斷山脈為主,山川南北縱列,地勢南高北低,嶺谷相對高度1000―2000米,最低海拔達1170米,最高海拔4791米。
氣候
越西縣氣候屬西昌巴塘亞熱氣候區,天氣涼爽,雨量充沛,四季不太分明。氣候受地形影響,夏秋濕潤涼爽,冬春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13.3℃,年均降雨1113毫米,越西縣內多山海拔1600-2100米地區,年均氣溫為11.3-13.3℃,≥10℃的年有效積溫3915.7-3200℃,年日照時數1612.9-1860小時,無霜期225-248天。
水文
越西縣河流縱橫,河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條河流。其中,有兩條流域面積達500平方公里以上。
資源編輯生物資源
越西縣植物資源豐富,分布樹種65科230種,主要優勢樹種有冷杉、云南松、樺山松、華木\榿木、櫟類等。全縣投產經濟林木156萬株,以花椒、蘋果為主??h內可供藥用植物162科903種,野生藥材有天麻、貝母、蟲草、杜仲等162科903種。珍貴樹種有連香樹、潤南、香樟、楠木等。常用中藥和稀有名貴藥材150多種,可供開發利用的有蕨類、蟲草、雞棕等。全縣野生動物有21科48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大熊貓、云豹、金錢豹、灰腹角雉等;二類保護動物有小熊貓、蘇門羚、短尾猴、金貓、斑羚、巖羊、水獺、穿山甲、獼猴、綠尾紅雉、白腹錦雞等。
土地資源
至2010年底,越西縣土地總面積2256.56平方公里,縣區可使用土地面積22.0196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169萬公頃,農業用地2.38094萬公頃,其它用地城鎮279.8公頃,農村居民3915.9公頃,全縣區劃林業用地面積124418.4公頃。
礦產資源
越西礦產資源豐富,發現礦種有鐵、銅、鉛鋅、煤炭、泥炭、硫鐵礦、白云石、水晶等十多種礦產。其中赤鐵礦累計探明儲量1.2億噸,硫鐵礦5000萬噸,煤炭5844萬噸(多為無煙煤),泥炭1億噸,白云石7000萬噸。至2010年已探明儲量煤炭為5844萬噸,赤鐵礦1.2億噸,磷礦1500萬噸,石灰石3億噸,大理石1000萬立方米,花崗石300萬立方米,泥炭1億噸。此外,褐鐵礦、鉛鋅礦、水晶石、硅石、玄武石、高嶺土、石英等儲量也很豐富。
水利資源
越西縣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22.624億立方米,另有溶水3.286億立方,徑流總量25.91億立方米,全縣水能蘊藏量64.16萬千瓦,可開發量17.93萬千瓦。普雄河、越西河、漫灘河是縣內水能資源主要河流,其中普雄河水能蘊藏量為9.07萬千瓦,可開發量3.624萬千瓦,占全縣總可開發量的20.2%;越西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3.314萬千瓦,可開發量5.026萬千瓦,占全縣總開發量的28.9%;漫灘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3.123萬千瓦,可開發量8.291萬千瓦,占全縣總可開發量的46.25%,至2010年底,已開發2.46萬千瓦。
經濟編輯綜述
2002年,越西縣國內生產總值62677萬元,一、二、三產業比例37.8:30.1:32.1;財政收入40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95元。 2010年越西縣達23.25億元,比2005年增長13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800元,比2005年的增長100.72%,財政總收入2.62億元,比2005年增長224.34%,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25億元,比2005年增長149.45%。 “十一五”期間,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19.79萬人次,勞務收入達7.04億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257元,比2005年增長94.95%。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3202元,比2005年的2022元增加1180元,增長58.35%。 “十一五”時期,越西縣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2.06億元,是“十五”期間投資的2.9倍,年均增長23.86%。
第一產業
越西縣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馬鈴薯、小麥、蕎麥。2010年,越西縣農業“六大產業”成效顯著,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7.2億元,比2005年增長82.05%,年均增速12.73%;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7.1億元,比 2005年增長70.9%,年均增長11.31%。 2011年,越西縣糧食總產量12.54萬噸,比2010年增2.46%;種植烤煙5.3萬畝,收購10.62萬擔;種植油菜12萬畝、蕎麥11萬畝;發展無公害蔬菜4.3萬畝、蘋果1.6萬畝;種植馬鈴薯17萬畝,產值3.58億元。畜牧業總產值6.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3.6%。開挖渠道20.96公里,土壤改良3800畝,開發改造中低產田0.57萬畝。實施良種補貼26萬畝、288.47萬元,發放農機購機補貼131萬元,發放農機加油卡264張,退耕還林荒山配套造林2000畝,新建沼氣1300口,捆綁投入1208.95萬元,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輸出4.9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4.0億元。
第二產業
2010年越西縣“四大工業支柱”培育成型,工業整體水平得到提升,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8.95億元,比2005年增長370.16%,年均增速36.29%。 2010年越西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總產值22.5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0%,規
越西縣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7.1億元。 2011年,越西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17%。眉山巨能、浙江宏揚等一批實力強勁的集團公司入駐越西。乃托水泥和涼山索瑪兩大企業形成年產水泥160萬噸、磷肥9萬噸、硫酸3萬噸、鋅錠2萬噸的生產能力,全縣水能裝機12.89萬千瓦。乃托工業集中區企業銷售收入12.25億元,稅收7800萬元。越西縣主有企業有索瑪鋅品廠、碳化硅廠、電力公司、朝陽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網眼袋廠、自來水公司等企業。
第三產業
2010年越西縣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3016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7.86%,發展速度14.4%;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5266萬元,同比2009增長10.33%,發展速度6.1%,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7.1億元,比 2005年增長70.9%,年均增長11.31%。2010年末越西縣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70161萬元,同比2009增長17.33%。各項貸款余額47372萬元,金融保險業實現增加值3155萬元。
交通編輯越西縣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中冕公路開通后,越西至州府西昌的距離縮短到135公里,境內
越西縣成昆鐵路通車里程達79公里,省道208線由北向南貫穿縣域。成昆鐵路在此設立越西站,由此可達到西昌、樂山、成都、昆明等地。至2008年底越西縣現通車里程515.9公里,其中有省道128公里,縣道200.7公里,鄉村道187.2公里。2010年建越西縣成通鄉、通村公路111.5公里,投資5000萬元,長4.5公里、寬23米的濱河大道建設完成,2010年全縣客運周轉量為41343萬人公里,比2009年增長12.2%,公路貨運周轉量45372萬噸公里。
社會編輯民生
2010年,越西縣22.31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0463人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通過實施越溫扶貧、三房改造、易地移民、新農村建設、產業扶貧、風貌打造、以工代賑等工程,56261名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年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從2005年的94108人減少到2010年的37847人。 2011年,越西縣投資近6億元開展“十項民生工程”。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263戶,改善3200名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新增城鎮就業1046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實現再就業235人,失業率4.1%。全年實施城市醫療救助544人次102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219人次476.3萬元。完成50套廉租住房和城北安置房建設,啟動越西縣中心敬老院建設。投資2.29億元,實施37個村彝家新寨建設。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完成村道建設14.32公里。
基礎建設
2011年,越西縣完成總投資12億元的城市項目建設。投資1.5億元,完成濱河公園建設以及音樂噴泉等景觀景點設施建設。實施縣城主要街道建筑亮化工程,完成了城南路建設和地下管網、管線的配套建設;加快舊城街道的改造步伐,對舊城區四條老街全長1300米的道路進行改造。新水廠建設鋪設管網8.2公里,完成總投資600萬元??偼顿Y2476.9萬元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投入試生產。
教育
2010年越西縣小學學校數165所,初中7所、高中1所、職業中學1所,教師總數2270人,在校學生總數51905人,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9.38%,初中生入學率96.95%,高中階段入學率37%。教育行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0453萬元,同比2009增長3.23%。2010年越西縣“兩基”順利通過復檢,開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建立,獎學金和助學貸款政策全面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高中教育取得新成效,教師隊伍穩步發展壯大。 2011年,越西縣“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普及程度多項指標穩步提高。在校學生54053人,初中入學率96.98%,小學入學率99.38%。寄宿制生活補助投入780萬元,惠及中小學生9000名。
醫療衛生
2010年越西縣有公辦縣級醫療機構4所,片區中心衛生院7所,鄉鎮衛生院32所,成立了越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床位419個,在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587名,其中醫生269名、護士146名,其他衛生服務人員172名。全縣參加新農合農民達到22.53萬人,按常住人口計算參合率為92.6%。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完成增加值2791萬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3.22%。
旅游編輯越西縣旅游以南方絲綢古道”為主線,各景點均在“古道”旁。重點旅游點在縣城以北有“樹銜碑”、“天皇寺”;在城以南有“零關古道”、“文昌帝君誕生地(文昌宮)遺址”。樹銜碑位于縣城城北18公里處。屬“縣級自然奇觀保護點”。景點為清代一漢族墓碑,被墳上一大樹銜起,提斷墓碑。樹銜首大半截石碑生長達0.6米,形成一大奇觀。此景點已錄入《中國旅游名勝大辭典》。景點近100平方米。 天皇寺城北5公里處的山崗上。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佛教寺院。有許多有趣的傳說、故事、詩、楹平。面積50畝。
申果莊自然保護區申果莊自然保護區涼山州越西申果莊省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位于越西縣東部,于2002年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海拔3000米的申果莊區是越西縣最偏遠的行政區,位于大涼山橫斷山脈東麓。除大熊貓外,這里常見的珍貴野生動物有小熊貓、黑熊、扭角羚、巖羊等10余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該區與美姑大風頂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相連,生長著廣闊的箭竹林,常吸引大風頂的大熊貓來此地徜徉。
塔拉崖刻題記塔拉崖刻題記位于越西縣白果鄉塔拉村東面約9平方米的崖壁上。題記為楷書,從右至左,豎寫,每字見方10厘米,共30個字。題記刻于明代萬歷癸丑年。其內容為:“明左都督劉綎同男文昭奉旨征剿番倮,歲之,萬歷癸丑季冬,師抵此地全捷?!?/p>
零關石刻題記零關石刻題記位于越西縣丁山鄉丁堰村,刻于清末,位于丁山橋頭西北39米的山腳石壁上,寫字的壁面長1.8米,寬1.05米。
樹銜碑樹銜碑位于越西板橋鄉窯村。墓坐北朝南,清道光年間建,占地長10米,寬7米,面積70平方米。因墳頭的一顆野梨樹枝靠在青石碑上生長,樹銜著重達幾百斤的大半截青石生長,故稱樹銜碑。
鬼谷”達布絡魔 “達布絡魔”漢語稱作“碧雞山”,位于越西縣和甘洛縣交界處,中心點在北緯28度44分825秒,東經102度42分168秒,最高峰海拔3992米,是涼山彝族傳說中魔鬼居住之地,所有驅鬼除魔的儀式都會把鬼趕往那里,俗稱彝族“鬼谷”。長海長海海拔3020米,水面147畝,最深處16米多。陽糯雪山山岳中從南到北分布著十個大小不等的湖泊,總面積約1875畝,彝族語言稱“俄落則俄”,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120公里,主峰鏵頭尖海拔4791米,屬大涼山北部的最高峰。
越西縣
新民古城遺址新民古城遺址位于越西縣新民鎮新市村,在馬敞河西岸的一級臺地上。古城遺址呈長方形,南北城墻長各547米,東西城墻長各633米,面積346251平方米。古城現尚存若干段城墻,城墻的大體輪廓尚清晰,夯土層明顯。古城內曾發現過漢墓,出土了漢磚、陶罐、兵器等文物。據文獻記載,新民為漢代越巂郡闌縣所在地,元代是邛部州州城,是涼山州境內唯一保存至今的元代文化遺存。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新民古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族風情編輯越西縣主要居住有彝、漢、藏、回4種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65%。越西彝族服飾、風俗與涼山州其它縣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男裝藍、黃、紅布纏頭,左前方纏繞一束“英雄結”。上身穿窄袖、緊身、斜扣的短裝上衣,上衣外披“擦爾瓦”。下身穿“大褲腳”下裝。領口、袖口、褲腳邊、襟邊均繡有花邊。女裝未婚姑娘梳發辮,中纏紅頭繩,藍紅布繡花頭帕疊似瓦片,發辮經頭帕中段覆蓋頭上。上身穿高領斜扣鑲花邊短衫,外套白毛鑲邊領褂,衣袖繡三角形對稱花紋。耳綴銀箔泡花。下身穿筒形褶紋兩節裙?;楹蟾拇┤澃亳奕??;楹髬D女頭戴茶葉形狀青藍布夾帽,帽檐及后腦處繡簡易花紋。中老年婦女的上衣
彝族服飾較寬大,長可及膝。婦女和男子一樣,常披“擦爾瓦”和披氈。彝族婦女心靈手巧,她們刺繡的鑲邊花紋有:日、月、星、彩虹、白云、山、水、波紋、雞冠、羊角、牛眼、樹葉、花卉、什物器皿、古老錢、幾何圖案等。色調和諧,繡工精細。彝族人民普遍好客,誠摯大方。無論認識與否,到了彝家,主人都熱情接待,殺雞、宰豬、羊等待客。敬客人吃雞頭,客人走時送半邊豬頭或一塊羊膀肉。家中人員除陪客的外,須讓客人吃后才吃。敬酒是普遍的禮俗。遇著熟人,敬你半斤必回敬半斤,習俗“轉轉酒”,如果拒飲敬酒,視為不禮貌。彝族的節日有火把節、彝族年?;鸢压澥且妥迦嗣竦膫鹘y節日。時間為每年7月24日,節日里人們要?;鸢?,還有斗牛、摔跤、賽歌、賽馬、跳舞等比賽活動。整個節日是“火的旋律、歌的海洋、力的角逐、愛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