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縣,江西上饒市轄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東與萬年縣接壤,西連南昌、進賢縣,南與余江縣、東鄉縣毗鄰,北鄰鄱陽縣、都昌縣,位于東經116°13′45〞-116°54′24〞,北緯28°21′36〞-29°3′24〞。全縣總人口100萬人,通行贛語。國土面積23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1.6萬畝,水面96.5萬畝,山林79.1萬畝,草洲21.8萬畝,地貌以低丘和濱湖平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部丘陵向西北緩慢傾斜,過渡到湖濱平原??v貫全境的信江分東西支流注入鄱陽湖,基本構成為“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下轄27個鄉鎮場,372個村委會,縣政府所在地玉亭鎮位于余干縣中心,陸路距南昌56公里、景德鎮市100公里、鷹潭68公里,位于三市之中;向東至上饒市區167公里,素有“八省通衢”之稱。 特產主要有余干辣椒、紅毛鴨、盧家肉鴿、瑞洪烏魚、瑞洪神口香豬等。地理環境編輯氣候
余干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多年平均氣溫為17.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為-14.3℃,最熱月平均氣溫29.7℃,極端最高氣溫為40℃。近10余年,冬季氣溫逐漸變暖,大霜、大雪、大冰凍天氣少見。 (1)氣溫:本地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氣候平和,四季明顯,水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多年平均氣溫為17.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為-14.3℃, 最熱月平均氣溫29.7℃,極端最高氣溫為40℃。近十余年,冬季氣溫逐漸變暖,大霜、大雪、大冰凍天氣少見。 (2)光照: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72小時,日照率42%,太陽輻射總量100.29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56天。(3)降水、蒸發:年平均降水量為1586.4毫米,4、5、6月為降雨集中季節,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月平均降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上,年平均蒸發量為1557.7毫米,7-11月的蒸發量均大于降雨量,有明顯的伏旱和秋旱現象,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4)風:城區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夏季主要風向為偏南風,年平均風速3.5米/秒, 本地屬贛東北較多大風區,57%的大風出現在4、7、8三個月。1964年曾出現過最大風速超過40米/秒(12級以上),對縣城造成嚴重破壞。
地形
余干縣地形地貌基本上由低丘和濱湖平原所構成,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部丘陵向西北緩慢傾斜,過渡到湖濱平原。海撥高度一般為150-250米左右,最高峰李梅嶺海撥高度290米,最低點在北部皇帝帽,海撥13米左右。余干縣轄區的中部為平原區,東南部為低丘區,西北部為湖區。地表結構大體分為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是一個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h城處于信江下游的河谷松平原上,除東山嶺地勢較高外,縣城其他地方地勢都較為平坦低洼,湖泊眾。
水文
信江為流經余干第一大河。源于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東北麓平家源,經玉山、上饒、貴溪、鷹潭、余江等縣市,再由縣東南炭埠入境,至潼江灘分
余干縣風景圖兩支。一支由東向北,經過縣城馬背咀入珠湖,稱東大河,另一支向西經瑞洪入鄱陽湖,稱西大河。另外縣城邊緣還有三塘河和互惠河,在大興水利時被堵塞,今已成為無源之河。信河年平均流量888立方米/s,98年最高梅港水位為29.84米(吳淞水位),70年最枯流量為60立方米/s,最低水位18.04米,81年最枯流量為50.8立方米/s,最低水位17.93米。洪水頻率為5%(以上數據來源于1993年余干縣城總體規劃設想)??h城內地下水資源豐富,在余干縣內信江河谷的松散巖孔隙水區中部,即楓港——縣城——保安山煤礦一帶覆蓋巖溶水,縣城-楊港一帶,含水層匯水面積達68*106平方米,覆蓋型裂隙水開采資源量為31.4萬噸/日,地下水位3——6米,可做縣城供水源地。地表水有信江東大河,流經縣城,多年平均徑流量175.6億立方,縣城周圍河段為二類水質。
地質
余干縣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其形成的構造特征可分為社庚至五雷復背斜,余干鎮至楓港復向斜,瑞洪至康山坳陷帶等構造帶。余干縣城無沉陷、坍落、滑坡、風化等不良地質現象,根據《福建江西地震列度圖》余干地震列度為6度??h城屬二級階地沖積平原區,地面土層較厚。城中心市湖一帶結構不穩定,屬山前沖積扇,有縱橫交錯溝塘,沉積時間短暫,土層大體分為:填土層、含淤泥輕亞粘土層、亞粘土層、細砂層,分層無明顯界線,并有尖滅現象。填土層、含淤泥輕亞粘土層、亞粘土層的承載力低(5-10T/平方米),不能作為天然的地基持力層??h城外圍干越大道一帶土層結構較穩定,大體為填土層,粉質粘土層,中砂層園礫層,粉質粘土有良好的承載能力,是較好的天然地基土。
自然資源編輯余干自然資源豐富,有著豐富的湖、洲、田資源和許多獨特的物種資源,是全國水產畜禽基地和全省漁業十強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余干楓樹辣椒、芝麻、花生、大豆、蓮子、藜蒿、薏仁、芡實等農特產品。全縣水域有魚類資源118種,是鄱陽湖銀魚、甲魚、鱖魚、河蟹、珍珠等珍稀水產品的集中產地。同時,有著煤、瓷土、焦寶石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土地資源
余干縣地域總面積為233636.35公頃,其中耕地為69360.25公頃,園地1029.65公頃,林地為38871.04公頃,水面有64023.67公頃。人均土地面積5.13畝,人均耕地0.93畝。
水資源
余干縣地處鄱陽湖南岸,雨量充沛,湖泊星羅棋布,河港縱橫交錯,水量豐富,地表水徑流量大,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5.79億立方米,工程蓄水和天然湖塘蓄水可達1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蓄水量2300立方米,耕地畝平均占有量2086立方米,在全國排列中屬豐水區,地下水位高,潛力大,有充足的水源。
能源
余干縣自產能源有生物質能源、常規能源、新能源三種,理論蘊藏1495萬噸標煤,人均占有量6175公斤標煤。
礦產資源
勘探資料表明,能源礦有煤、石油;金屬礦有鈦、鐵、砂金、巖、赤鐵礦和錳礦;非金屬礦有瓷土焦寶石、石英石、紫砂土、粘土。
生物資源
水產余干縣可養殖水面34.9萬畝,已養殖面積16萬畝,這些水域水草叢生,浮游生物豐富,是發展水產生產的良好基地,余干縣現共有魚類25科113種,有鯉、鯽、鳊、鯰、青、草、鰱、鰻鱺、河豚等種類,還有甲魚、湖蝦、湖螺、天鵝、白鶴、大雁、銀魚、象形珍珠等珍貴的水生動物。水生植物有蓮藕、菱角、芡實等,可充分發揮水面優勢,采取多品種,多層次,高密度養殖。 草場余干縣各類草場理論產草量為62.22萬噸,可載畜20.2萬黃牛單位,常見牧草品種有10科41種,為發展草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森林余干縣森林資源覆蓋率為20.5%,余干南部為低丘山區,林木種類屬用材林地,主要有杉木、毛竹、馬尾松等;余干中部地形起伏不平,屬經濟林地;余干北部為平原水網地區,屬平原防護林地,有楓楊、水杉等。 鳥類余干縣管轄的鄱陽湖地區是各種鳥類的良好棲息場所,被省列為候鳥保護區。
名優特產編輯余干縣為上饒市西部農業大縣,物產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境內土特產主要有余干楓樹辣椒、余干烏黑雞、藜蒿、黑芝麻、粉絲、芡實等農特產品,有鄱陽湖銀魚、酒糟魚、黑蜆、青蝦、鱖魚、河蟹、烏魚等珍稀水產品。余干楓樹辣椒:當地又稱豐收辣、余干小辣椒,是江西省名優特產,產自余干縣洪家嘴鄉楓樹李家村。楓樹辣椒果實較小,皮薄肉嫩,口感鮮,香、辣味適中,辣不傷胃,嚼不留渣,吃后略帶甜味,主要以炒食為主。余干烏黑雞:起源于江西省余干縣,迄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余干烏黑雞是完全不同于國內其它類型烏骨雞,其蛋白質、氨基酸、鋅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份遠高于其他雞種,膽固醇含量只有其他雞種的三分之一,黑色素和多種維生素含量相當豐富,具有滋陰、養血、補胃、 添精的神奇功效?!督鬓r業大全》載“余干烏黑雞屬兼用型地方雞種, 全身烏黑、體小、覓食能力強、抗逆性好,具有可治婦科疾病、風濕性關節炎、腰痛、水腫、營養不良等藥用價值。鄱陽湖銀魚:余干產銀魚歷史悠久,明朝時列為地方貢品。鄱湖銀魚透明,頭平偏,口大,牙銳,背鰭和脂鰭各1個,曬干后似雪白銀條,故名“銀魚”。鄱湖銀魚肉美味鮮,營養豐富,有益脾、潤肺、補腎、去虛、增陽、滋陰等功效,屬上等滋養補品。黑蜆:鄱陽湖特產,淡水蚌類,體積小、介殼園形或心臟形,表面有輪狀紋。肉鮮美,營養價值高,屬低脂肪、高蛋白食品,產品遠銷上海、浙江、北京、廣東、福建等省,還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地區。藜蒿:有“鄱陽湖的草、南昌人的寶”之稱。鄱陽湖寶庫中的天然產物,莖綠圓潤,根白味脆,蛋白質含量48%,富含維生素C、E,無脂肪,并具有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的特殊功效,是人們食譜上的綠色美味佳肴,余味猶長,余干從天然采摘轉為人工種植,年產量達2000噸。黑芝麻:余干黑芝麻為地方品種,種皮烏黑,種粒小,種子含油率51-54%,蛋白質含量30%,富含維生素E和不飽和脂肪酸。營養保健作用極高,具有止咳化痰、防癌的功效,廣泛用作食品加工輔料,酪制后,存香悠久,產品出口日本等國,全縣年產量4000—5000噸。青蝦:余干水域遼闊,水質良好,無污染,其氣候、水質條件均十分適宜青蝦生長,青蝦肉質細嫩、滋味鮮美,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鮮網中含蛋白質16.4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0.1克、灰分1.2克、鈣99毫克、磷205毫克、鐵1.3毫克。此外,還有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青蝦除鮮食外,還可剝制干品——蝦米或制成上等調品佳品——蝦醬和蝦油。粉絲:以當地鮮紅薯加工成的原汁淀粉為原料,采用高新科技及現代工藝設備精制而成,具有烹調便捷、久煮不糊、柔軟潤滑,美味可口之特點,且有健脾胃、補肺腎、潤肌膚、通便秘、減肥胖、抗衰老等多種保健功能,是無任何化學和有害毒體污染的綠色食品。酒糟魚 :鄱陽湖康郎山的酒糟魚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工藝與現代科術的結合,產品曾被評為江西省優質新產品,獲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獎。酒糟魚香味獨特、營養豐富,蛋白質高達17-26%,內含氨基酸比值與人體所需比值接近,是少有的保健食品,深受人們的青睞。
經濟概況編輯2012年,余干縣實現生產總值93.92億元,為年計劃的100.02%,同比增長11.3%,其中一產增加值31.15億元,為年計劃106%,同比增長4%,二產增加值37.34億元,同比增長13.7%,三產增加值25.43億元,為年計劃110.6%,同比增長17.6%。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調整為33.2:39.8:27,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升2.8個百分點。預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億元,為年計劃117.6%,同比增長41%;其中,完成一般預算收入7億元,為年計劃的129.2%,增長47%。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06億元,為年計劃104.6%,同比增長35.98%。預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6億元,同比增長18%。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6499.42元,同比增長18.2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3149元,同比增長15.1%。 2014年余干縣主要經濟指標:全縣生產總值112.7億元,增長9.2%。財政收入12.5億元,增長13.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7億元,增長12.4%,分別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增幅0.6和0.3個百分點。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03.6億元,增長17.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5億元,增長13.8%,分別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增幅1.1和0.8個百分點。
農業
2012年,余干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7.2億元,同比增長12.85%;余干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94.67萬畝,預計糧食實現產量79.8萬噸,增加了4.8萬噸,同比增長6.4%,實現“九連豐”。預計余干縣生豬出欄32.65萬頭,增長38.3%;肉類總產量3.85萬噸,同比增長11.6%。預計水產品產量13.6萬噸,同比增長7.8%。余干辣椒、白馬肉鴿、烏泥紅毛鴨、大湖螃蟹、瑞洪烏魚、生態泥鰍、晨陽芡實等特色基地;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達53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3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新農村建設繼續穩步實施,投入資金1.97億元,對214個試點村實施了新農村建設,完成改水、改廁均為10860戶,完成路面硬化292公里。
工業
2012年,余干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0.1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0.39億元,同比增長18.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7.7億元,同比增長16.7%,實現利稅9.5億元,同比增長18.7%。主導產業實力進一步提升,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01.3億元,其中電力能源產值27.5億元,有色金屬產值46.1億元,服裝紡織產值10.2億元,食品醫藥產值11.7億元,新型建材產值5.8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
余干縣風景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12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3%,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9269人,完成年任務的177.3%;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8616人,占年任務的103.17%;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6.6%;新資助普遍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3246人,完成年任務10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深入推進,60周歲以上農村老人參保率實現全覆蓋,發放率100%。
城鎮建設
2008年,余干縣投資9000萬元的世紀大道西延工程全面拉通,投資600萬元的西六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區框架進一步拉開。投資650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一期主體工程建設基本結束,管網鋪設進入攻堅階段。投資1000萬元的血防醫院、1000萬的縣職教中心順利開工。大黃金埠鎮600畝新鎮區建設如火如荼,車站、市場、自來水廠、便民服務中心一批重點工程順利推進。瑞洪鎮鎮區總體規劃已經完成,特色飲食一條街、鄱陽湖水產城和自來水廠的擴建等重點工程正在建設之中。三是城鎮規劃管理得到加強。在余干縣范圍內開展了土地非法交易違法違規專項集中整治活動,拆除違章建筑23幢,取締非法買賣土地17宗;建立了城鄉建設用地聯審聯批制度,規范了建設市場秩序。在烏泥鎮實施人文名鎮建設,在石口實施縣北部重鎮規劃。
民生工程
2008年,余干縣用于民生的財政支出超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30%以上。采取政府購買公益崗位、組織專業招聘會、發放小額貸款等形式,幫助12087名下崗職工、農民工實現了就業再就業;新建中小學校舍4萬平米,選派100名公辦中學教師到缺編嚴重的偏遠農村小學支教。深入推進新農合,余干縣參合農民達69萬,參合率全市領先。新增城鄉低保對象7806人,月均補差標準分別提高了50元和25元;新建改建鄉鎮敬老院16所,總面積達19850平方米。投資6662萬元建成了面積達4.3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588戶中低收入家庭已搬入新居。完成了24條里弄小巷的道路、照明、綠化改造,硬化城中村道路10萬余平方米,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觀。 交通運輸編輯
余干周邊有南昌、景德鎮兩個機場,有浙贛、皖贛、鷹廈、京九四條鐵路,有上海至瑞麗、北京至福州、濟南至廣州、南昌至德興四條高速,縣境有206、320、昌萬公路等國省道通過。余干縣已基本形成鐵路、高速、水運、出境通道與縣鄉公路配套健全的立體交通網絡??h城至南昌、景德鎮、鷹潭等周邊城市均在1小時車程之內。經南昌乘航班去北京、上海、廈門、廣州等大城市2小時之內可抵達。
風景名勝編輯余干風光秀麗,獨特的山水風景和動人的歷史傳說,構成了獨具魅力的水鄉風情。有“古代水上戰場、今日候鳥天堂”的鄱陽湖景區,有松海環繞、碧波蕩漾的木溪水庫,有顯廬山之秀的東山嶺,兼西湖之美的琵琶湖等名勝景點,令眾多慕名來訪者傾倒陶醉,流連忘返。文物古跡有乘風亭、忠臣廟、昌谷寺、中橋、潤溪大橋、下楓橋等七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嶺
東山嶺位于縣城中心,面積0.11平方公里,海拔56.2米。山上東有峰,狀如羊角,舊名羊角山,又名羊角峰。唐天寶六年(74 7年),敕改為余干山。宋時以山平地崛起,巍然如冠,得名冠山。明知縣古青高改羊角峰為龍角峰。清時以山居縣治東,稱東崗山,俗稱東崗嶺。建國后,改名東山嶺。 山東峰羊角峰,相傳古有梁肅王愷別業,久廢。峰上多奇樹怪石,前瞰市湖。北宋文學家楊億譽為天下絕景,謂:“長洲茅屋,曲水漁罾,樓閣差參,峰嵐遠近?;虬自?,或返照,或殘雪在樹,或微雨弄晴,朝暮掩映”。羊角秋風為“干越八景”之一。今羊角峰上矗立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旁巉巖有紀念亭、浩氣坊。亭下巨石重疊,為唐陸羽茶灶。明《一統志》載:“羽嘗品越水,故居思禪寺,鑿灶煮茶。”仙人茶灶為“干越八景”之一。中峰略低,空曠處新辟花圃。南側稍下為東山書院故址,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講學并注《離騷》處,今建縣委招待所。東旁干越亭,為歷史名亭,有唐劉長卿、張祜,宋米芾、王十朋等名家留詩。北面山腰綠蔭深處,有烈士公墓。西峰之巔有龍池,池水滲自山崖,久旱不竭。相傳朱熹曾臨池洗硯,并取池水磨墨作書,故亦稱墨池。每當晴夜,皓月臨空,池水熠熠,平靜如鏡。龍池夜月為“干越八景”之一。池畔有乘風亭,南宋樞密使抗金英雄張浚嘗攜子登此游覽。西側山腰,新建電視差轉臺。環山公路經此蜿蜓上山。東峰東南側及中峰南北兩側均有石級上下。東山嶺崛踞城中,梅巖、冕山,翼然對峙。山上樹木蔥蘢,怪石嶙峋,亭樓參差,石級盤桓。登高遠眺,西北廬山隱隱在望,鄱陽湖煙波浩渺;東南層巒迭嶂,丘陵起伏。信河如練,白帆點點。近郊沃野無垠,公路縱橫。南瞰市湖,碧波蕩漾,琵琶洲樓臺林立,長街伸展,店房櫛比。以東山嶺為主體的“干越八景”,歷代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臨攬勝,騁懷賦詩。明進士葉應震有七律《詠干越八景》云:
東山嶺云飛冠冕山橫翠,春漲琵琶水續弦;書燭分來茶灶火,漁歌吹出市湖煙;龍池夜月清堪掬,昌谷僧鐘又耳邊。
憩園
憩園位于東山嶺南麓通琵琶洲的曲堤上,和東山嶺中峰的干越亭遙相呼應,于1997年建成向游人開放。
憩園設施為仿古建筑。園長不足一里,寬不過數丈,然布局合理,亭臺、茶館、歌軒、水榭,精美絕倫;拱橋曲廊,花圃草坪,石椅石凳,隨地賦形;青松翠柏,云杉棕櫚,女貞文竹,奇花異草,點綴其間。園中曲徑小道,用花岡石鋪成。兩側置石欄鐵鏈,既給游人以安全感,又不失園林裝飾情調。堤下湖面寬廣,視野開闊,清風送爽,微風鼓浪,鏗然有聲,恰似琵琶玉韻。亭廊軒榭間,石刻楹聯,對仗工整,寓意深遠,耐人咀嚼。書法功底深厚,遒勁有力,或楷或隸或篆,書香拂面,文風馨然。正是:“眼前風景道不盡,芳渚春色暢神思”。憩園大門,緊挨沿湖路,面向東山中峰,為仿古式牌坊建筑,鋼筋水泥構架,重檐廡殿頂,四柱三門,高約6米,寬約9米。門旁廡房錯落,白粉墻、琉璃白
簇擁著大門。正門一幅楹聯云:“市列琳瑯車水馬龍開鬧市,湖光瀲艷云章履綺簇平湖”,坊額正中為鎦金、顏體楷書“憩園”二字,鑲以彩色霓虹燈管。大門及園中亭廊,軒榭房頂均以彩色霓虹管鑲邊,每當夜幕降臨,霓虹閃爍,五彩繽紛,為縣城夜色平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門正面,越過寬闊的公路,是一座新建的占地百余平方米的圓形大噴池。噴泉四周有臺階和環形人行道,供游人游覽觀賞。每逢節日或夜晚,噴泉齊涌,似雨似霧,如詩如畫,時高時低,時強時弱,似明珠串串,如彩虹道道,似蓮花盛開,如彩綢飄舞,為憩園大門壯色增輝。
李梅嶺
李梅嶺在縣城東南33.8公里處,面積5平方公里,海拔390米,為全縣第一高峰,因峰頂常有白云繚繞又名白云峰。相傳白水真人吳丹在此修煉。曾建有清溪觀。隱士章嵩故居云峰齋、鐵心庵俱廢,嶺上東有羅漢崖,西有龍泉井,南北有石徑上下,沿途涼亭四座,遺址可尋。此山嵯峨雄偉,白云繚繞。嶺上林木茂密,古跡繁多,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素有“余干廬山”之美譽,古今登游者絡繹不絕。如今的李梅嶺,206國道和景鷹高速公路從旁通過,交通、通訊便捷,從縣城前往只需1個小時車程,成了旅游觀光、避暑、渡假、療養的理想場所 。李梅傳說李梅嶺,古名吳鳳崗。約1700年前,魏晉時代的著名道人吳丹來到這兒定居。關于他來此定居的原因,至今在陜西終南山還流傳四言十六字的篆語:
孝哉吳丹卓行異人以番而鳳 致道之所吳丹,號白石道人,酈邑(河南安陽)人。據記載,他“少學道,游羅浮、青城諸名山,得吐納伸縮制煉服食諸術。曹操召拜左奉駕郎,不就。”相傳四十歲游終南山,在山上得以上篆文十六字。一生游歷天下,當他經番(今鄱陽縣)至余干,到余干縣南,夜宿一老婦人家,經打聽得知該地名“吳鳳崗”,大喜,就結茅居住,傳說時年已130歲。后名士吳猛、許遜、葛洪、郭璞等每來拜訪。傳說他一直活到晉義熙四年(408),當時他 170歲,八月十五日,命諸弟子把他送到李梅嶺南,騰云升仙而去。
應天寺
應天寺,又名梅王殿,位于余干縣梅港鄉梅港街后的寺臂嶺上,距縣城約 29公里。始建于南朝宋孝建( 454-456)年間。清乾隆年間兩次維修,是為紀念西漢開國大將梅鋗的專寺。相傳寺臂嶺,山形山形奇異,如睡椅狀。西漢梅鋗葬在此地。有風水師說道:此地有天子之氣。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梅鋗墓果然有紫氣薄天,皇帝急命當地官員截斷其脈。故而寺名為“應天”。寺宇背山而建,坐北朝南。穿斗式木構架,單檐硬山頂,前后兩進,前低后高,中有天井。內有梅鋗塑像,樟木雕成,高 2米余,形象威武,令人肅然起敬。
歷史名人編輯余干 人文昌盛,素有“閩越百貨集散”之繁榮,“江南名郡”、“魚米之鄉”之美譽。歷代人文薈萃,孕育了漢長沙王吳芮、宋右丞相趙汝愚、唐工部尚書余懃、李德裕、趙彥端、明禮部侍郎李伯玉、張捄等一批匡扶社稷、治國安邦的雄才俊杰。自古文化昌隆,系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韋莊,宋代大詞人黃庭堅、辛棄疾,明代理學家朱熹,清代戲劇大師蔣仕銓久居和筆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