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借風雷驚寰宇,花憑馥郁漫三湘”,雨花區名源自長沙城東南古佛道圣地之名勝雨花亭。 它地處湖南省長沙市區東南方向,是長沙市六個市轄區之一,它北連芙蓉區,西接天心區,東部與長沙縣相鄰,行政區劃總面積304.9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街道、1個鎮,共計111個社區、35個社區籌委會、17個行政村。雨花區處在湖南經濟新的“增長極”—長株潭“兩型社會”示范區的中心地帶,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是湖南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的核心之區,也是湖南參與“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前沿陣地。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5年1月,雨花區下轄12個街道、1個鎮,共計111個社區、35個社區籌委會、17個行政村。人口編輯雨花區人口出生率穩定在10‰以下,2002年為8.21‰,三次蟬連湖南省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5年年末雨花區總戶數137185戶,同比增長4.0%;戶籍總人口48.81萬人,同比增長5.9%,其中農業人口75650人??側丝谥?,18歲以下人口7.44 萬人,18—35歲18.53萬人,35—60歲17.09萬人,60歲以上5.75萬人。2005年共遷入人口38712人,遷出人口16790人。2005年全年出生人數5099人,出生率為9.99‰;死亡1212人,死亡率為2.37‰,自然增長率為7.61‰。計劃生育率達99.45%。獨生子女保健費、放棄再生育獎勵費、農村部分計生家庭獎勵扶助費到位率均達100%。住院分娩率100%,新生嬰兒死亡率控制在8.75‰以下,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25/10萬以下。 2012年末,雨花區戶籍總人口為55.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8.80萬人,鄉村人口6.85萬人。戶籍人口中男性28.27萬人,女性27.37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3.46‰;死亡率為6.11‰;自然增長率為7.35‰。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長沙市郊區(雨花區前身)是革命老區和中國民主主義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解放后,郊區人民積極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時期,郊區致力于城郊經濟發展,基本實現了小康生活。1995年,國民生產總值達23.5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9874元,是1987年的9.48倍和8.35倍;財政收入2.01億元,是1987年的5.75倍,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位居湖南省內市轄區首位。1997年,國內總產值12850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58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420萬元,產業結構為10.8:39.2:50.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085元。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42545萬元,為1997年的1.89倍,年均遞增13.6%。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471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019萬元,產業結構比例變為8.9:33.6:57.5。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第一產業比例下降,第三產業比重顯增,經濟總量加大,明顯呈現大都市城區經濟特征,經濟運行質量更顯良好,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6148元,為1997年的1.46倍。 2012年雨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27.67億元(含長煙)。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27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88.65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36.75億元。2012年含中煙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168.8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0.3:39.7:60.0。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06、3.93、7.4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5%、34.8%、65.7% 。實現財政總收入920458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7.21億元,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企業實現零售額300.68億元,限額以上連鎖企業實現零售額69.8億元,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實現汽車類零售額105.43億元。
第一產業
雨花區的農業具有鮮明的都市特色。區內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出產豐富,素有省會“菜藍子”的美譽,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南方城郊型高效農業綜合發展示范區”落戶區內,蔬菜、花卉、水產、水果等十大基地建設迅猛發展。占地5000畝的長沙花卉大世界是湖南最大的花市,是農業走集約化經營和產業化道路的成功典范。1999年,雨花區興修水利,推廣農業機械和名優特新品種,發展規模水產養殖和畜禽養殖,建立蔬菜、水果、花卉、生豬養殖基地,發展城郊型農業和實施農業產業化。2002年,全區基本退出水稻生產,蔬菜總產量158498噸,水果產量971噸,肉類總產25662噸,魚類總產1790噸,花卉苗木種植9137畝,實現農業總產值30021萬元;畝產值9047元,畝產效益為1997年的1.66倍;農村經濟總收入362190萬元,為1997年的1.42倍。 2012年,雨花區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33482萬元,同比下降29.9%,其中農業總產值19684萬元,同比下降18.8%;林業總產值58萬元,同比下降78.9%;牧業總產值12243萬元,同比下降44.0 %;漁業總產值1416萬元,同比下降3.0%;農業服務業總產值81萬元,同比增長3.9%。
第二產業
雨花區有著堅實的工業基礎,區內有銀河信息、九芝堂藥業、海利化工、長沙卷煙廠、浦沅機械等多家上市公司和國內外知名企業。宏生堂藥業集團、億利達中央空調、天劍服飾、泰寶制藥、廬山實業、世達高新等大型企業相繼落戶雨花區投資創業。占地15平方公里的湖南環??萍籍a業園是湖南省重點投資項目,已被列入長沙市“二區六園”的基本規劃,是各類工業企業加快發展的重要基地。雨花區加大企業科技投入,引進新項目,興辦工業園區,發展環保產業,形成布局較為合理、結構相互協調互補的工業體系。建筑建材、食品、醫藥、機械機電、鑄造、化工塑料、服裝等成為工業主導產業。至2002年,全區有工業企業1471家,從業人員13004人,完成工業總產值151916萬元,利稅8161萬元,分別為1997年的4.87倍、1.36倍、1.46倍和2.57倍。工業發展較快,工業園區日益繁榮,構建的環科園、樹木嶺民營工業園、鳳凰工業園、黎托食品加工基地形成“三園一基地”互動格局。但工業總體結構仍不優,企業拳頭產品少,管理粗放,融資難度大,缺乏大企業集團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約了工業的發展。 2012年,雨花區實現工業總產值444.22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416.60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產值227.16億元。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210.84億元,對GDP增長貢獻率為26.7%,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194.54億元。不含長沙卷煙廠實現工業總產值290億元,其中園區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81.37億元。 2012年雨花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共完成建筑業總產值922.08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不含省外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54.01億元,同比增長8.0%;實現增加值77.8億元,同比增長8.7 %。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443.44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713.3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長沙歷來為湖南全省商貿中心,商業、服務業較為發達。1996年后,雨花區大型商業設施先后建成,中小商鋪紛紛開張,各類超市迅猛涌進,物流貨運配套跟上,商品琳瑯滿目,品類盡有齊全。相繼建成高橋市場、紅星市場、井灣子家俱市場等全國有影響的骨干市場12個,造就二環線生態美食街、曙光中路、芙蓉路美食街,營建朝陽商業中心、東塘中央商務區,農貿市場、農村集市較快發展,城鄉貿易便捷繁榮。
雨花風貌 (11張)
全區以市場和特色街市為主的商貿服務業發展迅猛,2002年,全區各類市場70個,其中工業品市場23個、農貿市場41個,實現商業銷售收入140.8億元,利潤2.25億,商業稅收6851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6億元,分別為1997年的6倍、2.97倍、2.51倍和3.24倍。三產業占全區GDP比重57.9%,市內五區(天心區、芙蓉區、雨花區、開福區、岳麓區)排名第一,成為支柱產業。紅星市場年銷售額達32億,高橋市場年經營額突破80億,市場成交活躍,形成“全省市場看長沙,長沙市場看雨花”的局面。 雨花區既有友誼商城、通程百貨等大型商業集團,也有家潤多、新一佳、旺和等一批大型超市。截至2005年末,雨花區內共有29家專業市場,14家大型集貿市場。其中,高橋大市場是全國八大綜合批發市場之一,1998年成功舉辦了全國秋季糖酒交易會;高橋建材市場是中國規范化市場;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是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每年舉辦一屆湖南(國際)農業博覽會,已成為中國一流的現代農業博覽交易中心,是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的龍頭工程。 (圖冊《雨花風貌》中圖片來源: )
交通運輸編輯
長沙南站雨花區交通十分便利,鐵路、公路、航空,三網融合,“六縱七橫”的城市道路交織成網,通向四面八方。東有已經建成的武廣高鐵長沙南站、長株潭客運總站以及正在興建的城市地鐵黎托站,南有長沙汽車南站,是省會現代交通樞紐的核心區域。此外,雨花區中心地帶距長沙火車站、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十多分鐘車距,距株洲、湘潭兩市均只有半小時車程。雨花區境內有直通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長沙大道(機場大道),是長沙市民出行的快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