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縣是江西省鷹潭市下轄的一個縣,地處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下游。轄11個鄉鎮、7個農墾場,土地面積936平方公里,人口35.5萬。境內浙贛、皖贛鐵路、320、206國道、311、景鷹高速公路縱橫交錯,距上海、福州、溫州等發達地區均在八小時經濟圈內。人文薈萃,歷史豐厚,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賦詩頌揚過的地方,近代文化旗手鄒韜奮的故鄉。[歷史沿革
編輯
余江縣境在秦漢時為余汗縣地,晉元康元年(291)始置晉興縣,后為興安縣,不久,撤縣為晉興鄉,入余汗縣,南朝陳元嘉年間(560~565)于晉興縣故地設置安仁縣。屬鄱陽郡,隋廢,入余干縣,仍為晉興鄉,直至宋端拱元年(988)才正式確立安仁縣。
民國3年(1914),因與湖南省安仁縣同名而易名余江縣。以境內有余水(信江)而得名。
1949年,本縣解放,隸屬貴溪專員公署領導,后又改隸上饒專員公署。
1983年隸屬鷹潭市。區劃人口 余江縣轄黃莊、春濤、平定、楊溪、洪湖5鄉,鄧埠、錦江、畫橋、潢溪、中童、馬荃6鎮,高公寨林場、水產場、大橋良種場、張公橋農場、塘潮源林場、青年農場、劉墾場7農墾場。共有23個居委會,116個行政村,1個管委會。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余江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下游,東與鷹潭市月湖區、貴溪市接壤,南和金溪縣相通,西界東鄉縣,
shadow
北鄰萬年縣、余干縣。地處東經116°41′~117°09′,北緯28°04′~28°37′之間。南北長達75公里,東西寬28.65公里,最狹蜂腰地段僅17.5公里。
地形
余江地勢為南北高,逐漸向中部傾斜。以低丘崗地為主,南北有少量丘陵,中部為河谷平原。
氣候
余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近50年年平均氣溫為17.6℃,其中一月份平均氣溫5.2℃,七月平均氣溫29.3℃。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12℃,年極端最低氣溫—15.12℃。年平均降水量1788.8毫米,最多年份降水量2543.0毫米,最少年份降水量980.7毫米,其中4~6月份平均降水量844.8毫米,7~9月份平均降水量350.9毫米。平均年日照時數1739.4小時,無霜期258天。
自然資源
編輯
余江縣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的種類有鎂、鐵、瓷土、石英石、石灰石、輝綠巖、煤等20余種,其中硅礦石儲量達1500萬噸以上,石英含量達97%~99%。
行政區劃
編輯
余江縣地圖余江縣下轄鄧埠鎮、錦江鎮、畫橋鎮、潢溪鎮、中童鎮、馬荃鎮、黃莊鄉、春濤鄉、平定鄉、楊溪鄉、洪湖鄉、高公寨林場、水產場、大橋良種場、張公橋農場、塘潮源林場、青年農場、劉墾場。共有23個居委會,116個行政村,1個管委會。
人口
編輯
截止2011年底,余江縣總人口379370人,其中:農業人口296915人,年末總戶數98490戶,全縣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公里,城鎮化率39%。
現任領導
編輯
縣委書記:劉誠
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子建
經濟結構
編輯
概況
2011年,余江縣完成生產總值60.1億元,同比13.6%(可比價),完成第一產業19.7億元,同比增長8.8%;第二產業30億元,增長23.5%,其中工業增加值28.4億元,同比增長23.5%;第三產業10.4億元,同比增長1.1%,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32.8:49.9:17.3。
第一產業
2011年,余江縣完成農業總產值32.7億元,同比增長8.4%(可比價),其中:農業產值9.97億元,林業產值0.35億元,牧業產值18.3億元,漁業產值3.95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112億元。全縣糧食播種面積42126公頃,同比增長0.9%,糧食總產量247986噸,生豬出欄111萬頭,同比增長4.7%,生豬存欄68.55萬頭,同比增長9%,肉類總產量95123噸,同比增長5.2%。水產品產量16930噸,同比增長10.9%。
第二產業
余江縣形成了醫藥和醫療器械、眼鏡、銅材加工、雕刻、微型元件、輕工五金等為支柱的工業
“十一五”概況體系。余江是全國雕刻之鄉,現有百余家雕刻企業,其中世界木雕大王張果喜創辦的全國最大私營雕刻企業--江西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被日本客商譽為“天下雕刻第一家”。余江微型配件約占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是江西最大微型元件生產基地,產品遠銷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江西天施康中藥股份有限公司余江分公司生產的夏天無片等十四個中藥品種獲國家中藥品種二級保護,并擁有七個品種的自主知識產權。余江縣眼鏡工業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有眼鏡生產作坊和銷售協幫組織,余江眼鏡的發源地——中童鎮是聞名全國的“眼鏡之鄉”??h工業園區始建于2003年8月,并逐步形成一園四區(眼鏡、銅材加工、微型元件、輕工五金)發展格局,2006年被列為省級工業園、江西省眼鏡產業基地。園區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其中第一期規劃面積為266.67公頃。至2006年底,園區共完成基礎設施投入資金3.9億元,引進內資33.4億元人民幣,外資2348萬美元。
2011年,余江縣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36億元,同比增長54.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8.5億元,同比增長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75億元,同比增長42%;銷售收入129.6億元,同比增長54.5%,產銷率98.6%;利稅總額10.5億元,同比增長57%;園區實現工業產值122.7億元,同比增長70%,主營業務收入121億元,同比增長59.8%。
第三產業
2011年,余江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5.6億元,同比增長30.2%;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23.7億元,同比下降20.5%;工業項目投資18.57億元,同比下降17.1%;3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完成20.1億元,同比下降15.8%,億元以上投資6.2億元,同比下降25.3%。
2011年,余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億元,同比增長15.8%,引進外資3647萬美元,同比增長37%,引進內資31.84億元,同比增長27.3%,外貿出口總額完成10037萬美元,同比增長107.2%。
教育
編輯
截至2011年,余江縣有學校148所,其中:幼兒園8所,小學118所,初中17所,高中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總數66616人,其中:幼兒園8317人,小學35402人,初中17908人,高中4941人,特殊教育48人。學校教職工總數3480人,其中:幼兒園264人,小學1562人,初中946人,高中702人,特殊教育6人。專任教師總數3131人,其中:幼兒園152人,小學1493人,初中868人,高中613人,特殊教育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升學率100%。
社會事業
編輯
衛生
截至2011年,余江縣有衛生機構數22個,醫院、衛生院15所,床位數614張,衛生技術人員851人,執業醫師352人。
交通
境內浙贛、皖贛鐵路、320、206國道、311、景鷹高速公路縱橫交錯,距上海、福州、溫州等地區均在八小時經濟圈內。
文化
人口、人民生活截至2011年,余江縣有文化館一個,圖書館一個,文化廣播站11個,有線電視臺1座。體育館1個。
余江縣通行贛語,即贛語鷹弋片,鷹弋片是贛語十一個方言片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的鷹潭市、貴溪、余江、萬年、樂平、景德鎮市(部分)、余干、鄱陽、彭澤、橫峰、弋陽、鉛山等地。
旅游景點
編輯
馬祖巖
位于洪湖鄉境內,在龍虎山仙水巖西北3公里處,是龍虎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山頂石狀如馬,初名為立馬巖,后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在此傳授禪經,遂改名為馬祖巖。
香爐峰
位于馬祖巖馬祖巖景點之一,北十公里,平頂圓體,形似香爐而得名。
天鵝湖
位于洪豪公路旁,距206國道1.5公里,距仙水巖3公里,距320國道約9公里,景點包括古村屋、小馬祖巖、萬山巖、千佛洞、保家峰、螺螄嶺、碣石峰等10多處(其中保家峰、螺螄嶺、碣石峰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祖巖美景(2張)
洪五湖
位于馬祖巖北1公里處,320國道旁,面積37平方公里,是龍虎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洪湖水庫和五湖水庫兩部分。洪湖水庫總庫容1326萬立方米,最大水面4000畝,是白塔渠水量的調節水庫。五湖水庫總庫容量2200立方米,最大水面8000多畝,因山勢走向形成五個相連水面,形似手掌而得名。
樟樹谷
位于縣城南部馬荃至魚塘公路旁,面積為50平方公里。因狹谷內樟樹成林而得名。谷中景觀有棋盤石、25代張天師的煉丹洞、磨仂巖、三疊泉等。
馬崗嶺
馬崗嶺位于縣城東面3公里處,1997年8月5日,經省林業廳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
英豪廣場
位于縣城的中心,是城區文化娛樂的中心場所。
縣衙門
英豪廣場安仁縣衙門始建于宋端拱元年(988年),元壬辰年(1352年)被毀,明朝元年予以重建,在明、清兩朝戰亂中多次被毀、受損,但都得以重建或修復。經道光二年大規模的重修擴建,安仁縣衙門已具較大規模,設有川堂、大堂、頭門、后衙及左右司房,大堂題扁為“天理、人情、國法”,頭門外牌坊左邊題寫“士秀”,右邊題寫“民淳”,至清咸豐年間部分縣衙建筑被毀,民國6年(1917年)再獲修復,修葺后的是縣衙門,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共5進,依次為大門(八字門樓)、廂房(帶過岡亭)、大堂、長廳、住房,西邊沒有監獄。過岡亭在抗戰間被日機炸塌,1945年縣鄉紳捐錢修復,后在“文革”中被毀,現僅存大門(八字門樓)、廂房、大堂和監獄部分建筑。1984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江西省僅存二處較為完整的古縣衙之一。
財神廟
安仁財神廟建于清咸豐九年(1859年),占地170平方米,西南向,廟屋呈歇山頂式的磚木梁架結構,前后兩進,中間有一天井,前為香閣,后進供“祀正大乙趙大元帥”,上方為四層立體式“八卦”造型,除梁柱上的木雕在“文革”中被鏟除外,其余基本保存完好,現為安仁禪寺。
九龍峰
位于縣城南5公里處,為武夷山余脈隆起的九座山峰,因其形似蒼龍而得名。它北起九龍水庫,南至吳嶺源,東西兩側由九座山峰構成兩道天然屏障,形成北南走向的十里狹谷。這里是中國十三大土匪寨之一,有江西開山鼻祖長沙王吳芮的遺址,有成片的板栗林、楊梅林、楓樹林,還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倪鏜的故鄉。
錦江古鎮
錦江原為安仁老縣城,建縣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錦江自設縣開始至1961年為縣城所在地。古縣城錦江名勝古跡、古文化遺產甚多。有孔廟槐蔭,柳祠檜色,玉真墨跡,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后書聲,錦江漁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傳說。
孔廟
安仁縣的文昌廟始建于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明清兩朝,幾經廢興。清同治八年(1869年),代縣令姚迥和后任知縣朱潼發起鄉紳大加修建。
安仁城垣
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始筑土城墻,城墻長600余丈。嘉靖五年(1526),饒州兵備范轄改設石城。
天主教堂
位于錦江鎮沖虛山,又稱圣類斯教堂,民國7年(1918年)由美法神會合建,法國神會田烈諾主持,美國舊金山圣瑪利教堂提供經費,歷時四年,于民國11年竣工。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經堂、官廳、神父樓、大禮堂、培德女中等大小建筑物17幢。大多為磚木結構,羅馬建筑風格為主的中西合璧建筑,主建筑“圣類斯堂”(經堂)長24米,寬13米,高12米,紅石石柱,哥特式建筑。時為撫州、上饒、景德鎮等地區21個縣(市)天主教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是當時江西教堂五大教區之一。錦江天主堂建筑群歷經近百年,大多保存完整,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韜奮故居
余江縣是鄒韜奮的故鄉。鄒韜奮原名鄒恩潤,在福建永安出生。韜奮故居一直由鄒氏后人居住,至今仍保存完好。
金盤山
金盤山位于錦江鎮東北8公里的鐵山村,面積為8平方公里,最高峰花尖嶺,海拔311.1米。
吉泉峰
吉泉峰又名打帚嶺,又叫脊劍峰。位于縣北的黃莊鄉峨門村邊。海拔310米,面積4.5平方公里,東西走向。
錦北水庫
又稱烈女湖,位于余江縣畫橋鎮境內,1958年建,壩長500米,高30米,集水面積61.24平方公里,總庫容404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萬畝。
著名人物
編輯
湯漢,字伯紀,號東澗,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進士,南宋末期著名理學家。遺著有《東澗集》及《淘詩注》六卷。
著名民主斗士鄒韜奮先生李存,著有《俟庵集》。
桂萼,字子實,號見山,明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進士。歷任丹徒、武康、成安等縣知縣。后被朝廷追賜太傅,謚“文襄”。遺著有《奏議》八卷。
鄒韜奮(1895一1944),民國11年,由黃炎培介紹,出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編輯股主任,負責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及《職業教育叢書》,先后有《民主主義與教育》、《職業心理學》等多種著作問世。民國15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編,由于編輯方針正確,深受讀者歡迎,發行額自8萬份驟增至12萬份。
鄒韜奮遺著主要有《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經歷》、《韜奮文集》》1-3卷等
吳邁(1885一1936)字良翰,16歲中秀才。18歲時,其父病逝,吳邁不循禮教,戴孝而不守制。遺著有《吳邁環游世界記》、《吳邁文集》等。
熊夢帷(?一1932),革命烈士。
吳鳳山(1901一1934),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