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壯文:Yilinz),古稱鬰林,已有兩千多年州郡史,因商貿發達有“嶺南都會”的美譽 。玉林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毗鄰粵港澳,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4+2”城市、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轄玉州區、福綿區、北流市、容縣、陸川縣、博白縣、興業縣、玉東新區,總面積1283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86平方公里,總人口700萬人, 其中市區人口119萬。 玉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城市”,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褲之都,南方藥材之都,中國最大的內燃機生產基地、中國最佳管理城市,國家級建材生產出口基地,中國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是全國著名僑鄉,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大的僑鄉,全市有華僑及港澳臺同胞200多萬人。玉林素有“嶺南美玉、勝景如林”的美譽,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擁有“天南杰構”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的經略臺真武閣、四大名關之一的鬼門關,全國四大名莊之一的謝魯山莊,還有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都嶠山、云天民俗文化城(云天宮)、大容山森林公園等120多處景區。2010年2月1日,054型護衛艦569導彈護衛艦命名為“玉林號護衛艦”。
玉林原名為鬰林,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被世人譽為“ 嶺南美玉,勝景如林”的玉林,自古享有“嶺南都會”之美譽。玉林原是百越民族居住之地。先秦時期,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是百越民族分布的地區之一,居住著西甌、駱越等部族。戰國后期,出現西甌君和駱候,甌駱人開始出現階級分化。秦始皇統一嶺南后,在嶺南設置南???、桂林郡和象郡。市境開始政建制,隸屬象郡、桂林郡。秦二世,繼任南海慰秦將趙佗兼并桂林郡、象郡,轄據嶺南,漢初建立南越國,市境隸屬南越國。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平定南越,次年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郡,其中在今天廣西地區境內有蒼梧、郁林、合浦3郡(當時屬于交州)。今玉林市興業縣屬郁林郡;玉州區、福綿管理區、容縣、北流市、陸川縣、博白縣屬合浦郡。漢代設立郁林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郁林郡,郡治布山縣(今貴港市) ,王莽新朝(9–23年)改郁林郡為郁平郡(后復置),隋開皇年間(581–600年)廢郁林郡,大業初(605–618年)復置。原治所一說在今貴港市港北區貴城鎮,一說在今桂平市蒙圩鎮新德古城村,隋朝徙今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郁江南岸。漢元封五年(前106年)屬交趾刺史部,建安八年(203年)屬交州刺史部。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今廣東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隸屬廣州,俄時復舊,元興元年(264年)復屬廣州,晉至南朝宋齊因之,梁屬定州,又改屬南定州。初領布山、安廣、阿林、廣郁、中留、桂林、潭中、臨塵、定周,增食、領方、雍雞12縣,274年析地置桂林郡;晉領布山、阿林、新邑、晉平、始建、郁平、領方、武熙、安廣9縣。大興元年(318年)析地置晉興郡。隋開皇年間(581—600年)晉興郡廢,大業(605–618年)初其地方仍屬郁林郡。統屬廣州,隋領郁林、郁平、領方、阿林、石南、桂平、馬度、安成、寧浦、樂山、嶺山、宣化12縣。唐初廢。天寶元年(742年)改郁林郡。治所興業縣蒲塘鎮、洛陽鄉一帶。屬嶺南道。領石南、興德、郁平、興業、潭栗5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置郁林州。從郁林州到玉林市。唐貞觀(627–649年)始置郁林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置郁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置郁林州。治所原在今興業縣蒲塘鎮、洛陽鄉一帶,五代十國徙今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郁江南岸,宋初徙今興業縣石南鎮(古州肚),至道二年(996年)徙南流縣(今玉州區),建州城于南流江畔 。始屬嶺南道,咸通三年( 862年)屬嶺南西道。五代十國屬南漢。宋至道三年(997年)屬廣南路,元豐元年(1078年)屬廣南西路,大觀三年(1109年)屬廣西黔南路,次年復屬廣南西路,宋南渡后屬廣西路。元代、明代續設郁林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屬廣西道,元貞元年(1295年)屬廣西兩江道,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仍屬廣西。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屬梧州府。初領石南、興德兩縣,后郁平縣來屬。唐麟德二年(665年)析石南縣設置興業縣,又領潭栗縣。復置領石南、興德、郁平、興業、潭栗5縣,建中二年(781年)省石南縣入興業縣,后省潭栗縣。宋開寶中(968–975年)廢郁平、興德兩縣入興業縣,南流縣來屬。公元1110年,郁林州轄南流縣和興業縣;容州轄普寧、陸川和北流縣;白州轄博白縣。政和元年(1111年 )博白縣來屬,三年博白縣往屬白州,南渡后來屬。元朝領南流、興業、博白3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博白縣屬梧州府郁林州。明洪武二年九月南流縣入郁林州,廢普寧縣入容州;十年(1377年)五月,容州降為容縣,隸屬梧州府;北流、陸川縣歸屬郁林州。清順治,郁林州從梧州府分出,隸屬桂平梧郁道;雍正三年(1725年)升置郁林直隸州。光緒十三年(1887年)隸屬左江道。清嘉慶初至清末,轄博白、北流、陸川、興業4個縣。
近現代歷史
1912年(民國元年)升州為府,次年廢府為縣。1914年至1947年,本地區先后隸屬郁江道、蒼梧道、郁林民團區、梧州民團區、郁林區、第六區、第三區、郁林專區、第九區(郁林區) 。1941–1951年,容縣屬梧州行政督察區、梧州專區。解放后,1949年12月–1951年6月,郁林、博白、北流、陸川、興業5縣隸屬郁林專區,1951年7月郁林專區、梧州專區合并成立容縣專區,轄郁林、興業、博白、北流、陸川、容縣、蒼梧、藤縣、岑溪、平南、桂平;貴縣劃歸賓陽專區。1952年,貴縣由賓陽專區劃入容縣專區,撤銷興業縣,大部分并入郁林縣,一部并入貴縣,博白縣劃入欽州專區,次年劃入容縣專區。1956年3月,郁林縣更名玉林縣。1958年7月,撤銷容縣專區,分設玉林專區和梧州專區,玉林專區轄玉林縣、貴縣、桂平縣、平南縣、容縣、北流縣、陸川縣、博白縣,1971年11月就改稱玉林地區。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3]215號):撤銷玉林縣,設立玉林市,以原玉林縣的行政區域為玉林市的行政區域。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60號):撤銷北流縣,設立北流市。1997年4月22日,國務院批復(國函[1997]26號):(1)撤銷玉林地區和縣級玉林市,設立地級玉林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玉州區玉林鎮東門路。(2)玉林市設立玉州區和興業縣。玉州區轄玉林、福綿、南江、城西、名山、仁東、樟木、成均、新橋、城北、茂林、沙田12個鎮和石和、仁厚、大塘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玉林鎮民主路。興業縣轄原縣級玉林市的石南、城隍、大平山、蒲塘、北市、葵陽、沙塘、山心8個鎮和龍安、鐵聯、博愛、高峰、洛陽、小平山、賣酒7個鄉??h人民政府駐石南鎮。(3)玉林市轄原玉林地區的容縣、陸川縣、博白縣和新設立的興業縣、玉州區,原玉林地區的北流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 2009年12月,玉林新增設玉東新區規劃用地面積112.53平方公里,現狀人口為7.76萬,規劃人口42萬。2013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玉林市福綿區。
名稱來源
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今市境廢郁平、興德、 潭栗入興業縣管轄,又廢善勞、撫康、容山、懷義、定川、宕川六縣入南流縣轄地。興業、南流二縣屬廣南路郁林州。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郁林州治設于南流縣,建州于現今的玉林市區中心,迄今已有1004年,后人稱玉林為"千年郁林"。新中國成立后,設郁林專區,專署駐郁林縣,共管轄郁林、興業、博白、陸川、北流、貴縣等六縣,1958年7 月設立玉林專區,轄玉林、貴縣、桂平、平南、容縣、陸川、北流、博白八縣,專署駐玉林縣,名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地區,玉林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