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隸屬于中國牡丹之鄉菏澤市。地處北緯35°19′~35°52′,東經115°40′~116°08′。東鄰梁山縣、嘉祥縣,西接鄄城,南連巨野縣、牡丹區,北隔黃河與河南省臺前縣、范縣相望。截至2010年,全縣轄22個鄉鎮(街道),1個省級開發區,1041個村(居),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3.8萬畝。2013年戶籍人口122.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2.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22%。 鄆城縣知名人物有宋江、晁蓋、彭麗媛、軒尼詩、李勐勐、王淑華。鄆城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水滸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被評為山東省首批旅游強縣,榮膺“中國好漢之鄉”稱號。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聞名全國的“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古箏之鄉”。[
地質地貌
鄆城縣大地構造屬中朝陸臺山東臺背斜的西南邊緣凹陷帶,處于“魯西斷塊”中的“魯西南塊陷”上,地表全為新生界覆蓋,沒有基巖出露。地貌由于受地下巖層構造和地上黃河等內外營力作用的控制和影響,整個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沒有山丘,全境屬黃河沖積平原。西南與東北高差9米,地面坡降在1/5000—1/10000,海拔在38.5—47.5米之間,地貌類型主要有緩平坡地帶、淺平洼地帶、河槽地帶、河灘高地地帶四種。
氣候
鄆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東亞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干冷,雨雪稀少。平均年日照時數為2479.7小時,全年各月以6月份日照時數最多,為261.9小時,2月份日照時數最少,為168.3小時。光照年平均總輻射量為122.744卡/厘米2。年平均氣溫為13.5℃,1月份氣溫最低,平均為-1.8℃,7月份最高,平均為27.4℃。全縣地面溫度年平均為15.6℃,年平均氣壓為1011.0毫巴。全年以北風為主,南風次之,歷年年平均風速為3.3米/秒。平均年降水量為694.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71.4天,7月最多,1月最少。全年降雪初日最早在11月8日,最晚在1月15日,年平均降雪日數為7.1天,最大積雪深度150毫米。累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9%,蒸發量年平均為1860.4毫米,6月份最大,為330.0毫米,1月份僅50.2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
水資源
黃河自鄄城縣流入鄆城西北邊境,經李集、黃集流入梁山縣,流經鄆城28公里,年均引水量2.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4.32億立方米。 境內主要河流除黃河外,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條,地下水量約1.28億立方米。
煤炭資源
鄆城縣煤炭地質儲量豐富,是華東地區最后一塊整裝煤田--巨野煤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規劃的十三個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之一,總儲量55.7億噸,設計7對礦井,境內優質煤地質儲量30.81億噸。年設計生產能力890萬噸的4對礦井:趙樓、郭屯、彭莊、鄆城,鄆城礦井年內可見工程煤。
生物
名優稀特品種較多,魯西黃牛馳名中外,小尾寒羊被譽為“世界明珠”、“中華國寶”,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生產基地縣和平原綠化先進縣,1994年農業增加值和糧食、棉花、油料、肉類總產量面指標均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2006年,全縣植棉62萬畝,總產100萬擔;桑園面積2萬余畝,鮮繭產量60萬斤;片林面積達到69萬畝,木材蓄積量260萬立方米;肉蛋奶總產16.14萬噸;大牲畜存欄14.08萬頭,豬40.65萬頭,羊159.46萬只,禽1215萬只,林下規模養示范場150個,其中鴨450萬只,鵝50萬只,年產鴨羽、鵝羽737.5噸。
耕地
鄆城地處黃河中下游,全縣屬黃河沖積平原,耕地面積153.8萬畝,95%為優質耕地。整個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43米,過去有“自西向東漸傾斜,東走十里低三尺”之說。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0年,鄆城縣21個鄉鎮,1025個村民委員會,16個社區居委會,鄉村戶數25.7萬戶,119萬人。漢族占絕大多數,回、滿、壯等23個少數民族不超過1500人。全縣土地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24人。
風景名勝編輯概述截至2010年,鄆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處,館藏文物1400多件,
風景名勝 (2張)
其中國家珍貴文物300余件。境內有肖堌堆商代古文化遺址、蘇莊漢墓群、五代唐塔、金代名相史惟良墓等。一些與《水滸傳》有關的遺跡、遺址較多,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等古跡猶存。肖堌堆古文化遺址肖堌堆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于李集鄉大楊集村東約300米處,遺址西距黃河1500米,其主要文化內涵表現為大汶口、龍山、樂石。商、周、漢文化的遺存,是古代人類聚居之地。肖堌堆高8米,曾有明、清建筑,如三皇廟、閻羅殿等,現存遺址面積3200平方米,遺址土呈灰黑色,暴露的石器、陶器殘片。 萬人堌堆義軍公墓萬人堌堆義軍公墓(俗稱萬人堌堆),位于武安鎮飛集村西南500米處,系明天啟二年徐鴻儒起義軍部分將士聚葬處,義軍約七千人,聚尸一處?,F存公墓封土直徑約16米,高4米。黃泥崗遺址黃泥崗遺址,位于鄆城縣城東三十五里黃堆集村。鄆城縣文物管
宋江武校 (2張)
理所保存有一塊黃堆集出土明朝萬歷年間石碑,碑文記載:“詳考在宋徽宗崇寧年間,環梁山者八百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許,為水滸南岸,古稱為黃土崗,即此處也?!币粔K鐫有“黃泥崗”字樣巨石,立于村頭路邊,旁邊一塊石碑上詳細記載了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經過。曾出土草泥磚、支紋瓦等文物,經考鑒定屬漢代文物,此證明漢代即有人在此居住。宋金河宋金河,又名“宋江河”,位于山東省鄆城縣東側,距縣城2公里。宋金河,宋代稱為廣濟河,后周稱五丈河,明清以來稱宋江河。1964年修浚八里河后,使唐店至八里河有一段成為一座中型水庫,1976年正式命名為壩頭水庫(現稱宋金河水庫)。宋江故里鄆城是《水滸》英雄的故鄉,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
唐塔 (2張)
依據名著《水滸》的旅游資源豐富,如宋江故里宋家村,晃蓋故里東溪村,吳用老家車市,智取生辰綱之地黃泥崗等都分布在鄆城。 1985年,宋江武校于鄆城建成,現名為宋江武術院。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共獲獎牌900多枚,是鄆城一顆耀眼的明珠。唐塔唐塔,又名觀音浮屠,原觀音寺塔,據考為五代時建。觀音寺塔為八棱四門樓閣式磚塔,現存四層,由精美的磚雕斗拱組成塔檐。東、西、南、北四面各設一券頂坤門,其余四面為磚雕景窗。為古代鄆城十景之一。 水滸文化城水滸文化城是由宋江武校投資2億多元建設的一處集宋江武校的的武術交流、水滸文化街的風情展示和狗娃藝術團精彩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文景觀,已于2007年五一開始接待游客,景點內容包括"英雄之門"、"狀元宿舍"、"宋江武館"、"朱貴酒店"、"忠義祠"、"古箏坊"、"天王祠"、"魯錦作坊"、"水滸紙牌印刷"、"水滸文化博物館"、"戲樓"等二十多個景點,集中展示了水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這一水滸英雄故里的遺風。 佀公祠堂佀公祠堂系明朝成化年間進士戶部尚書佀鐘祠堂,位于城南佀樓村。
佀公祠堂圖冊 (3張)
祠堂為四合院式建筑,為明代創建,后經多次添建重修,始成規模,現存山門、大殿、東西配房及耳房。大門為清代建筑,大殿為主體建筑,明代始建。殿內原有紫檁屏風,為孔府所贈,高4米,長10米,鑲有金飾,其上絹本書畫為名人筆跡。
歷史文化編輯水滸文化
鄆城人自古以尚武、豪爽俠義而出名,歷為武林志士云集之地,俗話說
水滸文化城景點 (21張)
,梁山一百零八將,七十二名出鄆城,作為《水滸傳》中的核心人物宋江和晁蓋都是鄆城人。宋江是今鄆城縣水堡鄉人,元人雜劇〈坐樓〉詞中,就有“家住水堡在鄆城,姓宋名江字公明”的話,如今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等古跡猶存。晁蓋家住鄆城縣晁莊,在晁氏家譜中,北宋末年有“晁盍”其人,因晁蓋造了皇帝的反,在續家譜時,把“蓋”字的草頭去掉,寫成“盍”(“蓋”字的繁體字為“蓋”),這叫做砍頭入譜?!端疂G傳》中,在黃泥崗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引人入勝,黃泥崗就是現在鄆城的黃堆集,至今村東還有一個大土崗,上有明朝石碑一座。
姓氏文化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前508 年(春秋周敬王十二年),濮州陳甫遷鄆境內建村陳,其后裔散居四處建村,原陳莊遂名老陳莊,這是有文字記載的鄆城境內定居最早的姓氏。漢朝丞相張良生前看中了鄆城的風水,死后葬于鄆城西北境,其后裔用其字“子房”建村守墓,成為鄆城境內較早的張姓。據侯咽集鎮孟胡同《 孟氏族譜》 載:唐朝末年,其始祖孟達從梁山遷居鄆境內的姜莊,后姜姓外徙,孟姓人丁興旺,改村名為孟胡同??梢?,姜、孟亦為鄆地較早的姓氏。961 年(宋建隆二年),疏通了五丈河(即今宋金河),水運復興,鄆境從河南、江蘇、安徽、河北、山東東部等地遷入晁、吳、殷、蘆、祝、丁、梁、劉、孫、楊、徐、戴、燕、魏、邊、張、施等20 余姓。明朝為開墾荒地,自1368 年(明洪武元年)至1424 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大批山西、河南、安徽等地人遷入鄆城。以及從江蘇、河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浙江等地陸續遷入邢、陳、史、鄭、呂、羅、楊等50 余姓。清朝順治和康熙年間,皇帝鼓勵開荒,外縣、外省人繼續向鄆境遷移。又有多種姓氏陸續遷入鄆城。1860年從山西遷來譚氏,居于鄆城縣南25公里(先南趙樓鄉譚莊村)1990 年人口普查,鄆城縣姓氏共有266個,姓李、劉、王者最多。
戲曲文化
鄆城縣享有“書山戲海,箏琴之鄉”之稱,山東戲曲界有句俗話“無鄆
山東梆子《打金枝》不成戲”。涌現出了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子戲的傳人黃遵憲、李艷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代表性傳人劉桂松、開瑞寶,著名的山東梆子藝術表演家任心才、王愛霞。原山東省柳子劇院院長現山東省呂劇院院長段雨強,青年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武蘭香、陳鳳英,豫劇十大名旦章蘭等一批當代戲曲界名人。鄆城是山東棗梆的發源地、全國四大古老劇種之一柳子戲的發祥地,也是魯西南流行最廣的劇種山東梆子、兩夾弦的發祥地。 目前歷史最長的山東梆子劇團,鄆城山東梆子劇團也是在這里。棗梆在鄆城又稱“本地”,鄆城是棗梆的發源地。柳子戲在鄆城又名弦子戲,是中國戲曲古老聲腔之一。戲曲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鄆城縣是當今柳子戲的發祥地。其出演劇目《黃桑店》等獲演出獎,主要演員也分獲演員獎。同年,鄆城縣工農劇社調菏澤為地區柳子劇團。1959年又上調省,成為山東省柳子劇團。山東梆子在鄆城又稱“梆子戲”“舍命梆子”“大戲”具有很強山東的地域特征,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劇的突出的特點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鄆城是山東梆子發祥地之一。九十年代,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于1995年參加了省第五屆藝術節戲曲匯演獲9項獎;1996年排演的現代戲《龍門渡口》(馬家振編劇)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并在全省地方戲邀請賽上獲12項獎,同時攝制成電視藝術片?!编i城還是兩夾弦在魯西南一帶的發祥地和根據地,境內北詞兩夾弦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