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區,原名鄖縣,隸屬于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9月9日,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復撤銷鄖縣,設立十堰市鄖陽區,以原鄖縣的行政區域為鄖陽區的行政區域,鄖陽區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金沙路1號,鄖縣正式撤縣更名為鄖陽區。 截至2014年9月,鄖陽區轄16個鎮,5個鄉,1個林場和1個經濟開發區。鄖陽區縱跨北緯32°25′至33°16′,橫貫東經110°07′至111°16′。南北寬92公里,東西長108公里,兩頭寬,中間窄,形若金魚,總面積3863平方公里。截止到2013年鄖陽區共發現各類礦產40余種,其中20種礦產探明儲量。礦產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約2450億元以上。林面積186.92萬畝,森林覆蓋率32.3%,林木積蓄量157萬立方米。耕地面積60萬畝,生產木瓜、柑桔等。鄖陽區文物古跡有梅鋪猿人遺址、安城古銅礦遺址、韓家洲遺址、青龍泉遺址、鄖陽府學宮大成殿等,同時還走出了李洪波、梅潔、張幼云等名人。
位置境域
鄖陽區版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縱跨北緯32°25′至33°16′,橫貫東徑110°07′至111°16′。南北寬92公里,東西長108公里,兩頭寬,中間窄,最窄處僅6公里,形若金魚。東北部與河南省淅川縣相依,西南部與竹山縣毗連,西部與陜西省白河縣交界,西北部與鄖西縣相交,北部與陜西省商南縣相接,南部與十堰市相依,區人民政府所在地——鄖陽區城關鎮(古為鄖陽府城),位于漢江北岸,距省會武漢市535公里,距十堰市僅27公里。
地形地貌
鄖陽區地處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北部(小部分在十堰市西部)秦嶺南坡與大巴山東延余脈之間,漢水上游下段,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鄖陽區地處鄂豫陜三省邊沿,漢江上游下段,秦嶺巴山東延余脈褶皺緩坡地帶。北部屬秦嶺余脈,南部屬武當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中部漢江谷地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區。漢江橫貫中部,還有堵河、滔河兩大支流。鄖陽區的山場、耕地、水域、道路和村莊分別占國土面積的81.2%、10.3%、4%、4.4%,大體構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
氣候
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824毫米,年均溫13~16℃。
水文
鄖陽區共有大小河流766條,河流總長3351公里,主要河流有漢江、滔河、堵河、曲遠河和將軍河,漢江自陜西白河縣入境,流經鄖陽區9個鄉鎮后進入丹江口市,將鄖陽區分為南北兩部,境內全長136公里;堵河自房縣進入鄖陽區葉大鄉,在柳陂鎮匯入漢江,境內全長55公里;滔河從陜西商南入境,流經鄖陽區3個鄉鎮,在梅鋪注入丹江河,境內全長84公里;曲遠河發源于鄖陽區,流域面積155平方公里,河流長度57公里,在青曲鎮匯入漢江;將軍河發源于鄖陽區,流域面積555平方公里,河流長度55公里,在胡家營鎮匯入漢江。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鄖陽區共發現各類礦產40余種,其中20種礦產探明儲量。全縣礦產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約2450億元以上。各類礦產、礦田、礦點、礦化點220多處,分別占十堰地區已發現礦產50種和礦產地566處的80%和38.9%。其中: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鈦、錳、金、銀、銅、鉛、鋅、鎳、鉬、鋯、鈮、鋇等;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硫鐵礦、磷礦、重晶石、白云石、綠松石、蘭石棉;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有石灰石、大理石、滑石、石英石、明釩石、硅石、涂料土、板石、石墨、建筑石料、粘土、河砂等;能源礦石有石煤、鈾;水氣礦產有地下水、地下熱水。鄖陽區礦產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大體可劃分為五個成礦帶:1、梅鋪到大柳的礬礦、磷礦、重晶石、大理石及其他非金屬成礦帶;2、伏山、云彩山到大龍山以鐵、巖金為主的成礦帶;3、滲灌流域礦金礦帶,其砂金儲量超過10噸;4、紅巖背—上陽陂——云蓋寺—火燒寺一帶的綠松石成礦帶;5、許家坡到鋪子門、董家灣、李家灣、上塔的多金屬礦產成礦帶。鄖陽區大、中、小型礦床50余處,其中特大型礦床2處,即安陽老虎道白云巖礦、青山碾子坪白云巖礦;大型礦床5處,主要有世界稀有的鮑峽云蓋寺綠松石礦,青山王家溝大理石礦等;中型礦床19處,主要有佛山——云彩山磁鐵礦,大柳礬礦,柳陂秦家溝金礦,茅窩金礦,吳家梁磁鐵礦,鮑峽鋪子門—安城的多金屬礦床,董家灣—徐家院的銅鉛鋅礦,黃家溝、西峰、肖家河、前房、彌院寺、花栗灣、黃家坪、茅窩、板昌嶺、王家溝、滔河等地的礦金等。
水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鄖陽區有水面22.8萬畝,可養水面在16.5萬畝以上,占總水面的72.6%。境內有大面積的漢江河谷沿岸的許多河灣庫叉及914座小型水庫,2772口塘堰,總面積為15114畝。境內自產魚種,有5目9類41種。有23種名貴魚,如漢江翹嘴鲌魚等。
林業資源
鄖陽區總面積3863平方公里,其中林面積186.92萬畝,森林覆蓋率32.3%,林木積蓄量157萬立方米。經濟林22.9萬畝,占森林總面積的12.3%,特種林占2.5%,境內樹種有70種,141屬,299個品種,其中幼林面積占近50%。
土地資源
鄖陽區地處鄂西北漢江上游,系秦嶺、大巴山余脈之間。鄖陽區版土面積3863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為579.4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0萬畝,占10.4%;山場面積496.68萬畝,占85.7%;水面面積22.77萬畝,占3.9%。截止2007年,鄖陽區農用地面積4235216.6畝,其中耕地面積591739.6畝,園地146574.3畝,林地3302416.3畝,其他農用地面積194486.4畝;建設用地總面積135889.3畝,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區115166.9畝(當中城市用地5490.3畝),交通運輸用地面積8249.2畝,水利設施用地12473.2畝;未利用地面積1366919.6畝。
水資源
鄖陽區多年平均降水量829毫米,徑流深263.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10.1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4.12億立方米,扣除兩者重復計算水量4.12億立方米,鄖陽區水資源總量為10.17億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26.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人均水資源量1721立方米,比中國平均值偏少30%,比全省平均值偏少15.6%,耕地畝均水資源量2012立方米。比中國平均值偏多6.6%,比全省平均值偏多19.8%。鄖陽區過境客水豐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31.11億立方米,主要是漢江為271.41億立方米,堵河和滔河分別為58.6億立方米和1.1億立方米,出境水量344.20億立方米,其中漢江339.50億立方米(含堵河),滔河4.7億立方米。在鄖陽區766條河流中,水能資源理論總蘊藏量89812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39608千瓦,占總開發量的44.1%。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滔河、曲遠河和將軍河,理論蘊藏量為62960千瓦,占鄖陽區總量的70.1%,可開發量為32571千瓦,占鄖陽區可開發量的82.2%,占鄖陽區理論蘊藏量的51.7%。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鄖陽區轄16個鎮,5個鄉,1個林場和1個經濟開發區。 人口編輯截至2011年,鄖縣年末總人口63.61萬人。其中:女性人口30.97萬人,男性人口32.6萬人。鄉村人口41.92萬人,城鎮人口21.69萬人。城鎮化率達34.1%。2011年出生人口8250人,死亡人口2261人,年常住人口55.53萬人,2011年從業人員35.9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14.18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0.31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95萬人。在崗職工23597人。
經濟編輯綜述
2009年,鄖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26億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長80.4%,比2008年增長16.8%;財政總收入完成3.65億元,比2005年增長102.8%,比2008年增長37.7%;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83億元,比2005年增長105.2%,比2008年增長5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8億元,比2005年增長283.9%,比2008年增長110.6%;農民人均純收入3021元,比2005年增長60.6%,比2008年增長10.2%。 2010年,鄖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3926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09年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627萬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162268萬元,增長23.6%;第三產業增加值142368萬元,增長14.1%。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0.7:36.9:32.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7845元,增長24.2%。 2011年,鄖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974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0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8443萬元,增長5%;第二產業增加值203348萬元,增長22%,其中工業增加值187695萬元,同比增長20.8%;第三產業增加值167953萬元,增長14.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1.2:37.7:31.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9719元,增長23.8%。 2010年,鄖縣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8%(2009年同期為100),上漲2.8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3.4%,上漲3.4個百分點;消費品價格指數為103.1%,上漲3.1個百分點;農資價格指數為105.6%,上漲5.6個百分點。 2011年,鄖縣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6.3%(上年同期為100),漲幅比2010年高出3.5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6.5%,漲幅高于2010年3.1個百分點,消費品價格指數為108%,漲幅高于2010年4.9個百分點,農資價格指數為111.9%,高于2010年5.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鄖縣2010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767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2%,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34627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6.1%。 鄖縣2012年全年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0.95萬千瓦,同比2011年增長1.0%,農村用電量8631萬千瓦小時,同比2011年增長10.6%,化肥使用量(折純量)2.71萬噸,下降0.16個百分點,有效灌溉面積8.0千公頃,擁有鄉村勞動力32.6萬人,鄉村戶數12.48萬戶,常用耕地面積35.16千公頃。2011年鄖縣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139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2010年增長6.1%,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844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02%。2011年鄖縣總播種面積82.9千公頃,比2010年增加0.8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6.34千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67.9%,比2010年減少1.04千公頃。糧食產量22.96萬噸,比2010年增產1.29萬噸,棉花產量121噸,油料產量1.56萬噸,同比2010年持平。 2011年鄖縣豬肉產量4.95萬噸,比2010年增長了一倍,增幅達119.0%;牛肉產量2521噸,羊肉產量1272噸,與2010年基本持平;水產品產量3970噸,同比2010年增長135.5%。2011年鄖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0.98萬千瓦,農村用電量9377萬千瓦小時,同比2010年增長8.6%,化肥使用量(折純量)5.8萬噸,常用耕地面積35.09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7.82千公頃,擁有鄉村勞動力37.92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5.32萬人。
第二產業
2011年,鄖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43家,(2011年規模以上單位統計口徑變更為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2011年鄖陽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60342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52.0%,實現工業增加值175303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3.4%。其中:內資企業完成產值593876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30.3%;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完成產值9543.5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5.1%;國有控股企業完成產值3953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5.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91.1%,同比2010年下降2.1個百分點。 2011年分行業看通用設備制造業產值309281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30.5%;農副產品加工52063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3.9%;水利發電、電力供應業完成62694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25%;炸藥化工產品制造業40096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9.4%;建材和礦產品加工業完成127762萬元。五大支柱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主力。 2011年鄖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391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1.1%,實現利潤總額169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72.4,2011年應交增值稅15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1.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07.68%,工業企業全年平均從業人數9900人。全員勞動生產率169632元/人,比2010年同期提高26.6%。 2011年鄖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41976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61.9%,其中:國有投資258598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71.6%,私營經濟投資96091萬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91976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51.1%。在城鎮項目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49459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61%;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29510萬元,同比2010年下降20.5%;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13007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96.3%。主要行業投資繼續增加。其中:農、林、牧、漁業完成投資49459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61%;制造業完成投資122725萬元,同比2010年下降16.7%;交通、運輸完成投資63075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2.9倍,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完成投資51277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3.9%,高速路完成投資160000,同比2010年增長95.1%。
第三產業
鄖縣201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4778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8.5%。其中:城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96065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75.2%;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8713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8.6%,分行業看,全年零售實現零售額267533.3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1.1%,餐飲市場實現零售額45709.8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8.1%。2011年實現招商引資項目79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01089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8.3%。2011年實現外資出口額932萬美元,同比2010年增長16.5%。2011年實際利用外資1658萬美元,同比2010年增長32.6%。2011年末,鄖縣擁有郵政網點24處,完成郵政業務營業收入2223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3.5%。2011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67萬人,同比2010年增長39.2%,實現文化旅游總收入5.9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47.5%。擁有名勝風景區6個,星級飯店2個,星級客房數126個。 2011年鄖縣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鄖縣財政總收入106557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3.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2161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4.5%。完成各項稅收95389萬元,增值稅18064萬元,營業稅8479萬元,企業所得稅2635萬元,個人所得稅2268萬元。全年完成財政支出250082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3.1%。2011年末,鄖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934218萬元,比年初凈增163122萬元。其中:單位存款432827萬元,比年初凈增103764萬元;個人存款499361萬元,比年初凈增83925萬元。全年金融機構貸款余額235129萬元,比年初凈增73130萬元。其中:短期貸款71271萬元,比年初增加16529萬元,中長期貸款163648萬元,比年初凈增64815萬元。
交通編輯公路截至2011年,鄖縣已形成以二條國道(209國 道、316國道),三條省道(鄖漫路、丹鄖路、鮑竹路)構成的公路主骨架通達鄰省,以縣城為中心輻射鄉鎮、村組高密度公路,以漢江、渚河兩條流域為主的水路交通直達長江。擁有公路278條,通車里程2452.6公里,其中:國道2條,省道3條,縣道6條,鄉村道258條,廠區專用路9條,全縣100%的鄉鎮,98%的行政村通公路;有橋梁138座5771.62延米,其中:特大橋2座,大橋13座,中橋44座,小橋79座。公路運輸貨運站場10個,總占地面積4042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182平方米,全社會民用汽車保有872輛,年客運量達125.42萬人,客運周轉量4522.4萬噸公里。在建的有鄖十一級路和鄖十高速。水運截至2011年,鄖縣通航里程為151公里,各類碼頭泊位9個,社會運輸船舶218艘,年貨運吞吐能力已達37.7萬噸,客運吞吐能力2.9萬人。航空鄖陽區緊鄰建設中的十堰武當山機場,待建成后將極大地改善當地的交通條件。
社會編輯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鄖縣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16.3千冊,體育場館1個,廣播覆蓋率達96.5%,電視覆蓋率達95.5%。
衛生事業
2010年,鄖縣擁有衛生機構數453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9個。疾病預防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達1964張,醫院910張,衛生院1054張。擁有衛生工作人員2001人,衛生技術人員1864人,執業醫師992人,注冊護士814人,衛生防疫人員136人。 2011年,鄖縣擁有衛生機構數453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9個。疾病預防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達2080張,醫院820張,衛生院1260張。擁有衛生工作人員2525人,衛生技術人員2018人,執業醫師1013人,注冊護士851人,衛生防疫人員147人。
社會保障
2010年鄖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837元,增長15.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6751元,增長和19.7%。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8.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442元,增長13.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825元,增長58.5%,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7.69平方米。 2011年鄖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0009元,增長13.2%,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858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7.3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96元,增長16.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3507元,增長24.1%,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4.45平方米。 2011年鄖縣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2589人,比2010年增加2284人,鄖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50963人,比2010年增加859人,城鎮失業保險參保23003人,比2010年增加100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6.89萬人,城鎮社會保險覆蓋率達97.5%。
教育事業
2010年鄖縣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1660人,增長9.2%。其中:中級技術職稱以上人員5101人,增長6.8%,農業技術人員637人,增長1.3%。 2010年,鄖縣擁有學??倲?85個。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2個,普通中學30個,小學151個。在校學生總數76737人。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1242人,普通中學29210人,小學35542人,專任教師總數4899人。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342人,普通中學2223人,小學2188人。鄖陽區幼兒園47個,在園幼兒7487人。 2011年,鄖縣擁有學??倲?83個。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2個,普通中學29個,小學151個。在校學生總數75145人。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0382人,普通中學25443人,小學38627人,專任教師總數4685人。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323人,普通中學2425人,小學2223人。鄖陽區幼兒園56個,在園幼兒940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9.9%。
文化藝術編輯民俗文化
鄖陽鳳凰燈又稱“玩鳳凰”、“鳳凰 舞”,起源于鄂西北十堰市,鄖陽是十堰市的古稱。鳳凰燈表演按照“百花擁鳳出巢――鳳凰游園-鳳鳴――鳳凰尋花――鳳凰戲牡丹――鳳舞――鳳凰理羽――鳳凰打盹――鳳凰展翅——鳳凰朝陽――鳳凰點頭――鳳凰回巢”等程式依次進行,并配以鳳凰燈曲調,凸現出的地方特色。
文物古跡
梅鋪猿人遺址舊石器時代,鄖陽區梅鋪鎮 西寺溝口龍骨洞,省級,1981年12月30日湖北省政府公布,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安城古銅礦遺址東周,鄖陽區安城鄉,省級,1992年12月30日鄂政發[1992]166號,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韓家洲遺址漢代,鄖陽區遼瓦鄉堵河村二組,與安城古銅礦遺址同為湖北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泉遺址新石器時代,鄖陽區楊溪鎮財神廟村五組,省級,2002年11月7日鄂政發[2002]35號,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鄖陽府學宮大成殿明清,鄖陽區城關鎮,與青龍泉遺址同為湖北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遼瓦店子遺址新石器時代——漢代,省級,2008年3月27日鄂政發[2008]16號,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喬家院墓群東周,與遼瓦店子遺址及大豐倉同為湖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豐倉湖北省惟一的明代官府糧倉,迄今有400多年的歷史。2008年與遼瓦店子遺址及喬家院墓群同時確定為湖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省人民政府推薦申報為第七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編輯李洪波,任《經濟日報》報社總編輯室負責人,副刊部主任、編委會委員兼秘書長。并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政府專家津貼。梅潔,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理事?,F為河北作協創作室專職作家。羅開富,任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董事長,兼任總裁。楊正剛,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并由少將軍銜晉升為中將軍銜。張幼云,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國際合作司司長。1994年夏,張幼云獲準擔任國際勞工組織“女工問題特別顧問”。
旅游編輯恐龍蛋化石群地質公園湖北鄖陽區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漢江中上游秦巴山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園區面積45k㎡,東至柳陂鄧家灣,西至朱家溝,南至羅家巖,北至何家溝。其地理坐標是:東經 110度42分50秒 - 110度44分10秒,北緯:32度47分40秒 - 32度49分40秒。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8月經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 梅鋪猿人洞梅鋪猿人洞,又名龍骨洞,地處秦嶺余脈東段南麓,位于鄖陽區城 東北60公里的梅鋪鎮杜家溝。洞穴的東西南三面崗巒起伏,北面有滔河蜿蜒東流,注入漢江支流丹江。梅鋪猿人洞發現于1970年。為中國第五個猿人化石發現地點。1982年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湖北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鄖縣人頭骨化石遺址“鄖縣人”頭骨化石遺址位于鄖陽區漢江河畔的的青曲彌陀寺村學堂梁子,1989年5月,發掘出兩顆完整的遠古人類頭骨化石,被專家確認為距今已100多萬前的遠古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它向世界宣稱:古老的漢江是漢民族文化的搖籃;古老的“鄖縣人”是中國人的祖先,在“鄖縣人”出土處建有“鄖縣人”雕刻頭像,“鄖縣人”展館。鄖陽盆地古地質遺跡歷史悠久的鄖陽區,被漢江一分為二,漢江以北為秦嶺余脈東段南麓,漢江以南與武當山同屬大巴山系,與武當山相距60公里。鄖陽區盆地,地質構造上屬于秦嶺緯向構造體系,燕山運動在本區造成了有名的近東西向的兩鄖斷裂帶,或稱漢江斷裂帶,同時還形成了一些陷落盆地,在盆地中普遍沉積了第三系紅色巖系。從地貌上看,總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南部和北部隆起,中間為漢江谷地。漢江干流為本區最大的河流,西從陜西入境,沿秦嶺、大巴山之間滾滾東流,貫穿一系列盆地,形成峽谷和盆地相間出現的地貌。鄖陽區盆地是其中較大的盆地??脊虐l現,鄖陽區柳陂鎮遼瓦店子的三級坡地上,分布一條大約500米長,5米寬的遠古貝殼化石帶。由陷落盆地和貝殼化石共同證明,鄖陽區在白堊紀早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鄖陽博物館鄖陽區博物館位于鄖陽區城中心地段,建筑面積為3086平方米, 內設鄖陽古城館、恐龍館、“鄖縣人”館、歷史文物館、“唐濮王李秦家族墓”室、楊獻珍紀念館、鄖陽區攝影奇石字畫根雕館、綠松寶石館計8個展廳。館藏有“鄖縣人”頭骨化石,恐龍蛋、恐龍骨骼化石以及碑碣、弘治大鐘、象牙、兵器、青銅器、古陶、唐三彩等文物5000余件。鄖陽區博物館管轄鄖陽區89處文化遺址、21處古墓群、7處古建筑群、8處石刻、85處化石點和人文景觀?!班y縣人”遺址已著進《中國百科全書》;“梅鋪猿人” 、青龍泉文化遺址分別被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和《中國文化遺址大典》;唐太宗李世民的四子濮王李泰家族墓地是國內發現的唯一一處皇家族墓葬群;柳陂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和梅鋪李家溝的恐龍蛋及恐龍骨骼化石共生地世界罕見?;[灘景區虎嘯灘自然風景區雄居青龍山、烏龍寺、天井山群峰環峙之間, 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80米以上,日均氣溫不超過13℃——16℃,歷來無大型自然災害。櫻桃溝生態旅游村櫻桃溝村地處十堰市和鄖陽區結合部,南距車城十堰10公里, 209國道穿境而過,出村兩公里便可上漢十高 速公路??偢孛娣e2300畝、現有農戶421戶的櫻桃溝村,生態旅游成了全村農民的經濟增長點,年接待游客達15萬人次。該村先后被十堰市授予 “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生態旅游示范村“、“生態農業示范村”等榮譽稱號。王家學村王家學村座落于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西南端,距銀武高速公路出口僅4公里,離十堰城區15公里,農家200多戶,村民806人。全村現有柑桔1000多畝,桃樹500多畝,草莓200多畝,反季節蔬菜200多畝,松杉6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先后榮獲國家“綠色家園示范村”、湖北省“百鎮千村建設示范村”、十堰市“生態旅游村”等榮譽。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滄浪山位于鄂西北鄖陽區與竹山縣的邊界處,主峰金頂海拔1824.7米。 位于十堰以西27公里,東南距武當山80公里,南距神農架180公里。北鄰漢江,東有堵河,縱橫鄖陽區、竹山、房縣三地,方圓78平方公里。有羊坪寨、紅巖背等千米以上高峰19座,其支脈東接房縣,北連鄖陽區,西近陜西白河,綿延于兩省4縣10個鄉鎮。建成老廟、五佛洞、皇經堂、靈官殿、金頂等宗教建筑群。鄖陽島鄖陽島”(前身為“和平島”)在柳坡鎮,和平島原名“光石山”, 位于漢江東南岸,鄖陽區柳陂三門處,總面積2.5平方公里,與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依山相連。209國道穿腹而過,銀武高速公路在此留有互通。丹江口水庫蓄水位抬高后,鄖陽島原160m的圍堤即將被淹沒,南湖與北湖連成一片水域,組成多個群島,水域面積達30平方公里,鄖陽島由此成為十堰城區最大的江中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