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縣位于云南省的西南地區,隸屬于臨滄市,位于大理、普洱、臨滄3個州市的交界處??偯娣e3760平方公里,轄7個鎮、5個鄉??側丝?5萬人(2010年)。 云縣屬山區半山區縣,最高海拔3429.6米,最低海拔748米。屬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1367.2毫米。云縣礦產資源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燃料等4類14種。2013年,云縣生產總值82.8億元。 境內風景名勝主要有杜文秀部將府第、川廟、大侯寨古樹群、云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瀾滄江高峽百里長湖風景區、亮山天池等。地方特產有白花木瓜 、涌寶冬蘿卜 、樹頭菜 等。
歷史沿革編輯西漢為古哀牢國地。東漢至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郡。
西晉屬寧州永昌郡。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北朝周至隋屬濮部。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宋大理國為慶甸,屬永昌府。元天歷元年(1328年)置寶通州,屬順寧府。明洪武十五年(1381年)寶通州省入順寧州;后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永樂元年(1403年)置大侯長官司,直屬云南都司;宣德三年(1428年)改置大侯御夷州,直屬布政司;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降為云州,改屬順寧府。清初沿明制,云州屬順寧府。雍正八年(1730)設迤西道,順寧府屬之。民國二年(1913年)7月19日,改云州為云縣,迤西道改為滇西道,云縣屬滇西道。民國三年(1914年),滇西道更名為騰越道,云縣屬之。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道,直屬云南省。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云縣屬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順寧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云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駐緬寧縣)。
1950年2月,云縣人民政府建立,屬大理專區,縣治云城鎮。1956年,撤銷大理專區,設置大理白族自治州,原由大理專區代管的云縣改由臨滄專區管轄。1959年2月,云縣與鳳慶縣合并為云鳳縣;10月分設,恢復原建制。1970年,臨滄專區改為臨滄地區,云縣屬之。2003年12月,臨滄撤地設市,云縣屬地級臨滄市。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97年,云縣轄3個鎮、11個鄉:愛華鎮、漫灣鎮、大朝山西鎮、茂蘭彝族布朗族鄉、忙懷彝族布朗族鄉、后箐彝族鄉、栗樹彝族傣族鄉、涌寶彝族鄉、糯灑彝族傣族鄉、茶房鄉、大寨鄉、曉街鄉、頭道水鄉、幸福彝族拉祜族傣族鄉??h政府駐愛華鎮。
2002年,茂蘭彝族布朗族鄉、涌寶彝族鄉、幸福彝族拉祜族傣族鄉、大寨鄉撤鄉設鎮。
2005年,云縣撤銷頭道水鄉,其行政區域并入愛華鎮,愛華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糯灑彝族傣族鄉,其行政區域并入涌寶鎮,涌寶鎮政府駐地不變。
區劃詳情
截至2012年,云縣轄7個鎮、5個鄉:愛華鎮、漫灣鎮、大朝山西鎮、涌寶鎮、茂蘭鎮、幸福鎮、大寨鎮、忙懷彝族布朗族鄉、曉街鄉、茶房鄉、栗樹彝族傣族鄉、后箐彝族鄉。共有4個社區、190個行政村??h政府駐愛華鎮。
人口民族編輯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云縣總人口416507人,其中:愛華鎮69737人,漫灣鎮22334人,大朝山西鎮20436人,茂蘭鄉38504人,忙懷鄉19146人,曉街鄉37624人,茶房鄉34172人,大寨鄉33395人,涌寶鄉31415人,栗樹鄉21514人,后箐鄉20614人,糯灑鄉9859人,幸福鄉42305人,頭道水鄉15452人。2010年,云縣總人口為4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22.5萬人,約占總人口的50%,境內有漢族、彝族、白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僳僳族和苗族等23個民族。
自然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云縣位于大理、普洱、臨滄3個州市的交界處,介于東經99°43′至100°33′和北緯23°56′至24°46′之間,南北最大縱距90.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4.2公里。國土面積3760平方公里。
云縣
地質構造
云縣境內的地質構造主要有褶皺、斷裂構造及巖漿活動3種。褶皺構造,主要分布在縣境東部的大朝山、栗樹、后箐、涌寶、忙懷、漫灣等地。斷裂構造,縣境內此類構造可分為南北向、南南西至北東東向、南東東至北北西向三組。其中南北向斷裂構造最大,分布在東面瀾滄江沿線和拿魚河、分水嶺、漫灣等地。走向由北向南、跨縣境并向縣境外延伸;南南西至北東東向斷裂,主要分布在盤河、勐底河谷一帶;南東東至北北西向斷裂,主要分布在大寨和幸福的邦別、干坡、慢品一帶。巖漿活動,縣境熱液巖漿活動較為頻繁。有喜山期、燕山期及華力西期的巖漿侵入和噴發活動,使原來老的沉積巖地層受到破壞、變質。由于構造的活動,巖體的侵入,縣境內形成了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等地層。
地勢地貌
云縣地處滇西橫斷山系縱谷區南部,屬深度切割中山寬谷、峽谷區。 是第四紀更新世初期喜馬拉雅運動大面積強烈的差別抬升所形成。山脈大多為西北—東南走向,地勢東西高,中部稍低,相對高差2350米。最高點為云縣與臨滄縣交界的大雪山,海拔3429米;最低點為幸福鎮邦洪村委會所駐地的南汀河邊,海拔748米。云縣地貌大致分為3種類型:河谷盆地、中切割中山寬谷區、深切割中山峽谷區。
山脈
云縣境內山脈屬滇西橫斷山系碧羅雪山南部伸延的支脈,為雪山、老別山的一部分。
走向為西北—東南,北部最高點為茂蘭與漫灣分界的大丙山,西部最高點為云縣、鳳慶交界的黃竹嶺,南部最高點為大朝山境內與臨滄交界的大雪山,東部最高點為由忙懷向栗樹延伸的樺竹林山??h境內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的山脈有44座,其中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有28座,主要有:大雪山、黃竹嶺、二雪山、萬明山、干海子山、鼓凳山、大丙山、鑄錢山、大亮山、文頂山、根麻大山、張道山、大亮山、大爛壩山、樺竹林山、老黑山、磨巖頭山、光山箐山、大中山、紅花山、山神廟山、石房山、營盤山、太陽箐山、靈寶山、羊圈山等。
氣候
云縣屬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曖溫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9.1℃,最高氣溫26.9℃,最低氣溫13.8℃。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
云縣主要森林植被類型分為4個區、7個森林類型。主要野生植物有云南松、思茅松、榕樹、八寶樹、羊蹄甲、毛葉青崗、旱冬瓜、麻櫟、西南樺、小果栲、木棉、紅木荷、刺桐、黃杞、杜鵑、楊梅、木蓮、山蒼子、厚皮香、高山栲、華山松、棠梨、余甘子、水錦樹、銀木荷 、元江栲、鐵核桃、紅花木蓮、滇潤楠、栲類、鐵杉、棗、包頭石櫟、紫莖澤蘭、飛機草、車前草、旱茅、四脈金茅、刺茅、鐵芒萁、野姜、莎草、火絨草、蕨類、天南星、麥冬、龍膽草、香儒、十大功勞、冷水花、百合、蘭花、過江龍、菊科和爵床科的一些種等。銀杏、云南紅豆杉、華蓋木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云南金錢槭、香樟樹、楠木、厚樸、香木蓮、紅椿、云南肉豆蔻、喜樹、董棕、香果樹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杜鵑、山茶、核桃、板栗、柿樹為云南省一級保護植物,紫薇、柳樹、棗、桃、楊樹為云南省二級保護植物。
動物資源
云縣主要野生動物有蜂猴、云豹、綠孔雀、蟒、金斑啄風蝶、熊猴、灰葉猴、金錢豹、赤頸鶴、金雕、黑頸長尾雉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豺、黑熊、大靈貓、小靈貓、巖羊、紅腹角雉、白鷴、原雞、鴉鵑、白腹黑啄木鳥、虎紋蛙、雙尾黑風蝶、三尾黑鳳蝶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腹錦雞、草豹、黃鼠狼、野貓為云南省一級保護動物,黃麂、野豬、麻雞、畫眉、箐雞等為云南省二級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云縣有各類礦種17種,以銅礦、鐵礦、錳礦、葉臘石等為主。其中:葉臘石儲量273萬噸、石灰石810萬噸、大理石110萬噸、花崗石230萬噸、銅礦石150萬噸、錳礦石11萬噸、明礬石300萬噸。據國土資源大調查和商業性礦產勘察成果,云縣潛在資源量為:銅20萬噸、鉛鋅礦石50萬噸,鐵礦石5000萬噸,錳礦石500萬噸。
水資源
云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367.2毫米,年平均降水總量為50.1626億立方米。
大朝山水電站年降水總量豐水年為56.6837億立方米,平水年49.664億立方米,偏枯年44.6447億立方米,枯水年37.622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632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23.1881億立方米。年徑流量豐水年為27.13億立方米,平水年為22.7243億立方米,偏枯年為19.7099億立方米,枯水年為15.7679億立方米。 云縣年平均地下水深199.99毫米,年平均地下水量7.3375億立方米。地下水量豐水年為8.3648億立方米,平水年為8.1978億立方米,偏枯年為6.457億立方米,枯水年為5.5031億立方米。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云縣實現生產總值82.8億元,較2012年增長13.4%;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4億元,較2012年增長37.2%;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54億元,較2012年增長20%,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5億元,較2012年增長24.4%;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1.71億元,較2012年增長10.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億元,較2012年增長12.5%;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8元,較2012年增長15.8%;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711元,較2012年增長20.4%;單位GDP能耗較2012年同比下降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9.8:47.8:22.4。
第一產業
2013年,云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8.1億元,較2012年增長16.6%。全縣糧食產量20.4萬噸,較2012年增長5%;完成茶葉產量1.41萬噸,實現農業產值2.6億元;完成烤煙種植6.05萬畝,收購煙葉15.07萬擔;建成高優蔗園5萬畝,實現甘蔗農業產量66萬噸。共調減低價值農作物種植面積9萬畝。新植泡核桃10萬畝,咖啡4.13萬畝,澳洲堅果6萬畝。畜牧業實現產值14.7億元,較2012年增長14.4%。
第二產業
2013年,云縣實現工業總產值71.9億元,較2012年增長33.7%;工業增加值32.2億元,較2012年增長19.8%;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資20.3億元,較2012年增長13.8%;新培育規模以上企業4戶,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22戶。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45戶,投產運營28戶,實現工業總產值39.3億元,較2012年增長45.6%。
第三產業
2012年1-9月,云縣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95040萬元,比2011年增長3.1%,
云縣一角占云縣生產總值比重20.5%。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212萬元,比2011年增長15.9%。交通運輸業公路貨運量累計實現260萬噸,比2011年增長20.9%。旅游業收入達28223萬元,比2011年增長30.1%。 2013年,云縣旅游、商貿、物流、信息、金融等實現增加值18.5億元,較2012年增長10.1%。 2013年,第三產業稅收13207萬元,與2012年同期9790萬元相比增收3417萬元,增長34.90%;第三產業稅收占稅收總收入比例達到36.29%。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云縣有云縣第一中學、云縣涌寶中學、云縣幸福中學、云縣后箐中學、云縣栗樹中學、云縣糯灑中學、云縣涌寶分水嶺附中、云縣新合附中、云縣大寨中學、云縣茶房鄉橋街附中、云縣茶房中學
云縣第一完全中學、云縣萬佑附中、云縣曉街中學、云縣忙懷中學、云縣丙令附中、云縣哨街附中、云縣茂蘭中學、云縣大朝山中學、云縣漫灣中學、云縣民族中學、云縣愛華第一中學、云縣頭道水中學等中學。2010年,云縣對12個鄉鎮中小學校舍、校址進行調查,共排查出D級危房297189平方米。截至2010年5月底,全縣校舍安全規劃的171個校點已全面動工。 2013年,云縣校安工程完成投資4.9億元,基本消除D級危房。云縣一中整體搬遷。
醫療衛生
云縣人民醫院創建于1950年,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公立醫院。 2012年,云縣對云縣人民醫院和云縣中醫院兩家縣級公立醫院進行醫療
云縣人民醫院資源整合,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管理模式;同時,在縣級公立醫院資源整合的基礎下,云縣人民醫院對全縣12個鄉(鎮)衛生院實現一體化管理,全縣12個鄉(鎮)衛生院按“三點三片區”運行管理模式,分別加掛縣人民醫院分院的牌子,以縣人民醫院對各鄉(鎮)衛生院的托管和集團化管理。 2013年,云縣人民醫院綜合大樓、云縣婦幼保健院相繼投入使用。
社會保障
2013年,云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3.4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97%。城鎮新增就業2813人。減少貧困人口0.9萬人,貧困發生率較2012年下降2.3%。
生態環境
2013年,云縣共完成樹木種植101.44萬株,退耕還林3.45萬畝,建成林業產業化基地26萬畝,累計完成投資1.07億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5.3%,活立木蓄積量達1248萬立方米。
交通運輸編輯祥臨高等級公路、214國道和省道羊耿線、云保線貫穿縣境。2008年,
云縣鄉村公路云縣完成通達工程建設任務253.2公里,全縣12鄉鎮農村客運站全面建成。2009年,新開通農村客運班線17條。 2014年,云鳳一級公路(云縣至鳳慶)部分路段已完成; 在建設規劃中的有云縣至臨滄的高速公路(云縣至臨滄)、祥臨鐵路(祥云至臨滄)。 歷史名勝編輯云州八景古“云州八景”即:“滄江明珠、神舟飛渡、文筆迎輝、溪虹渡翠、百里長湖、勐底溫泉或(茶馬古道)、象嶺云霞、亮山天池”。 杜文秀部將府第杜文秀部將府第是杜文秀政權時期其部下將領蔡發春一家在云縣的居所,位于回營街改新巷10號,建于清朝中朝。房屋布局為三房一照壁,主體建筑及原貌基本完整。198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0 月作為“民間建筑”被臨滄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川廟川廟又稱“川主廟”,是原四川籍同鄉在云州城建造的會館。位于象山東麓,原縣政府招待所院內,建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是一座占地160多平方米,單檐歇山頂式的古典建筑。該建筑除門窗被改造外,建筑原貌保持完整。是云縣具有典型建筑結構的縣級保護文物之一。
大侯寨古樹群大侯寨古樹群是以大侯寨古樹為中心的榕樹群,共3棵,位于城內公安局門前和西面。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云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為紀念68位在剿匪征糧戰斗中獻身的烈士,云縣于1950年12月在人民會場建立云縣革命烈士紀念碑。1969年1月,烈士紀念碑遷于南河西岸原縣汽車隊與工人俱樂部的中間,建成革命烈士陵園,面積為2975平方米。 瀾滄江高峽百里長湖風景區瀾滄江是一條流經六國的國際河流,在云縣境內流程176.5公里。瀾滄江高峽百里長湖風景區位于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開發的中間地帶,在云縣境內建有漫灣水電站、大朝山水電站兩大電站,其中大朝山庫區91.5公里,漫灣庫區72公里,庫區外13公里。[26-27] 亮山天池亮山天池位于涌寶鎮南部,距縣城66公里,距涌寶鎮駐地7公里,海拔2400米,蓄水池240萬立方米,面積0.1平方公里,氣候涼爽濕潤。
知名人物編輯楊國翰(1787-1832),字鳳藻,號丹山,大寨梨園村人。歷任奉化、諸暨、海鹽、仁和等縣知縣。葉荃(1879-1939),字相石。歷任駐粵滇軍總司令、靖國軍第八軍軍長。 胡瑛(1889-1961),歷任重慶衛戍司令,黔軍總指揮,靖國聯軍佽飛軍第4軍軍長兼云南憲兵司令等。 董文英,任國民黨陸軍第一八二師一〇七八團上校團長。1938年4月,在臺兒莊戰役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