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區是江西省新余市市轄區。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東部,袁河中下游,新余城區所在地。東界樟樹、新干,南連峽江、吉安,西接分宜,北鄰上高、高安,距省會南昌160公里。東與樟樹市、新干縣接壤,西與分宜縣毗鄰,南與吉安縣、峽江縣相連,北與上高縣、高安縣交壤。渝水區轄10鎮6鄉5個街道辦事處??偯娣e1775平方千米,總人口80.1萬人(2008年)。其中非農業人口30.3萬人。渝水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冬極短,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近50%。[建制沿革
編輯
渝水區渝水區的前身是新余縣。漢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三國吳寶鼎二年(公元267年)建縣,以袁河中游昔稱渝水而名新渝,縣治龍池墅,屬安成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新渝入吳平。十一年吳平入宜春,屬洪州。十八年析宜春復立新渝縣,屬袁州。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新渝為新喻。民國十五年廢道尹制,新喻直屬江西省。1956年7月2日,更名新余縣。1960年9月30日升縣為省轄市,1963年撤市復縣,屬宜春地區。1983年7月27日,國務院批復撤銷新余縣,恢復新余市。1983年10月1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復,在原新余縣管轄的范圍內設立渝水區,為新余市轄縣級行政區。
行政區劃
編輯
行政沿革
渝水區(8張)
1983年,撤銷新余鎮,改設街道辦事處;設立周宇鎮;設立花古山鎮。1984年,良山鄉并入周宇鎮。1987年3月14日,設置南英鄉建制。
1988年12月10日,撤銷羅坊鄉、水北鄉、水西鄉、姚圩鄉,分別設立羅坊鎮、水北鎮、水西鎮、姚圩鎮;原下村鄉的行政區域劃歸花古山鎮并更名為下村鎮。
1995年6月21日,撤銷觀巢鄉、河下鄉、珠珊鄉,設立觀巢鎮、河下鎮、珠珊鎮。1998年4月7日,撤銷歐里鄉,設立歐里鎮。
2000年,渝水區轄1個街道、10個鎮、11個鄉。
2001年8月27日,撤銷沙土鄉建制,改設城北街道辦事處;城關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城南街道辦事處。2001年11月26日,撤銷南英鄉,劃歸羅坊鎮。
2003年10月21日,撤銷北崗鄉、東邊鄉和馬洪鄉,北崗鄉、馬洪鄉分別成建制劃歸羅坊鎮和水西鎮管轄,東邊鄉分別劃歸羅坊鎮和水西鎮管轄。2003年底,渝水區總人口78.47萬人。
2004年底,渝水區轄3街道10鎮6鄉。
渝水區2005年渝水區4街道10鎮6鄉。
2005年1月19日,新余市《關于同意渝水區將城北街道辦事處調整為二個街道辦事處的批復》: 1、將城北街道辦事處部分管轄范圍析出設立袁河街道辦事處。 2、調整后,城北街道辦事處管轄:橋背、老屋場、毛家、富塘、堆上、嶺泉(小路口村小組除外)、東陂、勝利8個村委會和城北12個居委會。駐地不變;袁河街道辦事處管轄:送橋(含嶺泉村委會的小路口村小組)、王坑、望城、夏家、鄭家5個村委會,以及新鋼公司將來劃歸屬地管理的居委會。駐五一路與清萍路交叉口西側。
區劃詳情
城南辦、通州辦、南安鄉、水北、新溪鄉、界水鄉、下村鎮、鵠山鄉、羅坊鎮、人和鄉、仙來辦、袁河辦、珠珊鎮、姚圩鎮、良山鎮、城北辦、觀巢鎮(由孔目江生態經濟區托管)、歐里鎮(由孔目江生態經濟區托管)。
地理環境
編輯
shadow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渝水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低山丘陵區,袁河橫貫其間。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平,由外圍逐漸向中部傾斜。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山川秀麗,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近50%,無霜期長,寒冬較短,年均勻溫17.8℃,年降水量1550毫米。
自然資源
編輯
渝水區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金、銅、錳、鎢、鐵、煤炭、石灰石、石英石、瑩石、瓷土、硅灰石、花崗石等三十多種,其中鐵礦、硅灰石、大理石的儲量占有一定的地位,硅灰石的儲量列中國第二,品位極高。
交通
編輯
境內浙贛鐵路橫貫東西,東面與京九鐵路毗鄰,上(高)新(余)鐵路、新(余)周(宇)鐵路南北伸展。境內公路縱橫交錯。南與105、北與302國道相接,上新、清萍、吉新三條省級公路貫穿境內,滬瑞和贛粵兩條高速公路貫穿區內。 渝水區公路總里程1528.925公里,其中縣道270.831 公里,鄉道516.723公里,村道741.371公里。 2001年以來共投資達1.8633億元,建設國債公路、扶貧公路、通達公路及農村水泥公路791.62余公里。
人口
編輯
人口持續低速增長。2005年底,轄區內行政總人口67.3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76萬人。人口出生率11.97‰,死亡率3.62‰,自然增長率8.35‰。
經濟
編輯
第一產業
渝水區2010年渝水區農業總收入54950.4萬元,居全市第一,農業生產獲得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部廳級以上表彰8項。渝水區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9萬畝左右,總產33萬噸以上,水稻總播種面積72.8萬畝,水稻總產32萬噸,油料播種面積7.98萬畝,油料總產0.7萬噸。
渝水區是全國商品瘦肉型豬基地縣(區)和肉牛生產續建基地縣(區),全省牛品種改良先進單位,生豬年生產總量51.3萬頭(其中出欄33.3萬頭),牛年生產總量8.9萬頭(其中出欄3.5萬頭)。渝水區是全省漁業工作先進單位,水產品總量1.45萬噸(其中特種水產0.37萬噸),養殖水面4.7萬畝,漁業產殖1.62億元。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列為全國農機化示范縣(區),是全省機械化促進先進縣,農業機械化總動力達66.86萬千瓦,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達55%,水稻機插水平達到8%。2007年渝水區被批準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新余蜜桔)標準化生產基地,“10萬畝新余蜜桔產業化”項目列入科技部、財政部科技富民強區專項行動計劃。
2008年舉辦了首屆新余蜜桔文化藝術節,渝水區大力發展培育新余蜜桔特色產業,新余蜜桔面積達到8.5萬畝,總產達4萬噸,2004年新余蜜桔打入國際市場,出口東南亞等國家,新余蜜桔已成為渝水區農業支柱產業。渝水區是全省綠色(有機)食品十強縣(區),渝水區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8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8家。2010年度,龍頭企業產值16.4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3.84億元。
第二產業
2010年渝水區完成工業增加值48.86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GDP的49.7%,比上年提高了2.94個百分點,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完成工業總產值191.58億元,比上年增長19.5%,其中集體工業0.75億元,下降了12.6%,股份合作企業0.15億元,下降6.9%,有限責任公司69.47億元,下降2.7%,個私企業85.81億元,增長5.9%,外資企業完成33.85億元,增長529.8%,港澳臺投資企業1.55億元,增長5.7%。渝水區116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77.72億元,增長23.9%,占全部工業產值的92.8%。在規模工業中,采掘業完成產值15.9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8.9%;制造業完成產值159.39億元,占89.7%;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產值2.43億元,占1.4%。產銷率達97.8%,企業虧損面為0.9%,盈虧相抵,實現利潤19.92億元,實現利稅總額25.4億元,企業資產負債率50.35%,總資產貢獻率為21.43%,成本費用利潤率13.0%。在116戶規模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有6家,完成產值26.31億元,比上年增長387.1%,完成增加值8.37億元,增長382.84%。
社會
編輯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05年渝水區擁有學校201所(含小學104個教學點),其中社會力量辦8所,占4.0%。招收中小學生14121人,其中社會力量辦1436人,占10.2% 。畢業學生14471人, 其中社會力量辦1199人,占8.3%。中小學在校學生53060人,其中社會力量辦3195人,占6.0% ?,F有中小學專任教師3964人,其中具有技術職稱的3896人,占專任教師的98.3%。渝水區幼兒園59所,在園人數11700人,,其中社會力量辦6828人,占58.4%,教職工人數677人。
文化事業
文化館建于1989年,館舍面積約818平方米,2011年達到部頒三級標準;有圖書館一個,建于1990年,館舍面積3000余平方米,2009年被評為縣級“國家一級圖書館”;有調頻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各1座。調頻廣播電臺實行調頻無線發射方式進行覆蓋,中波調幅覆蓋率與調頻覆蓋率達99%,電視臺現有采、編、播等設備在全省縣(區)級電視臺中處于領先地位;渝水區電子游戲、網吧等文化經營戶126戶。
截止到2013年有鄉鎮(辦)文化站16個,其中良山、羅坊、水北、界水等鄉鎮被江西省省文化廳授予“鄉鎮百強文化中心”,良山鎮綜合文化站被國家人事部、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羅坊鎮綜合文化站達到了國家A級標準,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村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有179個農家書屋(均達省級建設標準)、廣電站20個(含市經濟開發區和仙女湖區轄區的鄉鎮站),村文化室119個,文化廣場20個,渝水區11個鄉鎮有農民業余劇團16個,5個辦事處有各種業余藝術團隊20余個。渝水區鄉鎮文化廣電從業人員113人,渝水區基層文化硬件建設(室內及室外活動場地)面積達6.28萬余平方米。
衛生事業
截至2013年衛生保健服務網絡不斷完善,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得到加強。渝水區事業衛生機構2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7個;床位299張;衛生人員643人,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78人,其中執業醫師176人,執業助理醫師37人,診療人次數45.19萬人,住院人數治愈率94.29%。
旅游
編輯
古建筑:渝水區古建筑主要有魁星閣、孔廟、瀛州書院、夫子堂、張均海官廳等。
魁星閣:位于新余城南虎瞰山,西北傍孔廟。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間,創建人為臨江軍教授葉師中,初名“采芹閣”,改名東瀛閣,清康熙十年重修時更名“文昌閣”,清同治十年(1871),知縣祥安率全縣士民捐資按原貌重建,改名“魁星閣”,此名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孔廟:又名文廟,位于城南虎瞰山,東南近魁星閣,西接明倫堂,南瀕袁河,北靠二中。唐大歷八年(773),知縣杜臻創建,孔廟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來孔廟歷經滄桑,自宋代以來,先后修葺、增修、重修共計25次。
瀛洲書院:位于城南虎瞰山西南,前瀕袁河,東鄰明倫堂,坐北向南,磚木結構。書院是魁星閣、孔廟等古建筑群體中的一部分。清咸豐元年(1851),新余知縣張方矩創建瀛洲書院。至今有157年的歷史。據陳文斗《瀛洲書院》載“……江有洲,俗呼‘東瀛洲’遂名‘瀛洲書院’”?,F僅存清朝舉人劉韻所書“瀛洲書院”匾額。
夫子堂:座落在下村鎮城潭梁家,始建于明洪武初,因梁寅的門生相國金幼孜書額《夫子堂》而得名。隆慶三年(1569)和清乾隆七年(1742)官府曾捐資修葺。
張均海官廳:原名“晝錦堂”,為明代建筑,座落在觀巢鎮漢泉村。據《漢泉張氏族譜》載:“時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也,學士解縉先生親書‘晝錦’二字以贈(張均海)行,故后名其祠曰‘晝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