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州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面積19.8萬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7.5%。人口中近97%是藏族,占全省藏簇人口的近1/4,是省內藏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州境地內山河壯麗,巍峨的東屏障于西部,唐古拉山綿延于境南。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2000余座,平均海拔4000~5000米。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天此。
地處青南高原,地勢高聳,縱跨長江、瀾滄江兩流域,兩大水系支流網絡全縣,屬青藏典型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2.9℃,年降水量487毫米。
工業企業有洗毛廠、農機廠、磚瓦廠等。以牧為主兼有少量農業,畜種有藏系綿羊、牦牛、馬等,農業以種植青稞、油菜為主。
有中專2所、民族中學3所、職業中學1所,其他各類學校64所,學齡兒童入學率65%,文盲率在30%以上??h設人民醫院、藏醫院、衛生防疫站等醫療衛生機構,鄉鎮均有衛生所。布氏干菌病、鼠疫等地方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了明顯效果。
玉樹縣-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魏晉南北朝時屬蘇毗王國,隋、唐稱之為“女國”、“東女國”,唐屬吐蕃轄地,南宋屬囊謙部落頭人管轄,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轄地,明屬朵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轄,受囊謙王族節制,后隸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衙門,仍受囊謙王族管轄。民國初受青海辦事長官和西寧鎮總兵節制,旋改隸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轄,民國六年(1917年)屬玉樹理事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時設玉樹縣。1952年沿舊制設立玉樹縣政府,隸玉樹藏族自治區(州)。
2000年,玉樹縣轄1鎮、8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785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結古鎮30869仲達鄉3659巴塘鄉5490小蘇莽鄉7172上拉秀鄉6900下拉秀鄉10713結隆鄉5704哈秀鄉3732安沖鄉3615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99號文批復:撤銷哈秀、結隆兩鄉,合并設立隆寶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原結隆鄉址)。
玉樹縣-行政區劃
2001年底,玉樹縣轄2個鎮、6個鄉,3個居委會、258個牧委會。
結古鎮駐結古,轄鎮東、鎮北、鎮南3個居委會,團結、紅衛、解放、民主、先鋒、勝利、前進、東風、甘達、果青、躍進11個牧委會。
隆寶鎮駐雜涅,轄措多、措桑、措美、君勤、德勤、雜涅、哇隴、甘寧、云塔、崗日10個牧委會。
上拉秀鄉駐多拉麻科,轄加巧、多拉、瑪龍、沙寧、日瑪、曲新、玻榮7個牧委會。
安沖鄉駐拉則,轄吉拉、拉則、葉吉、菜葉、布郎5個牧委會。
下拉秀鄉駐龍西寺,轄鉆多、蘇魯、塔瑪、白瑪、高強、尕麻、當卡麻、野吉尼瑪、拉日9個牧委會。
仲達鄉駐曾達,轄電達、塘達、歇格、尕拉4個牧委會。
巴塘鄉駐鐵力角,轄岔來、檔拖、相古、老葉、上巴塘、下巴塘、鐵力角7個牧委會。
小蘇莽鄉駐長青可,轄西扎、本江、扎秋、讓多、多隴、協新、江西、莫地、草格9個牧委會。
2005年,玉樹縣轄2個鎮、6個鄉:結古鎮、隆寶鎮、仲達鄉、巴塘鄉、小蘇莽鄉、上拉秀鄉、下拉秀鄉、安沖鄉。2006年8月,玉樹縣撤銷下拉秀鄉,設立下拉秀鎮。
玉樹縣-地理位置
玉樹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地處玉樹縣藏族自治州最東部,東和東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西南與昂欠縣為鄰,西和雜多縣毗連,西北與治多縣聯境,北和東北與曲麻萊、稱多縣以及四川省相望。西起東經95°41′40″,東至97°44′34″,經差2°02′54″,南起北緯32°41′34″,北到北緯33°46′44″,緯差1°05′10″。東西最寬189.5公里,南北最長194.3公里,面積1.57萬平方公里。整個地形西北和中部最高,東南與東北最低,最高山峰??∩0?752米,最東部正達金沙江水面海拔3350米,平均海拔4449.4米,境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51米座,大部分終年積雪。地形地勢:東臨川西山地,南接橫斷山脈北段,西近高原主體,北靠通天河,全縣縱跨長江與瀾滄江兩大水系,地勢高聳,地形復雜,由唐古拉山余脈勾吉嘎牙——格拉山構成地形骨干從東向西橫貫縣境中部、蜿蜒曲折,形成樹枝山地,是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地貌以高山峽谷和山原地帶為主,間有許多小盆地和湖盆。
玉樹縣-自然氣候
面積1.57萬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6.45萬。有藏、漢、回等民族。1929年設玉樹縣,后經幾次變更,1957年正式建立玉樹縣,縣政府駐結古鎮。玉樹藏族自治州政府駐地。通天河、扎曲、巴曲流經。屬高原寒帶氣候,年均溫2.9℃,1月均溫-7.5℃,7月均溫12.5℃。年降水量487毫米。有耕地5000公頃,可利用草原116.3萬公頃,森林2.9萬公頃。有蟲草、川貝母、大黃、羌活等400余種藥材和百余種野生動物,其中16種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經濟以牧業為支柱,農牧結合。主產牦牛、犏牛、綿羊和小麥、青稞、馬鈴薯等。
“西寧毛”為名特產品。工業不發達。與稱多、雜多、治多、囊謙、曲麻萊五縣和西寧市通公路。名勝主要有文成公主廟。玉樹縣轄3個鎮、5個鄉:結古鎮、隆寶鎮、下拉秀鎮、仲達鄉、巴塘鄉、小蘇莽鄉、上拉秀鄉、安沖鄉。
玉樹縣-自然資源
玉樹縣境內野生動物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植物資源800余種,其中有優良牧草70余種,喬灌木樹種80種,在野生經濟植物中,僅藥材就有400余種,其中著名的有冬蟲夏草、川貝、大黃、藏菌陳、雪蓮、黃芪、扁蕾、秦艽、羌活等,其藥材價值和經濟非??捎^。野生動物種類眾多,包括寒溫帶動物區系和高原高寒動物區系。獸類31種,鳥類73種,其中著名的鳥獸有金錢豹、雪豹、蘇門羚、白唇鹿、馬鹿、猞猁、水懶、棕熊、白馬雞、黑勁鶴、藏雪雞、雪鶉等,其中屬國家保護的動物就有16種。
礦產資源:玉樹縣礦種多,門類全,儲量豐富,據現有的地質資料分析,有色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等;貴金屬礦產有金、銀;燃料礦產煤及非金屬礦產粘土、石灰巖等。具有開發前景的礦產資源有趙卡隆多金屬礦,屬P級儲量,隆寶鎮可漏砂金礦屬C級儲量,巴塘鄉擋托鉛鋅礦及崗飲銅礦等。
玉樹縣-社會經濟
2005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完成25313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5423萬元,第二產業完成4795萬元,第三產業完成509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977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綜合)達到1911.03元,地方財政收入達1555萬元。農牧業生產穩定發展。2005年全縣共種植各類農牧作物播種面積為3604.8公頃,其中糧油播種總面積為2960.27公頃,糧油總產量5521噸。在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中,種植優質青稞133公頃,洋芋300公頃,無公害蔬菜新建70座日光節能溫室,集中連片種植飼草料266.67公頃。年末存欄各類牲畜58.1245萬頭只匹,共產各類仔畜21.05萬頭只匹,育活20.40萬頭只匹,育活率97%,出欄牲畜22.37萬頭(只),出欄牲畜中商品畜為18.22萬頭只。年內完成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重點公益林管護等171373公頃。固定資產投資概況固定資產投資穩定上升,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建設步伐加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2977萬元,爭取到已審批的各類項目71項,總資金7983.95萬元。
玉樹縣-基礎設施
全縣公路通車里程為1585公里,其中,縣鄉公路221公里,鄉村公路1460公里,在現有公路總里程中有黑色油路162公里,四級公路160公里,其余均為民工建勤修建的等外公路,全縣九個鄉(鎮)人民政府駐地基本通車其中季節性通車通車1個(小蘇莽鄉),能通車的行政村有61個,占全縣生產合作社總數的98%。通電村29個,通郵村62個,通電話村9個,通自來水村7個,通有線電視村5個。
鄉鎮企業發展現狀全縣共有個體、工商戶1206戶,從業人員2215人,注冊資金1291.5萬元;從事經營的主要有工業、手工業、運輸、商業、建筑、種植業、修理業、加工業和飲食服務業等。退牧還草工程穩步推進截止2005年底,退牧還草工程完成生態移民505戶;以草定畜圍欄建成1.73公頃,占計劃的100%;各搬遷區水、電、路、學校、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已全部完成,各項目總投資規模達4171萬元;以草定畜戶有關建設任務完成100%。
玉樹縣 - 旅游景點 格薩爾文化廣場
“文化廣場”又名“格薩爾廣場”其得名文廣場的主建筑雕塑“格薩爾王”文化廣場屬玉樹境內規模最大的,總投資1852.63萬元,總占地面積為600平方米,于2007年7月正式竣工,那么我們眼前的這座雕塑想必大家都想知道,他就是藏文化寶《格薩爾王傳》中的主人公?!案袼_爾王”該雕塑總投資417.63萬元。雕塑總高度為21米,是由黃銅材料制作而成,究意何種原因,使“格薩爾王”的雕塑如此頻繁地伏現在藏區呢?
故事追溯到和很久以前,天災人禍遍及藏區,妖魔橫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天神之子格薩爾降臨人間,他憑借自己非凡的才能和諸天神的保護,降妖伏魔,鏟強扶弱,給人間帶來了幸福與安寧,于是天神之子的英雄事跡在人間流傳開來,人們不停地講述和傳頌,祖祖輩輩敬仰英勇仁慈的格薩爾王,將其雕塑與日月同輝遍及藏區。
在漫長的歲月中,傳奇的故事演變了蜚聲中外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其中,從誕生之日就為民除害的格薩爾王被塑成為神龍三合一的英雄。史詩中也贊道,格薩爾王身軀魁梧如山,心胸寬闊如大海,智謀猶如空中電。的確,僅憑眼前的這座雕塑似乎也有一種無法抵擋的神奇力量,震憾著我們,何況格薩爾王的英雄氣概威震天地,傳承萬古,在這愿格薩爾的靈光抹滅所有游客身、語、意的罪惡之根,庇佑大家身體健康,扎西德勒!
曬經臺
曬經臺就是離玉樹縣結古鎮約30公里的通天河畔的一塊磐石,石面漆黑如墨,上面似乎有隱隱約約的字跡。
民間傳說曾有一位中原高僧西天取經路過這里,卻不幸失信的他被神龜所懲罰掉入河中,脫險后將浸濕的經文攤開于河岸的磐石上晾曬,等經文曬干收起時,不慎把《佛本行經》的經尾給沾破了,所以,在浩如煙海的佛經經卷中只有《佛本行經》至今殘缺不全,而大磐石上卻字跡猶存。后人便將這塊磐石稱為曬經石
藏娘佛塔
藏娘佛塔位于通天河南岸玉樹縣仲達鄉歇格村桑周寺,距鄉約40公里。2001年6月25日藏娘佛塔及桑周寺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藏娘佛塔是由藏傳佛教后弘期初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佛教畫像、造塔等權衡制度的制定者(上述權衡制度也收錄在《大藏經●丹珠爾》)中孟德嘉納(又稱尼德加那)于北宋天
圣七年(1030年)設計并主持修建的。因此,該塔可稱為標準藏傳佛教塔的實物樣本。被后世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等各派著名法王、大師共認為是藏傳佛教塔之精華。與尼泊爾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共稱為世界著名的三座藏傳佛教佛塔?!洞蟛亟洝竦ぶ闋枴吠?藏漢許多史書如《德吾史部》、《娘氏志》、《青史》、《紅史》、《漢藏集史》(世界史)、《西藏王統記》等五十多部史著中均有記述。
藏娘佛塔及桑周寺不僅自身具有極高的古建筑文物價值,而且還保存和收藏著許多非常珍貴的宗教、歷史文物。有從原苯教寺院傳下來的宋代以前銅鈴、銀碗、鼓號等,有元帝師八思巴親臨廟贈送的“吉祥天母”泥塑造像及部分法器,有歷代僧人和信徒供放的數以萬計的泥制小佛像(“擦擦”),有孟德嘉納大師用過的僧衣、靴子,以及為數眾多的文物。文物中還有一種微型小塔其做工精細、模樣逼真,仔細看小塔上還刻有八個小塔,里面裝有藥物可食用、可護身。聽說泥塑小塔能在一根小草上站立而不倒。經許多專家考證,這樣小而如此精致的小塔模型在世界上是稀少的。
孟德嘉納遺留下來的唐卡藝術和佛雕藝術在玉樹地區廣為流傳。因此,藏娘塔不僅宗教上有意義,而且在藝術上也有更為深遠的意義。近五十年來僅藏娘地區就出現了上百名民間藝人,其中在藏區最著名的拉俄拉凳等人,他們都以傳播藏娘藝術為榮,以傳播藏娘藝術為生。藏娘的唐卡藝術和佛雕藝術在尺度、線條、規格、立體感、色澤等方面都能與熱貢藝術相媲美。
熱水溝
熱水溝位于巴塘鄉雜溝,溝內毛枝柳和百里香杜鵑花滿山遍野,灌叢草甸間溪水輕流,更為稀奇的是這里有治療各類疾病的高原溫泉。
這里既是渡假的好去處,又是休閑、療養的好地方。距結古鎮約39公里,距在建玉樹巴塘民用飛機場22公里。
熱水溝是以高原垂直生態自然景觀特征的旅游資源富集區,與溝外的巴塘草原共同構成本區最具開發潛力的旅游景區。
當卡寺
該寺由崗拉寺僧人巴灑當西創建于12世紀中葉,興盛時有700多僧侶。該寺活佛佛號為都毛秋杰,已傳18世。本世秋杰 活佛佛位高,享有很高的名望,現任青海省佛協常務理事、玉樹州佛協副會長、州政協委員、玉樹縣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58年前,建有48柱經堂1座、60柱佛殿1座、僧舍80余間,有僧侶199人?,F建有80柱大經堂1座、20柱小經堂1座,還建有佛像、怙主殿、講經院和100多間僧舍。寺內共有釋迦牟尼佛像、蓮花生大師像、蒂洛巴、納若巴、瑪巴和米拉日巴等噶舉派始祖以及祖婆阿斯秋吉卓瑪等護法神像。
傳統法會或廟會有藏歷11月23日至30日的“祖婆護法神”供養法會和6月1日至10日的初十供輪法會。
隆寶灘自然保護區
隆寶灘自然保護區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首府結古鎮西南約80多公里的地方。這是一個長約10公里,寬約3公里的狹長溝谷地帶。谷地兩邊是高聳對峙、起伏連綿的蘑菇狀山巒,兩山之間,是大片廣闊平坦的沼澤草甸,自然環境寧靜而幽雅。
隆寶灘,海拔高度4200多米,這里氣候寒冷,生境潮濕,雨量充沛,溪流迂回,沼澤遍地,屬于典型的沼澤草甸和高山草甸區。在灘的中間,眾多的小泉,縱橫迂回的溪流,星羅棋布的沼池把草灘切割成無數大大小小的沙洲和孤立的“小島”,所以野獸無法靠近。島上生長著各種豐美的水草,小島周圍的沼池、溪流中還有許多兩棲爬行動物,以及軟體小動物等。這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為鳥類的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而,每年春夏之際,許多珍貴的候鳥,如黑頸鶴、斑頭雁、棕頭鷗等紛紛飛到這里繁衍后代。尤其是被列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的黑頸鶴,每年都成群成批地飛到隆寶灘棲息生活。據統計,我國僅有的百余只黑頸鶴中就有四十多只集中在隆寶灘。
黑頸鶴屬于鳥綱鶴科候鳥,是鶴類中極為罕見的一種。它身體高大,形態優美,羽毛色調和諧,顯得典雅動人。黑頸鶴身高均在1米以上,腳長約20多厘米,頭頂為赤紅色,全身基調為灰白色,只有頸、頰和飛羽呈黑色,故稱黑頸鶴。
黑頸鶴一般在每年3─4月間由我國的云貴高原飛回到隆寶灘,選擇環境幽靜的沙洲、小島作為棲息繁衍地,然后在島上壘窩筑巢。接著產卵育幼。5月初開始孵化,30多天后小鶴便破殼而出,隨大鶴在灘上覓食嘻戲,10月份,天氣寒冷后飛回云貴高原過冬。
為了保護珍禽黑頸鶴,國家已把隆寶灘列為自然保護區,禁止人們隨意進入保護區捕捉鳥禽。
結古寺
藏語稱“結古頓珠楞”,意即“結古義成洲”。位于結古鎮北木它梅瑪山,為當地原扎武部落的薩迦派寺院;據傳,這里很久以前有一座苯教寺院,到元末,苯教寺院已不存在,而是兩座屬噶瑪噶舉派的小寺(其中一座為尼姑寺),另建有扎武頭人的紅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西藏薩迦派大喇嘛當欽哇·嘉昂喜饒堅贊(1376一?)來此傳教,得到扎武頭人的支持,原有噶舉派二寺僧尼被迫遷往別處,當欽哇在原來建筑的基礎上建成結古寺。歷史上,結古寺是玉樹北部地區的薩迦派主寺,以建筑宏偉、寺僧眾多、文物豐富、多出學者而出名。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殿堂僧舍錯落有致,遠望似多層樓閣聳立,主體建筑“都文桑舟嘉措”經堂系由薩邊寺大堪布巴德秋君和嘉那活佛第一世多項松卻帕文設計,在德格佐欽寺支持下,扎武邁根活佛主持修建,可容納1000扎哇誦經。此外,講經院、大昭殿、彌勒殿、嘉那和文?;罘鹪旱榷家幠]^大,且各具特色。最盛時,全寺成年扎哇多達780人,完德400多人。曾出過許多有學識的比丘,擔任講經院的堪布,尊為“喇嘛”(上師);較出名的如喇嘛囊嘎,著有《般若波羅蜜多釋》等5部著作;喇嘛才江是當代玉樹名醫;喇嘛日霍,擅長歷史,著有《大日如來佛堂志》及《藏區文物志》等。該寺原藏有嘎阿尼當巴的牦纛、八思巴所贈釋迦牟尼唐卡、護法面具和檀香度母、古印度鈴杵、傳為格薩爾用過的釵鈸和扎武部落從故居象雄帶來的寶刀等。由于結古寺盛名遐邇;加之地處結古鎮,曾來過許多名人,1937年藏歷十二月一日,第九世班禪大師卻吉尼瑪在返藏途中于結古寺圓寂。
結古寺原有3名活佛2扎武邁根·松杰丹增,玉樹縣巴塘鄉人,1954年被迫還俗在家,1958年卒,其轉世現居印度;文保堅貢亦歿于1958年,其轉世住扎武百戶在印度所建之結古寺;嘉那活佛,其第一世名多項松卻帕文,昌都囊同人,父親旦正,母親阿吉。青年時期于峨眉山、五臺山等地居留20余年,精通漢語文,服飾略似和尚,故稱之為“嘉那朱古”(漢活佛)。他多才多藝,獨創了稱為“多頂求卓”的100多種舞蹈,玉樹地區著名的卓舞即源于此。晚年定居結古鎮東新寨村東面山坡,并在新寨修建麻尼堆,人稱“嘉那麻尼”。該麻尼堆由刻有六字真言的麻尼石壘成,隨著歷年添加,體積越來越大,至1955年,麻尼石已達25億塊,有“世間第一大麻尼堆”之稱?,F世嘉那活佛更嘎堅贊,生于1950年。
結古寺于1980年10月30日批準開放?,F有經堂2座,僧舍220間,寺僧136人(內活佛1人),牛239頭,馬6匹。由更嘎江才主持寺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