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陽區位于陜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烏審旗以及榆林轄內的橫山、米脂、佳縣、神木相毗鄰,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境內以明長城為界,沿北為風沙草灘區,約占總面積的75%;沿南屬丘陵溝壑區,約占25%。榆陽區轄21個鄉鎮、10個街道(鎮)辦事處,488個行政村、50個社區居委會,戶籍總人口55.4萬人(2013年),其中農業人口35.7萬人(2013年)。 榆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時魏置上郡,距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明成化年間筑榆林城,成為九邊重鎮之一。1949年6月榆林和平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1988年9月撤縣設市,2000年6月撤市設區,榆陽一直是榆林市的行政中心。區境內文物遺址星羅棋布,自然風光迤邐奇特,紅石峽、鎮北臺、青云寺聞名遐邇,素有“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之美譽。陜蒙文化交融源遠流長,信天游、大秧歌風俗獨特,剪紙、泥塑、石雕巧奪天工。已普查收錄各類文物點141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13類255項。
行政區劃編輯2000年6月撤榆林市設榆陽區,榆林地區改設為榆林市,榆陽區隸屬榆林市。2001年12月撤鄉并鎮,全區轄12個鎮、12個鄉、4個街道。2003年3月新設崇文路、航宇路、駝峰路3個街道辦事處。2011年7月在次撤鄉并鎮,撤銷安崖鎮、劉千河鄉、余興莊鄉、合并改置為大河塔、青云、古塔3個鎮。 2013年末,榆陽區轄榆陽、魚河、上鹽灣、鎮川、清泉、魚河峁、大河塔、麻黃梁、牛家梁、金雞難、馬合、巴拉素,古塔,青云14個鎮,孟家灣、小壕兔、岔河則、小紀汗、補浪河、紅石橋、芹河7個鄉,488個村民委員會,1880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4個村民小組。設鼓樓、新明樓、上郡路、青山路、崇文路、航宇路、駝峰路7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07個居民小組。
位置境域
榆林市榆陽區位于陜西省北部,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接壤,西南與橫山縣毗鄰,東北與神木相連,東南與佳縣地接,南與米脂縣互鄰。地理座標:東徑108°58′~110°24′,北緯37°49′~38°58′。區境呈不規則平行四方形,最北端為小壕兔鄉公合補兔村,最西端為紅石橋鄉沙漩灣村,最東端為大河塔鎮蘆家鋪村,最南端為鎮川鎮八塌灣村。南北最長距離124公里,東西最寬距離128公里,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
地質地貌
榆林市榆陽區在大地構造單元上屬鄂爾多榆陽區斯臺向斜陜北臺凹東冀地區,地質活動相對隱定,地震較少。下新紀末期,榆陽區境內無定河、峁溝等河雛形水系形成,地面起伏加大。上更新世初期,氣候濕潤、多雨,榆溪河等寬谷河上游形成河谷式靜水盆地、凹地,其它各大河流堆積了砂粘土。上更新世晚期,氣候溫暖干旱,湖泊消失,榆溪河上游斷流在低洼地形成季節性積水洼地、封閉式湖盆、沼澤。全新世初期,氣候干旱,風沙盛行,榆林北西部一些河流干枯,形成許多堵塞的湖盆凹地,部分灘地形成。全新世晚期,北部開始風沙堆積,逐漸形成黃土風沙草灘區。 榆陽區地勢總體東北高,中南部低,大致以明長城為界,形成兩大類型地貌布局:
長城以北為風沙草灘區,包括紅石橋、補浪河、巴拉素、小紀汗、馬合、岔河則、小壕兔、孟家灣、金雞灘、牛家梁等10個鄉(鎮)和芹河、榆陽、麻黃梁、大河塔等鄉(鎮)的北部地區。區內地勢較平坦,沙丘、草灘、海子(小湖泊)交錯分布,地下水儲量豐富,易開采,主要有五十里沙、柳卜灘、古城灘、麻黃梁、走馬梁、七里沙、大墩梁等20多處沙地、灘地和山梁。
明長城以南為丘陵溝壑區,包括魚河、安崖、青云、古塔、劉千河、余興莊、魚河峁、上鹽灣、清泉、鎮川等14個鄉(鎮)和芹河、榆陽、麻黃梁、大河塔等鄉(鎮)的南部地區。區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為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有山梁、峁3000多個,其中較大的梁有紅山、大墩梁、四里沙梁、趙家梁、張家峁、謝家梁等10多處;有較大常流水溝34條,較大溝壑2000多條,中南部河川區紅石峽以南的榆溪河、無定河沿岸至鎮川八塌灣的狹長地帶,地勢較平坦。
氣候條件
榆陽區地處鄂爾多斯臺地東部,屬于典型的大陸性邊緣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濕各異。年平均降水量365.7毫米,年平均氣溫8.3℃。冬季處在強大的西伯利亞冷氣團控制之下,氣候寒冷干燥少雨雪。春季因極地大陸性氣團消退,東南暖濕氣流逐漸北進,大地回暖快,降水漸增,易出現寒潮、霜凍和大風沙塵天氣,春旱頻繁發生。冬春多行西北風,最大風力可達10級。夏季西南暖濕氣流明顯加強,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季節,多陣性降水,雨量集中并常伴有大風、沙塵暴、冰雹天氣;雨量分布不均,有不同程度的伏旱和雹災出現。秋季因暖濕氣團和干冷氣團交替出現,同時因太陽高度角變小,輻射減弱,低空溫度迅速下降,大氣層結構穩定,形成秋高氣爽的天氣。
河流水系
榆陽區榆陽區境內河流屬黃河水系。境北、西及東南部為無定河流域,面積590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86.4%。東北小部分(麻黃梁、大河塌、安崖和劉千河鄉局部)為禿尾河、佳蘆河流域.面積分別為720和429平方公里,分別占全市面積的9.1%、4.5%。境內河道縱橫,有大小河流837條,其中常年流水河570條,季節性流水支溝261條,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53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3條。流域地形復雜,沙漠灘地區河流水量較大,流量穩定,河道比降緩,洪水小;黃土丘陵溝壑區溝谷河道狹窄,河床比降大,河流水量隨季節變化,多呈間歇性溪流,雨季流量大,且含泥沙量高,河流洪、枯流量差值極大,如峁溝河,歷史最大洪流量達1000立方米/秒.而枯水季節流量為0.3立方米/秒。最大的河是過境無定河,其次是境內的榆溪河和過境的禿尾河,其余河流多為這3條較大河流的小支流、小溪淘。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水資源比較充裕。榆陽區境內地面年徑流量多年平均值為4.54億立方米,地下水調節諸量為7.43億立方米,全區擁有水資源量9.14億立方米。擁有中型以上水庫27座,總蓄水能力為18812萬立方米,年調水量4500萬立方米。榆陽區水資源來自地表和地下水兩個方面,境內地面年徑流多年平均值為4535億立方米,地下水調節儲量為743億立方米,二者的重復量為2.83億立方米,全區擁有水資源量9.135億立方米。地表徑流入區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榆溪河、無定河、海流兔河、禿尾河,其中榆溪河年徑流量3.343億立方米,無定河年徑流量7.513億立方米。全區中型以上水庫27座,總蓄水能力為1.9億立方米,年調水量4500萬立方米。全區水資源分布受地質、地貌、水文地質、補給源和人類活動影響,各區域水資源貯量差異懸殊。西北部風沙灘地區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占全區的72%,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4億立方米,水質好、埋藏淺,便于開發利用;東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水資源貧乏,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均少,叉不易開發利用;中南部河谷川邊區水資源較為豐富,占全區3.9%的面積擁有全區7%以上的水資源量,地下水可開采量可為0.22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榆林市榆陽區土地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28萬畝,林地494.46萬畝,牧草地328.18萬畝,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多。
礦產資源
榆陽區煤炭資源儲量485億噸,探明含煤面積約5400平方公里,占轄區總面積的77%,是世界七大煤田榆神府煤田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煤層厚、儲量大、品質好、易開采的特點;巖鹽資源預計儲量1.8萬億噸,是榆米綏特大型鹽田重要組成部分,為氯化鈉含量高達95%的罕見精品鹽礦;天然氣探明儲量820億立方米,是陜甘寧大氣田重要組成部分,含氣面積大、純凈度高、開發前景廣闊。石油、高嶺土、泥炭等礦藏亦有相當規模儲量。榆陽區水資源總量9.1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超過榆林市平均水平。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榆陽區人口出榆陽區生率30.55‰,到1964年持續增為42.20‰,其中1959年高達43.20‰,為最高峰。這時期人口出生率年均35.72‰,死亡率年均12.61‰,自然增長率年均23.12‰。70年代以來,強化計劃生育、晚婚晚育,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1983年下降為13.3‰,為70—80年代最低出生率。1989、1990年由于放松計劃生育工作等原因,人口出生率分別增為25.0‰、39.7‰。1970—1993年人口出生率年均21.80‰,死亡率年均5.76‰,自然增長率年均16.10‰。 1950年以來,榆陽區曾出現過3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55—1959年高峰期年均出生率為36.74‰,1961—1965年高峰期年均出生率38.3‰,1984—1990年雖然又進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出生,年均出生率為21.6‰,但因人口基數大,高出生、低死亡,自然增長仍迅速。80年代人口自然增長71976人,比70年代自然增長37819人多34157人。1980、1983年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7.73‰、5.64‰,農村分別為11.78‰、10.03‰。 據《榆林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榆陽區人口數達637617,人口占榆林大市的比重由2000年的14.39%上升至19.03%。2013年末,榆陽區戶籍總戶數214014戶,總人口554138人,其中:男性283030人,女性271108人,性別比為104.4:100(以女性為100)。
民族
截至2013年5月份,榆陽區共有11個少數民族429人,其中常住少數民族64人(蒙古族60人、藏族2人、回族和滿足各一人),流動少數民族365人(彝族214人、蒙古族87人、回族86人、維吾爾族11人、東鄉族8人、滿族7人、土家族4人、藏族和黎族各2人、白族和布依族各1人)。
經濟編輯201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5億榆林市榆陽區2006——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元,增長30.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6:58:36,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固定資產投資284億元,增長24.6%,總量居榆林市第一;財政總收入連續兩年凈增20億元,達到70.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9億元,分別增長40%和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428元,分別較2010年增加3491元和1823元。2013年,榆陽區實現生產總值461.2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2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21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270.43億元,增長29.5%;第三產業增加值167.62億元,增長1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5:58.6:36.4。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6.9%。
第一產業
歷史上,榆陽區在游牧民族駐榆陽區退耕還林牧時為牧區,在漢族屯居時則為農業區。進入明代,長城以北為牧區,以南明王朝實行軍屯、民墾、商屯。到萬歷年間“土人耕牧,鋤山為田,雖懸崖偏坡,無地不墾”(《明經世文編·清理延綏屯田疏》)。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廷允許漢民進入長城以北“伙盤地”耕牧后,境內農業區逐漸北移。乾隆年間又準許漢民定居“伙盤地”耕牧,境內“伙盤地”逐漸成為農牧交錯的地區。到民國初年,榆陽區基本為農業區。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領導人民改變農業落后面貌,農業生產體制先后由個體單干改變為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集體生產,80年代初又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都力求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大力倡導科學種田,不斷完善耕作制度,推廣良種、新式農機具和各種新技術,使用化學肥料,積極開展植保,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從50年代起,榆陽農民堅持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打壩修梯田,治理山河、荒沙。通過艱苦卓絕的勞動,使全市惡劣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巨大的改變,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1950年全縣(區)糧食總產17285噸,到1993年糧食產量增為129118.8噸,是1950年的7.47倍。經濟作物、蔬菜、瓜類、水果也大幅度增長。 新中國成立40余年間,榆陽區農業管理、技術服務網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日臻完善。1993年,區農業管理服務機構22個;有工作人員346人,其中技術人員167人(高級農藝師、畜牧獸醫師11人,農藝師、助理農藝師、技術員156人),農民技師16人,助理農民技師38人;市鄉(鎮)農學協會30個,各種農業科技示范戶1850個。 21世紀以來,榆陽區農業在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實現了由傳統的越墾越窮,越牧越荒的惡性循環,向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的方向轉變,林草覆蓋率達到45%以上,一個由喬灌草織造的秀美山川初現輪廓。二是實現了由以種植業為主,向種養業并重的方向轉變,羊子飼養規模已達到154萬只,生豬、籠養雞分別達到80萬頭、100萬只;大扁杏種植10.2萬畝,溫室大棚菜達到3000畝,全區“北畜南果城郊菜”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其中高效養殖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三是實現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向種植糧食、飼料、飼草和經濟作物并重的方向轉變,糧、經、飼種植比例高速到60:12:28。2013年,榆陽區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實現總產值39.56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74.7萬畝,其中:糧食作物66.31萬畝;油料0.7萬畝;蔬菜2.8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4.75億斤。
第二產業
新中國成立以后,榆陽區境內工榆陽區工業業幾經起伏,逐步發展。1955—1957年,工業、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草灣溝、青云山、宣梁、房家溝等私營煤礦及私營恒遠皮服廠、金剛寺磚瓦廠和新華制革廠股份有限公司等廠家相繼轉為公私合營(后成為國營);榆林城關及鎮川等城鎮個體手工業者組織集體企業。 1965年,榆林縣(榆陽區)內有國營工業企業11個,縣屬集體企業11個;工業總產值899.3萬元(其中縣屬企業693.8萬元)?!拔幕蟾锩鼻捌?,生產秩序受到干擾破壞。1967年工業總產值下降為876.32萬元(其中縣屬669.8萬元)。70年代,在興辦“五小工業”精神指導下,先后建成縣氮肥廠、水泥廠、煉鐵廠、玻璃廠、制藥廠等。這些企業多是盲目上馬,技術設備落后,產品質量低劣,長期虧損。70年代末,縣化工廠、玻璃廠、東風煤礦等廠家相繼轉產或關停。80年代,區內毛紡、皮革、畜產加工業經濟效益很好,上繳稅利大幅度增長,1984年地屬毛紡廠、畜產加工廠和縣制革廠實現利潤共447萬元,到1986年增至887.3萬元。 21世紀以來,榆陽區工業在構建新的經濟體系中實現了“兩大跨越”。一是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實現了改組制和產權置換上的跨越。普惠酒業集團公司、制藥廠、人民煤礦等骨干企業,采取適當辦法,已成為獨占鰲頭的重點企業。二是能源化工產業實現了由小打小鬧到大規模開發建設的跨越。全區原煤產量由2000年的78萬噸增長到了2005年的560萬噸,翻了近3番。一批以煤、電、鹽為主的產業項目正在興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國道為“軸心”、以舊榆神路和榆補路為“兩翼”的“四大工業基地”,即以國道沿線金雞灘、牛家梁鎮為主的煤電向載能工業品和化工產業基地;以魚河、鎮川、上鹽灣為主的巖鹽開發及其化工產品轉化基地;以舊榆神路沿線麻黃梁、大河塔、牛家梁為主的原煤生產基地;以榆補路沿線巴拉素、芹河為主的林紙一體化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相繼引進了一大批經濟效益高、發展潛力大的強勢產業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投入營運,拉動全區經濟建設邁上新的臺階,工業經濟效益逐年攀升,產銷銜接進一步趨好,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勢強勁。2013年,榆陽區轄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71.26億元,較上年增長29%。資產總計700.14億元,增長24.8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0.74億元,增長35.14%;實現利潤68.69億元,增長7.97%;實現稅金36.28億元,增長18.34%;工業品產銷率達到97.34%。
第三產業
榆陽區與內蒙接壤,歷來是漢族與西北少數民族進行物資貿易的重要市場。北魏時,這里“馬及牛羊遂至于賤,氈皮委積”,曾大量輸入中原進行交易。宋淳化三年(992),占據榆林西北地區與宋朝抗衡的黨項拓跋部物資匱乏,首領李繼遷請求宋朝解除陜北邊禁,設立邊市,得到宋廷的允許。黨項人以“馬、牛、駝、羊、毛褐(毛織品)之產”貿易,宋朝則以“金銀、繒帛之貨,互通有無,各得其所”。次年,宋朝又取消了不許黨項人所產之青、白鹽入境的禁令,允許黨項人在宋朝沿邊以青、白鹽交換谷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黨項拓跋部首領李德明請求宋朝在陜北等地與其部交界處設“榷場”,得到宋朝的允許后,在本境今上鹽灣鄉碎金驛村等地相繼設置榷場,進行貿易交往,時常出現“略無猜情,門市不譏,商販如織”的盛況。西夏政權建立后,除沿邊互市和榷場的貿易外,常常通過派遣使節,深入宋朝內地進行貿易。乾順時,西夏“進奉使入邊,輒鬻其乘馬,邊人以價值賤,爭市之,于是使者帶馬日多”。即使在宋夏間進行戰爭期間,邊民間的貿易從未停止過。 從元代直到民國時期,榆陽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數民族與漢民族進行經濟貿易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城北10里的長城口上設有蒙漢互市的紅山市。清代和民國時期,境內蒙漢互市更加活躍。此外,山西、河北等地商人大批來到榆林城、鎮川堡座莊經商??谷諔馉帟r期,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曾在鎮川、魚河等地設立物資“統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資進出陜甘寧邊區,一度使榆陽區商品流通不暢。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較長時期對市場統的過“死”,商品流通不暢,商品經濟發展緩慢。1980年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境內市場日益活躍,商品流通渠道不斷增多,商業日益繁榮起來。1980年,榆陽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4317萬元。到1993年增為19511萬元,是1980年的4.5倍;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027萬元,是1980年的5.3倍;其中城鎮售額13031萬元,占72%,農村4996萬元,占27.7%;農業生產資料零售總額為1484萬元,是1980年的1.9倍。 21世紀以來,榆陽區第三產業在強勢經濟中快速發展。以餐飲、商住、金融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實現增加值25.96億元,占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49.7%,地方財政收入的1/4來自于服務業。服務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今日潮、銀河、天佑、三辰、金龍、四海大酒店與個體經營者的風味特色小吃,互為補充,提升了榆林飲食文化品味,在榆林市服務業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現。2013年,榆陽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13億元,較上年增長8.8%。分城鄉看,城區實現消費品零售額80.1億元,增長8.2%;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3億元,增長9.6%。全年實現批發業銷售額326.8億元,增長8.7%;實現零售業銷售額89.3億元,增長19.6%;實現住宿業營業額4.1億元,增長3.9%;實現餐飲業營業額6.0億元,增長1.5%。
交通編輯榆陽區境內有全市榆陽區交通運輸最大的航空站兩個(榆林機場和鎮川機場),每日往返西安航班13班次,每日往返北京航班2班次;榆林火車站,每日通列20趟;城內設有市 運輸公司和區客運中心兩個汽車站,連接全國各大城市、各縣區和全區各鄉鎮,榆林至靖邊高速公路與陜西至內蒙高速公路呈“丁”字形在市區交匯,210國道縱貫南北,鄉鎮油路呈輻射狀,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307公里?;拘纬闪艘怨窞橹?、鐵路為輔、航空為補充的交通運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