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區 編輯聲明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百科地理組一起交流。渝中區為重慶市的中心城區,處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兩江環抱、形似半島,為重慶市經濟、文化及商貿流通中心,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也是巴渝文化、抗戰文化和紅巖精神的發源地。 至2013年底,渝中區常住人口65.0萬人。至2015年1月8日,渝中區水陸域面積23.7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8.54平方公里,轄11個街道辦事處、76個社區居委會。 渝中區為全國文明城區,獲得過“中國愛心城市”、“市級環保模范區”、“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全國科普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渝中區在重慶市的位置(紅色處)周朝,屬巴國江州地域,為巴國國都所在地。秦朝,置巴郡,屬巴郡江州縣地域,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從漢代至清代,區境先后屬江州縣、墊江縣、巴縣地域,為郡、州、路、府、省、縣治所所在地。 中華民國時期,1929年正式設重慶市,渝中區境屬重慶市地域;1935年,重慶市下設5個區,第一至第四區在渝中區境;1939年,重慶市下設12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渝中區境;1942年,重慶市下設17個(陸上)區和1個水上區,第一至第八區和水上區的一部份在渝中區境;1946年,重慶市下設18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渝中區境。在此期間,區境一直是重慶市政府所在地??谷諔馉帟r期,區境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所在地。
渝中區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11月第一區改稱市中區,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西南軍區所在地,并一直是重慶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1995年3月,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重慶市渝中區
渝中區位于重慶市西南部,處于北緯29°31′50″-29°34′20″、東經106°28′50″-106°35′10″之間,在長江、嘉陵江匯流處。渝中區東、南、北三面環水,西面通陸,為東西向狹長半島。渝中區東、南瀕臨長江,與南岸區水域相鄰;北面瀕臨嘉陵江,與江北區水域連界;西面與沙坪壩區、九龍坡區接壤。
地質構造
渝中區在重慶市主城區的位置渝中區位于新華夏系四川沉降區川東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帚狀褶皺束和宣漢——重慶平行褶皺束過度帶的重慶復向斜部位,其構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皺運動。構造形跡從東向西依次為:東西兩側分別為南溫泉和觀音峽緊密背斜,中部為重慶復向斜。重慶復向斜由一系列近于平行的北北東向的平緩褶皺組成,由西向東有金鰲寺(化龍橋)向斜、龍王洞背斜、沙坪壩—重慶(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壩—重慶(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余多呈NNE—SSW向展布,并向南轉為SN向。區內褶皺均為緩傾沒的平緩開闊式,軸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廟組砂巖、泥巖組成,褶皺傾沒角2~8°,巖層產狀平緩,傾角3~6°。
地形地貌
渝中區屬川東平行嶺谷區,以剝蝕構造地貌為主。地貌類型受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控制明顯,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經長期剝蝕后形成丘陵。在長江、嘉陵江長期流經由上沙溪廟組砂巖、泥巖不等厚互層組成的平緩開闊褶皺地區,不斷沖刷、侵蝕河床,在地殼相對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殼相對穩定期,河水迂回側蝕,使沖刷(侵蝕)岸岸坡變陡,常在沖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積岸堆積大量沖積物質。同時,在風化作用和重力地質作用下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的不斷發展,使產狀平緩、有厚大砂巖蓋層的軟質泥巖斜坡出現高陡軟基岸坡,如此交替進行,不斷改變河谷形態,岸坡變高變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間剝蝕臺地斜坡地貌。區內地形最高點浮圖關電視塔處,高程為389.1m,最低點為長江出境處的朝天門碼頭,高程約為167.2m。
氣象水文
渝中半島渝中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熱、秋長的氣候特點。據氣象資料顯示,年平均氣溫17.6°C,極端最高氣溫42.2°C,極端最低氣溫-1.8°C;年無霜期341.9天,霧日平均30~4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088.8mm,最大1518.7 mm(1916年),最小644.3 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總降雨的85%左右,由于降雨集中,常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 渝中區河流屬嘉陵江、長江水系,長江由南而流經測區,嘉陵江由西而東入境并在朝天門與長江匯合。長江在黃沙溪入境,往北流經菜園壩、朝天門出境。嘉陵江在化龍橋滴水巖入境,往東經李子壩、牛角沱至朝天門匯入長江。
自然資源編輯渝中區位于重慶西南部,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主要礦產有鐵礦、煤礦、粘土礦、石英砂巖等;植物資源以人工種植為主;動物資源以家畜為主。
行政區劃編輯
渝中區遠眺至2015年1月,渝中區共劃分為朝天門、解放碑、上清寺、南紀門、七星崗、菜園壩、兩路口、大溪溝、石油路、大坪、化龍橋11個街道。區政府在各街道設立辦事處,作為區政府的派出機構管理轄區事務。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渝中區位置圖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渝中區常住人口為63.9萬人,占重慶市常住人口的2.18%。男性為31.24萬人,占總人口的49.58%;女性為31.77萬人,占總人口的50.42%??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98.33。0-14歲的人口為5.84萬人,占總人口的9.27%;15-64歲的人口為50.98萬人,占總人口的80.91%;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19萬人,占總人口的9.82%。
民族
至2009年,渝中區戶籍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6.04萬人,占總人口的99.28%;回族、土家族、滿族、苗族、壯族、蒙族、彝族等37個少數民族人口為0.48萬人,占0.72%。
經濟編輯綜述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渝中區位于重慶市主城區,是一個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地區,基本沒有農業和工業。2013年,渝中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4.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2.0%。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0.5億元、773.7億元,分別下降8.8%和增長12.9%。二、三產業比例為3.8:96.2,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高達103.0%。第二產業中,工業和建筑業增加值分別為7.5億元和23.0億元,分別增長7.5%和下降13.6%。
房地產業
2013年,渝中區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68.3億元,同比下降0.2%。商品房施工面積722.2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76.3萬平方米、辦公樓135.1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196.9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72.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51.0萬平方米、辦公樓9.7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4.8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83.0億元,其中住宅52.9億元。按建筑面積計算,住宅、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銷售平均單價分別為10365元/平方米、12796元/平方米、31542元/平方米。
金融業
金融業作為渝中區第一支柱產業,2013年實現增加值253.5億元,增長12.8%。年末銀行存款余額4815.9億元,增長14.3%,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721.7億元,增長15.2%;銀行貸款余額為3673.0億元,增長16.2%。股票成交額、基金成交額、期貨成交額、要素市場成交額分別為2065.6億元、16.6億元、31221.0億元、183.6億元。市級以上金融機構新增12家。
商貿業
重慶長江大橋2013年,渝中區商貿業實現增加值194.6億元,增長5.4%。商品銷售總額2205.1億元,增長1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8.9億元,增長11.1%。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銷售額784.4億元,增長8.1%。
旅游業
2013年,渝中區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82.1億元,增長8.0%,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51.5億元,增長8.5%,旅游外匯收入5.1億美元,增長8.4%。接待旅游者人數3280萬人次,增長7.0%,其中國內旅游者3183萬人次,增長7.0%,海外旅游者97萬人次,增長8.0%。旅行社158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2家;4A、3A、2A景區分別為7個、1個、2個,游船10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