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區是廣州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中東部、廣州市東部,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西連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新知識城。 增城建縣于東漢建安六年(201年),隸屬南???,因南??ぴ? 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縣設市,2014年2月撤市設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282個行政村和55個社區,常住人口103.68萬。轄區內的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廣州市三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增城區是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牛仔服裝名城、新興的汽車產業基地和生態旅游示范區,先后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聯合國和諧城市提名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和諧之城”、“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全面小康10大示范市”、“全國綠色小康縣(市)”、“全國綠化模范縣(市)”、“全國科技先進市”等稱號。
行政區劃編輯從明代《永樂大典·廣州府增城縣之圖》得知,明初增城縣(包括今龍門縣)除縣城外,境內劃分為6個巡檢司及12個里。其后里改為都,都下設圖。清代依明代舊制。民國期間初期依舊,后改都為區,區下設鄉。建國初分為7個區,1957年撤區改設2個鎮和16個鄉。1958年改稱鎮鄉人民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改為區公所。1987年又改為鎮,至1993年,共有15個鎮,分別是荔城鎮、新塘鎮、永和鎮、仙村鎮、沙埔鎮、寧西鎮、石灘鎮、三江鎮、派潭鎮、正果鎮、小樓鎮、福和鎮、朱村鎮、中新鎮及鎮龍鎮。 2004年2月,調整行政區劃,全區劃為3個街、6個鎮(即將荔城鎮劃分為荔城街和增江街,朱村鎮改為朱村街,永和、沙埔、寧西、仙村鎮并入新塘鎮,福和、鎮龍兩鎮劃入中新鎮,三江、沙莊兩鎮街并入石灘鎮)。2005年4月,將中新鎮內原鎮龍鎮全境及新塘鎮內原永和鎮境內的賢江、禾豐、新莊、永崗4個行政村劃入廣州市蘿崗區(今黃埔區)。 2012年6月,原并入新塘鎮的永和、寧西分離出來成立了永寧街道,仙村也分離出來重新成立仙村鎮。2013年,調整行政區劃,下轄4個街道和7個鎮:
4街道: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寧街道;
7鎮:中新鎮、石灘鎮、新塘鎮、小樓鎮、派潭鎮、正果鎮、仙村鎮。
增城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東邊,東部的龍地、紅花地、新山嚇、荔枝坳、鐘鼓嶺、單竹山與惠州市博羅縣相連;東北部四方山、磨刀石、龍潭埔、鐵線關、牛牯嶂、正在頂與惠州市龍門縣接界;西北部大尖山、鳳凰山、大鷓鴣山、張古坳頂與廣州市從化區為鄰;西部省國藥農場、山口、官山、沙村與廣州市黃埔區接壤;南部沿東江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荔城城區西距廣州市中心約60公里,東距博羅縣城60公里,北距龍門縣城108公里,西北距從化城區51公里,南距東莞市城區40公里。自古以來增城就是廣州至粵東各地的主要通道,是捍衛廣州的軍事要地。 地理坐標為北緯23°5′至北緯23°37′;東經113°32′至東經114°0′,總面積1616.47平方公里。
地貌
增城的地貌特征:北部地勢較高,南部較低,山地以低山為主,占增城區面積8.3%,是九連山脈的延長部分,山脈呈東北與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與低山,其間形成了東江與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的35.1%。臺地多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區面積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頁巖和中細?;◢弾r等巖石組成。山脊狹窄,起伏大,山坡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峽谷。丘陵:絕對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形態和緩,切割破碎,分布零亂。如小樓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崗巖組成,一般是山坡緩,山頂圓渾,水系呈樹枝狀,切割較強烈。緩坡丘陵地:由花崗巖和變質巖構成。高度多為200~400米,山頂圓渾,坡度20°~30°,水系呈樹枝狀,多成緩坡谷。如境內東南部,寧西西部等地。臺地:周圍有陡坡的廣闊平臺,稱為臺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沒有突出山頂,如花崗巖、變質巖所構成的臺地。零星出現在高灘地區的石炭系石灰巖,多在河谷旁形成巖溶殘丘、孤峰與峰林等巖溶地貌。表層多已風化成紅土,草木叢生。貯水條件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干枯。河漫灘上第二階地:分布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寬約200~800米,以2°~4°向河床傾斜。由第四紀近代沖積物組成,厚13米,階地地面平坦,土層沃厚,是農業生產較好的地區。河漫灘上第一階地:分布在增江中游,面積63平方公里。階地寬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樓地段,地勢平坦,僅有一階地,階地面不對稱,寬度0.5~1.5公里。河谷平原:分布在高灘東洞、靈山至派潭一帶,面積41平方公里。正果、小樓一帶河谷平原的特點是:地勢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彎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崗巖和混合巖組成的低丘,平原面積約76平方公里。河海堆積地:新塘~仙村~石灘~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平原。由東江、增江的沖積、堆積作用與古海灣堆積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水文
增城水系屬珠江支流東江水系,流域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東江、增江、西福河等3條,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6條。增城區多年平均徑流量19億多立方米,南部還有潮水進入,水資源豐富。 東江發源于江西省尋鄔縣,經龍川、河源、惠陽、博羅等縣市流過增城南部,為增城與東莞界河。從市境東南與博羅交界處開始,至西南與廣州市黃埔區接壤處止,流程30公里,全為沖積平原地帶,河床坡降為0.08‰,河網縱橫,支流繁多。再向西南流入珠江口獅子洋,是中國罕見的自東向西流向的河流。境內河段寬400~500米,最寬800米。水深坡緩,可通航300噸輪船,新塘以下可通1000噸輪船。增江是境內最重要的河流。原來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成為東江支流。增江發源于新豐縣七星嶺,流經從化縣東北部轉入龍門縣西北部,再折向南流,為增城、龍門的界河。于境內正果東北角磨刀坑流至龍潭埔接納永漢河后,流量增加,經正果、荔城、石灘三地,于官??趨R入東江,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5.9億立方米,平均坡降0.74‰。增江在增城境內長66公里,寬90~220米,流域面積971平方公里,占增城區面積的60%,境內坡降為0.17‰。派潭河發源于南昆山馬坑嶂,由高灘水、靈山水、高埔水、車洞水和小徑水等5條小河組成。流經派潭圩于小樓鎮合二龍河匯入增江。河長36公里,坡降為5.5‰。流域面積357.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二龍河原名澄溪河,發源于小樓鎮內丫髻山。流經二龍圩、臘圃村,于大樓村匯入增江。河長22.5公里,坡降為2.8‰。流域面積122.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和平水又稱九曲水,發源于正果馬鼻嶺,經白湖合冷水坑水流入增江。河長18.7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西福河原名綏福河,是境內西部地區最大河流。發源于大鷓鴣山,流經福和、仙村,于巷頭村匯入東江。河長58公里,坡降1.6‰。流域面積580平方公里,增城境內為45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5.1億立方米。二十世紀50年代初,在福和以下可以通航。50年代末以后因水土流失致河床淤淺,加上沿河修陂筑閘,僅鐵路以南幾公里可以通航。
氣候
增城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北回歸線經過增城北部,特點是氣溫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風交替遲早及強弱不同,氣候多變。受地勢影響,北部山區與南部平原氣候有差異。 一年四季的氣候特征:春季,從立春日起,陰雨連綿空氣潮濕,溫度較低,一般是12.7~21.7℃之間。夏季,從4月中旬始,氣溫上升,最高氣溫為28.5℃,天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空氣悶熱;4~6月份多鋒面雨,7~9月份多臺風雨;常發生洪澇災害。秋季,從10月下旬始,受北方干冷空氣南下影響,氣溫下降,干旱少雨,但天氣涼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襲,偶有霜天。冬季,境內無氣候學上的冬季,但人們仍將氣溫較低的11~1月稱為冬季。多年平均氣壓為1012.2毫巴,冬夏相差較大。冬季受極地高壓控制,氣壓較高,12~1月平均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熱帶氣旋影響,氣壓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據1994~2005年統計,年平均氣溫為22.2℃(歷年值21.8℃),最大年際差1.5℃。7月平均氣溫 28.3℃,最高氣溫出現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8.6℃。最長連續高溫天數9天(高溫定義:氣溫≥35.0℃),出現在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氣溫13.6℃,極端最低氣溫0℃(在1999年)。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增城水系屬珠江支流東江水系,水資源相當豐富。流域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東江、增江、西福河等3條,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官湖河、蘭溪水、派潭河、二龍河、雅瑤河和金坑河等6條。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深1140毫米,徑流量19.8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過境客水179.5億立方米(其中增江的龍門水28.7億立方米,東江北干流150.8億立方米),主客水合計約20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2萬多立方米,居全省前列。除地表水外,地下水資源亦較豐富,全境地下水蘊藏量超過3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約2億立方米。南部還有潮水進入。
土地資源
增城境內各類土地比較齊全,照國家土地分類規定,一二級地類齊全,三級地類除個別特殊土地外都存在。一級地類中,農業用地205.78萬畝,占84.91%;建設用地29.87萬畝,占12.33%;未利用地6.69萬畝,占2.76%。
礦產資源
鐵礦分布于新塘、派潭、臘圃等地。鈦鐵礦分布于派潭。錫砂礦屬外生成礦作用生成的次生錫砂礦床。分布在中新、小樓、派潭等地。其中靈山儲量為1000多噸,高灘儲量為450噸,蘭溪儲量為270多噸。鎢礦分布在派潭、蘭溪等地。銅礦分布在派潭車洞、烏煙屋及正果地區。輝鉍礦分布在正果地區。方鉛礦分布在派潭車洞、烏煙屋。金礦成因類型不明。分布在永和、派潭、鎮龍等地。鈮、鉭分布在派潭、車洞等地河谷階地,屬次生沖積砂礦床。鋯英石分布于派潭。獨居石是含鈰的原生礦物,其次是稀土礦,可能是次生礦床。分布在派潭江田村,儲量180多噸。小樓鎮內亦有分布。鋁土礦屬外生沉積礦床。分布在新塘、正果境內。黃鐵礦屬于內生成礦作用礦床。分布在派潭。水晶、石英屬內生成礦作用礦床。石英也可以成為石英砂礦床,是次生的礦物。分布于永和、派潭、鎮龍等地。鉀長石(又稱長石)屬內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物。它的次生礦物叫高嶺土又稱瓷土。分布于正果白面石、亂石坑等地的儲量660萬噸,棠下大圳儲量2.4萬噸。高嶺土分布在朱村橫塱。石灰石分布在派潭高灘等地。煤屬沉積礦床,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地層。在派潭高灘、靈山的儲量為120多萬噸。其次是泥碳土,它是一種劣質煤,可以制作化肥。派潭鵝兜儲量1.6萬多噸,蓮塘儲量4000多噸。
生物資源
植物
增城區共有300多種植物。主要有: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欏、原葉木蓮、繡球莤、白桂木、天冬、香附、防杞、土常山、茅根、土茯苓、崗梅、雞骨草、千斤拔、巴豆、一枝黃花、淡竹葉、金錢草、三椏虎、野扁豆、七葉一枝花、十大功勞、兩面針、野葛、桑寄生、鬧洋花、金銀花、金櫻子、狗脊、雞血藤、牛大力、黑老虎、野菊花、五指毛桃、白花蛇舌草、田基黃、益母草、崗稔、草莓、嶺南酸棗、黃牙果、山柑、山楂、薺菜、野莧、馬齒莧、狗肝菜、厥菜、車前草等。其中: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欏、原葉木蓮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繡球莤、白桂木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動物
獸類主要有:豪豬、黃猄、松鼠、芒鼠、樹鼠、野豬、狐貍、貓貍、斑林貍、穿山甲、果子貍、野兔、水鹿、水獺等。其中:斑林貍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類主要有:白鷴、喜鵲、畫眉、烏鴉、夜鶯、鷹、鶴、鷓鴣、鸚鵡、鴛鴦、翠鳥、草鶚、領角鶚、林雕、雉雞、白鷺、相思、燕子、布谷鳥、鸕鶿、貓頭鷹、啄木鳥、綠皇小鳥、花頭鵂鹠等。其中:白鷴、鷹、鶴、鸚鵡、鴛鴦、貓頭鷹、雉雞、翠鳥、草鶚、領角鶚、林雕、花頭鵂鹠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爬行類與兩棲類主要有:蜥、龜、蟒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水蛇、五步蛇、青竹蛇、過山風、烙鐵頭、虎紋蛙(田雞)、剌胸蛙(石蛤)、澤蛙、蟾蜍、蛤蚧等。其中:巨蜥、蟒蛇屬國家一級保護運動,虎紋蛙、蛤蚧、金錢龜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魚類主要有:塘虱、黃鱔、鱉、河蟹、鯰魚、河豚、鱖魚、泥鰍、脊尾白蝦、娃娃魚等。
人口編輯民系構成
增城史前已經有人類活動,在荔城街百花林發現的古石器就是明證,但客家人遷入增城卻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年。據新編《增城縣志·人口卷》記載,較早遷入增城的客家人是北宋進士古成之的祖父古全望家族,于南漢大有七年(公元934年)從廣東河源遷至福和古屋,距今約1070年。在明代,又分別有鄧、鄭、潘、夏、羅、朱等姓氏客家人從外地遷入增城??梢?,在明代以前,已經有不少客家人遷入增城??图胰舜笈w入增城,卻是明末清初,這是被史學家稱為客家人遷移第四次、第五次高潮期。 編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增城縣志》記載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況:自明季兵荒迭見,民田多棄不耕。入版圖后,山寇仍不時竊發,墾復艱難??滴醭?,伏莽漸消,爰謀生聚,時則有英德、長寧人來佃于增。對村落之殘破者,葺而居之。未幾,永安、龍川等縣人亦悄悄至。當清丈時,山稅之占業浸廣,益引嘉應州屬縣人雜耕其間,所居成聚。而楊梅、綏福、金牛三都尤多。在這一時期,遷增的客家人有數十姓之多,來源既有江西、福建等外省的,但更多的是來自粵東、惠州及粵北等地的客家人,基本奠定了今天增城客家人分布的格局。 至2009年,增城地區客家居民已達30萬之眾,超過本區戶籍人口的40%;在9個鎮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樓、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的永和、寧西等地區;在本區300個村中,純客家村有90個,粵客雜居的有74個,合計164個,約占全區村落的55%。
民族成分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區有38個民族,比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多19個。漢族人口占總人口98.67%,少數民族占1.32%。市內聚居的有漢畬兩族,其他各族多是因工作關系陸續遷入,散居在各鎮街。 增城畬族原稱瑤族,1962年8月經中央民族調查組定為畬族,聚居于市東北正果鎮東南部的蘭溪山區,是廣州地區唯一的畬族聚居村,2000年人口396人。
人口統計
1994至1997年,是人口增長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長率20.67‰。1998至2000年人口增長率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增長11.8‰。原因是1998年9月以后農村實行“1.5孩”政策,即一孩是男性的不再批生二孩;一孩是女性的,夠間隔期可再申請生育二孩。2001至2005年人口增長率明顯下降,年平均增長率為4.6‰。主要原因是計劃生育工作真抓實干,落實各項措施和制度,有效控制和減少計劃外人口的出生。2005年,增城總人口794295人,其中農業人口576539人,非農業人口217756人。 2011年末,增城區戶籍總人口84.5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業人口61.33萬人,未落戶常住人口2763人。全年出生人數11057人,死亡人數3722人,人口出生率13.25‰,人口自然增長率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