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達縣位于西藏自治區西部、象泉河流域,為該區邊境縣之一??偯娣e24601.59平方千米??側丝?萬人(2003年),縣府駐托林鎮。
除少數漢族、回族外均為藏族??h政府駐托林,海拔3700米,距拉薩1760公里。為該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札達,藏語意為“下游有草的地方”。原為扎布讓宗和達巴宗屬地。1956年10月兩宗合并,設立札達宗辦事處。1960年5月建立札達縣,人口1萬,是全國人口最少的縣,屬阿里地區管轄至今。境內著名的古格王朝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耕地面積11萬畝,森林面積37萬畝,草場面積3190萬畝。轄6個區,15個鄉,60個 村民委員會。
原為扎布讓宗和達巴宗屬地。1956年10月兩宗合并宗,設立札達宗辦事處。1960年5月建立札達縣。
行政區劃編輯
扎達縣轄1個鎮、5個鄉:托林鎮、薩讓鄉、達巴鄉、底雅鄉、香孜鄉、曲松鄉。共有1個居委會、14個行政村??h人民政府駐托林鎮托林居委會。
底雅區1961年4月設置。位于縣政府駐地的西北,距縣政府358千米,人口643人。轄3個鄉,其中底雅鄉轄底雅、馬陽、榮堆、古壤4個村委會,什布奇鄉轄什布奇、久巴、色貢、熱尼4個村委會,魯巴鄉轄魯巴、努巴、益迪3個村委會。
札達縣
香孜區1961年4月設置。位于縣政府西北,距縣政府70千米,人口0.1萬。轄2個鄉,其中香孜鄉轄香孜、下益、七里普、香巴、蘇爾崗5個村委會,熱布加林鄉轄布加林、西謝、色嘎、熱嘎下、角孜、夏朗、日孜角、江唐8個村委會。
達巴區(DabaQu)1961年4月設置。位于縣境中部,距縣政府96千米,人口0.09萬。轄3個鄉,其中達巴鄉轄一、二、三3個村委會,東波鄉轄一、二、三3個村委會,瓊龍鄉轄一、二、三、四4個村委會。
薩讓區1961年4月設置,位于縣境西部,距縣政府204千米,人口0.07萬。轄2鄉,其中薩讓鄉轄薩讓、當巴、白嘎3個村委會,日巴鄉轄日巴、曲色、嘎布熱3個村委會。
札布讓區1976年10月設置。位于縣政府西南,距縣政府20千米,人口0.07萬。轄3個鄉,其中托林鄉轄托林、札布、瑪朗3個村委會,東嘎鄉轄東嘎、柏東波、培陽3個村委會,波林鄉轄波林、卡孜、多鄉3個村委會。
曲松區1976年10月設立。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政府240千米,人口0.08萬。轄2個鄉,其中曲木底鄉轄一、二、三、四4個村委會,楚魯松杰鄉轄松杰、楚魯、巴角、卡布熱4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
札達縣
札達縣地處西藏自治區西部,西接印度喜瑪偕爾邦,南鄰印度旁遮普邦,北為克什米爾地區,北、東北是日土、噶爾縣,東連普蘭縣??h駐地托頂村位于阿里地區行署駐地獅泉河鎮南115公里。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札達縣
地形地勢
地勢南低北高,高差1500米。阿伊拉日居山亦稱“阿依拉山”,意為“奶奶山脈”。在阿里札達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部。為札達縣與噶爾縣的界山。西接拉達克山,主峰海拔6495米。終年積雪,有冰川。山麓為天然牧場,牧有牦牛及藏綿羊。
水文
境內有大小河流14條,其中阿里地區的第二條大河象泉河橫穿縣境。象泉河在岡底斯山脈主峰崗仁布欽西北坡,有一泉口,形狀如大象卷水,人們把從這里流出的河稱為象泉河。
象泉河(藏語中稱為“朗欽藏布”),源于崗仁布欽峰西側,位于崗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是流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的一條源河,也是是印度蘇特里日河的源頭,面積22760平方公里。進入札達,便會看到象泉河環繞著兩岸土林。象泉河從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中間向西北方流去,經過阿里的扎達縣,流過印度國境,注入印度洋。
氣候
屬高原亞寒帶干旱氣候區,日照時間長,空氣稀薄,干燥多風。
自然資源編輯
扎達縣屬高原地帶,平均海拔4000米,是阿里地區以牧為主、牧農并舉的縣。礦產資源主要有鉻、銅、鐵、蘭晶石、葉臘石、紅寶石、大理石、白云母、石英沙等。
經濟概況編輯
綜述
2008年,1—6月份,預計扎達縣地方生產總值達到3027萬元,同期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516萬元,第二產業506萬元,第三產業2005萬元;本級財政收入完成66.2萬元,增長51.9%;稅收完成86萬元,增長5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7.5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87萬元,增長3.5%;金融部門大力支持農牧區建設,發放扶貧貸款90萬元,住房貸款657萬元;電信新增電話126部,實現收入40萬元;移動辦理手機業務600多戶(包括部分流動人員),實現收入60萬元;交通、倉儲和郵政共創收52萬元,貨運總量2748噸,客運量3688人(次)。
第一產業
農業上,2008年上半年共播種農作物面積7500.34畝,其中:糧食作物6040.1畝,經濟作物685.9畝,飼料作物774.34畝,糧、經、飼比例進一步調整到80.5:9.1:10.4。推廣良種5370.9畝,良種覆蓋率達到71.6%。牧業上,全縣各類牲畜存欄量171287頭(只、匹),其中適齡母畜63740頭(只、匹);成畜死亡率控制在了3.3%以內,幼畜成活率達到87%以上,牲畜總增率達34.3%。加大牲畜疫病防控力度,疫苗注射率達到100%。截止目前,全縣牧業生產形勢總體狀況良好。
依托托林鎮蔬菜種植基地,引進內地3名技術人員搞示范,推廣實用科技抓培訓,填補了蔬菜業發展的多項空白。2008年共扶持蔬菜種植專業戶20戶,瓜果生產專業戶44戶。預計全年生產蔬菜12噸,創收15萬元;生產水果38噸,創收20萬元。加強林業綠化工作,完成縣城周邊生態造林二期工程588畝、植樹7萬余株,實施退耕還林苗木補植補栽5.3萬株。
第三產業
突破發展旅游業,全力向上匯報、銜接,爭取古格王國遺址維修項目在年內開工實施;認真與珠穆朗瑪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洽談,引進資金,合作開發土林旅游景區;實施土林國家地質公園二期工程,收費站建設進展順利;積極謀劃札達賓館項目,投資500萬元力爭在年內完成主體建筑,從根本上解決旅游接待能力差問題。另外,投資646萬元加大縣城干線道路建設,不斷完善市政功能,為旅游業發展提供硬件支撐。今年上半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27人(次),僅創收2.5萬元。選派24名青年到地區參加保安、餐飲服務培訓;利用縣職業技術學校,對37名學員開展拖拉機維修、木工、泥瓦工等技能培訓;借助3名內地蔬菜種植能手,對農牧技術人員和農牧民進行種菜技術培訓,累計培訓450人(次)。通過積極培訓,有效轉變了傳統勞務輸出方式,實現了勞動者就業崗位增多和勞務輸出效益提高的“雙跨越”。2008年上半年,扎達縣勞務輸出共創收128.29萬元,完成了2008年計劃任務的85.5%。
札達縣
人口編輯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扎達縣總人口6384人,其中: 托林鎮1797人, 香孜鄉1089 人,曲松918人,底雅743人,薩讓鄉785人,達巴鄉1052人。
交通編輯
1965年修通了札
札達縣
達至獅泉河的第一條公路,全長279公里。1984年又修通了至獅泉河的第二條公路,全長380公里。全縣除薩讓區外都已通了汽車。至1990年,全縣公路總長1056公里,鄉村道路6條,總長118公里。札達縣現有縣道1條,436公里;鄉道5條,共939公里。
旅游編輯
札達土林
札達土林作為一種特殊的地貌組合,札木鎮為中心的峽谷地帶最為典型、規模最大。札達土林反映了第四紀下更新紀札達盆地經過高原劇烈抬升留下的湖泊沉積特征,2005年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
格王國都城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公元10世紀至17世紀,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格王國遺址殘存下來的窯洞、房屋、碉樓、古塔等各種建筑物共1416處(座),其中窯洞879孔、房屋遺跡445座、碉樓60座、各類殘塔28座,暗道4條。保存較好的有紅廟和白廟。其內都有雕塑和色彩艷麗的壁畫、彩畫。內容包括社會生活、宗教故事、國王世系畫像等。1961年,古格王國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托林寺
托林寺位于札達縣城西北的象泉河畔,是北宋時期古格王國在阿里地區建造的第一座佛寺。佛寺始建于公元996年,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白殿殿內墻壁上繪有許多精美的壁畫。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風格,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皮央東嘎洞窟遺址
皮央東嘎遺址位于札達以北40千米處,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遺址。洞窟壁畫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壁畫題材主要有佛像、菩薩像、佛傳故事、說法圖等,還有各種裝飾圖案紋樣及密教曼陀羅等。
民俗文化編輯
在札達縣廣為流傳的“宣舞”,在鄉與鄉之間其表演形式特點,人數,服飾等方面,都有不同之處?!暗籽判本桶l源于該鄉,“宣”即舞蹈之意而底雅宣以其悠久的歷史,美名遠揚,被稱為古格宮廷舞蹈的“宣”舞,它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公元10世紀前后建立的古格王朝時期,據今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格王朝遺址的壁畫上清晰可見當時的人們身著盛裝為國王和大臣表演“宣”舞的生動場面。2008年札達“宣”舞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