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是湖南省轄地級市,原名大庸市,轄2個市轄區(永定區、武陵源區)、2個縣(慈利縣、桑植縣)。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區腹地。 張家界因旅游建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1982年9月,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88年8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列入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2月,被列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5A級景區
位置境域
張家界市,地處北緯28°52′—29°48′、東經109°40′—111°20′之間,是湖南省西北部一個正在開發、建設,以發展張家界旅游業為特征的新興省轄地級市,北鄰湖北省。 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于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張家界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占湖南省面積的4.5%。
地貌
張家界 (31張)
張家界市的地層復雜多樣,造化了當地的特色景觀。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 在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于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
水文
張家界景觀(二)(14張)
張家界市境內溪河縱橫,水系以澧水和溇水為主,澧水干流在桑植縣南岔以上有北、中、南三源。北源為主干,發源于桑植縣杉木界;中源出八大公山東麓;南源出永順縣龍家寨,三源在龍江口匯合后往南經桑植縣、永定區、慈利縣等河流最后流入洞庭湖,干流流貫張家界市的長度是313公里,流域面積8135平方公里。 溇水是澧水的最大支流,發源與湖北鶴峰,向東南流經桑植、慈利注入澧水,干流全長250公里,在張家界市境內的流域面積為2565平方公里河流穿行與石灰巖高山深谷之中,此外鏡內還有一部分河流流向沅水,流域面積1428平方公里。市境內大于5平方公里的河流212條,其中一級支流48條,二級支流101條,三級支流54條,四級支流8條。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湘鄂兩省。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北源源于湖南省桑植縣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南源源于湖南永順縣龍家寨,三源于桑植縣南岔匯合后東流。沿途接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縣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長407公里,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湖南境內157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
氣候
溪布街 (15張)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干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年均氣溫17℃,1月平均氣溫5.1℃,7月平均氣溫28℃,年降水量1400毫米。 張家界氣候適中,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因此,雨量豐沛(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400毫米),陽光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6.6℃左右。夏季8月極端氣溫在37.2℃左右 ,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3 ℃(以1月最冷,極端氣溫在零度左右到4.5℃)。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于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